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第一章
壹 智慧师的引言 一1~九18
本书的头一部分,即前九章,乃是智慧师对莘莘学子有关智慧文萃的引言(参一2~6)。它的结构严紧,条目清晰,在在显明是箴言书的成书较后的部分。与第二部分一大堆的繁琐和散漫的双韵对句,以及第三、第四部分及后面的跋语,那些有时较长且不相联属的句子比起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第一部分在序言之后,主要含有十项训戒,劝勉年轻人敦品励行,修身养性依照宗教道德的标准。这一段落的开始与结束都标举下列真言:“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一7;参九10)。正如传道书的作者在开始与结束也以下列金句概括之:“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一2)。
箴言一至七章的十项训戒,长短不同,但有共同的结构──引起注意,阐明动机,敦励拥抱智慧,躲避愚昧,预言行为的结局。道德的立论严紧而频繁,所谓智慧,并非指人的智力,专注在聪明才智,而是伦理上的顺服,成一完人。最重要的学问是立身处世的学问,来自深沉真实的宗教情操;而非像下一部分“所罗门的箴言”,来自世事洞明的学问及人情练达的文章。
这十项训戒中间插以三首较长及三首较短的诗,和一些特殊主题的简短劝勉。在两篇如诗的文章里(一20~33和八1~36),一位哲学诗人(可能与训戒的作者同一人,但更可能是在更早期)栩栩如生地化身为上帝的智慧,活跃于创造之大工,并想进入人的心灵深处!“智慧设筵请客”(九1~6、10~12)成为训戒的结语,看起来有点和前面的诗似曾相识。三13~18和19~20的两首短诗赞美智慧,乍看之下像是第八章的草稿。第九章的末了有一篇补充的短诗加在13~18里面。值得注意的是,三27~30,五15~20(与六22),六1~5、6~11和12~15都找到劝勉婚姻忠诚、毋轻率作保、毋怠惰、恶有恶报的主题;与六16~19的数目箴言和九7~9论亵慢人和智慧人的说法,都扰乱了第一部分井井有条的秩序。这些部分可能是在以后由其他的资料加进去的。
第一部分的基本文学构造受了一点打扰,可能是原作者在后来编辑的时候刻意安排的,也可能是原稿辗转相传的结果,面目不免有些改变。比如第二章似乎比一8~19更适宜作开宗明义的训戒,因其性质更加广泛而且纲举目张,其思想也比其他的训戒,无论是勉励或警告某些特殊行为,更加基要正统。此处的智慧不只是聪明人的博学多才,而是他们宗教意识的功能。好比在第八章里,智慧是上帝赐给那些致力于修身养性的人,一种化身为活话结联上帝与人的理念。如此训戒的作者与这位哲学诗人,可能就为同一人;不过这些拟人化的智慧诗可能曾经另外存在,因为它们有自己的特点和完整性。再者,八32~36的结语在风格上与训戒的实质内容遥相呼应(参三4、13、16,四32,七24)。
一 序言:题目与宗旨 一1~6
这是本书的开宗明义:点出作者、题目与写书的旨趣。当希伯来人想到律法,他们马上会想到摩西;当他们想到引吭高歌,他们马上会想到大的音乐作品;当他们想到前人的谚语格言,他们马上会想到所罗门。
一1
以色列王大儿子所罗门 这里提供本书的作者及题目,也包括第一部分的标题。这不是说全本书的内容都出自所罗门一人的手笔,但却承认大部分的资料与他有关,并且赞赏他为以色列空前绝后的智王。请详阅绪论所罗门及其箴言的资料。大儿子道出所罗门的家世(王上十一12)。基督也常被称为大的子孙(参本丛书之马太福音注释一1)。所罗门在此预表他,正如他开口讲比喻或箴言。
箴言 参阅绪论第二、三段、“箴言的形式”及“所罗门及其箴言”第五段。
一2~6
箴言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一般性的道理,然而其基本宗旨却是宗教性的。在圣经六十六卷书中,本书是少数清楚说明本身旨趣的书卷之一。作者开宗明义指出写箴言的目的,是提供青年学子一部伦理教育的教科书,使他们学习得益,产生知识的觉醒和道德的重整。虽然好像只有富家子弟才有余裕和闲暇来受教育(十七16),智慧师还是孜孜不倦,循循善诱地讲解各种立身处世的大道理,使得序言充满了他所喜爱的术语。本段经文由几个系列的字句集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这与埃及的智慧书阿门.因.欧北的教训语法十分相近,并且成为后来廿二17~廿四22的写作模式(详见绪论:箴言和其他的智慧文学)。
智慧(h]okma{h) 是智慧学校的教育科目与目标,其方法与过程则为道德训练。知识与智慧不同,前者是对事物的客观了解,后者却是主观地正确使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培根所谓“知识即力量”是指人类因知识而有征服使用物质的能力。但是人类往往因为缺乏智慧而滥用知识的力量,残民以逞,或自我毁灭。有知识没有智慧,结局有时非常悲哀。希伯来文共有六个字译成智慧:
(1)h]okma{h(一2~3、7、20,九1,廿四7)这是本经文的原文字。
(2)bina{h(一5,三5,四1~7)这字含有识别、鉴别及聪明的意思。
(3)leb(十23,十一12,十五21)含有“心”的意思。
(4)arma{h(一4,八5~12)含有灵巧、敏锐、犀利的意思。
(5)sa{ka{l(一3)含有谨慎、稳重、深思熟虑的意思。
(6)sekel(十二8,廿三9)含洞察,透视;有独到的眼光。
训诲(musa{r) 本书共用了廿六次,含有明白、理解、管教、规律、纠正的意思。管教和规律很少是令人愉快的,但却是学习和成长不可缺少的部分。所谓“忠言逆耳益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只有真正聪明的人会顺服在对自己有益的管教和忠告之下,那些等而下之的,常把父母、教师或上帝自己的训诲,当作马耳东风,依然我行我素。拒绝逆耳的忠言,等于拒绝苦口的良药,将来吃亏的还是当事人自己。
晓得(yada&) 本段经文有几个动词显明一个智者得智慧的态度。晓得在旧约里意为“超过知识上的好奇,而达到个人的会过、团契而委身以行”。这种晓得不仅在头脑上,也包含在心里。因此认识(晓得)上帝,是指与祂每日有亲蜜的个别团契,而不仅是知道祂而已(诗四十六10;耶卅一34)。以色列与上帝的立约关系常被比拟为夫妇之间的亲蜜个人关系(创四1;摩三2;何二20;耶卅一33)。晓得不仅在累积事实,而是在委身和经验;不是在拥有知识,而是被拥有。因此,智慧人晓得智慧意指他不惜代价,委身于最聪明的行动,意谓经验转化事实的知识为他的智慧。最最要紧的,晓得智慧意为智慧人个人认识那位最有智慧者自己。
分辨通达(bina{h)的言语 世上的道理聚讼纷纭,究竟谁是谁非?通达含识别或鉴别之意,我们须有鉴别的能力,才能分辨好歹,不致“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弗四14)。这个鉴别力,能使我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能分辨是非,作诚实无过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并靠耶稣基督结满了仁义的果子,叫荣耀称赞归与上帝”(腓一9~11)。
领受智慧(sa{ka{l) 领受为得智慧的第二个动词。此处的智慧含谨慎、稳重的意思。愚昧人拒绝管教,只有每下愈况;反之,智慧人乐意领受别人的训诲,就从他们的经验受益,而不必重蹈覆辙。他的视野因此更加开阔,心胸更加宽广。
使愚人灵明 愚人(pethaim)指在道德上软弱的人,而不仅是那些粗心大意的人。他们蒙昧无知,容易接受外来的诱惑而犯罪。灵明亦可译为“狡猾”(创三1),或“灵巧”(太十16),在此处当然是指正面的意思。整段经文只有这两种人与众不同,但他们同样因智慧而得益。
使少年人有知识和谋略 少年人指那些“嘴巴无毛,作事不牢”的少不更事的人。他们吃亏在经验缺乏,但箴言却使他们超越时间的障碍,“比师傅更通达……比年老的更明白,因我守了的训词”(诗一一九99~100)。知识是对事物的正确领会,谋略是指思想的老练和成熟,这两样原本都须假以时日才能培养成功的,也是少年人所没有的,如今却因获智慧而两样都有。
听见 智慧人第三个动词就是乐意听别人的教导。真正的听见不是消极地收到信息,而是坐言起行。智慧人绝不满足于在头脑中堆积真理,而是通过生命把真理活出来。基督徒也不满足于听听道,而充满一肚子的圣经知识;乃是要脚踏实地,把真理化为行动的作出来。耶稣最重实际的行动,他尝以聪明与无知的工头为例,举证他们所获的结果不同,端在“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太七24~27),“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等等”(太七24~25),一个稳若泰山,另一个一冲就倒了。
使聪明的人得智谋 聪明人虽足智多谋,有时也难免江郎才尽,黔驴技穷。但箴言却能提供人生各方面的良策,使聪明人精益求精,不断上进。得原文为指引,如伯卅七12上帝在天空指引云彩。
箴言、譬喻、智慧人的言词和谜语 都是一些深奥难明,却含有重大价值和意义的话。譬喻是指那些比较迂回的话语,需要有人解释才能够明白,谜语原来是一些斗智比赛的题目(士十四12~18;王下十1);这里大概是指教师对问题引出正确的答案者(参廿六20,三十24~28)。
一1~6
箴言的效用影响我们的人生至钜。人不分男女老幼,贤愚智不肖,只要热心追求,一生受用无穷。好像俗语所说:“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即使是智慧人本身,有了箴言,还会增加学识,智上加智,福上加福,这是智慧师自己的经历。用在一般年轻人身上,还可以达到振聋启瞆,廉顽立懦的功效。这也是基督信仰的功能,使坏人变好人,好人变成更好人,更好的人变成完人或人上人。
二 主题:敬畏耶和华 一7
这节金句在序言与第一项训戒之间卓然独立,以后就展开第一章到第九章一连串的训戒序幕。到了结论(九10)的时候,再次出现,不过句子稍微改了一下,这好像传道书的金句:“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成为该书的开端与结束(参诗一一一10;伯廿八28)。本节经文是全书的钥节,正如智慧是全书的钥词。
一7
敬畏耶和华 好像交响乐的主题曲,在本书中一再出现,共达十五次之多(一7、29,二5,八13,九10,十27,十四2、26、27,十五16、33,十六6,十九23,廿二4,廿三17)。敬畏一词在旧约中以不同姿态出现:既惧且忧的敬畏(伯卅七23~24),健康的尊敬(出九30),谦卑的顺服(耶廿六19),深沉真实的敬虔(创廿二12)。在王上八43和王下十七27~28提到非以色列人敬拜耶和华的事实。在箴廿四21吩咐年轻人要敬畏耶
开端(reshiyth) 指起点(创一1)或要点(摩六1),此处并非是时间上的位置,而是知识的主要精华部分。把握住重点,不仅是思维的正确方法,而且是正确的关系,向一位显示自己的立约之上帝敬拜降服,便是把上帝与人的关系拿捏得恰到好处。
愚妄人(evil) 在本书中,这个字出现有十九次,含有臃肿、迟钝、固执之意。这种人“愚”的程度似比单纯的“愚人”(一4)还深进一层;但后者虽愚,还有救药,这种愚妄人却顽固不灵,自以为是,甚至对真理亦心存藐视,真是无可奈其何。
一7
敬畏耶和华是真知识的起点,也是好学问的精华。否认上帝的人,自暴无知,恒存愚昧,正如诗人所说:“愚顽人心里说:没有上帝”(诗五十三1)。总的来说,离开上帝,知识只剩下空壳的事件,而事件本身却没有生命,缺乏意义,空空如也。因此智慧人才一心一意要人注意听见并汲取智慧和知识,从而达到伦理道德关系的最高境界。质言之,敬畏耶和华是与上帝有正确的关系;知识的开端是持续的门徒训练;最后是尊重上帝的引导。只有与上帝同行,继续与祂维持救赎的团契,我们的心才会亦步亦趋地回应上帝的训诲和管教,这些都是敬虔生活的必须条件。只有愚妄人才会藐视智慧和训诲。
三 训勉:智慧的功用 一8~9
这是一章到九章一系列的训戒之第一项,此时智慧人的笔锋一转,进入智慧的实际运用层面:劝导青年人要听从上帝、孝顺父母。本段经文出现了一幅“全家福”的剧照:父亲、母亲和儿子。这些训诲和法则都对青年人有益,但讲多了难免令人生厌,不过,为父母者还是要三复斯言的。从上下文的字里行间看来,作儿子的可能没有好好地听进去(参第5节)。无论如何,为善为恶,为福为祸,都在自己决定的一念之间。
一8~9
我儿 这是埃及、巴比伦、亚述和犹太人的智慧书之习惯称呼形式(参传十二12)。这种习惯来自父亲有责任教导儿子道德训诲的事实(申六7;箴四3~4);一个父亲的最后叮嘱,好比大对所罗门的遗言(王上二1~9),其意义特别不凡。先知与门徒的关系也好像父子之情一样(王下二12)。这种称呼在本书共有十五次,这里是第一次。
离弃 意谓拒绝。
母亲的法则 法则意谓教训或指示。这种教训也很重要,并不亚于父亲的教训。圣经中从来没有一本书超越箴言那样鼓励对母亲的尊敬和爱。事实上,父母乃是宗教的启
华冠 原文此字很罕有,从字根“缠绕、扭捻”而来,因此可能是指一种头巾。通常一种特别的冠冕代表权柄和尊荣(诗八5;撒下一10;伯十九9)。
金链 男性的装饰,可能是加工的银饰或念珠。这时正是青年人羽毛丰满,离家往外打天下的时候。进入花花世界之时,父母所教导的道德原则可以成为他们的保护。
一8~9
年轻人须好好听从父母的指教,他们的教导会培养年轻人的性格,系一顶华冠,更加俊美,像一条颈链,倍增华贵,正如从前尊贵的人所穿戴的一样(创四十一42;但五29)。
四 警告:勿从恶者诱 一10~19
本段经文可以标题为:“勿从恶者诱”。这是呼吁年轻人要坚守原则,抵抗犯罪和诱惑,勿听从损友的建议,以为暴力犯罪,谋财害命,乃是致富的捷径;倒要听从父母的道德训练,念兹在兹。这些警告通过一幅全然写实地描绘强盗计谋抢劫的行径,以及恶有恶报的后果,产生劝世的作用。毫无疑问这个例子有更广的用意,正如先知所宣称,所有商业上的不诚实与贪心,原则上都犯了以强暴抢夺同胞财物的罪行(摩三9~10;弥三1~3)。本段经文看起来很像是一个强盗头子在向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招兵买马,他们虽然不一定都被勾引“上梁山”,但其中世纪末的“物质精神”,仍然会阴魂不散地萦绕在每一时代的青年心里,久久不肯离去。
一10~19
引诱 照字义就是愚弄的意思。恶人使出浑身解数,并以物质的多金来诱人同谋,他们的口号就是十一节的“你与我们同去”。
阴间和坑 这是地下世界的名称和别称。该地满了尘土和蛆虫、黑暗和寂静,长存死荫,那里的人脸色苍白,软弱无力(赛十四9~11,廿六14、19;诗一一五17;传九10)。阴间常被描写为饥饿的凶煞,张开血盆大口,随时准备噬人无餍(赛五14;箴三十15~16;参民十六32~33)。这篇经文的意念和文字可以追溯到古代迦南人所膜拜的巴力和亚拿他(Anath)神话:死神墨特(Mot)统治深坑,那是地底下污浊之处,吞下了巴力和所有“下到地底的人”。这种说法到了以后的末世论预言,反转过来说:主将“吞灭死亡直到永远”(赛廿五8)。
同分……共用一个囊袋 同分照字面是“在我们当中抽签”,意为“当我们抽签分红的时候成为我们当中一分子”,或象征“加入我们,与我们同甘共苦”。这里的签是指小石头或类似骰子的象牙,用来发现那些早已注定的事或上帝的旨意──如分产业(民卅三54)、选派人(士二十9)、查罪犯(拿一7)。所以签或阄可以当作“分配”(书十七1)或“命运”(赛十七14)。囊袋可能是装签的;或者此句只是指“我们平分秋色,见者有分”。
不要与他们同行一道,禁止你脚走他们的路 这是明哲保身、自求多福的训戒,与诗一1:“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的说法,如出一辙。
好像飞鸟,网罗设在眼前仍不躲避 许多版本都翻作“在一切飞鸟眼前,张设网罗,尽属徒劳”,按飞鸟见人张网罗,定会飞散,没有自投罗网的道理;青年人遇心灵的危险时,也该立即躲避。这类俗谚非常流行,就像“亡羊补牢”的说法一样,通常用来挑起辩论的下文,到底悔之太迟或犹未为晚呢?捕鸟的人捕捉野鸟为食,或在市场上放在鸟笼里出售为祭物(耶五26~27)。摩西的律法规定“凡洁净的鸟类都可以吃”(申十四11~20)。此处可以想见国家的贫穷。只有有钱的人才养得起家禽。
这些人埋伏,是为自流己血,蹲伏,是为自害己命 这是作法自毙,这些人真是“人不如鸟”,看不出自己要陷身在自设的暴力网罗里(参廿六27)。
一10~19
本段经文呼吁年轻人要坚守原则,抵抗犯罪和诱惑,勿听从损友的建议以为暴力犯罪、谋财害命,乃是致富的捷径,倒要听从父母的道德训练,念兹在兹。这些警告通过一幅全然的写实,描绘强盗设计抢劫的行径,以及恶有恶报的后果。毫无疑问,这个例子有更广的用意,正如先知所宣称,所有商业上的不诚实与贪心,在原则上也是犯了杀人不见血,以强暴抢夺同胞财物的罪行(摩三9~10;弥三1~3)。
五 邀请:智慧的呼声 一20~33
此处与第八章都看到智慧被拟人化的样式。希伯来人的思想与中国人很相似,乃是以具体的形像去描述及理解那些抽象的事物;如对无生命的大自然界的描写(诗九十六11~12,一一四3~7;赛一2;伯廿八14),对地点与民族(赛四十2、9;摩五2),对爱、嫉妒和死亡的概念(歌八6;何十三14),以及神圣表现的征号或属性(诗八十五9~13)。在整个呼声当中,充满了呼吁、抨击、威胁和承诺,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为的是使人能够听从。不过她的口气不是:“耶和华如此说……”,而是自己现身说法。由于她的阴性位格,显出她已被人格化为一位女先知,走遍大街小巷,不顾一切地申诉她的理由,要人改邪归正。
一20~33
智慧 此处的原文是一种很不平常并很可能是古体的迦南文形式(h]okmo{t)。但这不一定是说这首诗本身源自古代的资料,因同样的形式也出现在廿四7的格言里,另外也出现在智慧诗篇当中(诗四十九3)。
在街市上、在宽阔处、在热闹街头、在城门口、在城中 这些地点都是古代公众聚集的场所(得四11),又是货物的集散市场(王下七1),和仲裁争论的地方(摩五15)。早期教父之一的特土良(约一六○~二三○年),记载第一世纪的基督徒宣教运动,就能掌握住这些“交通要道”有如下述:“我们(基督徒)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人,然而却充满了你们(罗马人)足迹所到之处──都市、旅馆、乡村、城镇、市场、营区、部落、公会、王宫、议会、以及法庭,仅仅除了寺庙以外。看哪!宇宙的每个角落都已经历到福音的宝贵,全世界的每个区域都被福音所据。”
愚昧人和愚顽人 这又是愚人(一4)的两种等级。前者在道德上中立;后者为灵性上的顽固不化。
亵慢人 在本书出现十七次,指鲁莽轻狂和好讥诮的人,正好是精明练达和守口如瓶的智慧人之死敌(十19),是愚人的同类。
回转 是先知般的呼召悔改(参耶三12~14、22,四1)。拒绝这种呼召的人,下场非常悲哀。智慧说:“你们遭灾难,我就发笑”(26节),这不是她幸灾乐祸,而是警告愚人胡乱选择的荒谬。在新约时代,这种心意回转,除少数例外,多被译成悔改(参来十二17)。
我呼唤,你们不肯听从;我伸手,无人理会 呼唤、伸手这是作公众演说者的姿态与手势,如旧约摩西的呼天唤地作见证(申四26,三十19),及新约保罗演讲之前的摆手(徒廿一40)。对于观众的恶劣反应,主耶稣曾用比喻说:“好像孩童坐在街上,招呼同伴,说,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捶胸”(太十一16~17),充分显示出一幅“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浮世图。
惊恐临到你们 这是因为不听智慧言,吃亏在眼前。
必吃自结果子,充满自设的计谋 这是自作自受,怨不得别人。按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顺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顺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加七7~8)。
愚昧人背道,必杀己身,愚顽人安逸,必害己命 背道指在真道上退步。安逸这是一种不知死活的燕雀偷安。这两种愚人的生活方式,正合乎中国俗话所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听任长此下去,最后必定是作法自毙。
惟有听从我的,必安然居住,得享安静,不怕灾祸 那些听从智慧之言的人,不必担心惊恐或灾祸的突然临到,这样就应了大学上所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的原则。
一20~33
在这一段智慧的呼声中,可以归结三个基本观念:(一)首先,智慧以女先知的姿态出现,向所有的人呼吁。她呼天抢地,比手画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出现在那些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地方(一20~21)。她从未否定向谁发出诚恳的邀请。(二)一旦她的邀请发出,愿不愿回应就在乎听到的人。那些拒绝她呼召的人,其下场只有无穷尽的遭灾难(参一26~32)。虽然提到她对那些灾难和不幸付之一笑,却绝不是她幸灾乐祸,而是那些拒绝忠告的人选择灾难的结果。当我们拒绝了健康,健康也拒绝了我们,疾病就临到;当我们拒绝了正义,正义也拒绝了我们,邪恶就临到;当我们拒绝了智慧,智慧也拒绝了我们,愚昧就临到,其结果就是灾难、惊恐和毁灭。(三)反之,那些听到智慧邀请而接受的人,不必担心害怕(一33)。这是邀请背后最大的宗旨,我们选择了智慧和她的道路之后,就是将自己置于愚昧的势力范围之外。因果律不但行之于坏人身上,同时也行之于好人身上,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见附录二:四二条)。──《中文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