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约书亚记第八章

2 攻取艾城 八129

  前章亚干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很多属灵的教训。这一大段(八129)却纯然是攻取艾村事件的经过。为什么要攻打这个小地方?了解这里地理形势的人都会知道,正如耶利哥是控制约但谷的拱门一样,艾村是控制由耶利哥往山地去的拱门。为这原因,要得以色列中部山地,就必须先打通这道拱门。

  这段经文,就是活跃地描绘打通这拱门之经过的。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这次的攻击和攻陷耶利哥迥然不同:这不是一次圣战,没有约柜和祭司的出现,得胜是在于战术运用的成功,而不在于神奇仪式之出现。更大的分别,乃是掳获物不必焚毁或交入上主之库,而可作为他们分取的掠物。然而,上主并非与这战事无关:设伏兵仍是出于上主的旨意(2节);将城交在约书亚手里,亦是在于上主(18)。

A 夜间埋伏 八19

1

  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 这句话,不单只像一9之激励和训勉约书亚的话,乃也在于安慰和重振约书亚于首次攻艾失败后的信心与勇气(参七56)。

  艾城的王、和他的民、他的城,并他的地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一个在考古学上证明是在古城废墟前约两英亩半大的小村(见七1的注释),当然就不会有。但是,古代城邦统治的社会,每个小村的酋长都可自称为,而相距许多世纪后的人在报告这传统事件的时候,也就依古代口传的传统直书了。至于,却只能指那古代的废墟残存的旧城楼,而无城墙了。这个小村的人,实质上是住在无围墙无堡垒的空旷地上。这里的,一定不多(参看七3);也是不大。

  都交在你手里 这是和六2对耶利哥的进占前的说法一样,证明约书亚可有必胜的把握了,因为上主已经决定了;约书亚已经获得这应许。

2

  你怎样待耶利哥和耶利哥的王,也当怎样待艾城和艾城的王 约书亚将怎样待艾王,在八29有所叙述。但前章却找不到约书亚怎样待耶利哥王的方法。也许这句话是被掳时代的申派,在暗示要怎样同一对待外邦君王的说法。按六24,以色列人是用火将耶利哥城和其中所有的一切都焚烧了,这里也是要约书亚照样对待艾(参看19节)。

  只是城内所夺的财物和牲畜,你们可以取为自己的掠物 这与对待耶利哥的财物和牲畜迥然不同之处(见六181921)。这种改变,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鉴于耶利哥之役有亚干私取物品的教训而来的。(二)是为与申二3435和三67所记述之摩西的方法一致而有的。(三)是反映主前十二世纪至十一世纪中,有便雅悯人在此小村居住的实境。

  你要在城后设下伏兵 这既是将攻取艾村的荣耀归于神的方法,也是提醒我们:约书亚的占领迦南,原有一位在上作上主军队之元帅的,在设计一切。约书亚仅是与祂交通之后,执行上主的计划而已。

34

  约书亚选了三万大能的勇士 我们在七3已经说过,该处所记述的二千人,和七4千人,大概是文士的错笔多写,而应该是二百和百人。这里更是如此,可能是千人,或正如十二节所说的五千人。因为攻打这么一个小村,根本用不上三万大能的勇士

  夜间打发他们前往 这是伏兵,正如2节上主的指示,所以要在夜间出发。

  你们要在城后埋伏 约书亚和其军兵,是从吉甲或耶利哥这边去攻打艾村。他们是从东往西征伐。因此,城后就应当是在城的西边,正如1213所说的。

56

  我与我所带的众民,要向城前往 正面攻击的军兵,是在伏兵埋伏好之后,将于日间向城前往,就是向艾城的东门进击。这“东门”,也许就是旧城楼的所在地。从这些叙述,可见约书亚已再派过侦探侦查清楚了地形,以致能智慧地用兵了。

  城里的人像初次出来攻击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在他们面前逃跑 这里的初次,乃指七4的攻击。但这次是诈败而逃。目的在于下句的话:

  他们必出来追赶我们,直到我们引诱他们离开城 因为上次能杀败来攻的以色列人,这次艾人就必更为胆大。见到以色列人逃跑,就必然以为以色列人怕了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出来追赶。这里所使用的引诱,其字根和四18里的一个字完全一样,只可惜中文却没有翻出。这字根为 ntq,是在四18之“祭司……的脚掌刚落旱地”之间的一个字。按原文应是“祭司……的脚掌刚‘抽出’落到旱地”。这用字相同的意义,不单在将艾人“抽出”离开城,也在于像四18跟的话:当祭司的脚掌刚一抽出约但河而落到旱地,“约但河的水就流到原处”。这意思就是要使伏兵能以机动像约但河水般的,在艾人被引诱离城后,即行进攻入

78

  你们就从埋伏的地方起来,夺取那城 正如前面说过的,当艾人被抽出离开营地,埋伏的人就须发动攻城,将之夺取

  你们夺了城以后,就放火烧城 这是给敌人措手不及,又给在前线的人见城被火烧而无心恋战:又想救城,又想落荒而逃。在这心惊骤起之时,也必刀法紊乱,阵容不整的易被击破和刺杀了。

  要照耶和华的话行;这是我吩咐你们的 从这些话,又叫我们看见约书亚的身分:他固然是将军,是下令指挥者,但他的命令是从上主来的。这就是这里所说\cs9要照耶和华的话行之意义。故此,我们再可以意会到五13\cs1615,上主军队的元帅之显现的重要性。

9

  约书亚打发他们前往 前面所述的一切,好像战事已经发生。不!那只是下达命令。现在才刚打发他们前往。从以上简略的叙述,已可见这攻艾计划的仔细,而不像首次(第七章)一样,草率的前往

  他们就上埋伏的地方去,住在伯特利和艾的中间,就是在艾城的西边 这是夜间上去的,目的是作埋伏突击之用。因此,这里的住在就太过直译。原文 ya{shab 固可翻为住,而其首译应作坐或停留。因此,亦可作守候解。有关伯特利,请参看七2的注释。这伯特利,是在西边偏北。故此,这里所讲的地理形势,完全与实境相符。

  这夜约书亚却在民中住宿 按现有的原文,这句话完全翻得不错。但可能有错的,是抄写的文士之误笔。他可能把字连用冠词的 ha{`a{m,从原义为平原之连同前置词与冠词的 ba{`e{mek 错抄而成。若这推测不错的话,则这句话原本应是:这夜,约书亚却在平原中住宿。意思是他并未和埋伏的人一同上山地去。如果是住在民中,则上山地去的也是民,在平原那边的也是民,他究竟是住在哪里?

19

  平息了亚干的搅扰之后,上主安慰和鼓励约书亚,要他率兵上去攻艾,因为上主已把艾和其中的一切,交在约书亚手中。约书亚应当如待耶利哥般对待艾,惟一不同的,是可以分享掠物。上主也要约书亚不作直攻,乃要设伏兵奇袭。这样,约书亚就发令派勇士连夜去艾的后边埋伏,待他带兵在前边直攻诈败,诱敌来追。伏兵见艾兵远去,就当起来夺城并将之焚烧以分散艾人的战意。于是,伏兵被遣出发上山地去,约书亚却仍在平原中过夜。

B 日间诈败 八1017

1011

  约书亚清早起来,点齐百姓 本书对约书亚的理想化,常常就在清晨起来中表达出来,藉此显示其勤恳忠心尽职。点齐百姓,一方面是表达整理队伍,一方面亦表示全民皆兵,更有显出倾巢而出的含义。

  他和以色列的长老在百姓前面上艾城去 这表示约书亚和长老均身先士卒。这样一方面使我们看到编写者对约书亚的理想化;但更令我们思想到他所预表的耶稣,不但是按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领出来,且在放出自己的羊来时,就在前头走的经训(约十34)。

  众民……向前直往,来到城前,在艾城北边安营 这里的描述,用中国古典小说的词语,就会更加明白:大军浩浩荡荡,直抵城前。但,并不是到达城门前即行交战,而是远远望到城的含义,因为他们不作疲兵接战之蠢事,乃是在艾城北边安营,藉作歇息蓄锐。

  在约书亚和艾城中间有一山谷 我们前面之所以说是远远望到,是因为他们登上了艾城北边的,而与艾城是隔遥遥对峙。这些,不独是排兵遣将的描述,也给我们看到地理形势的实在,故此必有其历史核心的传统,而不可能是虚构的故事。因为这山谷不独是古代便雅悯和以法莲的分界线,也是通往耶利哥和吉甲的栈道。

1213

  他挑了约有五千人,使他们埋伏在伯特利和艾城的中间…… 这是重叙前面第3节的。但在此处只得五千人,是比第3节的三万人为较可信靠的数字(请参看八3的注释)。这些兵,是在艾城之后(参看八4),就是西边。西边偏北乃伯特利。有关伯特利,请参看七2的注释

  于是安置了百姓……这夜约书亚进入山谷之中 这又是身先士卒的表现。因为山谷是路,是上艾去必经的。但这里的描述,不但给我们看到约书亚安置众军的部署,是如何的周详,也给我们看到前面第9节说过的,当晚约书亚却在平原中住宿,为文士误抄成在民中住宿的可靠性。因为正是类似这里所述,这夜约书亚进入山谷之中,是一种前后对照呼应的句子。

14

  艾城的王看见 有关艾城的王,请参看八1的注释。看见,是指他从情报中了解到敌军压境的光景,而不一定要亲眼到一切。

  就和全城的人,清早急忙起来……要与以色列人交战 这是按七十士译本的话。既然是清早起来,则前面的看见定是得到情报的了解。故此他已通知所有的人备战了。

  按所定的时候 七十士译本无此句。原文 mo^`e{d] 固可以照和合本的翻法,但此字亦可译为按预定的地点,即指上次他们杀败以色列人的地点。现代的一般译本,均作后者翻译(请参看现代中文译本的翻法)。因为与以色列人交战,多数不会约定在什么时间,但可知道他们从何方来,便可按预定与他们交战的地点等候。

  出到亚拉巴前 这也是七十士译本所无之句。一般学者均认为是希伯来文本在未有定本前之加笔。此加笔可能是学生在听拉比讲解时,听到说明这地方面对亚拉巴,而写在其抄本上。后人不知此为注解,以为是漏文,因此而抄在正文上了。亚拉巴指约但河谷直到阿卡巴湾的旷地。从伯特利山上是可以望见亚拉巴的。但和合本的译法,明显译者是不明地理形势的误译。正译应和前两句合译如下:出到面向亚拉巴,在预定的地方,要和以色列人交战。现代中文译本将亚拉巴改为约但谷,而说是约但谷上次交战的地方,亦是不明地理形势的错译。因为上次交战亦非在约但谷,而约但谷正是约书亚和众民昨日离开之处。他们已上山地来了。

  王却不知道在城后有伏兵 因为约书亚是打发伏兵,在夜间到西边埋伏,日间大军则在北边扰乱艾人视线;约书亚又带人夜间进入东边的山谷过夜以转移艾人注意力,以致他们完全不知道城后有伏兵了。

1516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在他们面前装败 这证明约书亚是正如第5节所说的,与他所率领之以色列军在正面,即在东方往攻敌人。但战不数合,即假作战

  往那通旷野的路逃跑 原文的旷野亚拉巴同义不同字,在希伯来文常作平行词使用。故此,他们是往东向亚拉巴的方向逃跑的。

  城内的众民,都被招聚,追赶他们 这里的他们,是和合本取巧的翻译。原文是约书亚;七十士译本为以色列人(现代中文译本跟七十士译本的翻法)。和合本就折衷为他们了。城内众民都被招聚追赶,当然就留下空城──只剩妇女孩子在其中了。

  艾城人追赶的时候,就被引诱离开城 他们越向东追赶,就不但离城越远,也越使伏在城西的以色列军,得以便宜行事。

17

  艾城和伯特利城,没有一人不出来追赶以色列人的 这里的伯特利,学者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七十士译本无此词,而伏兵又是在伯特利和艾之间的地方埋伏(12节),因此就不可能有伯特利的人出来追赶。故此词必为后人在希伯来文本上的加笔。(二)这两章攻打艾城的传统,其实是士一2225,约瑟家(约书亚为以法莲人,见民十三816,故亦属约瑟家)向伯特利拓展时的历史传统之误会。因伯特利按考古学家的发现,是在主前十四世纪末或十三世纪初被毁,意即在以色列人进迦南前被毁。这毁坏伯特利者,乃是山地的居民,后来在吉甲与出埃及之以色列人立约加入十二支派同盟者。这些原在伯特利的人与入侵者战斗,但因已有人将进城的路指示了他们(士一25),所以很轻易就被夺取,正如本章19节所述。

  这第二种的解释,虽然有历史和考古可资证明,但和经文的历史不合。一般学者都承认七十士译本所依据的版本为较古者,故我们认第一种解释为较合理。现代中文译本的翻法,明显亦是接受这第一种的解释。

  撇了敞开的城门,去追赶以色列人 中国古语说:乐极生悲。这些话,正是这撇了敞开的城门,去追赶以色列人的写照。我们的人生,许多得意忘形的时候,正是我们该警惕的时候!

1017

  这段经文(1017节),部分似乎与前段(19)重复。而究其实,则前段是计划,这段是执行,故此必有看似重复的地方。在执行攻艾的事上,约书亚是在计划并与各首领讲解清楚的翌晨,就点兵偕同长老身先士卒的出发。他们浩浩荡荡的向艾城前进,将大军安置在与艾隔一山谷的北边山地,以吸住艾人的视线。当晚,约书亚却领军东下山谷以转移艾人的注意力。同时,派往艾西的人,亦已暗悄悄的前往埋伏妥当。

  艾城的首领当然可以看到北面山地有许多以色列人,又见他们在黄昏后前往东边山谷,就知道他们在翌晨必会上来争战了。所以,翌日的清早,艾人已准备好在面向亚拉巴之预定的地方,就是上次与以色列人交锋的地点争战。但却不知道城后有伏兵。他们接战不久,以色列人显然不敌败退,往东逃向通旷野的路上去。艾人就以为又和上次一样可以取胜,于是倾巢出来追赶,却留下了敞开的城门无人看守。

C 伏兵夺城 八1823

1819

  你向艾城伸出手里的短枪…… 这里的短枪,当然不是现今的左轮或类似的手枪。原文 ki^do^n ,应作标,就是用作投掷使用者(这字在撒上十七645,和合本译为戟,现代中文译本亦作标枪)。因此就不是短。现代中文译本翻成矛头,似较原义接近。这标,是作为暗号的。

  约书亚就向城伸出手里的短枪…… 在这18节,再次使我们注意到,甚至在交战之中,真正的指挥官,仍然是作上主军队元帅的那位。约书亚只是在听到上主的训令后,他便照行而已。实际的情况,大概是约书亚率兵正面向艾进攻,在接战不久,约书亚先行退下,故此原文在16节会说到艾人追赶约书亚。而约书亚却跑上北边的山头,不但可以看到山谷的战况,也可以看到艾城和使在城后的伏兵将领可以看到他。这时,他见追兵尽已离城,便高举手中的标,向伏兵将领示意出击了。

  他一伸手,伏兵就……夺了城,跑进城去,放火焚烧 这种记述,明显的是把约书亚和摩西作并比:正如摩西举手杖,神迹就出现一样,约书亚伸手举标枪,神奇的事也发生了,城后忽然有许多兵涌出,出其不意的夺了城。他们进入无人看守的城门,并开始放火焚烧。于是,烟气上腾,杀声震天。

20

  艾城的人回头一看,不料…… 这里之艾城的人,当然是指那些出去追赶以色列人者。正在他们兴奋于又一次的得胜之时,忽然听到后面喊杀连天,当然就回首看个究竟,却不料……

  城中烟气冲天,他们就无力向左向右逃跑 在听到喊杀连天,又看到城中烟气冲天\cs8,就知中计了。艾人手脚无力,连逃跑的力气都没有的呆在那里了。

  那往旷野逃跑的百姓,便转身攻击追赶他们的人 这两句话亦不见于七十士译本,因为21节已有类似的叙述。希伯来文抄本的文士,大概为更强调那些向旷野逃去的百姓转身攻击的缘故,而加了这些话。

2122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就转身回去,击杀艾城的人 这是指伏兵烧城之后,逃向旷野的以色列人,和护卫约书亚往城北山上的众人,见了飞腾的烟气,就回身敌。

  伏兵也出城迎击艾城人 有些艾人当然想回头救或护卫妻儿子女,但却遇到迎面出来的伏兵。这样,艾人前后受到夹攻了。

  于是以色列人击杀他们,没有留下一个,也没有一个逃脱的 这是按照上主的吩咐(八2)行(参看六2124),与对待耶利哥的方法一样。

23

  生擒了艾城的王,将他解到约书亚那里 这叙述,是为29节作伏笔,也是用来完成第2节上主吩咐的。按现有经文的传统,编写者大概认为艾城的王并未出去追赶,故不在被杀之列,而被生擒。不过,我们在八1已经说过,在以色列人出埃及后进占迦南的时代,地是地如其名为废墟,根本没有,也没有,废墟前的村落甚小,民亦不多。可是,进占迦南的以色列人,鉴于这地为由约但河谷进入山地的拱门,要进入山地,就必须先打通这拱门(参看本章序言\cs16),因此以色列人攻就必有其历史背景作此传统故事的核心。不过,这传统故事,却给古代往吉甲朝圣的人,见到古艾城的废墟而对儿女所发出的教育性故事所混杂,以致编写者将这些传统汇合,而编成为有、有和人数众多的争战了。

1823

  按现有的经文传统,在艾城的争夺战中,以色列人诈败引出艾人追赶,使之远离艾城之后,约书亚就遵上主的吩咐,在城北的山头高举标枪,示意伏兵出来夺城。伏兵进入城内烧城,并喊杀连天,使追赶以色列人的艾人回头看到知已中计,但已无可奈何,惊到手软脚震,无力逃跑。此时被追的以色列人反身攻击,烧城的伏兵又冲出喊杀,以致艾人全被消灭,无一存留,独艾王被生擒,解到约书亚面前。

D 剿灭艾城 八2429

2425

  以色列人在田间和旷野杀尽所追赶的艾城一切居民 前面22节是概说,这里是细述。人虽然是吓呆了,手脚无力,但在追杀他们的人跑上前时,仍然会尽力逃避。因此,这里的田间和旷野,并不是指他们在那些地方做工的人,而是原先出来赶以色列人者。他们都一一被以色列人杀尽了。

  以色列众人就回到艾城,用刀杀了城中的人 先将外的战士消灭了,然后才回城杀尽妇孺老小。这是像对待耶利哥人之圣战,正如八2上主所吩咐的。

  当日杀毙的人,连男带女,共有一万二千,就是艾城所有的人 按照考古学家所述,以色列人进住迦南时代,艾城废墟前的小村只有两英亩半的地方,以及从这地区一般人的居住习惯来看,这个小村当时最多不会超过一千二百人。所以,这章经文的人数,最少都每处给扩大了十倍。特别是八3的三万人,更是一个十足的无心误抄或为使故事更加动人的有意夸大。有关连男带女杀毙的事,请参看六1721的注释

2627

  约书亚没有收回手里所伸出来的短枪,直到把艾城的一切居民,尽行杀灭 有关短枪,请参看八18的注释。全节都没有在七十士译本中出现,表示可能是在七十士译本译好后(主前约二世纪),至希伯来文圣经有定本前(主后约一三○年代),给文士加上去的。这加笔,明显是要和出十七813之与亚玛力人争战时,摩西举手不\cs9收回,直至约书亚将亚玛力王和他的百姓杀尽,作为并比的含意。

  惟独城中的牲畜和财物,以色列人都取为自己的掠物\cs8 请参看本章2节有关此事的注释

28

  约书亚将艾城焚烧,使城永为高堆、荒场,直到今日 希伯来文的高堆 Tel,亚拉伯文为 Tell。因此当我们在中东一带旅游或阅读这些地区的史地书籍时,常常会见到这 Tel Tell。其实,这高堆也可翻译为废墟、荒堆、废堆等。

  这个成为荒凉之废堆的古城(原来叫什么名字,我们仍无法知道,因为艾的原义亦是废墟的意思,请参看七2的注释),不但编写这经文的时候(此为直到今日的含义),已是如此,而直到笔者写这注释的时候,还是如此。这真正如本节所言的永为高堆荒场。不过,原本的艾城却不是约书亚焚烧的,因为这废堆已在主前廿四世纪就是如此了。约书亚焚烧的,最大可能是这高堆前面两英亩半的原为小村的废墟而已。

29

  又将艾城王挂在树上,直到晚上 有关艾城王,请参看八1的注释。将人杀死后挂在树上,在圣经中有数处记载(如本书十26;撒下四12)。至于直到晚上,在日落前要收尸的律例,是记在申廿一2223

  有关艾城王是被处死后才挂在树上,或是被挂在树上处死,则经文并无交代。按照十26和撒下四12,那些人都是被处死后才挂在树上,则此处亦可能如此。因为旧约时代的挂在树上,乃示众的含义,而不是处死的意思。

  这里的挂在树上的经文,与耶稣被钉十字架的预言和预表均无关联。但是,耶稣被钉十字架死后,当日就取下来埋葬的事,却与这申廿一2223的律例有关。

  约书亚吩咐人把尸首从树上取下来,丢在城门口…… 这是古代中东人的惯例,以色列人也在申廿一2223列为律例。不过,古代东方人的惯例是将这尸首丢在坑中,象征永不超生之义。七十士译本就是如此译法。现有的希伯来文本却是丢在城门口。但是,许多学者早就认定七十士译本的丢在坑中为较古的版本。结果,在犹大旷野的库穆兰第四洞所发现的约书亚记死海古卷,编号 4Q Josa 的,亦和七十士译本相同。这就证明希伯来文本的城门口原文 pth] 是文士在抄写原稿的之原文 ph]t 的误笔。既有了这误抄,较后的文士为与七26一致,就又加上在尸首上堆成一大堆石头,直存到今日。因为这两句话,也没有在七十士译本中出现。

2429

  既然将艾城焚烧,使艾人在夹缝中逃窜,以色列人便于田间和旷野,将他们尽行杀戮。然后,又回到城内,杀了其中所有的人。约书亚却在山上高举标枪,直到艾人全被杀尽。以色列人并照上主的吩咐,没有毁灭城中的牲畜和财物,乃是取作战利品。其后,约书亚又吩咐人焚城,使之成为废墟直到今日,也将艾王杀死挂在树上示众,直到晚上才将其尸首取下,丢在坑中。

七 在以巴路山筑坛宣读律法 八3035

  这是一段颇为突如其来的经文。它不应该被安插在这章的末段,因为九1及其下的经文,是很自然的接驳八29的。七十士译本将之安插在九2之后;但近代好些学者却主张放在廿四章之后作附录。

  从九6和十15来看,在征服耶利哥与艾之后,以色列人仍在吉甲,并以此地为大本营。从上下的经文看,此时以色列人都未曾有任何象北移将近五十公里到示剑地区的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去。

  有些学者把这段经文称为更新立约的仪式。从内容来看,固然多有仪式存在,但却没有与神立约的情事。约书亚记全书只有一次的与神立约,那是我们以后在第廿四章要讨论的。

  从形式、文字与来源上说,这段经文明显是根据申十一2630而有的。整段文字不但显示出是晚期作品,也和申命记的字句相关联,甚至可以说,是将申命记的字句编辑移转过来的。下面是本段经文与申命记相类经文之概要(按和合本次序):

30节:申廿七45

31节上:申廿七56

31节中:申三十10

31节下:申廿七67

32节:申卅一9,十七18

33节:申廿七12\cs1613,廿九1015

34节:申卅一11

35节:申四2,十二32

  除了以上申命记的经节,还可列出许多与这段经文字句有关的申命记经文。这意思是说,我们认为这段经文是申派晚期之作,并且根据申十一2630而安插在此的。

3031

  那时约书亚…… 有关约书亚,请参看本书绪论之“约书亚其人”那时,是一个没有一定时间的开场白。用中国古典小说的语气来说,就是“话说……”。

  以巴路山 这个位于现今那不勒斯(Nablus,即古代的示剑)北边的山,高于海平面三○七七英尺,从山谷上去也有一二○七英尺之高。它连同对面的基利心山,在示剑地区形成一个樽颈地带,形势非常险要。一九八○年,考古学家曾在此发现一个铁器时代早期的坛,与这3031所讲的类似。使人对这段经文的看法有了一些不同的观点:认这段经文的本身虽晚出,而其历史传统却颇古远。

  为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筑一座坛 有关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请看七19的注释,并参阅一911的注释。是用来敬拜神的地方。有关筑坛的律例,请参看出二十2425。这是照申十一29,廿七28而行的。

  耶和华仆人 请参看一1的注释

  摩西 请参看一1的注释

  以色列人 请参看一2的注释

  摩西律法书 这是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的总称。又叫做摩西五经。但这里所讲摩西律法书上所写的,除了筑坛是来自出二十2425以外,主要是关乎献祭的吩咐,请参看申廿七67,十二131427等。

  耶和华 请参看一1的注释

  燔祭 请参看利一章。

  平安祭 请参看利三章。

3233

  约书亚在那里,当以色列人面前…… 这指约书亚在以巴路山上,当众实行摩西的吩咐(参申十七18)。这原本是吩咐君王要做的,约书亚时代还没有君王,但他是众以色列人的领袖,所以率先如此抄录律法。

  将摩西所写的律法,抄写在石头上 有关律法,请看一7的注释摩西所写的律法,请参看申卅一9。但这里所讲的,并非全部律法书──五经;也非指那被称为“约书”的出二十至廿三章的全部律例,可能是指申十二至廿六章,或仅指十条诫命(出二十117;申五621)。抄写在石头上,这是按申廿七3摩西的吩咐而行的。现代中文译本在此翻为“重新写在石头上”,是跟七十士译本的译法。

  寄居的 以色列人在古代很重善待寄居的(参看出廿二21;利廿四22;书二十9),以及以圣道和他们分享,因为这是宣教的工作(参看太廿三15)。

  长老 请参看七6的注释

  官长 请参看一10的注释

  审判官 这词在原文有两个含义:(一)负责法律事务的官员;(二)在古代地区性的行政兼司法的人员,或曾拯救国家或部分地区的人免受外敌压迫的人。这些人,中文均译作士师。这“士师”,也是申派的特有名词。审判官的来源,按以色列人的传统,认为是源自摩西的岳父所指教摩西的(出十八1326)。

  约柜 请参看三3的注释

  祭司利未人 请参看三3的注释

  基利心山 这是示剑南边的一座山,与以巴路山遥遥相对。这山比以巴路山较低,但在历史上更为重要。撒玛利亚人认亚伯拉罕曾在此献以撒,故亦称之为摩利亚山,而在主前四世纪在此建筑圣殿为崇拜之用(参看约四20)。摩西亦曾吩咐在此山上祝福(申十一29,廿七13)。本章经文就是依据申命记之吩咐而行的。

  祝福 古代的人认为话语出口不但不能收回,且会有果效的(参看赛五十五11)。故此,以话语为人祝福就不只是对人讲些好话而已。以色列人在传统上,认为有两种祝福是更为重要的。(一)上帝的祝福,这也包含应许和赐恩在内;(二)长辈临终的祝福。原文祝福 ba{rak,可用在对下辈、平辈和上辈的人,甚至向神 ba{rak。但是,对神的 ba{rak 中文通常就译为称颂了。

3435

  祝福和咒诅的话 这是指申廿八章的话。咒诅祝福的相反,乃以语或符箓叫人得灾祸受伤害甚至不得善终之意(请参看六18,七12)。

  摩西所吩咐的一切话,约书亚……没有一句不宣读的 这是再次给我们看到将约书亚高抬为承接摩西的理想领导人的话。

3035

  因为在申命记中记述过,以色列人过约但河后,就要在基利心山为以色列人祝福,在以巴路山作咒诅(申十一2630),所以在以色列人过约但河,陷耶利哥,并获得通往山地去的拱门艾城之后,编写者或后期的修订者就在此处插上这段经文,用以证明约书亚完全遵守摩西的吩咐,在以巴路山上筑坛,抄写摩西的律法于石头上,并使众人站在约柜旁,由祭司利未人为之祝福。然后,约书亚也将律法上祝福与咒诅的话,向众人宣读了一遍。就这样,证明约书亚是完全遵守了摩西的律例办事了。──《中文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