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士师记第七章

 

神的算术(七18

  但凡争战,尤其是古代的战事,兵力众多才是制胜敌人之道。但是神的计算方法与人不同。属灵的争战,得胜要诀又在哪里呢?

 .第一次挑选(13)──在基甸号召之下,有三万二千人跟随他,要与米甸人、亚玛力人、东方人争战(参六33)。三万多人,浩浩荡荡的到了哈律泉旁扎起军营,敌人就在山后安营。耶和华洞悉人心,知道人的骄傲自大,所以不要太多人参战。当基甸宣告说:凡惧怕的、胆怯的,可以离开基列山回去。立时就有二万二千人收拾兵器行囊回家去!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三分之二人承认自己惧怕、胆怯。临阵退缩,是多么可耻啊!战争还没有开始哩!弟兄姊妹,倘若我们要跟随主走人生的道路,就要定睛在主的身上,不要因为有人跌倒而害怕。

 .第二次挑选(48)──耶和华说,一万人还是太多。神要再在其中挑选出忠勇的战士。基甸把一万军兵带到水旁,让他们喝水。有些人跪下,把头埋在水中尽情鲸饮;有些人则用双手捧凓水来喝。这种人毕竟是少数人,神从这一万人中只挑选三百人,是百分之三!是三万二千人的百分之一还不到。

 .从两次挑选之中,我们可以学到甚么功课呢?

  1. 神的意念,非同我们的意念。争战要得胜,就是照神的办法。

  2. 蒙选召参与属灵争战的,必须要勇敢,靠生作刚强的人。

  3. 生活态度要时刻警醒。

祈祷 天父啊,求𣿫赦免我,因为我常常跟随大伙儿去行事,明知道圣经的教训,却不敢去行。求𣿫今日使我刚强壮胆,走上十字架的窄路,为𣿫作美好的见证。阿门。

 

耶和华和基甸的刀(七925

  从基甸的事迹中,我们看见神的工作,是何等完美周详。祂呼召基甸作拯救者。他不但差遣,而且更与基甸同行,又预早安排一切得胜的条件和环境。

 .基甸得鼓励(914)──基甸并非职业军人,面对米甸人的军营当然心中害怕,所以才把仆人普拉也带去。其实他们将要遇见的事,神早已知道(11)。米甸军队在值勤时,两人闲谈,把梦和梦的解释都说了出来,可能他们是用来开玩笑的说凓,但是神却把梦的解释叫基甸听见,使他得凓胆量。神使万事互相效力,好成就祂的美意。

 .消灭米甸人(1525)──基甸听见敌人军队的说话,心中十分兴奋,于是回到营中鼓励这三百个人,证实耶和华已将米甸的军队交给他们。这话神早已应许了(参六16,七79),只是人的信心软弱,迟钝罢了!

  他们达致的方法就是必须行动一致,绝对遵从基甸的命令去做,无论拿瓦瓶、火把的方法、喊叫的说话、吹角的时间等,都要完全配合。在黑夜中,敌人疏于防范的时候,三百人的吶喊、突然火光熊熊、号角之声齐鸣,使到米甸人慌张逃走,忙乱中自相残杀,其它以色列人都众人一心追杀米甸逃兵,把他们两个首领都杀了,但是那三百个勇士始终没有动过刀,只是口中有刀,手中无刀,这种战胜敌人的方法,更显出信心的得胜(3031)。你能否说出另一场战役,以色列人只用「诗歌班」大合唱便能战胜敌人呢?

思想 感谢和颂赞神是得胜恶劣环境的方法,你在生活中,有否以此法战胜一切的难处呢?──《新旧约辅读》

 

『米甸人的日子』(七1-3

像耶利哥城墙倒塌的故事一样,本章也记录了一次大击溃的现场。许多读者在童年时便已耳熟能详,这种按两种不同表现去挑选三百人的小队伍,并使用吹角,打破瓶子,高举火把的计谋。这件事看来几乎达到谚语所表明的状况:以赛亚两次用简短的几个字谈到『在米甸的日子』(九4),『杀戮米甸人』(十26)。但是熟悉与了解的步调并不一致,许多圣经故事有这种情形,这是其中之一。我们越仔细读它,便越觉其中有些部分令人大惑不解。我们很难期望用以下很少几段解释去解答这些难题。但至少我们要对部分问题有较清楚的认识。

(一)

本章最先应提及的是以色列人的领袖,避免对他的身分有所怀疑,给他取了两个名字──基甸与耶路巴力。第七章及第八章的大部分,都用基甸的名字。耶路巴力只用在他儿子亚比米勒的故事里(第九章)及两处旧约圣经参考(撒上十二11;撒下十一21,后者用耶路比设以取代巴力一词),而在希伯来书十一章卅二节中,基甸的名字实际上被列在浛雄之首,即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大却,和撒母耳。

首先提及是『劈砍者』,但决定性的动力来自上帝:『跟随你的人过多,我不能将米甸人交在他们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夸大』(2节)。战绩将属于耶和华,不是以色列人所有;对基甸则干脆一字不提。这一点在第七节得到加强,那里说耶和华才是以色列的拯救者。基甸用以下的口号去训练他的军队──『为耶和华!为基甸!』(18节,中文和合本译为:『耶和华和基甸的刀』──译注)。

(二)

本章最大使人困惑的可能是挑选过程的性质和根据。第一次人数从三万二千减为一万,基于承认是胆怯,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但若以此为选择准则,第六章的基甸就可能落选了,因他在应该向前时非常落后(六15),又要求上帝提出证据(六36-40)。即使在备战出击的当时,上帝还要连哄带劝的(七10-11),让他在米甸营里听到有人在说梦话及它的解释。

饮水的场面自古以来一直是令读者感到莫名其妙的,可能这是第一次提及。不仅是场面的各细节含糊,解释也不清楚,因为四至六节乃来自各不同的译本。我怀疑两个问题是连在一起的,即是细节的正确意义与控制试验的性质有密切联系。我们甚至不容易将其中的不同加以具体化;要了解人类蹲在水边喝水,就必须假定那是类似四脚动物的动作。

只是将难以解答的问题支开,当它根本不存在,这是有危险的。总之,在这件事上,我是不得不小题大作了。一切有关好兵士在河边以甚么方式喝水,以避免遇袭的争论,均没有抓住要点。上帝在第四节确实提及这种『试验』。这个希伯来字一向与金属的锻炼过程有关。这不是考试及格与不及格的问题,而是全面加以甄别的过程,也是为了从废料多而可用的金属少的情况下,提炼有用金属的一种过程。

正如在廿二节清楚指出的,上帝保持凓控制权直到一场出奇制胜的突击取得最后结果。他们依照所吩咐的大喊『为耶和华!为基甸!』(18节)在吹角、手拿火把和打破瓶子的杂声中,三百人事实上是喊叫凓『耶和华和基甸的刀!』这决不是说明他们手上持有甚么武器。无论那是不是一种恳求或是信心的表现,结果是上帝『使全营的人用刀互相击杀』。一场大乱,战事告捷。整个故事可以当做矫正经常占有我们的、到底自己能做甚么可以挽救局面的思想,并要求上帝也这样选择去作一个特别的工作。

(三)

在这段经文中,半夜突袭的结果几乎是一样的混淆不清。(甲)先是『以色列人』从各地聚集来(23节),几乎是六章卅五节列出的同一组人(这里不提西布伦)。(乙)接下的简短经文(七24-3)是对以法莲提出的特别要求,由这个玛拿西的以色列近邻负责把守约但河的渡口。他们很成功的完成任务,而且杀掉两个米甸首领,但他们抗议没有召他们同去。他们的怒气需要用基甸的外交手腕去缓和。(丙)最后在八章四节说基甸和跟随他的三百虽然疲乏,还在追赶。或者作为一个故事以后覆述时,不同的宗族会有不同的宣称,他们要分享这次古代军事行动的幸运。

少数支派怎样能代表『全以色列』,这是容易理解的。没有许多高地的家族,参与斯图亚特的命运的加封的战争,这次战斗发生库鲁屯尔(Culloden Moor),之后一九四六年宣布对英皇的独立;这宣布的确是少数苏格兰人在当时乐于见到的成就。然而在苏格兰神话的观点和国家主义的眼光中,那次战斗现在是国家的灾难,因为在残忍的英国人手中损害了年轻的波尼王子查利(Bonnie Prince Charlie)的生命──所有我们的祖先都在那里。──《每日研经丛书》

 

l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