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约拿书第一章

 

逃避神的差遣(一116

  神差遣約拿到亚述人的首都尼尼微城去宣告审判的信息,目的是要他们悔改归向神,可见神在旧约中,不但爱以色列人,也爱外邦人。在第一章中,以下几点值得思想和留意:

 .約拿被称为先知,但却没有信息,可见神藉先知传讲信息有两个方式,一是口传,二是行动,神藉約拿的行动给我们启示和信息。

 .如果尼尼微的复兴,是旧约的一项「差传」,这差传是神主动策划的,也是神恩典的彰显。神可以自己或藉天使完成祂的工作,但祂拣选人与祂同工,可惜約拿逃避神,神本来可以另找别人,但祂却设法使約拿悔改遵行祂的旨意,可见神对約拿的爱。

 .約拿不肯到尼尼微城去,因为亚述人是他们所歧视的外邦人,而且亚述人强大,以色列正面临他们的攻击;亚述人对敌人的残酷是众所周知的,約拿还得行走几天沙漠的路程才可到达。还有,他怕神不照他的话刑罚尼尼微人,以致他成为一位丢脸的先知,如果神叫敌人悔改,他又如何有面目见自己的同胞?不错,这是件艰巨的差事,但約拿只看环境,没有依靠全能的神。

 .请留意,当神使海中起风暴时,外邦水手得知是約拿不顺服带来灾难;却千方百计要救約拿的性命,可见他们的爱心,实应叫約拿惭愧。很多时候属神的人,爱心还比不上不信神的人。

默想 神的工作可能很艰巨,但只要我们肯顺服,神必保守,不顺服神是祸患的源头。──《新旧约辅读》

 

{\Section:TopicID=160}Ⅰ 約拿在海中 ( 1∼二10)

{\Section:TopicID=161}A 約拿首次蒙召(一13

  约拿书的作者以平易的风格、简洁的文字,技巧地将約拿赴尼尼微的神圣使命与逃往他施并列,迅速地赢得我们的注意。他省略了不必要的枝节,却仍有足够的资料,让读者在序幕一拉开便立即能进入状况。

  1. 对当时希伯来文的读者而言,故事是以最传统的方式展开。耶和华的话临到……的表达方式,在旧约圣经中作为神对先知说话的开场白,不下一百次。紧随着通常是神要先知传达的信息(如︰珥一1;弥一1;番一1;该一1;亚一1;玛一1)。但有时也可能是神给先知的特定指示(如︰撒下七4;王上十七28,二十一17)。在此则是后者。

  神指示的对象是亚米太的儿子約拿,可惜经文对約拿的背景只字未提。然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約拿便是列王纪下十四25所提的先知。根据该节经文可得知几点事实。第一,約拿在耶罗波安二世作以色列北国君王时,亦即公元前七八二/八一至七五三年间,甚为活跃。因此,与尼尼微有关的事件应发生于公元前八世纪前半,而約拿和先知阿摩司及何西阿,应是同时代的人。约拿书未交代任何年代,部分学者因而认为作者不希望读者按字面去了解其作品。但是,另一可能是作者认为根本毋需明确交代事件发生于何时(参︰王上十七2)。第二,約拿是迦特希弗人。約书亞记十九13提及,该城位于分给西布伦支派之地的边界。迦特希弗的旧址现为一称做 Khirbet ez-Zurra` 的土丘,位于加利利海(基烈湖)以西约十二哩,拿撒勒东北三哩之处131。表面的遗迹显示该地在公元前一五五○至六○○年间曾有人居住。正北是梅薛(Meshhed)村,相传約拿的墓便在此。第三,虽然圣经记载耶罗波安二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王下十四24),約拿仍预言以色列的疆域会扩展。这点的重要性将于稍后评述。

  2. 。原文在句首尚有命令式的语句「起来」(qu^m),但 NIV 和其它较近代的英译本(NEB GNB)均予删除(译注︰和合本仍保留了「起来」)。希伯来文的动词 qu^m 虽然常指起身的动作(参︰创二十四54),但用于命令式的语句时,则常与其它动词连接,意指必须赶紧行动132神在此不见得是要求約拿起身,但祂指示約拿不可耽延往尼尼微一事。

  尼尼微大城。約拿被指派前往亚述的城巿尼尼微,该城位于底格里斯河东岸。今日其遗址与伊拉克北部城巿摩苏尔(Mosul)隔河遥遥相对。自十九世纪中叶后,许多考古学家在遗址进行挖掘,为该城在公元前六一三年为玛代所灭之前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33。尼尼微大城一词,指的不仅仅是城墙内的部分,同时也包括附近的区域,很可能涵盖了往南二十哩的城巿迦拉(宁录)(参︰创十1112)。有关尼尼微大小的相关问题,见导论\cs16{\LinkToBook:TopicID=134,Name= B 傳奇性的敘述}5963页。

  在简短无比的指示中,約拿被差遣去斥责尼尼微城︰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虽然希伯来文的连接词 ki^,「因为」,有时可作关系代名词或关系副词(创一10;王上二十一15),但它从未用来引进直接的谈话134。故而,JB 所译的「告诉他们,他们的恶我已知道」应属有误。此处并未提及約拿向尼尼微宣告的确切用字为何。

  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有些学者认为此处与创世记十八2021相关联,并指出约拿书的作者引据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灭亡(创十八∼十九)。艾伦评道︰「約拿的角色就和被差往宣告所多玛灭亡的神的使者(创十九115)一样。较诸其它先知的经验,这才是約拿赴尼尼微的先例。」135然而,两者的关联实在极为薄弱。約拿以及前述创世记中神的使者所分别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136

  3.  約拿的反应很迅速︰原文所用的动词 wayya{qom「他起来」在 NIV(参 AV)中被省略,和一开始神的命令语句相呼应(见前面第1节部分)。然而,接下来的字眼却戏剧化地透露,約拿无意遵循神的指示。神要他往东,他却逃往相反的方向。他想要去的地方是他施

  他施的确实地点尚待研究。在「列国名录」(创十132)中,他施和以利沙、基提、多单(可能是罗单的讹误;参︰代上一7),并列为雅完的儿子。「这些人的后裔……分开居住」(创十5)。雅完和爱奥尼亚的希腊人有关,以利沙和基提与居比路有关,而罗单则与罗底有关137。据此,我们可以推断他施应位于地中海东部。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约在公元前一○○○年,腓尼基商人已拓展贸易远至西班牙,他施可能是他们西行拓展的一个据点。许多学者认为他施就是他索(Tartessos),是腓尼基的殖民地,位于西班牙南部大西洋岸瓜达奎佛河(Guadalquivir)河口。除了两者名称相近外,还有另外两个因素促使学者持此论点。首先,有些圣经经文指出他施十分遥远(诗七十二10;赛六十六19)。亚述王以撒哈顿(公元前680669年)以楔形文字所写的碑文,亦予人相同的印象︰「居住在海中的君王,近自居比路、雅完,远及他施,全都臣服本王脚下。」138其次,他施以产银、铁、锡、铅著称(耶十9;结二十七12),而在公元前一○○○年之后,当时上述矿产的主要产地之一是伊比利亚半岛。虽然有人提出其它意见,但他施最可能的地点应在西班牙西南部139

  躲避耶和华RSV 所译的与原文较接近︰「躲避耶和华的面」。乍看之下,这句话似乎表示約拿认为逃避耶和华的面是可能的;逃往他施,耶和华就鞭长莫及。然而,約拿稍后承认耶和华是「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一9),却与这种诠释相矛盾。而此诠释亦与旧约中所呈现的神之无所不在背道而驰︰

 

我往那里去躲避你的灵?

我往那里逃、躲避你的面?

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里;

我若在阴间下榻,你也在那里。

我若展开清晨的翅膀,

飞到海极居住;

就是在那里,你的手必引导我,

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诗一三九710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释这句话呢?先知以利亞曾说过类似的话,「我站在耶和华面前」(和合本作「我指着耶和华起誓」。)(王上十七1;参︰王上十八15;耶十五19),用以指出他是耶和华的仆人(参 NIV,「我所事奉的神」)。約拿逃避耶和华之举,强烈表明了他不愿事奉神。他的行为无异于公然反叛神的主权140。这种举动必然震惊所有初次听闻此事或初读此经卷的人。与約拿同时代的先知阿摩司岂不是说︰「狮子吼叫,谁不惧怕呢?主耶和华发命,谁能不说预言呢?」(摩三8;参︰耶二十9)吗?

  他下到约帕。考古出土物显示地中海东岸的港口约帕(即今亚法〔Jaffa〕),至少早在公元前十七世纪即已经人开发141。由于它是非利士沿岸在亚柯湾以南惟一的天然港口,遂成为附近区域──特别是耶路撒冷──的重要海港(参︰代下二16;拉三7)。約拿在此地下到一条尽可能带他远离尼尼微的船。至于「往下」的主题,见二章6节的注释部分{\LinkToBook:TopicID=164,Name= C 約拿為自己的得救感恩(一17∼二10}

  显然,此处并未解释約拿为何逃走;我们必须等到第四章的事件才能有所了解,目前则尚不知情。因此,我们应当节制我们的好奇心,避免妄加臆测,耐心地等候时机成熟时,作者自己告诉我们。

 

131 NBA, p.35.

132 参︰创十九15。创二十七19则凸显了将 qu^m 译为英文的问题,字面上的翻译应为「起来,坐下」。

133 有关尼尼微城的进一步资料,见IBD 2, pp.10891092.

134 A. Schoors, 'The Particle ki^~, OTS 21 (1981), pp.240276,尤其是 pp.256259;参 F. Zorell, 'Gibt es im Hebra/ischen ein "ki^ recitativum"?' Bib 14 (1933, pp.465469.

135 Allen, p.176.

136 Alexander, 'Jonah and Genre', pp.4950;希伯来文圣经的创十八2021和拿一2,并不像某些英译本般接近。

137 C. Westermann, Genesis 111. A Commentary, trans. John J. Scullion (SPCK, 1984), pp.505508.

138 R. Borger, Die Inschriften Asarhaddons Ko/nigs von Assyrien, Archiv fu/r Orientforschung 9 (Ernst Weidner, 1956), p.86;这似乎是目前仅知与他施有关的楔形文字。

139 若要更广泛的资料,见 M. Koch, Tarschisch und Hispanien. Historisch-geographische und namenkundliche Untersuchungen zur pho/nikischen Kolonisation der Iberischen Halbinsel, Deutsches Archa/ologisches Institut Abteilung Madrid: Madrider Forschungen 14 (Walter de Gruyter, 1984);参 R. R. Stieglitz, 'Long-distance Seafaring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BA 47 (1984), pp.134142; IBD 3, pp.15171519。除了西班牙外,他施亦被认为与萨丁尼亚的某地有关,见 W. F. Albright, 'New Light on the Early History of Phoenician Colonization', BASOR 83 (1941), pp.1422. R. D. Barnett, 'Mopsos',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 73 (1953), p.142, n.3, 则指出他施是 Cilicia Tarsus.

140 「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的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事实。Lohfink, 'Jona ging zur Stadt hinaus', p.200. 让人注意到同心对称的结构︰

  約拿起来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的面

   下到约帕

    遇见一只船

     要往他施去

    他就给了船价

   他下到船上

  与船上的人同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的面

141 公元前十五及十四世纪的埃及记录曾数度提到约帕。耶稣诞生前的一千年间,在初期约帕可能都是被居住在该城南部沿海的非利士人所控制。这可能也解释了此城为何在旧约中鲜被提及;参︰书十九46;代下二16;结三7。新约在记载彼得往访哥尼流时,亦曾提到约帕(徒九∼十一)。

B 約拿和水手(一416

  約拿逃往他施的后果,在第一章其它的经节渐次展露。在船驶离约帕后,耶和华借着狂风进行干预。接着,信奉异教的水手表现得十分讨好,和形像毁损的先知約拿恰成对比。

  全书各个部分中,作者的匠心独运以这部分最明显可见。作者借着反复使用一些关键词眼,技巧地将故事带入环环相扣、同一中心的模式中,而以910节为其中心。有关此结构进一步的讨论,见「增注︰一章416节的结构{\LinkToBook:TopicID=163,Name= 增註︰一章416節的結構}」,113121页。

  4. 約拿的行为引起戏剧化的后果︰耶和华使海中起大风。大风绝非偶然。作者颠倒了希伯来文通常的动词接名词之次序,而将耶和华置于句首,藉以强调大风之出处。

  几乎破坏。原文的意思是「认为将破坏」。由于这是旧约中希伯来文动词 h]is%s%ab[,「认为」惟一的一次以无生物为主词,故而许多学者建议应删除 h]is%s% #b[a{h l#his%s%a{b[e{r142。但是,作者也可能是蓄意将字如此串连,因为它们发音相似,可产生类韵的效果。

  5. 水手和約拿对大风的不同反应,亦呈现鲜明的对比。此时注意力的焦点集中在水手对绝望景况的反应。

  水手便惧怕。惧怕的主题在416节向心对称结构的首、尾和中间,都显而易见。若将51016节的第一句逐字译出,便可凸显其中的紧密关联,更可了解到水手从害怕狂风到敬畏耶和华之间的发展︰𨘀

 

水手便惧怕(5节)

他们便大大惧怕(10节)

那些人便大大敬畏耶和华(16节)143

 

  各人哀求自己的神。水手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也因此敬拜不同的神。在面临风暴时他们手足无措,所以各向各的神寻求帮助。然而在此事件结束之前,却已有了重大的改变︰他们求告耶和华(14节)。

  他们将船上的货物抛在海中,为要使船轻些\cs8。水手们究竟抛出什么并不清楚;希伯来文的 ke{li^m 可以是货物,也可以代表船上的器具(参︰徒二十七19)。他们可能想让船轻些,以便安然渡过风暴;或者是把货物当作祭物以安抚大海(参一15,「海的狂浪」)或被得罪的神祗。无论他们的动机为何,结果证明徒劳无功。有趣的是,船员的行动和前一节神使海上起大风对比。他们想要驾驭风暴,但他们的能力当然无法与神匹敌(参15节)。

  而約拿呢?作者笔锋一转,回到約拿身上144約拿已下到底舱,躺卧,沉睡。往下的主题在此继续(参一3,二6)。約拿躺在底舱沉睡,希伯来文此处用的 ye{ra{d[am 一字代表沉沉熟睡(参︰创十五12;撒上二十六12)。因此,风暴来临时約拿对周遭的一切浑然不觉,尤其是船上水手们慌乱的举动。

  6. 約拿的沉睡突然被船主打断。英译你怎能沉睡?(参「你在睡什么觉?」GNB),比「你是什么意思,睡觉的人?」(RSV;参 AV RV)为佳。讽刺的是約拿逃不过接下来的要求︰起来,求告你的神!毕竟約拿在这艘船上的惟一原因是要躲避神的面。此外,借着重复使用命令式的 qu^m「起来」和 q#ra{~「求告」,船主的用字与神对約拿的首度呼召十分类似(2节),每个字似乎都在嘲讽約拿。

  船主的请求另有暗示︰或者神顾念我们,使我们不至灭亡。他十分明白神不是神话中的魔仆,只要摩擦神灯便可有求必应。有趣的是稍后尼尼微王也作了类似表示(三9),而「神的旨意可以不顾人的希望而自由运行」的主题,在第四章也特别重要。

  7. 船上的人试图找出「天然」灾害的缘故,对二十世纪的读者而言,可能像是纯粹迷信。但是约拿书的作者已透露,风暴的起因,在神应归诸耶和华(4节),在人则是約拿。然而水手们并不知道这些读者早已领会的事情,所以他们只好掣签找出祸首145。正如意料中的,約拿被找出,这再度显示了神是一切的主宰。这灾其实就是「这罪恶」(现中、RSVAVRV)。第2节提到尼尼微的恶时,用的也是同一字 ra{`a{h

  8. 約拿立刻便如同罪犯受审,只是情况有别于一般法庭的质询。问题并非由对案情了然于胸的律师,在深思熟虑后提出,而是由命在旦夕的水手,在呼啸的风暴中提出。他们以一连串的疑问炮轰約拿,而问题的简短程度亦与当时景况相符。

  许多人可能会认为第一个问题,「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似嫌多余,因为罪犯已被指认146。但是,水手们可能是想证实掣签的结果。另外,他们可能认为这整个程序只是在找出那能够指认祸首的力量147。其余的问题目的显然在于了解这位他们不认识的乘客。「你以何事为业?」的原文,可以有两种解法。 (1) 你的职业为何?(参 NIVAVRSV (2) 你在船上所为何事?(参\cs16 GNB)对照前后文,应以后者较为可能(参︰诗一○七23RSV)。

  9. 約拿的回答只有部分被详细记载下来(参10节)。第一,他说自己是希伯来人,此词在异邦人环境时通常指以色列人148。第二,他说他的神是耶和华,天上的神。虽然「天上的神」一词被许多学者认为,代表着約拿书写作于波斯时期149,波顿(B. Porten)却指出,对那些可能是敬拜 Baal Shamem「天上的神」的腓尼基水手说话时,如此称谓可能是最恰当的150。約拿形容耶和华是沧海和旱地的创造者(参︰诗九十五5),让水手们肯定他的神便是眼前危机的起因。我敬拜(见 GNBJBNEB)其实就是和合本的「我敬畏」(参 RSVRVAV)。鉴于約拿蓄意不顺服神,这话在水手听来益显空洞。

  10. 約拿承认他敬畏耶和华之后,接着便是与惧怕有关的描述︰他们就大大惧怕。作者在此用的是同语根直接受格(亦即动词和直接受词均源于希伯来文的同字根)151。这种可以强化动词意义的结构,同时亦见于第一章16节,三章2节,四章1节和6节。此外,我们亦不必依从某些人的意见而将最后一句︰因为他告诉了他们删去。正如我们在第5节讨论的,作者的记叙并不拘泥于事情发生的顺序152

  1112. 水手们既已找出祸源,还必须解决这每下愈况的情形。他们询问約拿的意见。約拿的回答︰将我抛在海中,令人回想起第45节。为了让水手们保命,約拿必须牺牲生命。第12节的最后一句,我知道你们遭这大风,是因我的缘故,回答了第7节几乎一样的问题,而这也将第712节紧密地连结在一起(见下页「增注︰一章416节的结构{\LinkToBook:TopicID=163,Name= 增註︰一章416節的結構}」)。

  1314. 为了避免将約拿抛到海中,水手们尽力要把船靠岸。然而他们的努力只是徒劳。他们先前是各人哀求自己的神(5节),现在却一起求告耶和华。他们所说的「无辜人」(新译;和合︰无辜血),并非表示約拿无罪;而是他们担心若将約拿抛下海中,便必须为約拿之死负责。他们和船主一样,体认到神的无上主权(6节)︰你耶和华是随自己的意旨行事。最后約拿也必须认知这个事实(参︰第四章)。

  1516. 当水手们依照約拿的指示,把他抛入海中后,立即便有预期的结果。水手们眼见海浪平息,满心畏惧;故事至此也再度强调他们的惊惧。然而此处还有一重大发展,他们现在敬畏耶和华(参9节)。因此,他们便向耶和华献祭和许愿(参︰诗一一六1718)。神的名字在16节中两度出现,强调了水手们如今对祂的身分十分熟悉。所以,虽然約拿不顺服神,但这些水手却承认約拿的神便是他们的神。

 

142 欲了解各家之言梗概,见 Allen, p.207, n.21.

143 见「增注︰一章416节的结构{\LinkToBook:TopicID=163,Name= 增註︰一章416節的結構}」,118120页;惧怕的主题亦出现于第9节。

144 参一10,四2Landes, 'The Kerygma', pp.1315. 特别论及此风格独具的设计。

145 书七1621;撒上十四3843;箴十六33;参 J. Lindbolm, 'Lot casting in the Old Testament', VT 12 (1962), pp.164178; S. Abramsky, 'About Casting Lots in Order to Catch a Sinner', Beth Mikra 86 (1981), pp.231266.

146 NEB JB。许多手抄本没有这第一个问题,这也使专家们主张删除该问题。然而,亦有人持相反意见,见导论{\LinkToBook:TopicID=157,Name= Ⅵ 約拿書的經文}101103页。

147 Fretheim, p.91, n.10; Walton, pp.1925.

148 创四十15;出一19。在创十21中,希伯是闪的孙子之一;参 IBD 2, pp.626627.

149 此词大多出现于代下、拉、尼、但等书,但是也请见创二十四37

150 Porten, 'Baalshamem and the Date of Jonah', pp.240241.

151 G-K, p.117, p-r.

152 Allen, p.210, n.37.

增注︰一章416节的结构

  最早提出第一章自成一结构模式的学者是罗芬克。他在一九六一年指出,約拿的航海过程(一416)构成一向心对称的结构153

 

A           46

B            一78

中心          一910a

B'         一10a 11

A'        1216

 

虽然此一结构曾被崔柏批评154,但裴思(Pesch)却据此提出更详细的分析155

 

1           叙事和「畏惧」的主题︰45a

2            水手们的祷告︰5a

3             叙事︰5b c 6a

4              船主的谈话︰6a�n��n b

5               水手的谈话 (1) 7a

6                叙事︰7b

7                 水手的谈话 (2) 8

中心               約拿的自白和「畏惧」的主题︰910a

                水手的谈话 ( ) 10 a�n��n b

               叙事︰10c

              水手的谈话 ( ) 11

             約拿的谈话︰12

            叙事︰13

           水手们的祷告︰14

          叙事和「畏惧」的主题︰1516a

 

裴思和罗芬克一样,认为910a 节是这个结构的中心,其它的经节则相互呼应,有如镜中的影像。

  后来,傅瑞绅又提出另一种分析156。罗芬克将经文分为五部分,形成 ABCBA 的模式;而傅瑞绅则将之分为六部分,结构便成为 ABCCBA,其细节如下︰

 

A. 叙事架构(45a

A1. 叙事架构(1516

 1. 神起大风,风暴开始(4)。

 1. 水手抛約拿入海,风暴停止(15)。

 2. 水手惧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并献祭(5a)。

 2. 水手敬畏耶和华,向祂献祭并许愿(16

B. 叙事/要求(5b 6

B1. 叙事/要求(1314

 1. 风暴来临时約拿沉睡(5b)。

 1. 水手竭力要把船拢岸(13)。

 2. 船主要求約拿求告自己的神,以求不至灭亡(6a)。

 2. 水手求告約拿的神,以求不至灭亡(14a)。

 3. 船主宣告神的自由主权(6b)。

 3. 水手宣告神的自由主权(14b)。

C. 对话(79

C1. 对话(10\cs1612

 1. 水手彼此谈话以找出祸首(7a)。

 1. 水手对約拿谈话以了解約拿作了何事(10a)。

 2. 真相──抽签结果显示是約拿(7b)。

 2. 真相──約拿所行被揭露(10b)。

 3. 水手向約拿询问(8)。

 3. 水手向約拿询问(11)。

 4. 約拿回应──我敬畏(9)。

 4. 約拿响应──我知道(12)。

 

  裴思和傅瑞绅的分析,都是以这段起首和结尾间明显的对应开始︰神起大风,风暴开始(4节),水手抛約拿入海,风暴止息(15节);水手惧怕,各人求告自己的神(5a 节),水手敬畏耶和华并献祭给祂(16节)。但是,傅瑞绅的观点──第6节船主的谈话和第14节水手的祷告相呼应,似乎优于裴思的看法──船主的谈话和第12节约拿的谈话相对应,因为第6节和14节都有「灭亡」和「神的主权」之主题。因此,两种分析对内部结构的观点,有相当的歧异。

  虽然傅瑞绅的分析是根据裴思的见解再加以改进,但其中心部分(712节)的分析却不若其它经节般有说服力。第79节和10\cs1612节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像向心对称结构中外围经节般,在主题上有紧密的连结。中间的部分还可另作解析。

  故事的中心部分(712节)关乎指认使全船遭灾的人。第712节紧密呼应,正好成为这段叙事的结语︰第7节陈述船上的人亟于找出祸源;第12节则是約拿坦承责任在他157。故事的转折点是910节,約拿自承他敬畏耶和华(9节),以及水手听闻后的惧怕(10节)158。重要的是,畏惧的主题同时出现在整个结构的起始和末了(5a 节、16节)159。最后,第811节亦相应,在这两节中都是水手向約拿提出问题160。以上述观察为基础,我们可得出下列的结构大纲161

 

A   耶和华起大风;风暴开始;水手惧怕,各人求告自己的神(45a

B    約拿沉睡;求告你的神;我们不至灭亡;神的主权(5b 6

C     看看是因谁的缘故(7

D      水手问約拿(8

E       我敬畏(9

E1      水手惧怕(10

D1     水手问約拿(11

C1    我知道是因我的缘故(12

B1   水手竭力要把船拢岸;水手求告耶和华;不要使我们灭亡;神的主权(1314

A1  水手将約拿抛入海中;风暴平息;水手敬畏耶和华并献祭(1516

 

153 Lohfink, 'Jona ging zur Stadt hinaus (Jon 4, 5)', p.201.

154 Trible, pp.207209.

155 R. Pesch, 'Zur Konzentrischen Struktur von Jona 1', Bib 47 (1966), pp.577581;参 Cohn, pp.5152; Magonet, p.57; Allen, p.197\cs15198.

156 Fretheim, pp.7374.

157 「看看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7节);「我知道你们遭这大风,是因我的缘故」(12节)。

158 Allen, p.209,评述︰「910a 节是这部分的重点。」罗芬克和裴思在他们的解析中,均将这两节作为中心。

159 有关畏惧的主题,见一5的注释。

160 两者都是以「他们对他说」开始。

161 另有学者对此结构提出类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分析,见 P. Weimar, 'Literarische Kritik und Literarkritik: Unzeitgema/sse Beobachtungen zu Jon 1, 416', in L. Ruppert, P. Weimar and E. Zenger (eds.), Ku/nder des Wortes. Beitra/ge zur Theologie der Propheten (Echter, 1982), pp.217235, esp. pp.219223; D. L. Christensen, 'Andrzej Panuknik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Book of Jonah: Icons, Music and Literary Art', JETS 28 (1985), p.136.

C 約拿为自己的得救感恩(一17∼二10162

  水手们在第16节把約拿抛在海中后,就失去了他的踪迹。对他们来说,約拿在汹涌的海水中(参14节),恐怕凶多吉少。但是,耶和华还未放弃約拿,祂藉一条大鱼将差点葬身海底的約拿救起。約拿在感激之余,便作了一首感恩诗来庆祝自己的及时得救。

  17. 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正如約拿逃往他施受阻于神,神在此再度行使祂无上的权能。作者让我们确信,約拿的得救乃出于神。此处的动词 wayman「他安排」,NIV 译为提供,同样亦见于第四章678节,而且每次都是指神随己意控制自然的能力。

  这条充作約拿的救生艇的大鱼,引发许多的猜测。试图去了解此鱼是何种鱼显然毫无意义。希伯来原文并未比英译与中译的「大鱼」更具体,而希腊文译本用了 ke{tos 一字,某些译本的马太福音十二40将其译为「鲸」(AV RV RSV),但此字亦可作大鱼(参 GNB NIV)或海怪(RV 边注,NEB JB)解。

  当然,许多现代读者对于約拿被鱼吞了,并在鱼腹中三日,感到十分不可思议。有人说,此一事件因为太令人难以置信,所以不可能真的发生。这自然便引发事件真伪的争论。

  为了让现代读者易于接受这个故事,学者们真是绞尽脑汁。一些保守派的学者找到现代人被鱼吞了却仍存活的例子,藉以证明約拿经历之真实性。然而,此一方法并不令人信服163。另一个较普遍的说法是,全书都是文学的虚构作品,故而不应视之为史实。虽然此一立场普获支持,但问题在于约拿书作者是否认为其作品并非属实164。此外还有更巧妙,但也更不令人满意的创见。例如,約拿海上历劫归来,在一家叫做「鱼」的旅店中度过三日三夜。但是此一创见需要把经文窜改至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根据约拿书的现状必然导致的结论是︰故事将約拿存活于鱼腹中一事,作奇迹般陈述。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約拿是否真在鱼腹中存活了三天?

  如果我们认为神迹从未发生,那么約拿当然就不可能从鱼腹中回到旱地。这样的看法显然对问题已预设立场。作者相信此一神迹确曾发生,而他也要求读者同样地接受。因此,我们只有在二者中择一︰接受现代的格言「若属神迹,必非史实」;或是相信约拿书和其它圣经书卷作者的证言,在某些情况下确有神迹。选择何者,留待读者自行斟酌165

  在结束此一话题之前,我们必须审视一下作者如何呈现这个神迹。約拿奇特的获救经历,并未以大鱼或約拿在鱼腹中生动的描述来润色。事实上,大鱼仅在两节经文中被提及(一17,二10),而且均十分简略。作者对此极为奇特的事件,以低调处理,可见此事件并非用以加强故事的戏剧化效果。因此,如果不是确曾发生,作者又何必捏造呢?

  約拿在鱼腹中三日三夜。蓝迪斯指出,在古代近东神话中,三日三夜代表前往阴间所需的时间166。这固然值得注意,尤其是約拿的赞美诗曾屡次提及死后的世界。但是在旧约圣经中并无足够的证据显示,希伯来文的读者必须如此诠释三日三夜。因此,此说法只能视为一有趣的臆测。──《丁道尔圣经注释》

 

gg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