哈巴谷书第一章
注释
壹 书名(一1)
贰 信心中迷惘困惑(一2-17)
义人必因信得生(二1-20)
肆 歌颂神信心凯旋(三1-19)
壹 书名(一1)
“先知哈巴谷所得的默示。”(一1)
这书名概括地说明先知的豫言是哈巴谷从神的启示所领受的。中译词“默示”事实上有两个字来说明,一个是“负担”,原意为“举起”。将负担举起来,表达出来,这是神的启示,是神给予的信息,向当代传出来,不但是及时的,也是切合历代的需要(Timely and Timeless)。另一个是异象,原意为“看见”,先知有先见之明,看见神给予他的启示,成为当代需要的信息。这异象是先知的信息,正如箴言第二十九章十八节:“没有异象,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为有福。”律法和先知,是神的百姓生活的准则。异象不仅是奇特的景象,也是属灵的视野,看见神的心意。这个字在本书第二章三节再出现,也译为默示。所以本节直译出来:“先知哈巴谷的默示(负担),就是他所看见的异象(所得的默示)。”
“负担”因原意“举起”,所以有提高声音,大声疾呼,传讲神的信息之意,以致有译为“神的圣言”(oracle),可参考那鸿书第一章一节,与本节同样的标题。耶利米书第七章十六节“呼求”是同一个字,为提高声音来呼喊祈求。
所以“默示”为先知的用字,指从神来的信息。
“哈巴谷”这个名字是十分突出的,因为本书以外并未出现。照本字的原意为“抓住”,他紧紧地贴近神的胸怀,抓住神,表示他的信心。这样的解释有人认为过分灵意,所以猜测为化名或者绰号。当然,这样的猜测仍未必正确。由于这个字像亚述文,是植物的名字。也有人猜测裨史的来源,却都无法有最后的结论。
但是这里冠有先知的衔头:“先知哈巴谷”,不是很寻常的,只有哈该与撒迦利亚附带这样的衔头。阿摩司甚至否认他先知的身分,免得与当时的假先知,职业性的宗教人员混为一谈(参阅摩七章)。他先知的身分当无疑义。
多人认为这个书名标题,是以后编辑者所加注的,不属于原来的著作。但是若果没有这标题,本书的解释就十分困难。虽然哈巴谷这个名字不是太重要,却至少确定这卷书是一人的信息(或著作)。同时这书是属先知的著作,也是应注意的事。著作的性质是读者需要知道的。
如果没有这标题,从第二节开始,是一连串问题与答覆,这样对话的方式,在先知书中并不普通,只在玛拉基书(约拿书也不是都用对话的方式),这样对本书的解释不无困难。
贰 信心中迷惘困惑(一2-17)
(一)耶和华有公义吗?(一2-4)
(二)罪恶却变本加厉!(一5-11)
(三)神是圣洁永恒吗?(一12-17)
(一)耶和华有公义吗?(一2-4)
这是先知的呼喊,充满迷惘和困惑。他看见峻严的现实,外患的现状,心中感到极端的失望。他不能明白为什么神不加干豫,祂的公义在那里呢?他敢直接向神埋怨,诚实地来质问神,因为他的信心正被挑战,受严重的考验。
“他说,耶和华阿,我呼求你,你不应允,要到几时呢?”(2节上)
先知以问题开始。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在第三节,之后只是失望的感受。他在悲哀中紧急地呼求,是哀歌的形式,在诗篇中屡见不鲜(十三1,七十四10,七十九5,八十九46,九十四4)。
“呼求”在文法中是加重语气的(Piel perfect: Intensive),可译为急切地呼求。但是“应允”是未完成式(imperfect),是继续的动作。所以这句话可以这样直译:“我曾急切地呼求你,你一直不应允……”这样就将先知紧张的心情表达出来。
神是以色列的神,祂是建立圣约的耶和华。祂必应允求告祂的人,以恩慈覆庇祂的圣民。但是现在先知没有祂垂听的表示,神的迟延令哈巴谷感到困惑。
“我因强暴哀求你,你还不拯救。”(2节下)
这里的“哀求”是未完成式,可译为继续不断地哀求。先知因强暴哀求,这强暴是指外患的侵略,尤其是迦勒底人的抢掠杀害(6节),他们的暴行使犹大的以色列人受扰不安,受害甚苦,难以忍受。有人以为那是指希腊时代希利尼文化的侵略,尤甚是类似的怨言出现在诗篇,是反映犹太人在希利尼化之胁迫之下挣扎。1但本书应在被掳前。
“你还不拯救。”神没有行动,仍旧保持缄默,这是先知感到迷惘的。
“你为何使我看见罪孽?你为何看着奸恶而不理呢?”(3节上)
一连串的问题,不能明白神为什么纵容罪恶。罪孽是普遍的现象,由于罪孽而产生奸恶。奸恶原意为艰难困苦,是人性歪曲而促使的。这里是谁看见这些罪恶?是“我”还是“你”。如果是后者,应这样翻译:为何看见罪孽?为何看着奸恶?这就符合第十三节的语调:眼目不看:为何看着不理呢?如果是前者“我”,是神使“我”看见,那是利亚与亚兰文译本的语调。根据希伯来原文,上一句神使我看,下一句神自己看,中译词是正确的。神亲自看见,甚至促使我看见,仍旧置之不理。
“毁灭与强暴在我面前,又起了争端和相的事。”(3节下)
“毁灭”也指压迫、欺压,这与强暴相连,有诗译为劬劳或艰苦,这是罪孽的毒害(参阅诗七15,十7,五十五11,九十10;赛十1,五十九4)。
“又起了”也是未完成式,不断发生争端和相的事。由于罪恶,必有争的事发生,罪恶也制造矛盾,制造争,越有混乱,越可混水摸鱼,渔翁得利。这是罪恶的手段,不法的社会必有的现象。
“因此,律法放松,公理也不显明,恶人围困义人,所以公理显然颠倒。”(4节)
这里的律法不一定指五经中成文的律法,实在指公理,公义、公正、公理都具有同样的涵义。公正的事已经失去力量,“放松”原意为“冻结”、“衰微”,失去活力,没有什么作用与功效。完全呈瘫痪的现象。
公理也不能伸张,裹足不前,无法向前。公理已经歪曲,不能成为正直的行动。
恶人围困义人,“围困”是一种机械,如捕鸟的网罗一般,使义人上当,动弹不得。七十士希腊文译本作“征服”、“制服”,义人完全受制于恶人。
公理不但是颠倒,甚至调转方向,背道而驰,走入歧途。
综观以上数节,有关先知首次的问题,看到他以诚实的态度,提出他的困惑,也表露了他的迷惘。他的埋怨是理性的困惑,这理性并没有脱离信心,因为他的见解是有信心的观点。他也以真理为他思想的中心。这真理就是神的公义。神是公义的,祂万不以有罪为无罪。祂有报应的公义,罚恶赏善。但是事实不是这样,而且适得其反。神不但漠视罪恶,甚至故意纵容,这是令人费解的。
先知看见苦难的原因,罪孽导致一切的困苦。神若以公义处置,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但是神没有行动,要到几时呢?
(一)等到人们看见自己的罪孽而悔改,
(二)等到罪孽自趋灭亡的地步,
(三)等到罪恶的绊脚石除去,
(四)等到信心更坚定,
(五)等到神实现祂的应许。
1 Charles L.
(二)罪恶却变本加厉!(一5-11)
这是耶和华首次的答覆,不仅没有解释与理论,也没有安慰与保证。祂却要先知面对峻严的现实,来接受不可避免的事。情况好似每况愈下,罪恶却变本加厉。更坏的甚至最差的还在前面,将要发生(The worst is yet to be)。
“耶和华说,你们要向列国中观看,大大惊奇。”(5节上)
“你们要观看”,这是耶和华的命令,不是对个人,而是对体,对以色列民族,属神的子民。他们必须有眼光,看国际情势,明白神在历史中的作为。“观看”是一种深刻的观察,有深入的认识,看明列国中罪恶的猖狂。“列国”在七十士译本,译为轻慢者,列国的人是叛逆神,亵慢耶和华的(参阅13节及二5)。
“大大惊奇”应该感到惊奇,用两个命令词,表明加强的语气,大大惊奇,惊奇而又惊奇。看到那种情形,似乎比想象的还要差,更加不堪设想,所以必然惊奇不已的。
“因为在你们的时候,我行一件事。虽有人告诉你们,你们总是不信。”(5节下)
在这一时代,耶和华有祂的作为,“我现在正行一件事”──文法的结构带出继续的行动(分词Qal active Participle: Progressive idea)。神正在控制一切的事。神的事必出于祂超越的心意,极大的能力,有效的实行,奇特的情况,以致人不能相信,不愿接受,甚至感到可怕。这是需要有信心来体验,以忍耐来等候的。
“我必兴起迦勒底人,就是那残忍暴躁之民,通行遍地,占据那不属自己的住处。”(6节)
“看哪”在原文中,为使读者注意,那难以置信的事,是神要兴起迦勒底人“来攻击你”(希腊文译词附加的)。迦勒底人是米所波大米的居民,是巴比伦最后朝代的统治者。这朝代是尼布波勒撒(Nebopolassar),他曾联合玛代,在他儿子尼布甲尼撒的领导之下,攻取了亚述的首都尼尼微,时在主前612年。在605年,在迦基米施征服了亚述。由于当时亚述的联盟是埃及,所以尼布甲尼撒追逐埃及的逃兵,一直追到犹大的境内。从此巴比伦为世界惟一的强权,犹大也受制于迦勒底人,最后于586年败亡于他们。现在神兴起巴比伦王朝的迦勒底人,是为刑罚犹大。
迦勒底人是残忍暴躁之民,是十分凶猛与暴虐的,行动强暴而急速,“残忍”与“暴躁”两个字发音也很相似,他们凶暴的行为,表现在战争之中。他们横行各地(参阅赛八8),以掠夺的暴行为能事。占据别人的地方,统制列国,是凶暴侵略的行为,对于犹大更是无限的威胁,使以色列惊惧不已。
“他威武可畏,判断和势力,都任意发出。”(7节)
迦勒底人十分骄妄,自以为威武非凡,令人惊怕。他们是自高自大的,心不正直(二4)。他们不尊重耶和华,以自己的狂妄为“判断”,“律法”。他们以强权为公理(Might is right),所以无法无天,任意妄行,因为他们心中没有神。
“他的马比豹更快,比晚上的豺狼更猛。马兵踊跃争先,都从远方而来。他们飞跑如鹰抓食。”(8节)
迦勒底人有马兵,是在当时最驰名的。反观犹大,他们从来没有这样的军备。他们没有马兵战车,无法在平原作战,他们只能在山区防守,正规的战争是无法应付的。
他的马比豹更快,在作战中,马的威势足使对方难以应战。从速度看,十分敏捷。从凶暴看,比晚上的豺狼更猛,因为狼专在晚间攻击羊及家畜,迦勒底人也这样危害各地的人。
“马兵”在七十士译本没有提及,而前后也与上下文不甚连贯,因为这里只以动物为喻,没有提出军队或人。但是上句提到马,所以下句有马兵,不算离题。“踊跃争先”原意为散开、洋溢,表明十分嚣张的样子。这动词不是常用的,却十分活泼地描写出来。他们敏捷快速的暴行,好像鹰鸟抓食一样,真是迅雷不及掩耳。
“都为行强暴而来,定住脸面向前,将掳掠的人聚集,多如尘沙。”(9节)
他们每个人都是行强暴的,都是具有同样凶暴的性格,没有一个是例外的。上节“他”似为单数,此处仍是单数,但有一个字指“他所有的”(his all),指每个人(赛一23:“各都”,“他们各人都……”)。
“定住脸面向前”,“向前”大概是向东,这是拉丁通俗文的译词。译为“东风”,是死海古卷在第一个所存古卷的解法。2所以耶路撒冷译本(Jerusalem Bible):“他们的脸面炽热如东风。”在新英语译本(New English Bible)译作“许多脸面好似洋海波涛滚滚”是活泼的想象,却过分意译。主要的涵义指他们如风一般的急速。他们来得突然而迅速,如一阵东风吹来,吹在海岸边,将沙都吹起来。以被掳的人之多喻为尘沙,可参阅何西阿书第一章十节。那些人是那么无助,好似风中被吹动的砂石。
“他们讥诮君王,笑话首领,嗤笑一切保障,筑垒攻取。”(10节)
他们的狂妄目空一切,看君王与军事首领都是无能的抵御者,将他们当做笑柄。他们所有的保障及防御工事都是十分脆弱,不堪一击,毫无功用。
这些强暴者用土堆筑成营垒,使士兵们跳跃地前进,走近城墙来攻取。迦勒底人在围城攻取的战略是十分驰名的(结廿一22,廿六8)。他们可以这样巧妙地取胜。
有人以为这是描写西古提人作战的方法。3但此处似专指迦勒底人。
“他以自己的势力为神,像风猛然扫过,显为有罪。”(11节)
“他”仍指那些侵略者,迷信武力,完全倚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既然他们百战百胜,自然更加自信,狂妄起来,到处横行,没有道德的观念,也没有宗教的意识,自以为万能常胜,更肆意作恶。
再以迅速来描写,并以风为表征。如果将第九节“向前”译为东风,更加是前后一贯。但是“风”也可指精神方面,尤其利亚译词为“他的心灵”。因此有人将整句话译为:“于是我的心灵沉重……在我的神面前埋怨。”因为希腊文译“神”字加上“我的”,似乎十分离题。4这里是耶和华的言词,描述外邦人穷兵黩武的活动。他们是有罪的人,他们的罪恶也是自己可以意识的,耶和华当然憎恶他们,但是容许他们,成为管教犹大的以色列人之方法。
这就是耶和华所行的一件事,兴起迦勒底人,容许他们有侵略的暴行。神在这里答覆先知,使先知明白历史的意义。历史是神的启示,启示祂的公义。神甚至利用历史的因素,来成就祂的目的。那些行恶者以为他们自己的能力有这样巨大的功效。其实神若不允许,他们是无能为力的。神不过利用他们的武力,来管教属祂的子民,审判必须从神的家起首。但是外邦竟然迷信武力,竟然不怕公义的神,是他们自趋灭亡之途。
神的权能统管万有,祂是历史的主。以色列人受管教,是历史的因果。神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外邦人得逞,不是他们的成功,是以色列的失败而导致的。这是神要先知面对的现实。
现实是峻严的、残酷的。信心并不使人逃避,而是面对。这是先知意识中难以忍受的。但是从这现实(Prophetic Realism),他要看见神的权能及作为。只是这样的体认,是十分艰苦的过程。
3 H. Ewald, Die Propheten des Alten
Bundes (1840); J.B.G. Pidge, Habakkuk, 9-10.
4 Adolphe Lods, The Prophets and the
Rise of Judaism, 234为Taylor, Habakkuk 984所引用。
(三)神是圣洁永恒吗?(一12-17)
现在先知第二次再发问,因为神的答覆显然使他更加困惑。犹大的以色列人虽然犯罪,总不能让外邦人来惩罚,因为外邦人更多罪行,而以色列人究竟是神的子民。但是神的性格仍不能使先知与现实的情况符合。神的公义是刑罚罪恶的,神的圣洁是不容污秽的,神的永恒必施行报应的。但是这些都不显明。
“耶和华我的神,我的圣者阿,你不是从亘古而有么,我们必不致死。”(12节上)
先知称耶和华为“我的神,我的圣者”,耶和华不只是以色列的神,更是他个人的神。显然地先知强调他个人的信仰。耶和华是以色列的圣者,这是先知以赛亚特别强调的。祂的圣洁在第十三节特别强调。但这里表明神是分别为圣的,祂将以色列民分别为圣,将信者特别分别出来,归祂自己。神没有将以色列人与外邦人混为一谈,祂对待他们,必有恩慈的心意。从这个信仰的观念看神的永恒,神必保守属祂的人,我们必不致死。
不是从亘古而有么?从这问题中,他表明了他的信念。这问题是不需答案的,因为他已经有了答案,这是他的盼望(申卅三27;诗九十2;赛四十28)。我们必不致死,因为耶和华是永活的主,祂是永在的神。所以属祂的子民必不会被灭绝。
“耶和华阿,你派定他为要刑罚人。磐石阿,你设立他为要惩治人。”(12节下)
这两句话一方面表明他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显示他的意愿。他认清这项历史的事实。迦勒底人原来是神兴起,为刑罚与惩治的。这既是神所作的,神必控制这情势。他们的猖狂暴行总有一个限度,不能过分。所以他的意愿是神早日辖制他们,局限他们不规的行动,使犹大不至受害太深。这就几乎成为一种祈求,求神的保守与施恩,早日彰显祂赦罪与拯救的大能。
“磐石”是与神同义,在申命记第三十二章一连提及六次,也可参阅诗篇第十八篇二、三十一节,第九十五篇一节;以及以赛亚书第三十章廿九节。
但是这样的认识又引起下列的问题。
“你眼目清洁不看邪僻,不看奸恶,行诡诈的,你为何看着不理呢?”(13节上)
你的眼目太清洁,以致不注意邪僻与奸恶诡诈。这是的冷漠,漠不关心?还是忍耐,容忍得过分?为何看着不理,这样的缄默,不垂听人的祷告(诗廿八1,卅五22,卅九12,一○九1)。
邪僻仍是与罪恶同义,奸恶是歪曲真道而偏邪。诡诈不只对人,也是对神那种叛逆(何五7)。这也是先知以赛亚最憎恶的事(廿一2,廿四16及卅三1)。
“恶人吞灭比自己公义的,你为何静默不语呢。”(13节下)
恶人在此处必指迦勒底人,他们想吞灭比自己公义的犹大人。当然犹大人也犯了罪,但他们究竟有耶和华为他们的神,他们在失败中如肯回转,还有蒙救赎的可能,更何况他们比迦勒底人公义,尚有神的启示,以律法为准绳来度量他们的过错。在犹大人中,也不乏敬虔之辈,他们必蒙保守,成为刑罚后的余民,仍将成为复兴的核心。但是迦勒底人的罪恶却完全没有真神成为他们悔改的对象,他们又敬奉迷信武力,到罪无可恕的地步。神又在等候什么呢?为什么仍旧静默不语呢?这样的静默是先知感到困惑的。
先知的困惑是出于他理性与信心的冲突,现实与理想无法调协。他的信念没有明证,以致他感到十分烦恼,甚至恼怒。他需要神来解释,他切望神有行动,他想要看见事实胜于雄辩。
“你为何使人如海中的鱼,又如没有管辖的爬物呢?”(14节)
耶和华公义的主,怎可容让侵略者任意妄为呢?人们好似海中的鱼,毫无保护,也无法自,轻易地被网住,供宰杀与肉食。爬物也是没有防御与抗拒的力量,这些低等动物是无助的,没有管辖,是没有保护的,任意被捕捉与杀害。这里侵略者被描写为渔夫。
“他用住,用网捕获,用拉网聚集他们,因此他欢喜快乐。”(15节)
迦勒底人是战争贩子,以武力来掠取,他的战略变化多端,杀人的武器精锐,可多方获取战利品,不只是财物,更是战俘,供他们宰杀、侮辱与奴役。他们疯狂的行为是出于十分病态的心理,他们将人好似鱼一样整网打尽,就聚在一起,来欣赏他的捕获物。他所要的不是少数的,而是大量的,以这样的捕获为满足。他虐待战俘正如渔夫用、网等的器具(参阅耶十六16)。他为犯罪而欢欣,可能还表达在迷信的事上,下节就有说明。他实在尽亵渎真神为能事。这是先知无法忍受的,但是这样的事实却摆在他面前,是他无法不接受的现实。他不得不继续地正视。
“就向网献祭,向网烧香,因他由此得肥美的分,和富裕的食物。”(16节)
网表征着武力与战争,他迷信的举动,以为这罪恶是可行的。战争带给他们是权势、威武与财富。他们靠掳掠而致富,这当然是不义之财,是强盗的行为。但是他们因此有穷奢极侈的物质生活,暴饮暴食,来满足他们贪婪的身心。
向网膜拜,无历史的考据。外邦人有这样的举动,就是将剑或武器放在神庙内,供在神像前,可以敬拜。所以这里的网必指战争的武器。
“他岂可屡次倒空网罗,将列国的人时常杀戮,毫不顾惜呢?”(17节)
侵略者的掳掠是贪得无厌的,“屡次”是一种继续不断的动作,仍旧抢夺掠取。他们杀害也是时常的,不断的行动,而且是不加顾惜的,那是泯灭人性的作法。上一句是渔夫的动作,下一句是猎人的动作,这样惨无人道的罪行,怎能见容于公义的神。他们的罪恶是必然受刑罚的,他们的罪行,是自行杀灭的途径。先知已经看到这样的罪恶,虽然他知道公义的原则,但没有实施报应,是他无法忍受的困惑。
综合本章的问答,可以看见先知信心的历程:
(一)他是在极端的困惑之中,但始终没有放弃信心。
(二)信心使他提出问题,他在等候答案。
(三)他的心中有疑惑,却不容这疑惑存在里面。
所以当他在表达的时候,可以体会到若干真理:
(一)神是公义的,恶人终必灭亡,他不怀疑这个原则,却难解决时间问题。
(二)神怎会容忍恶人存在,他不同意神的作法,却相信神的性格。
(三)信心正受考验,他自己就怕经受不起。因此他感到信心更须坚强,更应有忍耐的功夫。
(四)他的信念增强,也更加清晰。他所信的神有公义,恶人必须受罚,义者也须受代替的苦楚。
(五)神的公义是有圣洁的成分,不会容纳罪污,是有分别的能力,属祂的必蒙保守。
(六)神是永活的主,从亘古就有。信靠祂的人必不致死,有神生命的恩典,永恒不渝。
本章概要
为何?到几时?这是困惑与失望心灵的呼喊。在低沉的情绪中似乎只有埋怨的话,枯干、否定、虚空、消极的感受。但是先知还是将这些化为祷告,呼求耶和华(2、12节),他的信心没有失去,他的怀疑向神表达,他还有蒙恩的机会。因为神必垂听他的呼求,神尊重那诚实的怀疑者。
先知是从事话语职事的人,他有恩赐会表达,将思想与感受表达出来。所以这里的怨言放在祷告中,是他心路的历程,也是他工作的操练。他表达他的感受,因为情绪比思想快,而思想化为言语,是祷告必有的。如果他不能表达,才是最危险的。所以当他表达的时候,逐渐可在客观中看他的感受,才有悟性的祷告。
耶和华的答覆是逻辑的,间接地分析罪恶的原因。但这却不是先知容易理解的。恶人的兴盛是神所容许的。却不是神的心意,祂不喜悦,甚至厌恶。但是公义的实施有一定的步骤。审判先从神的家起始,外邦人是神对以色列责打的杖。但以后外邦的罪人必遭除灭。只是目前仅有前半部,照现状看是每况愈下了。但先知必须面对现实,接受更不好的、更可怕的事。
神为什么容让恶者存在呢?但是麦子与稗子只有一齐生长。如果除稗子,怕麦子也一起除去。在表面看,神甚至栽培恶者,纵容他们,但是神的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只是感受不同,结果也有分别。神的恩慈领人悔改,但刚硬不悔改的心,为自己积蓄忿怒,以致神震怒,显祂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祂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
在先知第二次祷告求神指示他的疑问,是更进一步作道德的分析(5-17节)。他深信人类社会真正控制的力量,是神所鉴定的道德律。人应有道德的分辨力,因为道德的意念是神所赋予的。审判与刑罚是人所共知的,因为神是圣洁的,不能容让罪污存在。这些罚恶的行动是必然的,神是永恒的,从亘古就有,人必须在祂面前交帐。但是人竟然完全不注意神的公义,是罪恶驱使他们走向灭亡之途。
先知最后将世界以海事渔业为例(14-17节),恶人如渔夫一般,肆意捕捉,并且迷信财富,向网烧香献祭膜拜,事奉玛门。但是神是公义的主,万不以有罪为无罪。神决不会容让他们“屡次倒空网罗,将列国的人时常杀戮”的(17节)。──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