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诗歌智慧书总论

 

诗歌智慧书的作者

 

旧约的「诗歌书」包括诗篇、雅歌、耶利米哀歌,而「智慧书」则指

约伯记、箴言、传道书。不过,三本智慧书大部分是用诗歌的体裁写

成,与三卷的诗歌书类似。事实上,全本旧约圣经约有三分之一的经

文(诗歌智慧书与部分先知书)是采用诗歌作为传信息的工具。

 

有关诗歌智慧书的作者,主要有两种说法。

 1 第一派的学者相信他们是属於大卫和所罗门的时代,那时候国

   泰民安,智者们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和心情去探索各种哲理。

 2 另一派却认为被掳归回之後才是这些作品的写作日期;当时,

   人民生活艰苦,对信仰和人生都产生许多的疑问,智者们撰写

   了这些作品,帮助选民再次面对神和自己。

 

诗歌智慧书的作者不易确定,例如杨以德博士讨论约伯记作者问题的

时候,就列出九种可能的说法(包括了主前第十、第八、第七、第六

、第五、第四、第三世纪的人物),有关作者问题的探讨,可参考各

卷的简介。

 

 

诗歌智慧书的内容

 

诗歌智慧书是抒发感情的作品。

 

诗篇是一本赞美和祈祷的诗集,作者藉著诗歌向神表示欣赏和倚靠。

 

雅歌是男女互表爱慕的歌集,使读者受两位主角真爱的感染,晓得珍

贵神赐给人类的伟大礼物──爱情。

 

耶利米哀歌刻划出作者亡国之痛──叫人心酸的爱国哀情。作者更藉

著他的哀歌向神认罪,求神不要再次刑罚他的苦命同胞。

 

约伯记和传道书则流露作者在细察人生之後心中的苦闷。传道者经过

多方的探讨和体验,最终以「虚空的虚空」作为人生的结论;因为人

生充满了无法可知、无法可测的痛苦,最後又难逃一死,到底还有什

麽意义呢?可是作者到最後仍坚持:纵使人生好像一片灰暗,人仍可

以敬畏造他的主,在劳碌中欢喜快乐!约伯记同样强调人的无助、宇

宙的颠倒,以致义人也不能避免受苦。但是,全书仍总结说:人应该

超越这些困惑和无助感,在不明白的境况里仍然敬畏耶和华,认定 

才是整个宇宙的依归,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总括来说,诗歌智慧书教导人如何向神祷告(包括赞美、感恩、代求

),也教导人如何处世与面对人生一些最重要的问题(包括生命的意

义和苦难的奥秘)。

 

 

诗歌智慧书的解释

 

解释诗歌智慧书必须注意希伯来诗歌和智慧文学的特质,这包括下列

各项:

 

 1 希伯来诗歌的作者喜欢采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包括明喻、

   暗喻、拟人法等),以及极夸张或渲染的手法去表达他想说的

   话(参诗6:6「我每夜流泪,把寐榻漂起,把褥子湿透」);

   故此,纯以字面解释希伯来诗歌有时候是行不通的。

 

 2 希伯来诗歌的作者喜欢采用平行体的描述技巧,就是每节多分

   为两句,第二句和第一句可以是同义(参诗19:1 「诸天述说神

   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第二句也可能从反方面加强

   第一句的意思( 参箴10:1「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

   母亲担忧」 ) ; 或是第二句将第一句的思想扩张伸展。( 参

   诗118:24 「这是耶和华所定的日子,我们在其中要高兴欢喜」

   )。简单来说,解释希伯来诗歌应避免把一句当做一个单位,

   最好是把每一节的两句放在一起加以解释,就如诠释我国的古

   诗「父兮生我,母兮鞠我」。不能说「父亲生我,母亲养我」

   ,而是「父母生养我」;所以,诗92:3「早晨传扬你的慈爱,

   每夜传扬你的信实」,不是说「早上传扬慈爱,晚上传扬信实

   ,而是「我要日夜传扬你的信实和慈爱」。

 

 3 希伯来的智慧文字绝大多数都用诗歌的形式表达,故也有上述

   两种的特色(可参箴26:8-10,每节分为两句,每节的第二句都

   用一个比喻来伸展第一句的意思)。

 

   此外,智慧文学另有二大特点:

    1 由於智慧文学(特别是箴言)包括许多的谚语,故一节

      经文可以是完全独立的单元,与上下文毫无关系(例如

      箴11:13论及说是非的问题  , 14节讨论国家无谋士的危

      险,15节提到替人担保的不智);解经时要把各单元分

      清楚,千万不要把不同的单元连在一起。

    2 智慧文学有不少话语发自作者的经历和观察,受著文化

      和角度所限制,不一定放诸四海皆准确;何况作者常要

      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一些十分广泛的真理,往往只能侧重

      真理的某方面,所以不能每一次都照方应用,而是要在

      神整体的启示下加以验证 。 例如箴16:13 「说正直话的

      为王所喜爱」这一句话,就不是每次都灵验的;用正直

      话谏王可得王欢心,但也可能激起王怒。

 

 

 

约伯记简介

 

 

写作背景

 

本书书名取自主角约伯,作者则不详。

 

由於书中没有提到任何国家历史或世界大事,也没有论及以色列民族

制度的资料,所以学者对本书的写作日期颇多推测。某些学者认为本

书是以色列民族的早期作品;故事的发生远在列祖时代 (见1:5注)

,初稿可能是在那时候完成,至於最终完成阶段则可能是在所罗门时

代,因书中体裁接近当时盛行之智慧文学。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学者

以本书为犹太人被掳後的作品。

 

 

主题特色

 

虽然有关受苦的争论占了本书大部分的篇幅,但从神向约伯显现、答

覆他的疑问与约伯的回应看来,本书的宗旨乃是道出:人在苦难中,

任何理性上对苦难来由的解释实在不能安慰受苦者,惟有与神面对面

相交,人才能寻得平安满足,可以不为苦痛所困。换句话说,本书的

重点不在神学问题的讨论,而是强调信仰的体验。

 

本书的体裁有其独特之处:序(1-2)与跋(42:7-17)为散文 , 其余

皆为诗体。全书结构有若干对称地方,如神与撒但有两次对话,撒但

两次攻击约伯,耶和华与约伯两次对话。

 

本书所用的希伯来字汇非常丰富,其中许多鲜见於其他圣经书卷。书

中也采用了亚拉伯和亚兰文字汇,有部分是补充希伯来文的缺乏,而

部分则为同义字。风格方面,本书变化多端:有独白、对话、祈祷、

颂赞 ...... 等,气势磅 、且简洁文雅。

 

虽然本书有若干艰深晦涩地方,并偶有残缺经节,但仍不失其优美,

文学水平极高。

 

 

本书大网

 

Ⅰ 序──撒但的攻击(1:1-2:13)

Ⅱ 受苦问题的争辩(3:1-31:40)

   1第一回合的争辩(3:1-14:22)

   2第二回合的争辩(15:1-21:34)

   3第三回合的争辩(22:1-31:40)

Ⅲ 以利户的言论(32:1-37:24)

Ⅳ 神的答覆与约伯的懊悔(38:1-42:6)

Ⅴ 跋──从苦况中转回(4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