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同背景中之智慧
A、家庭中
父母的管教
廿二章六节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廿九章十五节
杖打和责备能加增智慧;放纵的儿子使母亲羞愧。
二十章三十节
鞭伤除净人的罪恶;责打能入人的心腹。
廿二章十五节
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远远赶除。
十九章十八节
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儿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
廿九章十七节
管教你的儿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里喜乐。
十三章廿四节
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
廿三章十三节
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于死。
廿三章十四节
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
(一)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廿二6),是加于父母严肃的责任。希伯来原文这一行的下一半是含糊不明的。它只作:‘按照他的〔孩童的〕道’。这可能意味训练必须设法配合个别孩童的需要与才能。智慧的家长要时常把这一点牢记在心。但标准修订本了解‘他的道’指孩童应当行的道,即正道,就是智慧和正直的路(四11)。
训练之钥是‘管教’。我们读这些箴言时,必须小心,不要把这个词作太过狭窄的了解。管教首先是一件教导孩童的事情(见一2的注释──智慧有许多切面(Ⅰ)),只有他后来因做错事才责罚他。不附属于教导更高目的之责罚,充其量是随私意的,最恶劣的情形便是虐待孩童了。与许多人所想的似乎相反,箴言对父母管教所给的忠告多与倾听的耳有关(见四1-9的注释──治家智慧),不在体罚!虽然如此,以色列哲人分享他们埃及相似人物的见解──正如他们轻描淡写说的──‘男童的耳在臀部’;而且这一组箴言主要是在管教纠正方面。
推荐两种管教的纠正方法:‘杖打’和‘责备’(廿九15);或者,正如我们会说的,即痛快的鞭打和有力的责。也许值得特别提及的是希伯来文的‘责备’这个字,它也是表示说服人的论据的字眼,正如律师在法庭中会陈述的(请比较伯十三6;廿三4)。我们做父母的应平心静气,设法劝服我们的儿女时,常都倾向于提高我们的声音。他们愿意接受责备,便是智慧人的记号(九8;十二1)。把他们纠正过来,那就够了。但是哲人相信,对尚要学习智慧的孩童,那是不够的:责备的言语还须要用杖打的刺痛来加强、加深。
这里所作的忠告:‘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是历世历代以来给做父母和做教师的指导原则。以色列的哲人无疑对它极其重视。二十章三十节已把这一点说明了。近来许多人已对它加以猛烈抨击,对其智慧及其人道表示怀疑。他们有其论点。无疑有些孩童简直受到愚蠢的父母和教师野蛮的对待,并使他们的生活成为不幸。这些箴言字句被利用作为护符,而非出于精意。当然,体罚容易被人妄用而产生反效果,那并非意味体罚没有其理性和适当用处的地位;但它应给人停顿一下的时间让人可以思想。我们可以采取这种见解,即在一个稳定而又善良的家庭关系中体罚,对于一个孩童是无害的,而且可能对他有相当益处。我们也可能极想知道体罚是否真正的需要,为了同样目的,是否没有更好更有效的方法。无论如何,这些箴言教训表明体罚对父母管教儿女是多么重要,不在于这件事应怎样去做。他们怎样手体罚,是对个别家长智慧的一种考验。
(二)
管教孩童这种性质的工作,需要仁慈而坚定的手。在这里涉及三方面:
(甲)它是一种困难的工作。它的困难由‘愚蒙迷住孩童的心’(廿二15)这个事实而起。在这里愚蒙是那“小魔鬼”,甚至在最甜密的小天使身上都使人觉察它的存在。它也是一个倔强的小魔鬼!它最爱照它自己的意思而行,而不愿欣然接受被吩咐去做的事。因此只设法灌输智慧(廿九15),就是像人设法把一种拼图拼在一起却发现那些拼块的边缘并不相配一样。孩童心里的愚蒙,也要从他里面赶逐出来(廿二15)。
(乙)它是一种重要的工作。那束缚孩童的愚蒙,并不是为愚妄人所欣然接受和喜好的那种(请比较廿六11;十五21)──至少,还不是。它接近‘愚蒙人’的愚昧,这种人不大加以思索便受一时兴致所支配,爱好随心所欲。但对于那些小魔鬼的麻烦是:他们若不能学得好一些,便习惯长成为大魔鬼了。学习的时候是‘趁有指望’之时(十九18)──那就是在童年形成时期,愚蒙的花蕾尚未盛开为愚妄人的愚妄以前,便把它掐掉。若是长成了,甚至最严厉和最痛苦的管教都不能使他摆脱了(请比较十七10)。
(丙)它是一种严谨的工作。哲人坚信,在这里有比著名的传说中只属‘宠坏的孩童’更濒临危险的情形。不管束孩童,让他随便行动,或是纯粹出于疏忽,或是出于他们认为对‘自由表现’普遍崇拜的叛逆要给做父母的带来羞耻和许多晚上的失眠(廿九15;廿九17);而更加重要地,这样做便几乎等于毁灭孩童了(十九18)。‘他必不至于死’(廿三13),杖打不会使他招致不能救治的伤害。这个说法,可能是夸张的说法。由于下一节继续说‘你……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这思想最可能指坚定的管教,会拯救孩童,不致走上引致死亡的道路,相反地会指引他沿生命的道路行走(请比较十三14;十五24)。
认真负起教养他们儿女责任的父母,由廿二章六节可以得到鼓励,可安心寄望于‘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他们不能再做什么了。──《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