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哀歌第一章
目睹悲剧(一1-11)
我们大家都曾在荧光幕上看见悲剧所带来的后果,就如空难的结果。意外发生后不久,电视评述员便在出事地点,或在灾场上空,给我们生动讲述所发生的事。一个熟练的评述员能描绘一幅非常生动的图画,讨论肇事的原因、讲述人们的感受、破灭的梦想、生还者和亲属目瞪口呆的悲伤。这就是在耶利米哀歌开头这一段所给我们看见的情形;一篇论上帝的城耶路撒冷遭毁灭的悲剧,以及锡安山上圣殿荒废景象的评述。
但有一句提醒的话适用于耶利米哀歌全卷书:别寻找任何贯穿各章之清晰或简洁的论点。相反地,你会找到一系列并列在一起的图画,从不同的角度描述这一次毁灭性的事件。这反映出那困惑的心境,往往是经历悲伤之医治过程的一环。一个丧失至亲的人,不论是丈夫、妻子、子女或良朋,几乎会不断杂乱地讲到他们的悲伤,再三地把所爱之人的同一事件述说出来;不知道自己在重复又重复,迫切的要向任何准备倾听的人诉说。耶利米哀歌中就是这种情形。
评述在一至三节一开始便论到耶路撒冷像一个‘寡妇’,独自悲痛。另一个先知用同一幅图画描述那些被掳之百姓的经验──‘丧子独居’(赛四十九21)。人在悲痛中往往都是如此,前尘往事使现在变得难以接受。从前‘在列国中为大’,从前‘在诸城(作‘诸省’更好)中为王后’,换句话说,从前备受人尊崇的民族,现在只是‘附庸’,被人轻视的顺民。从前是个独立的国家,现在‘位在列国中’,没有安全或安息可言。过去的应许,上帝的应许,已经崩溃了,因为在申命记十二章十节上帝应许以色列有一国土可以安然居住,不受一切仇敌骚扰。现在既没有国土,也无安息可言。她被‘所亲爱的’和‘朋友’抛弃,是指犹大国从前的盟国,它们把她抛弃于危难之中(参耶三十14),她只能痛哭流泪。圣城为‘寡妇’的这幅图画,不但强调她的悲伤,也重指出她是多么脆弱、不能保自己,由于寡妇连同孤儿在古代的以色列是常会遇到危险的(参哀五3,和关于耶五28的注解──不忠的体受审判Ⅱ)。
四至七节给过去与现在之间这痛苦的对比提供了进一步的例证:
──圣殿,从前挤满了朝圣者和礼拜的人,现在空无一人;
──祭司,一向带领百姓敬拜上帝,现在叹息离开了;
──年青妇女,她们在一些重大的宗教节期中都扮演欢乐的角色(参诗六十八25),现在目瞪口呆、默不作声(4节);
──那些‘首领’,体中的政治领袖,像‘鹿’,因缺食而虚弱不堪,容易被猎捕(6节);
──仇敌已占了上风(5节),正幸灾乐祸地凝视圣城的命运(7节)。
在这一切之中,我们初次听见:‘为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这个通常因悲剧引发的问题的初步答案:
因耶和华为她许多的罪过使她受苦。(哀一5)
‘背逆’大概是比‘罪过’更恰当的译法,由于这个希伯来字通常含有背叛当权者的意思。耶利米哀歌在这里是再次叙述耶利米书未完之处。若认为本国败落即外敌的胜利就大大误解了;敌对他的是耶和华,是祂对背逆百姓的审判。这是耶利米哀歌从不动摇的观点,而且不厌其烦地重提(参8,12-15节)。耶和华住在祂会永远保护、抗拒一切仇敌之圣城的信念已完全消失了。这‘仇敌’曾在百姓中间,就是他们曾深情地相信要作他们唯一保护者的那位上帝。在耶利米哀歌中对这事何以发生并不以为不可思议;要面对的真正难题在于我们此后何去何从?
(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小心。耶利米哀歌像在它面前的那位先知一样,看到耶路撒冷的遭遇,并能正确地说,它是活该的。但这种情形在人生中并不是时常正确的。人们面对人生中有些悲剧会说:‘他──或她──做了什么以致会受到那种遭遇呢?’唯一诚实的答案是:‘并没有做什么。’旧约在别处是深谙这一点的。没有别处比在约伯记中更热烈地辩论这一点了。)
八至九节强调百姓的罪,用像‘不洁’(不过希伯来文在这里同样大可以译作‘轻蔑的对象’)和‘赤露’的字眼来形容。在古时的以色列,赤裸,尤其是暴露私处,是耻辱的表记。乱伦的婚姻关系在利未记二十章十七节及以下各节被描述为‘露……的下体’,以及在公众面前被剥衣裸露是加于妓女的刑罚之一(结十六35-39)。‘在她衣襟上的污秽’这短句是指月经的血,使妇人以及她触摸的一切在仪式上成为不洁,所以她们被禁止与圣物接触。故此,这体被描述为全然不蒙上帝接纳的。它存侥幸的心不注意这事实,便自趋毁灭。在第九节的末了,在这幅黑暗的景色中,突然从这体爆出一急迫的呼喊,恳求耶和华证明祂知道祂百姓惨况的深度。
在十至十一节生动地描述了仇敌所作的事,他毁坏犹大珍爱的一切,践踏原来永远不准外人进入的圣殿。还有百姓惨况的生动描述,他们因饥荒而变得虚弱,准备出卖‘他们的美物’,大概是他们的儿女和亲爱的人,为了换取粮食,不计代价求生存是他们唯一关注的事。从百姓之中又再传来几乎是绝望的叫喊,‘我甚是卑贱’,在这叫喊中百姓危急的情况便作了向上帝哀求的基础。
重温悲剧(一12-22)
我们认为这一章头十一节是注释者描述悲剧的话语。但这样的一种注释无论如何巧妙,它在情感上的撞击力是远不及某一曾亲身经历这悲剧的人所说和所想的逼真。日航从东京至大阪那次空难的惨剧已被评述家们详加描述,但萦绕在人心中的,乃是灾祸发生几分钟前航机上那些人匆匆写下的字句和一个生还的空中小姐吞吞吐吐的说话。因此,紧接九节和十一节简短的呼声之后,我们现在被邀倾听一下这破落城市之说话,她以拟人的方式,说到‘我的忧伤’(译按:和合本作‘痛苦’)(12节)、‘我的背叛(过犯)’(14节)、‘我的眼泪’(16节)、‘我的痛苦’(18节)、‘我的急难’(20节)。这由耶路撒冷发出的哀歌分为两段──(一)十二至十六节,(二)十八至二十节──在十七节由这位诗人兼注释者所说的话加以划分,回应并强调所说过的,仿佛是说,‘只要留意那话就行!’
(一)第一段以恳求开始,要别人认识所经验之忧愁的深度。有人对应该怎样翻译开头那句话有所怀疑:新英文译本把它译作:‘你们过路的人哪,这事与你们无关么?’现代英文译本则作:‘瞧瞧我,她向每一个过路的人哭诉。’那些过路的人只是任何偶然经过那里的人;任何人都必定能看见这是多么悲惨的情形。在这些话语后面,我们往往看见潜伏在那些面对悲伤忧愁之人心中的恐惧。他们感到孤独,不论别人怎样仁慈或愿意帮助,他们就是不了解。他们有一个私人之孤独世界,别人是无法进入的。
锡安转离那些可能不了解的人,转向耶和华,承认所发生的事是上帝所作的。这是‘祂发烈怒的日子’(12节),是许多先知说会来临的‘耶和华的日子’;对于以色列来说,这日不是百姓所认为的快乐和兴旺的日子,而是审判和灾祸的日子(参摩五18-20,和耶四9-10的注解──响起警号)。这日子是‘火’(13节),在旧约经常用以形容上帝之忿怒与审判的象征(例如,摩一3-二3);这日子是‘狩猎者’上帝使祂的百姓陷于祂的网罗之中(比较何七12);这日子是上帝把耗费精力的轭放在祂百姓的肩上(14节);这日子是上帝在收祂严厉的果子,百姓的血像从酒醡中被脚踹出来的葡萄汁浆(15节)。在个人的认罪中,一幅接一幅的图画蜂涌而出。我们用的言辞可能不同,但仍然需要这样的认罪,而且承认我们是在上帝的手中,而且在祂的审判之下。
(二)第二段,十八至廿二节,以回应这主题作开端。所发生的事是耶和华的作为,而且祂这样做是合理的。‘耶和华是公义的’是法律上的说法,表明在待决的案件上,上帝是清白的一方,而祂的百姓是有罪的。然而说所遭遇的事是合理的,并不能更容易承担。因此我们在这一段所发现的是:锡安承认得不到人的帮助,才愈来愈转向那令她悲伤之源头,而只有祂能带来医治的耶和华;恳求耶和华‘观看’祂百姓的痛苦(20节),‘留心听’受苦的哀呼(21节),并对付那因锡安的遭遇而幸灾乐祸的敌人。这最后的恳求(21-22节)必不可误解为只是要求报仇的呼声。正如在耶利米书四十六至五十一章攻击列国之神谕中的情形,我们在这里作出信心的宣称:上帝之统管是普世性的,而且任何人或国家所作的恶事,必定会受到应得的报应。
在结束第一章以前,让我们注意两件事:一件是用字的问题,另一件是持久真理的指标。
(1)在本章出现两次的短句,是你在耶利米哀歌中会时常遇到的;就是译作‘锡安的女儿’(6节)的短句,或译作稍长的‘犹大之贞洁女儿’(15节直译。译按:和合本作‘犹大居民’)。这些译法都会产生某程度上的误解。例如,现代英文译本,在第六节只说‘耶路撒冷’,在十五节则作‘我的百姓’。这短句的意思并不是‘锡安的女儿’(the daughter
of Zion),而是‘女儿锡安’(daughter Zion),是一个有助于将这城描绘为一个人物的短句,而且也表明这城与耶和华之间的密切关系,即使当这女儿是在困难的时候。
(2)在这一章中我们三次听见‘她……没有一个安慰她的’,或类似的话(2,9,17节);有一次,锡安自己说‘安慰我的却无人’(21节);而且还有其他短句像‘安慰我……的,离我甚远’(16节)和‘无人帮助她’(7节)。‘安慰’的意思不是坐下来握住她的手,对她表示同情。它的意思是带来新希望、鼓励、帮助。这些短句暗示耶路撒冷现在认识她费了长久时候所面对的事实;认识到她已智尽技穷,到了人的资源都不能改变她的情况或开启前路的地步。她如今惟有面对事实,如果对前途有任何希望的话,那希望只能来自她长久不理会,因背逆而使自己受亏损的上帝。绝望驱使她归向上帝,正如绝望引领浪子踏出归家之途迟疑的第一步(路十五17及以下)。有时在我们能返回我们需要的上帝身边以前,我们必须破碎,上帝是一直在等待我们回头的。──《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