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迦书第四章
肆 复兴的前景(四1-五15)
本书第四、
(一)国度与和平(四1-5)
从先知的现实观点,耶路撒冷必将败落,国家沦亡。但从先知的理想来看,那将是神权政治的中心,耶和华作王,普世全地都有和平。这可说是历代的愿望,使人欣喜兴奋,充满了希望。
在第三章,先知已经对耶路撒冷完全失望,在人治理之下,公平已被厌恶藐视,人民都走差路。这城的前途已经无可挽救。但是这并非是最后的景象。耶和华的尊荣不只由以色列来承认,也是外邦应予重视的。神的真理虽被首领官长祭司先知所歪曲压抑,但是却被普世所追寻。耶和华普世的治权必定彰显,还不仅受以色列的尊荣,也有列邦效忠的事奉。
这是一首锡安之歌,可能是在圣殿的赞美诗集中,为庆祝耶路撒冷蒙神保守,得免外邦的侵略。所以这也是十分欢乐之凯歌。这正如诗篇第四十六篇,“他止息刀兵,直到地极,他折弓,断抢,把战车焚烧在火中。”耶和华必被万邦尊崇,而以色列有万国敬拜的圣殿,就是耶和华在地上的居所,就更有威荣。
这首诗共有两大分段,每段有五行。第一大段是第一节至第二节上,耶路撒冷为万国敬拜的中心。第二大段是第二节下至第四节,由耶路撒冷发展至周团,将普世情况全都改变。从第二节下至第四节上构成一个圆圈,由耶路撒冷出发,再回到耶路撒冷。第四节下应为结语。但第五节加上附言,以为鼓励劝导的话。
全诗十分完整与秀丽,“万民”与“多国”一直提及,绕行在字里行间,复兴国度的主题也反复突出。耶路撒冷与锡安,战争与和平屡次提说。这国度是以耶和华神的殿为中心。
本首诗也是重复第三章的用词,雅各(三1、9)在第二节,刀兵的攻击在第三章五节,但在这里第三节完全消弭。真正和平不是假先知的胡言(三5),而在这里(3、4节)在真正实现。可见第三章与本章相连,这样说法也不过分。
“末后的日子,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超乎诸山,高举过于万岭,万民都要流归这山。”(四1)
“末后的日子”是先知的用词,常指末事论的观念,这是否是指历史的结局呢?有的认为是指不久的将来,甚至是被掳之后的复兴时期。这个用词未必是在较迟的日期,被掳之前先知的著作中也常见到。1
耶和华殿的山得以竖立,决不动摇,超乎诸山可能不是指实际的高度,因为那只有二千四百尺海拔之上。但在屡灵的涵义就不同。以西结在异象中看见的有至高的山上(四十2)。撒迦利亚看见耶路撒冷仍居高位(十四10),人仰视耶路撒冷比诸山都高,因为那是地上唯一之处是神显示祂示自己,所以堪称世界的中心。2
“万民都要流归这山。”万民拥集而来,如河水的涌流,在那首锡安之诗(诗四十六篇):有一道河,这可的分泌使神的城欢喜,这城就是至高者居住的圣所。他们到耶路撒冷来朝圣,条条大道通耶路撒冷,他们都想来锡安的圣所,来敬拜雅各的神。这是非常的盛况,人们在敬拜之余,还想得训诲。
“必有许多国的民前往,说:来罢,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将他的道教训我们,我们也要行他的路,因为训诲必出于锡安,耶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2节)
许多国的民都想来锡安敬拜耶和华,这敬拜不再限于神的子民。这是普世复兴的好气象。外邦彼此鼓励,愿意采取集体的行动,一同朝圣,不仅增加热闹的气氛,也更有鼓舞的精神。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是令人兴奋的事。
他们敬拜的目的,主要是为领受耶和华的真理。神的话好像河流一般,从圣殿流出(结四十七1起;珥三18以及亚十四8),越流越长,越流越远,河水所到之处必有医治的功效,欢乐生命的影响。在这里──锡安或耶路撒冷,人们可以找到公理,所以这就成为国际法庭,解决一切的争端,使公正得以伸张,正如第三节所说的。
但最主要的,这里有道德的言语与训诲,给予世界真理的依据,在第三章律法祭司与先知都失败,现在这些都全部恢复甚至更新,不仅指导神的子民向善,也给予所有的万民真理的标竿。
“他必在多国的民中施行审判,为远方强盛的国断定是非,他们要将刀打成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3节)
列国的争端都是以武力来解决,权力就是真理,所以穷兵黩武,政治人物都成为战争贩子。耶和华不愿意以色列有作战的力量,他们国防的设施也常不足,容易受外患所侮。但是他们有“圣战”的观念,知道他们争战的胜败在乎耶和华。以色列从来没有一次凭藉本身的力量而取胜的,神也不愿他们学习战事。
但是以色列一直在列强互争雄长的情势下,他们常受池鱼之殃,多时成为外患的牺牲者。现在的情势必须改变。耶和华的王权一建立,祂公义的治权必统管天下。祂在圣殿审断列国的争端,国际和平必须建立。
这是弥赛亚国度的现象,以公义建立和平。杀人的武器,如刀枪等类不再有用途了,除非将这些改为生产的农具,头与镰刀。破坏的变成建设的,化乖戾为祥和。这样社会安宁,人类社会的关系和美,生活改善,才是实现神美善的旨意。
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主祷文的内容,岂非这里所叙述的愿望?
“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无人惊吓,这是万军之耶和华亲口说的。”(4节)
这是一幅佳美的田园景色,是神的子民以格言形式表达他们的意愿,这要回溯所罗门王的升平日子,从但到别是巴,由北至南,犹大人和以色列人都在自己的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安然居住(王上四25)。这也在以后是撒迦利亚的弥赛亚豫言:“当那日你们各人要请邻舍坐在葡萄树和无花果树下。”(三10)
葡萄树与无花果树都是以色列民族的表象,那两种果树枝叶丰茂,结果累累,可谓日隆的国运。可以坐在树下憩息,无人惊吓,是十分平安祥和的田园生活,以色列人一直想望与向往的。这里有充分完全自由,无匮乏的自由,没有饥馑与穷乏的危险。无战争威胁的自由,不必惧怕,无惧怕的自由,因为生命得保障。无仇恨而有的自由,神是父亲,不仅子民是兄弟,而且世界成为大的社团,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这是耶和华亲口说的,先知的话语是出于耶和华。在以赛亚书第一章二十节;四十章五节以及五十八章十四节也有类似的用语,这是有权威性的,所以非常有力,也非常凿实,不可更改,可以十足相信。
“万民各奉己神的名而行。我们却永永远远奉耶和华我们神的名而行。”(5节)
万民虽来神的殿敬拜,但是目前来看,先知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情况。万民仍拥有他们各自的信仰与宗教。别的神仍没有完全消除,信奉偶像的事也显然没有绝迹。但是这并非带给先知失望。相反地他更重视以色列的信仰,并且有责任劝导本国的民要有坚定的信仰,这信仰的见证必须持久而且广传,好像明光照耀在黑暗之中。
这是肯定的态度与立场,是以色列民必须坚持的。奉我们神的名行事,凡事遵行神道德的旨意。以色列应该固执地作朝圣的人民,向敬拜的路走去,向耶和华命令的道上直奔。这样的见证一定可以影响万民,激励他们跟上来走在耶和华的道上。以色列与耶和华立有圣约,这就是圣约的责任。
附注:本段经文的来源
由于本书第四章一至三节与以赛亚书第二章二至四节完全相同。问题就在于来源,这是以赛亚借袭弥迦,还是弥迦借袭以赛亚。或者两者都自其他资料借袭而来的。
从学者研究的历史,直至十八世纪中叶,大多认为以赛亚与弥迦并非有任何一方借袭,完全各自受默示写成的,异口同声,不约而同,因为都是出于同一位神的默示。以后逐渐有不同的推论与见解。有的以为这原为以赛亚的信息,为弥迦所引用。3也有的以为这原属弥迦的著作,为以赛亚所引用。4更有人认为这段经文实际出处并无任何考掳,而两位先知都采用。5
有人以为这段经文根本不是弥迦宣讲或写作的,因为文体不同,用词不同,弥迦的使命也不同,他传的是审判的信息,耶路撒冷不可能复兴(三20)。本段神学思想不是弥迦在被掳前,而是被掳以后的信仰思想。6
有关用词方面:有这殿的山(三12)与耶和华殿的山(四1);“审判”一词(三11,四3)相同,“训诲”也相同(三11,四2)。文体虽不同,因信息内容不同,格调也有差别了。
关于耶路撒冷的前途在第三章悲观,在第四章乐观,重点不同,前者是现实的,后者是理想的。先知的信息必是两方面的,审判与复兴。
虽然有关锡安的神学思想,为被掳之后特别重要,但在第八世纪之前已经发展,那时还在联合王国的时期。7所以学者的假设被掳后的信息,加插在弥迦书中,这种说法仍有研究的必要。弥迦或借用,或原有的思想,都适合全书的信息。
1 E. Lipin*ski," B~hrith Himim dans les textes pree*xiliques,"Vetus Testamentum, 20
(1970), 445-50.
3 Hans Wildberger, Jesaja,
1972 强调这主张,是传统的看法。
4 E. Cannawurf, " The Authenticity of
Micak IV, 1-4," Vetus Testamentum, 13, 1963, 26-33.
5 最早的主张为 B. Stade, "Bemerkungen U/:ber das Buch Micha,"Zertschrift fu/n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1, (1881),
161-72.
6 J.L. Mays, Mrcah, (1976).
7 S.J.M. Roberts, "
(二)将来的荣耀(四6-8)
这是一段鼓励的话,尤其在情势十分不佳,而且相当黯淡的日子里,期望更新的力量与荣耀的复兴。诗的文体结构不甚规则,但仍可认办,有两小段,每段三行诗。在主题方面有羊、君王、耶路撒冷的表象连贯起来。先以耶和华的言词开始。以后将叙述的事,从第三人称转至第二人称“你”,成为直接的对话。耶路撒冷──锡安城,以及锡安城的山是信息的中心。耶和华的王权是统管万国的,而耶路撒冷必来管理周围的列邦。耶和华必复兴祂的子民,所以信心的呼召,大家来倚靠神,神使祂的百姓从无能中得能力与尊荣。
“耶和华说:到那日我必聚集瘸腿的,招聚被赶出的,和我所惩治的。”(6节)
本段虽为诗歌文体,但却以散文开始作为引言,为衔接第四章一节“末后的日子”。这里“到那日”就是指那日子。耶路撒冷在将来被高举,雅各神的殿大有荣耀。但是怎样才可达到呢?这理想又怎能实现呢?现在耶路撒冷仍在极低下的情况,要从失望的现在,看到荣耀的将来,必有一段过程,特别面对一失望的人们,该怎样给予安慰、勉励与鼓舞。先知是没有忽略现实的困境。
这真是一幅凌乱的情景,以色列民好似一赶散的羊,有的因失散,在山野跌伤成为瘸腿,难以行走,有的散去后到处乱闯,在旷野迷失,找不到路径。有的因偏行迷途,更加无法归回。羊们需要牧人。以色列社会已经解体,不再有团结,也失去了安全。惟有团结与安全,才是正常生活的基础。这正是主耶稣在世时所有的观察与职事。祂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太九36)。神使祂的仆人先知,也有这样的感受。神应许祂的看顾,要招聚羊,使他们重新联合起来,享受保护与安全。
先知以赛亚描绘出这一幅完美的图画。主耶和华必像牧人牧养自己的羊,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怀中,慢慢引导那乳养小羊的(赛四十11)。
这里提到瘸腿的羊,也是西番雅所强调的,“拯救你瘸腿的,聚集你被赶出的。”(三19)
也提到“我所惩治的”,七十士译本作“我所弃绝的”,神不要的,与“赶出”是同义。有人加上“我必医治”,8可能是根据何西阿书第六章一节:“他撕裂我们,也必医治。”所以这里着重的鼓励,是神复兴以色列的应许。耶和华没有离弃祂的子民,再招聚他们归回。
“我必使瘸腿的为余剩之民,使赶到远方的为强盛之民。耶和华要在锡安山作王治理他们,从今直到永远。”(7节)
神的复兴,使软弱的,变为刚强者。瘸腿的好似老弱残兵,却成为余剩之民。余民或余数,是旧约先知书中十分重要的救恩论用词,专指耶和华保守的一小信心坚定的子民。他们是在劫后余生之下,成为以色列民族复兴的核心,可说是强盛之民。这里余剩之民与强盛之民二者是同义字。
以色列民因悖逆而被赶出,分散在列国万邦。他们将被掳至外地远方。但是现在耶和华要招聚他们回来,成为强盛之民。“赶到远方的”有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也都是以经文评鉴的方法,更改为不同的字,就有不同的字义:“疲乏的”,9“有病的”,10在涵义上,无非作十分强烈的对比,最衰弱的,也可变为最强盛的。
饿剩之民与强盛之民,这涵义原在创世记第四十五章七节,约瑟与兄弟们谈论,神怎样带他先来埃及,为要给雅各家“存留余种在世上,又要大施拯救。”这样以色列全家以后可以成为强盛之民。11“强盛之民”也有译为“众多之民”,12因为人数众多,会显出强盛的力量。
耶和华是牧者,所以祂是君王。
由于耶和华的言词,一直是以第一人称“我”发言。这里“耶和华”也应改为“我”:我要在锡安山作王……。13
“你这羊的高台,锡安城的山哪,从前的权柄就是耶路撒冷民的国权必归与你。”(8节)
锡安山是羊的高台,因为牧羊人需要有守望的高台,为要照顾羊的安全,常常遥望,看有无野兽从四方来侵袭,或有偷羊的贼从远处来潜入。这无疑是在荒野十分突出的景色(参阅代下廿六10)。在圣殿的山上南端,是山冈的望楼(代下廿七3;尼三26;赛卅二14)。
圣殿一直象征耶和华的王权,这神权政治永远以耶路撒冷为荣华的表象,这里是万王之王的国土,有祂的国权。这样的荣华必须恢复,以色列的复兴才可带给世界和平繁荣的希望。
经文研究提议:从前的权柄可参阅以赛亚书第一章廿六节:“我也必复还……像起初一样;复还……像起先一般。”“国权”之后,在七十士译本加插“从巴比伦”,似乎建议以色列民从巴比伦被掳之地出来,才有真正的复兴。
8 Ernest Sellin, Das Zwo/lfprophetenbuck, 1930.
9 H. Graetz, Emendationes
in plerosque Sacrae Scripturae Veteris Testamenti Libros, ed. W. Bacher,
(1895).
10 J. Wellhavsen, Skizzen
und Vorarbeiten, Fu/nftes Heft: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mit Noten, (1892)
11 R. de Vaux, "Le `reste d~
12 Delbert Hillers, Micah,
54.
13 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 ed. K. Elliger, 作如此的修正。
(三)主神的帮助(四9、10)
这里再论王权,又叙述锡安如何在危难之中获得拯救。有三个问题连续发出,使他们看出目前的处境。先知向锡安的民呼喊,耶和华的救赎是必然的,但是目前他们仍在疾苦之中。先知在语气中,不乏责备的口吻。因为以色列民并未真正存信心仰赖耶和华。他们依靠的是君王与谋士。但是人必失败,神必得胜。以色列人必须醒悟振奋。
这两节经文,有的学者将经文的位置,转至第六节的前端。这样就使第八节的结语更加有力。14
“现在你为何大声哭号呢?疼痛抓住你仿佛产难的妇人,是因你中间没有君王么?你的谋士灭亡了么?”(9节)
“现在”不是只指他们目前的处境,而是在理论方面的逻辑,可译为“因此”,因此我要问你,有以下三个问题。
全城的人都在患难中哭号,他们看见敌人临近而惊呼,在灾祸接踵而至而恐惧。他们应该明白哭号的原因,他们更明白灾祸是耶和华降下的刑罚。他们无法逃脱,因为他们必须承受罪恶的后果。
他们的痛苦好似产难的妇人,生产的痛苦是先知耶利米常用的描写(六24及廿二23)。生产之苦楚是阵痛的方式,而且一次比一次加深并且剧烈。但是生产之后就有喜乐,因为产下婴儿。但是以色列的痛楚又有什么结果呢?这因罪恶而得来的灾祸,因祸患所带来的痛苦是该受的。这些痛苦是因你中间没有王么?君王应有智慧与能力来解救这样的困境,但是他们无能为力。谋士呢?他们会有周密的思想与计划,知道怎样防范阻止与解决,看来他们也无法帮助。
“锡安的民哪,你要疼痛劬劳仿佛产难的妇人,因为你必从城里出来住在田野,到巴比伦去,在那里要蒙解救,在那里耶和华必救赎你脱离仇敌的手。”(10节)
再呼唤锡安的民,再提说产难妇人的表征。以色列的苦难是无可避免的了。耶路撒冷城必遭毁灭,他们必被掳到外邦,到巴比伦的路是多么崎岖难行,疲乏困倦的旷野里。他们从物质便利的城市,到生活艰困的荒野,这样的转变是十分困难艰辛的事。但是这已无可逃避的现实。人的帮助是无能的,只有求耶和华拯救。但是他们若不被掳到巴比伦,神公义的审判仍未达成。所以耶和华救赎他们脱离仇敌的手,不是在耶路撒冷,而在巴比伦;是那里被掳之地才得解救。
耶和华救赎他们,好似昔日在埃及。“救赎”一词(nsl)在出埃及记第五章廿三节;十二章廿七节。“脱离”(g'l)在出埃及记第六章六节;十五章十三节以及诗篇第七十四篇二节“得来”。以色列仍在温习耶和华立约的爱,历史的见证具体的给予以色列保证,知道神的救赎一定是会临到他们的。
14 J.M.P. Smith, Micah, Zaphaniah,
Nahum, 91-97.
(四)国家的衰败(四11-13)
这里再论以色列的衰败,在第十一节之开端“现在”,再述现状的危机。列国都聚集攻击耶路撒冷,是先知著作中重要的论点(参阅赛十四32,十七12-14,十八1-6,廿九1-8,卅一4-9;结卅八至卅九章;珥三14-17;亚十二1-9,十四3、12-15)。诗篇也有类似的经文(四十六6-11,四十八4-8,七十四4-9)。锡安会被玷污,以后却蒙耶和华拯救而得复兴。
这段经文共分两小段,每小段有六行,由许多国至普天下,这是关乎万民的信息。
“现在有许多国的民聚集攻击你,说:愿锡安被玷污,愿我们亲眼见他遭报。”(11节)
许多国的民聚集来攻击以色列,这是末事的情况。他们存心来玷污锡安,因为锡安好似贞洁的女子却遭羞辱。锡安是在圣地,有圣殿,是分别为圣的。但是外邦人来侵略,蹂躏这地,就成为污秽了。这些外邦人存心破坏神的子民。他们敌挡真神,视神的百姓为仇敌。他们谋算破坏是长久蓄意要作的(参阅诗二6,四十六5,四十八2)。神在圣山上该受赞美,但外邦人想破坏这圣山,他们定睛观望这城,要看这城毁灭,以及毁灭之后的惨状,而幸灾乐祸(参阅哀二16;俄12起)。
“他们都不知道耶和华的意念,也不明白他的筹画。他聚集他们,好像把禾捆聚到禾场一样。”(12节)
耶和华要破坏那些恶者的计谋。那些敌挡者,是列国的凶手,他们以侵略为能力。他们以为耶和华完全放弃以色列民,所以任凭外邦人肆意的攻击、杀害、欺压。其实耶和华的意念,对以色列人不是灭绝,而是炼净,使他们经过管教磨炼之后可以得复兴与更新。神的筹画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是建设性的,不是破坏的。
祂要聚集他们,那与聚集以色列人不同,祂聚集他们好像把禾捆聚在禾场一样,准备筛谷的工作,以打粮食的铁器来打(摩一3)。发怒气打列国,如同打粮(哈三12)。巴比伦城好像踹谷的禾场(耶五十一33)。列国好似被打的禾稼(赛廿一10),以色列要成为有快齿打粮的器具,使万国被打得粉碎(赛四十一15)。
“锡安的民哪,起来踹谷罢,我必使你的角为铁,使你的蹄成为铜。你必打碎多国的民,将他们的财献与耶和华,将他们的货献与普天下的主。”(13节)
先知以民族的骄傲,呼唤锡安的民,来执行耶和华重要的任务,将敌人践踏,踩得粉碎。以色列好像牛一般来喘谷(参阅何十11)。
提到牛的角,这不是踹谷的动作了。这是在动怒中抵触敌人的行为(参申卅三17)。亚哈王想听先知的豫言,他希望亚兰会失败,所以假先知为取悦他而说以色列的角必击败亚兰(王上廿二11)。这只是想像,根本无法成为事实。但是现在这成为神的意念与筹画,以色列有坚强的能力,足以破坏外邦的权力,使他们被打得粉碎。那时以色列可有战利品,将他们的财献给耶和华,他们的货物产业一并奉上,献给普天下的主耶和华。耶和华是全地的主,祂统管万有,祂是历史的主!这里以色列靠祂获胜,是圣战的观念。
亚述的西拿基立自称为“普天下的王”,15但是先知称耶和华为普天下的主(13节),祂才是全地之主(诗九十七5)。“普天下的主”在撒迦利亚书第四章十四节及第六章五节都出现,这虽是后期先知的用词,但先知的信息有共通性,而且后期先知必承接早期的观念,约书亚也称耶和华为普天下的主(书三11、13)。这名称也许是在礼仪中的用语。16所以以色列用的赞美诗所表达的神学思想、实现在历史的环境中。耶和华是独一的真神,是超乎万神之上。祂的尊荣必为祂的子民所承认,他们敬拜祂,是因祂拯救他们的大能。
所以先知以古代历史的经验,鼓励以色列众民,使他们失望与诅丧之中,重新地振奋起来。他要他们面对现实,认识现今的困境。但他也提醒他们,耶和华全能的安排是奇妙的,祂要成就的,是超过人所能设想的。外邦人固然不知道耶和华的意念,也不明白祂的筹划;神的子民何尝明白与知道呢?但是神要使以色列人得蒙极救,将失去的复得,谁剥夺的又重新得回,财货都要从万国运来,可以献给耶和华,正如哈该书第二章六、七节所应许的。这是圣战的原则,“献”字(Herem)就是将战果献给万军之耶和华,祂是普天下的主。
15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 relating
to the Old Testament, ed. J.B. Pritchard, (1969), 288.
16 J.A. Soggin, Joshua, 59.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