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箴言第十九章

 

相处之道(十九129

 .论财物与友情(467)──这里的描写是对友情的嘲笑,天下间的友情是否可以这样描写呢?但事实给我们体验的,正好反映作者所描写的。当然作者也曾指出有真正的朋友(十八24),但其数想必十分稀少。我们都是别人的朋友,更是遭患难者的唯一倚靠,我们能否在财物制肘中脱离出来,成为别人的挚友呢?请让你的朋友经验你的真挚友情。

 .论胸襟(11)──怒气与见识拉上关系,因为有见识的人不会单看事情的表面,能够细察事件的因由;而且宽恕显露人的胸襟广阔,不与人斤斤计较。无论在何事上,不计较可能带来损失,但却是神得荣耀的机会。让我们多饶恕他人,不常记挂别人的错失。

 .论贤妻(14,参十八22)──祖荫可以使人有终生不尽的财富与享受,但娶得贤慧的妻子较千万家财更宝贵。人在选择配偶的时候,往往常从外表眼,而忽略内在,更不会寻求属灵方面的质素。但倘若配偶为神的恩赐,我们就不可忽视这方面的条件了。寻求神的心意是你择偶的首要条件吗?

 .论筹算(21)──人的智慧怎样出色、众多,总不及神意旨的坚固与确定,当我们思量计谋,定立计划的时候,求主给我们信靠顺服他的心,只有这样,我们的智谋才可以成功。

思想 读箴言的秘诀是甚么?听了训诲又偏离是何义(27)?──《新旧约辅读》

 

6 再论两种言行 十九1~二十30

  这是继续讨论智慧的两章经文,其内容与形式,仍为前几章的延续,十九117为双韵的对句。

{\Section:TopicID=413}十九1

  箴言内凡有……胜过……的字样,通常是智慧人经由其以色列的民族背景过滤之后,所作的道德性判断。要作如此比较的人,必须有足够的灵性道德背景,才能说出以上帝导向的结论。因为如果从世界的角度看,一个诚实的贫穷人不值太多钱;事实上,任何情况都比他的情况要好。然而,从上帝长远的角度看,及从真智慧的角度来评估,行为正直永远是最好的。以世界的说法可能不是目前就可「得利」,然而富义感、内疚全销,及心灵的平安却是那些乖谬的愚妄人所不能如期得到的,尽管他们是腰缠万贯的有钱人。也惟有这些赏赐,才能日久天长,不会消失于一旦。

  本节用语非常近似廿八6,其涵义可参阅十六8;路十二15

{\Section:TopicID=414}十九2

  希伯来文圣经开头有「同时」的字样,作为第一节经义「胜过」的扩充解释。

   原文是nephesh,相当于希腊文的psyche,意为「人、生命、存在、自我、欲望、口味、感性和激情」等,中文圣经通常翻为「魂」,不但用来称呼活物的生命,同时也指整个有感觉的生命。这就是人的自我,以及自我所包含的一切思维活动:正如人的知识、情感和意志。法国哲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s, 15961650)哲学的出发点是那句有名的「我思故我在」,他认为「思维」便是自我的本性。大千世界中,人人皆有其自我,自我的活动是一切自由意志的行为。人生所以有自由、有责任,而为道德性的被造者在此。由上一句的上下文看来,可能是指「热情」和「欲望」。

  犯罪 原文为 chatah,意指「不中的」。不中目标和过犹不及都是犯罪,这是圣经中有关的定义最流行的说法。旧约圣经的士师记二十15描述一些使用机弦的希伯来勇士「能用石头,毫发不差」。这个「差」,通常翻译为犯罪。保罗在罗马书三23更进一步解释说:「因为世人都,亏缺了上帝的荣耀」。他在此把与达不到上帝道德性的荣耀与完全连在一起。韦斯敏士特信条说:「是违背了上帝的律法,或与其律法不一致」。以上帝看来,我们像蹩脚的弓箭手从未射中牛目,或长跑者没有跑完到终点。这里的鹄不是社会所设之移动的目标,而是至高上帝订定的完全标准。

  脚步急快的 这句词组在今日东方仍然流行,相同于中文的「欲速则不达」,或闽南俗语的:「呷紧()弄破碗」。许多人冲动偾事,事后才追悔不已,若能三思而后行,可以避免许多错误,而有足够的时间筹备,发挥最高的能力完成工作。

  一个于论断人又下结论的人,应该先「反求诸己」。人有时过分高估自己,自以为高人一等,难免有误。人贵自,否则他又怎能道周遭的人呢?

  故此,「你在上帝面前不可冒失开口,也不可心急发言;因为上帝在天上,你在地下,所以你的言语要寡少」(传五\cs162)。

  现代中文译本译作:「热情而无知不足取;步伐躁容易失足」。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热诚谋,诚足取;步伐匆忙,难免失足」。

  两种译文,非常相近。

{\Section:TopicID=415}十九3

  愚昧人咎由自取,自作自受;但到头来却归罪给上帝。这是世人的通病,按理说,跌倒的人当思己过,但大部分人都怨天尤人,想要减轻自己心中的罪感。

  圣经有许多这种反映内疚的例子。当亚当犯了罪,上帝在园中与他碰面,亚当对于陷全人类于倾败的遁词是:「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把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创三12)。换言之:「上帝,都是夏娃惹的祸;又因是你把夏娃给我,所以都是你的不是」。

  不幸的是,「诿己过责他人」的习性,并不止于亚当,我们也不断地师承「诿过」的本性这样作。有时与家人争吵,就说自己无辜而归罪他人;学校成绩不好,就怪教授;被解雇,因为「老板不好惹」。每次这样作,就是否定自己的责任和失败。这种责怪他人的习性,筑基于心理学上自圆其说(rationalizttion)和投射(projection)的防御作用,如此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深陷于自欺及人格卑微的泥淖中而不能自拔。

{\Section:TopicID=416}十九467

  这好像是一系列谈到有关贫富悬殊,世态炎凉的人世现象,其主题靠近十四20所说的「富贵亲」,放眼周遭,比比皆是。正如史记苏秦传所说:「贫穷则父母不以为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以财物来衡量亲情友谊,毋乃悲乎!

  好施散的 指「乐善好施」的财主,英文钦定本译为「王子」,但由于下文有爱送礼的,似乎财主比较可能。

  爱送礼的,人都为他的朋友 请详参\cf5 十八16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403,Name=十八16}

  第七节描述一幅穷人受冷落的生动图画,这也是讽刺人情薄如纸的世代。朋友远离,言语追随只是进一步说明弟兄都恨他的「叛亲」的光景,也就是用不同形式表达相同的说法。

   此乃指弟兄的态度或行动,而非指他们的感觉。

  如果人的朋友原先是用财物买来的,一旦家散尽,就怪不得「老朋友」视若路人,赶紧

  思高圣经学会认为第七节原文残缺,似乎遗漏了一句,其译文为:「人穷兄弟恨,朋友更远离;谁求空?是捕风捉影」。

{\Section:TopicID=417}十九59

  这两节经文,几乎如出一辙。有关本经文的含义请参阅六19{\LinkToBook:TopicID=152,Name=119},十四5{\LinkToBook:TopicID=268,Name=十四5}25{\LinkToBook:TopicID=284,Name=十四25}的注释。这是相同说法的对似语。

  作假见证的 主要是指原告作假,主动出击,控诉别人,而非提供不实支持左来帮衬或控告被告(参看出廿三137;申十九1617)。为惩罚假见证,摩西定了很严厉的报复法(见出二十16,申十九1819)。

{\Section:TopicID=418}十九8

  智慧的 原文作「心」,请参看四23{\LinkToBook:TopicID=140,Name=2027},十13{\LinkToBook:TopicID=180,Name=13},十五32{\LinkToBook:TopicID=323,Name=十五32}的注释。此字亦可以翻成「常识」或「节制」。

  这句话重述与八36相反的态度,亦即明哲保身所能获得的利益;八36导致自我毁灭,此处则能觅得无穷的幸福,两者相差不能以道里计。

{\Section:TopicID=419}十九10

  这不是单单表示轻视或保守的态度,而是彰显了智慧师的信念:社会的秩序应与上帝所建立的道德秩序相一致(参看一2933,八1421,廿九2,三十2123;传十57)。

  愚昧人宴乐度日 小得志之后,首先要享受锦衣玉食,花天酒地,才能骄其同侪。不过,这样作实在是妥当,这好像古人所说的:「沐猴而冠」,不太相称。

  仆人管辖王子 是否合宜?可能引起争议。因为圣经历史里的确有仆人被擢升至高位,比如约瑟与但以理等;但当他们高升之后,他们就不再是仆人的身分了。可能智慧师以为一日为,就终身为到底,永远不得翻身。若果如此,以仆人的身分竟想管辖王子,喧宾夺主,可谓大大地不合宜

  以中国的历史来看,有些懦弱的君,遇到奸臣当道或宦官弄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君权旁落,朝纲不振,无可奈何,只能大叹:「龙入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现代中文译本翻成:「生活奢侈不宜:奴隶管辖主人不当」(比较十七2的注释)。

{\Section:TopicID=420}十九11

  见识 原文为 sekel,意为「聪慧、精明、亮光、悟性、常识」。

  有关不轻易发怒,请看十四29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287,Name=十四29},这种见识和智慧一样,出于上帝的恩赐。

  宽恕 这是一种贵重的节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七十个七次,见太十八21),需要操练人以细心、勇气、真诚、忍耐、谦卑和爱心去付出,面对不敢面对的罪恶,承认不愿承认的软弱。

  假如有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伤害了你的肉体、心灵、名声等,而你要宽恕对方,必须要作四件事:

  (一)不再怀恨于心。(二)不图报复。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三)不谋赔偿,不要求补偿。(四)既往不究。不再耿耿于怀,不念旧恶。

  能够作到这些便是美德,应引以为

{\Section:TopicID=421}十九12

  比较十六1415的注释并参看二十2

  把王的忿怒\cs8比作狮子吼叫可以有几种解释:

  (1)指声响之大,雷霆万钧;

  (2)指室的威仪;因狮子为百兽之,故其忿怒好像狮子吼

  (3)指令人畏惧,无人敢靠近。

  最后一种较有可能,因为吼叫的原文为 naham,意表狮子吞噬猎物的咆哮声。

  甘露 以甘露为莫大的恩典与赐福的写照,在旧约里非常普遍,因为在巴勒斯坦地的干燥气候里,花草为烈日所晒而枯干,由于黑夜的甘露,又复苏醒(参看创廿七28;申卅二2;赛廿六19;伯廿九19)。上帝的恩典被比喻为甘露普遍下降(何十四5;诗一三三3)。按古时以甘露为瑞征,谓天下升平则甘露降,史册常特记之。

  本节经文可能在提醒人君的喜怒哀乐,不可测度,他也许在盛之下,无法让人接近;回头又和蔼可亲,皇恩浩荡,仿如草上的普施甘露;真是「一日之间,一室之内,而气候不齐」。

{\Section:TopicID=422}十九13

  本节经文把愚昧的儿子妻子的争吵放在一起,似乎有点奇怪,因为我们通常期待愚昧的儿子与「智慧之子」(如十1)相对照,而不是像此处的妻子的争吵。可能这节经文主要的目的,在描述一个被「恶无可治」整得团团转的无聊男子之苦况。其实,两种只要有其一,就已令人受不了。

  如雨连连滴漏 这是描绘一幅「屋偏逢」的经验图画。阿拉伯的谚语说:「共有三件东西让屋子不堪再住下去:tak天的滴漏),nak妻子的唠叨),和 bak(臭虫)」(另一说:「三件事驱人出门:熏烟、漏和妒妇」)。遇到这些情况,人只好「三过其门而不入」了,参看廿一919,廿五24,廿七15等。廿七15的意思尤为相近。

{\Section:TopicID=423}十九14

  本节经义与十三节强烈对比,特别是下半句。参看十八22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408,Name=十八22},及卅一10

  祖宗可以留下房屋钱财,但是贤慧的妻祖宗产无关,乃由耶和华所赐。朱子家训说:「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也是要把婚姻与富分开。

{\Section:TopicID=424}十九15

  懒惰使人沉睡 原文为:「懒惰使沉睡的地方倒塌下来」。人因肉体懒惰,常会贪误事。参看六911,二十413,廿六14;传十18

  有一故事说到一个人因事访友,被引进客厅,主人正在炕𢚘觉,客人不想扰他清梦,便在炕𢚘的另一边下。当主人醒来,看见客人沉睡,不便叫醒他,自己倒头再。客人醒时,见主人仍在睡,便又下。这样你醒我,我醒你,最后一次,客人醒来,主人还在鼾。看看天色已晚,便不辞而别,把要谈的事忘了,以致贻误。陆游诗云:「相对蒲团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须臾客去主人觉,一半西窗无夕阳」。恰好为这故事写照。

  懒惰的人,不仅因贪误事,又因一事无成,到头来终必受饥饿

{\Section:TopicID=425}十九16

  由内在的韵脚看来,本节经文当是一句很普通的诫命

  诫命 指命令,特别是当局一声令下,人一定会服从的指令(王下十八36;尼十一23)。十(出二十317)就是上帝所设道德行为的准则,耶稣将其浓缩为爱神至尽和爱人如己(太廿二3640;约十三34)。

  己路 指自当行的道,也就是自的行为(参看赛卅五8)。人若略自的行为,一味放荡不羁,结局就是灭。值得注意的是,两本较近的中文译文都翻成「上主道」。

  现代中文译本译作:「遵上帝法律,延年益寿;违背上主道路,必然灭亡」。

  思高圣经学会与和合本较接近:「恪上主诫命的,可保全生命;轻视上主道路的,自趋丧」。

{\Section:TopicID=426}十九17

  上帝不单处罚那些藐视\cs9贫穷的,祂也赐福给那帮助贫穷的人。这是以色列人关怀人的积极宣告,与十四31的消极警告成对比。

  借给 当一个人关怀人,并且赒济他,上帝就把这些赠与归在祂的「贷款帐目」上。上帝把自己当作欠那帮助贫穷者的债。此处提醒我们耶稣在太廿五3146所说的话:「你们……就是作在我身上了」。不过那里报酬的动机并非支配整个末日的叙述内容。

  偿还 上帝应许要偿还借债,祂说得到也一定作得到。那些为了上帝的荣耀而帮助人的,决不会吃亏,耶稣曾说到相近的真理:「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太五\cs167)。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并未说出上帝偿还给那些作善事在人身上者的内容是甚么?很有可能是财源广茂,或高寿延年,像大部分智慧经典的说法;但决不可能像传道经三33所说的:「水可以消灭烈火,施舍可以补罪过。」另参阅十四21;诗一一二59

{\Section:TopicID=427}十九1819

  十八节有关家庭教育的箴言。父母对女的需要,要经常保持警觉,尤其是管教的需要。他似乎很有把握地相信没有一个小孩子已经太迟无法约束了,因此趁孩子还小,如同一棵树还是嫩枝的时候,容易将它扶正,一待长成,可就无能为力。

  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 这是指父母的,故其自生自灭,或听凭其自我毁灭。当父母认为女已经无可救药的时候,其它的人更不会关心一个浪荡子的生,遑论去爱他?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趁儿女年幼应实时管教,但不可太过严厉,以致毁灭了们」。

  思高圣经学会译作:「尚时,应处罚儿子;但不可地」。按摩西律法,儿子不孝,为父的不能处死他,但可向法庭控告他;见申二十21

  到底智慧师在这里的意,是否点到为止,还是应更进一步挖掘?就不得而知了。但至少管教应该是超过鞭打或肉体上的刑罚,父母亲继续的赦免之爱和接纳,比起狠狠地鞭打体罚更为有效。真正的管教应包含责打和明显的爱,缺一不可,这才是「爱的教育」。据说马丁路德曾说过:「用鞭子加在孩子身上之后,再给他一个苹果」;如此恩威并济,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才是养育儿女训导教育之最高理想与实践。

  十八节的对象是自己的\cs9儿子(女);但十九节的对象却是暴怒的人(参看十五18),即为凶的人。这种人应当受刑罚;他们活该如此,若轻予赦免,一犯再犯,怙恶不悛,必须一救再救

  思高圣经学会译作:「易怒的人,应当受罚;你越宽容,使他越乖戾」。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让脾气急躁的人自食恶果;救他,反而于他有损」。

{\Section:TopicID=428}十九1819

  管教和刑罚是规过劝善的两种方法,因人而异:耐人寻味的是,对儿子,父亲行管教,对恶人就加刑罚,两者对象不同,所用的手段也不同,真是「遇尧舜,兴礼乐;逢桀纣,动刀兵」。比较下列圣经经文,说明管教与刑罚大不相同。

  对儿子(管教):「我儿,你不可轻看耶和华的管教,也不可厌烦祂的责备,因为耶和华所爱的,祂必责备,正如父亲责备所喜爱的儿子」(三1112)。

  对恶人(刑罚):「耶和华的日子临到,必有残忍、忿恨、烈怒,使这地荒凉,从其中除灭罪人。我必因邪恶,刑罚世界,因罪孽,刑罚恶人,使骄傲人的狂妄止息,制伏强暴人的狂傲」(赛十三911)。

  对儿子(管教):「凡我所疼爱的,我就责备管教他;所以你要发热心,也要悔改」(启三19)。

  对恶人(刑罚):「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太廿五46)。

  对儿子(管教):「『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你们所忍受的,是上帝管教你们,待你们如同待儿子,焉有儿子不被父亲管教的呢?」(来十二67)。

  对恶人(刑罚):「主知道搭敬虔的人脱离试探,把不义的人留在刑罚之下,等候审判的日子」(彼后二9)。

  两者截然不同:管教不是审判的手段,乃是父母训练儿子成熟的方法。管教的焦点在将来,并且以爱心为之;刑罚的焦点在过去,而反映上帝的怒气。

  遗憾的是,天下没有一对父母管教得完全;有时父母在大怒与挫折的情绪之下又会处,或者使孩子产生内疚。另一些时候威胁或技巧地拒绝孩子,因此常使作儿女的不知何所适从,有时根本就难以区分上帝的刑罚和管教(参看来十二10)。

  我们需要知道一旦信主之后,上帝绝不会处我们的过失,因基督已经代替我们受罚了(赛五十三46)。

  不过,上帝管教或改正我们。刑罚是过失的代价,基督已在两千年前的十字架上付清了。如今上帝只是如同严父慈母一般改正我们。当我们在世上冒犯上自己、他人及上帝之时,上帝就管教或改正我们这些过失。我们有时候读圣经得到改正(提后三1617);有时上帝藉他人来教导我们得益;更有时祂藉环境来提示我们需要改变的事情。

  这种管教非常不同于刑罚,因为上帝对我们罪孽的怒气都已发泄在十架的基督身上,上帝现在对我们完全出之以爱,因此我们不需害怕刑罚(约壹四18),基督已经满足了我们与上帝完全和好的每一要件。以下的附图概述管教与刑罚的区别:

种类

管教

刑罚

对象

儿女

恶人

目的

改正促进积极成长

有过必罚有错必报

焦点

未来的修正行为

过去失职恶行

态度

爱心

义怒

当事者的情绪反应

安全感

害怕、内疚

敌意患得患失

{\Section:TopicID=429}十九20

  可能是提醒终局的重要性,或作为新一段教训的起头。

  终久 即「在你的结局」。

  智慧劝教、训诲需要持续地学习,一直到人一生的末了,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在人生的末期,最主要的刺激来自一连串不断地丧失。丧失心爱的人和物,丧失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一切东西,最后连自己的生命也丧失了。下坡路上充满了瑟瑟秋意,然而此时智慧可能作为年老的礼物而到临,他看到万物各有所司,部分与整体均有关系,便对生命作临别的祝福,乃致原谅一切,这也是看透人生后的必然反应。

  陆游夜吟诗有云:「六十余年妄学诗,功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这是他晚年悟道的诗;陆氏经过六十年炉火纯青的学习受经历,夜来一笑,珠在握,突破过去的境界,到底真心领悟了作诗及作人的道理。

{\Section:TopicID=430}十九21

  参考十六1{\LinkToBook:TopicID=327,Name=十六1}9{\LinkToBook:TopicID=335,Name=十六9}的注释,表达类似的意念。

  筹算 指「旨意、决策」;意为(1)忠告,(2)咨询之后的决定;参看创四十五8

  现代中文译本译成:「可能多计划;但只有上主的旨意达成」。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中尽可策画端,实现的却是上主的划」。

{\Section:TopicID=431}十九22

  本节的希伯来原文晦涩,故有不同的译文。

  仁慈 原文为「忠诚」。

  爱慕 原文 awah 的字根,亦可意为「记号」。

  根据东方的古版本,下一句为:「穷人强如说谎言的富人」。这是说,一个正正当当过日子的穷人,胜过一个以不正当手段致富的有钱人。

  在东方每一个生意人都被怀疑有撒谎和欺诈的行为。量度的短少,不同的法码,两样的天平都是大问题。这是因为商人和可能的买家,讨价还价,信誓旦旦。许多人虚报物价为了更多的营利。那些穷买方每每被富东家玩弄于掌上。故此有钱人经常被怀疑为弯曲不正。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慷慨为人有利,汉胜过骗子」。

  现代中文译本译作:「贪婪可耻(或译:人人必须忠诚);贫好过撒谎」。

{\Section:TopicID=432}十九23

  这是符合箴言主题的「生命哲学」,以敬畏耶和华为手段,达到这项目的。

  敬畏 我们有时害怕上帝,因为把尊与恐惧的意思相混了。圣经里面这个动词有时用来描述一种惧的忧虑,而忧能伤神;另有时用来表示尊,指小心谨慎,诚惶诚恐的心情,详参一7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14,Name=7}。但是指惧的焦虑之「害怕」意义,可以从下列的经文看到:

  「落在永生上帝的手里,真是可怕的」(来十31)。

  「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罗八15)。

  「因为上帝赐给我们不是胆怯的心」(提后一7)。

  当约翰说:「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约壹四18,另参看本章十九节),他意指我们与上帝的关系中,绝不应有任何\cs8惧的忧虑,理由是基督已为我们的过失付清代价,我们完全被上帝接受。连英文翻译也没有一致地去区分惧的焦虑与尊敬,我们每次需要了解上下文来把握经文中真正的意义。

  在人际的关系中,有人不,无法无天;有人只,敢怒不敢言;有人又,动辄得咎;有人只;上帝不要我们惧祂,但要我们敬畏祂,领受所赐的永生(约三15)。

  下一句的经义令人常感混淆,原文应是指「福杯满溢」的意思。这种「福寿全归」的应许符合新约的教训(提前四8)。

  思高圣经学会翻成:「敬畏上主,使人得生命,满怀敬畏,必无殃无」。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敬畏上主,享长寿;安居乐业,祸患不临」。

{\Section:TopicID=433}十九24

  这是形容懒人的极端例子,语带诙谐,谱出一幅典型近东餐桌光景的图画,在那里以用手取食,共同蘸取桌上一个锅内的东西称,并不使用公筷母匙。

  懒惰人成性,连将手由盘子移到中也嫌费事,显然他希望别人能喂他。这样的人愚不可及,最后只有走上毁灭一途。本节经文与廿六15仅有少许的变动。

  盘子里 原文的意义不太明显,英文的许多译本都作「怀」。若然,则意谓懒惰人将双手放在胸前,或将右藏在袖口,而不移动去吃东西。无论如何,总意就是讽刺四肢不勤、五体不劳的人,他们缺乏,是因为他们不肯劳动去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不管原文如何,此箴言夸张的效果仍然相同。

  中国的笑林广记载有一懒人妇,其夫外出旅行时做一大饼套其颈前,不料回家以后看到妻子仍然饿死了,因她只咬了嘴前的部分一口,其余不再动手的缘故。故事虽滑稽荒谬,教训则一。

{\Section:TopicID=434}十九25

  这节经文似乎意谓虽然鞭打亵慢人却没有发生甚么效用,但至少对愚蒙人杀鸡儆猴,让他们大大见识一番,参看廿九节,以及廿一11,尤其后者,意义大致相同。

  下一句提到明哲人听教训,心领神会,便从其中得益。一个有真智慧的人,可以见贤思齐,见不善而自省,从别人过去的经验汲取教训。

  思高圣经学会译作:「你若杖责轻狂人,幼稚者将变明智;你只谴责智者,即更明了义理」。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谴责狂傲人,使知所警惕;规劝聪明人,使聪明人更加聪明」。

{\Section:TopicID=435}十九26

  本节经文描述一个大逆不道的儿,十足地违反了上帝的诫命:「当孝敬父母」(出二十12)。经文的背景可能是关于一个不肖争取家庭房地产的企图,结果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伤害了父亲,逼走了母亲\cs8,为天理所不容,人神所共嫉,实是卑贱无耻之尤。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无耻之徒虐待父亲;下流之辈逼走母亲」。

{\Section:TopicID=436}十九27

  本节经文很像是上一节经文的脚注:不可听了教训之后,依然故我,行己路,以致功亏一篑。另一种翻译是:「要停止偏离知识言语的教训」。最后一种解释是:智慧师警告后生小子「不可停止听教训,否则就会偏离知识的言语」。

  学习真理的准则不是一劳永逸,我们必须要活到老,学到老,否则就会忽略或忘记从前所学的教训。每一套游戏的新规则,都建立在旧规则上,藉学习新的规则,就使参与者赶上时代;另外温故也能知新,如此双管齐下,使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Section:TopicID=437}十九28

  本节经文复述十六27谴责见证的箴言(另参看十四25)。

  匪徒 请参阅十六27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354,Name=十六2730},指「比列的人」。

  下一句比较不容易解释,因吞下罪孽与吐出伪并不直接关联,较自然的说法即是:以坏人作见证乃是向司法的公正开玩;因为他们为虎作伥,只能助长罪孽的气焰。

{\Section:TopicID=438}十九29

  本节经文与本章廿五节前后辉映,都是有关罪人的处

  世人多存苟且幸免的心理;不少人犯罪作恶,明知法网难逃,仍敢以身试法,就是由于苟免之念。北宋末年,佞臣蔡京,贪污身败,远贬南中,只有一门客吕辨,送至贬所。在路上吕辨曾问他:「以公之高明远识,洞鉴古今,也知道事情会弄到这地步吗?」蔡京听了,苦笑回答:「非不知道,不过以为自己也许可以幸免」。

  上帝是公义的上帝,万不以有罪为无罪,祂「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二十5)。所以刑罚鞭打\cs8老早预备好,要对付亵慢人愚昧人,除非他们及时悔改回头。──《中文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