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撒母耳记下第十九至二十章

重新团结国家(十九1-15

大为押沙龙之死而哀痛,问题不是一段的时间,而是相当长时间。当押沙龙背叛,他与他的煽动者自取死亡时,这国家事实上与他们一起死亡,而并不自动地又由大来统治。大对他的支持者和军兵表现正确态度,来挽回那些中立的人,特别是对那些因为各种原因站在押沙龙一方的人,重新保证和赢取他们;同时要尝试安抚一批人,而不敢冒犯另一批人,这是很棘手的环境,须要高度集中的心神和外交技巧。但起初,大对这方面没有有效的措施,故约押对王的谏言,很粗暴但却很需要。他甚至威胁这可能会导致另一次叛变,来对付大。

这一段中讨论三组人,第一是大得胜的军队(1-8节);第二次是普罗大众,包括押沙龙败军中的生还者,他们逃跑回家(8节);第三是犹大支派,即大的支派,许多人支持那次叛变(11-15节)。

(一)大的军队。得胜的军队所关心的,乃是需要得到适当的尊重和欣赏。第八节描述一次胜利的庆祝,君王坐在城门口的适当位置。一位好领袖一定永不忘记去表现他的赞赏,也永远不能忽视礼仪的价值。每个国家有不同方法和方式表达他们的庄严的庆典,以色列在这方面,并不比其它的邻国逊色。虽然约押夸张当时处境的危险,但大不能忽视他的支持者,人性很容易因感情而摇摆不定;并且忠心与背叛,其实相距不远。

(二)普罗大众。这里主动的,是百姓不是王。虽然这里议论纷纷,事实上一般的观点很实际。押沙龙已经死了,最好把他遗忘,而大为以色列带来许多的成就,故此一般常理已决定怎样做。一个领袖不能倚赖百姓的一般常理(common sense);但他肯定可以为他们服务到一定的程度,他们自然记念他,并对他作出回应。

(三)犹大支派。犹大像其他支派一样,曾经对大不忠,许多人可能曾支持押沙龙。大一定看见他作为犹大人的危险,他自己的支派疏远他,转向另一位领袖,他发现自己好像是北部支派的王。也许押沙龙的最高统帅亚玛撒,已成为犹大的王──历史上许多将军都能够夺到王权。大的决定很聪明;他立亚玛撒代替约押的职位,无疑部分原因,可能他为约押杀死押沙龙而愤怒,但主要的目的,是他表示准备向那些支持押沙龙的人报复。犹大对大的呼吁,作出很热烈和积极的回应。宽恕是基督徒很重要的美德,(参见马太福音六章十二至十五节),也是领袖的智慧和精明的一种表现。

大深知人的本性,在他的统治危机的时刻,对他的成功是悉悉相关的,故此极大地宽容他们近年来对他的亏久。

处理便雅悯支派(十九16-40

这一段经文有种很有趣的层面,首先是从个人的角度看,说故事者刚刚引起读者对示每、洗巴、米非波设和巴西莱的兴趣;读者也很想知道,他们较早前的态度和行为怎样得到报偿。然而更重要的是历史的方面──从支派的角度看。经过押沙龙的叛变后,有许多事情要更正,大开始考虑到各个人和各支派,然而各支派无疑是更加重要。

(一)个人。特别是处理示每的时候,大需要克制他自己的感受,其实他永远不宽恕他,这是我们从列王纪上二章八节所知道的,但他没有将愤怒公开。叙述者只是告诉我们大的言行,没有提及他的感受和思想怎样。在古时许多的国家里,像示每这种人早已被处决了;但大却保存了他的性命。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应用在米非波设的身上。很清楚圣经作者相信他的故事,但不清楚大是否也相信。他也许以追溯这事件,并且尝试找寻见证人,但他没这样做,反而准许米非波设拥有一半的财产。即使洗巴关于他主人的事是说谎,但他在危机时对大的忠心,可以将功赎罪,并且大曾应许他得到米非波设所有的属土(参十六4)。大不想报复任何人──这是他统治的原则,在许多情况下,这是相当智慧的。

至于巴西莱,他慷慨的支持大,与众不同,王很自然地希望用物质报答他,也同时公开尊崇他的家庭。在这情况下,政策与个人感受完全同出一辙;这段经文教训我们,好领袖及智慧的王,一定能够压制和隐匿自己的感受,大能够有效地这样做,并且在他的统治下,成功地重新团结国家。

(二)便雅悯支派。示每、洗巴和米非波设之所以重要,乃是他们均属便雅悯支派;并且值得留意,示每带领不下一千个便雅悯人欢迎大复位(17节)。便雅悯虽然只是一个细小的支派,但在当时的以色列却很重要,因它曾经是王室的支派(在扫罗和伊施波设统治下),如果大严厉对付示每或米非波设,他很容易重新与便雅悯支派疏远;便雅悯支派可能再次爆发另一次叛变,并取得成功,逼使大只能作犹大人的王。在二十章,果然有一个便雅悯人导致一次叛变,尽管它很快便瓦解了。故此争取便雅悯支派是很智慧的行动,看来大相当成功,历史显示在一代之后,当国家一分为二的时候,便雅悯支派仍然坚定地依附犹大支派。

在这一段中,强调大的领导才能。透过个人的精明处理及放眼更远的未来,经过押沙龙差不多是灾祸的叛乱后,他为领土带来新的稳定。生命永远不可以如时光倒流;但透过他的关怀和努力,加上上帝的帮助,错失未尝不可补救。那怕新的永远不如旧的那么灿烂,但采取积极的态度,并且作新鲜的尝试,这是很正确的。

示巴的叛变(十九41-二十10上)

这种形势,为未来的事件豫先投下了阴影。犹大与北方支派的争吵(在这段经文,以色列的名字已不包括犹大在内),引致大多数支派短暂地与犹大及大分离。一个便雅悯人,名字是示巴,乘机利用这种形势,领导一次新的叛变对付大。如果他成功的话,无疑他便成为‘以色列’王,再次使便雅悯成为王室的支派。初看起这次叛变会很危险,但结束时却化为乌有。然而,这事件证明犹大支派的地位,引起另一些支派的不满。这里没有提及以法莲,它是北部最重要的支派,它无疑对犹大的特权感到有一些嫉妒。一代之后,当所罗门死时,这些嫉妒的感觉又再次浮现出来,并且使国家永远分裂为二。大的孙儿罗波安,仍然作犹大和便雅悯的王,但一个以法莲人,名叫耶罗波安自己作‘以色列’王,参见列王纪上十二章。

这里有一个问题出现:为什么大可以成功地维持国家团结,但他的继承者却失败呢?在神学方面,答案乃是上帝的旨意;从人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回答说是因大,有他的继承者所没有的领导才干。维持国家的团结,不需要使用超人或超自然的品质;只需顺从上帝,使用智慧和政治手腕。这里给后来者的信息是,国家不团结并不是无药可救的;适当的人作王,和给予上帝的祝福,大的国度会重新中兴。大政策的主要成分乃是谨慎,他避免表示偏爱犹大(十九42)。真正的领袖一定要审慎,对所有的百姓都要公平;一个享有特权的支派社会或阶层,迟早会使国家造成不平衡。

大委任亚玛撒作将军,乃为要平息犹大,因他曾参豫押沙龙的叛变中,这次特别计划的失败,很明显因为亚玛撒这方面的不称职,而重要是因为约押强硬地用暴力,夺回他所失去的职位。当然也可能约押怀疑亚玛撒对大不忠,无论约押犯了什么罪,至少他真正对大忠心耿耿多年。大不可能没有约押。这里提醒我们,最伟大的领袖应当广泛信任支持他的人。上帝将繁荣带给以色列,透过约押和大同样那么重要。

叛变的结束(二十10-26

押沙龙的叛变,经过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和许多士兵死亡后被粉碎;而示巴的叛变,相反地只简单地冲突和少量的流血事件便瓦解了。起初所有以色列人归从示巴(2节)。但结束时,只剩下惟一他本支派,比利人(14节)。同时值得留意的是,示巴无处容身,以致他到玛迦的亚比拉,以色列北部的边界(看下图)。在那里他得以立足,好像是他说服那些村民支持对抗大。故此围攻是必须的。因为没有盟友的协助,这城在一段时间后肯定便失陷,而十五节指出约押正准备攻破城墙。如果约押的军兵冲入去,这城会受到严重的破坏,许多百姓也会被杀。然而,故事告诉我们,村民转而对付示巴,据我们所知,结果他是惟一丧失生命的人。所有的事都和平地结束,大终于在整个国家得胜。

在这个细小的情节中强调‘智慧’。那妇人采取主动以智慧著名,而最终亚比拉也获得智慧的声望(18节)。亚比拉乃是边境小镇,地位不太重要,如果它真的受到严重破坏,或者甚至毁灭,对国家整体而言,只有些微的影响;示巴的叛变已经被粉碎,而不需流许多的血和有很大的悲痛。无论如何,作者让我们看见,一个以智慧著名的城不应该有坏的结局──特别是在没有任何城市遭受患难的情况下。

故此这段经文,让我们看见一幅智慧行事的图画。首先那妇人真正看见这个问题;每一个亚比拉的人都清楚知道危险,但这可能只是一些假的安全希望或者调停。其次,她采取相应的行动──她没有等待别人去做,而是自己发起。跟她提出她的辩词,向约押挑战有关他的行动是否正确;他被逼赞同她的说法,故此便达成协议;最后她逐步达成所赞同的条款。换句话说,智慧包含聪明的眼光和大胆的行动,旧约很少将聪明与实用分开:智慧不单知道,也要行动。圣经不提倡凭空假想。

这故事的教训是智慧的价值和重要性。我们也可以称赞约押,他也有同样的智慧。他是一个使用暴力的人,正如以前曾提及过,但他智慧地不毁灭一个和平的城市,以色列实在从他和那不知名的妇人的行动中得益匪浅。

在旧约,一段论智慧最重要的经文在箴言一章七节:‘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那虔诚的妇人简略地提到,以色列乃是耶和华的产业19节)。智慧如果不是建立在与上帝正确的关系上,它会时常遭受挫折;而且如果它不积极地投向上帝及祂的计划,在长远方面它也会受挫折。相反知识的力量,再加上一种对上帝的道路和目的的敏感,这样便没有什么,不能够透过个人、教会及国家来达成的事。

──《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