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利未记简介

重要资料

要  旨:

指导祭司和利未人如何供职,指引以色列人如何过圣洁的生活。

作  者:

摩西

写作时间:

公元前1445-1444

背  景:

神在西奈山下教导以色列民如何作祂圣洁的子民。

钥  节:

你们要圣洁,因为我耶和华你们的神是圣洁的。(19:2

主要人物:

摩西、亚伦、拿答、亚比户、以利亚撒、以他玛

主要地方:

西奈山

特  色:

这卷书152次提到圣洁,比圣经中任何一卷书都多。

概  说:

你曾否感到神高高在上,看不见,听不到?你曾否感受过孤独的痛苦,失望的沮丧,罪的搅扰,困难重重的压力?人是照着神形像造的,神造人是要与我们亲密交往;当人与祂的关系破裂时,就变得不完全,需要与祂重修旧好。与永生神相交是敬拜的重点,也是生命的核心,因此整部圣经都论到敬拜神。以色列民戏剧性地离开埃及后,在西奈山下安营两年,聆听神的训诲(出19-10章),这是他们休息、受教、成长、与神面对面的时候。出埃及记中记载的救赎是利未记论述洁净、敬拜和事奉神的基础。

  利未记的主题是神的圣洁,神说“你们要圣洁,因为主你们的神是圣洁的。”(19:2)然而不圣洁的人怎能接近圣洁的神呢?答案就是先要解决罪的问题。所以利未记开宗明义地讲出几种献祭的细则,而这是悔改顺服神的积极表现。无论是公牛、山羊、绵羊、或是谷物,所献上的祭物都必须是完美的,没有缺陷或损伤的。这里,利未记给了我们一幅图画:耶稣基督──神的羔羊,就是末后所要献上的完美祭物。祂到世上来,替我们把生命献上作为末后的祭,打通归向神之路。当我们承认自己的罪,接受惟有基督能救赎我们,帮助我们亲近神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真正的敬拜,开始与神合而为一了。

  利未记以献祭、祭司和神圣的赎罪日为以色列人开通了通往神的道路。神的子民在日常生活上也尊崇神,因此我们从利未记中读到洁净的条例(11-15章),也看到种种日常生活的规则,例如关于家庭责任、性行为、人际关系、世俗(18-20章)和许愿(27章)等方面。这些指引关系到人与神同行、过圣洁的生活,这些属灵的生活方式,今天仍然适用。人是互相关联的,当我们在生活上使神得荣耀时,我们的敬拜也就扩展了。

  利未记最后提到节期,指示人们如何守节期。百姓按时守这些特别的节期,以纪念神为他们所做的大事,感谢祂、并再献身事奉祂(23章)。基督教的传统及节日虽有所不同,却也是敬拜神的要素。我们也需要在特别的节日,与弟兄姊妹一同敬拜神,纪念祂在我们生命中的美善作为。

  读利未记时,让你再决心追求圣洁,在个人的认信、公开的崇拜和集体的节日庆典中敬拜主你的神。

大纲

一.敬拜圣洁的神(1-17章)

1. 献祭指引

2. 祭司指引

3. 百姓指引

4. 筑坛指引

神清楚指引百姓当如何敬拜祂,讨祂的喜悦。这些指引让我们认识神的本性,使我们对敬拜有正确的态度。我们藉着献祭,既可认识到犯罪的严重性,又能知道到神面前求赦免的重要性。

二.过圣洁的生活(18-27章)

1. 百姓生活的标准

2. 作祭司的条例

3. 季节与节期

4. 领受神祝福

神给以色列人过圣洁生活的明确标准。他们要从周围异教民族中分别出来。所有的基督徒也同样要离弃罪恶,献身与神。神今天仍然要信徒过圣洁的生活。

重要主题

主题

解释

重点

献祭

献祭分五种,主要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赞美神、感谢神和献身与神;另一个是为赎罪,藉献祭遮盖罪污,除去罪愆。献动物为祭,就是以献祭牲表示把自己的生命献与神。

献祭是为敬拜和赦罪而设的。通过献祭,我们认识到犯罪的代价,因为我们不能自己赦免自己。在神的秩序里,生命必须以生命替代。旧约时代,牲畜的生命替代献祭人的生命,不过这只是临时性的,耶稣的死则永远地为所有的人付上了罪的代价。

敬拜神

节期有七个,都是宗教性和全国性的。百姓通常在家中过节。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节期,学习到在庆典和奉献中敬拜神。

神订定的敬拜条规,为我们建立了一个恒常且有秩序的与神相交的模式。节期是庆祝和感恩的时候,也是尊崇神和再次献身与神的时刻。我们的敬拜也得要显示我们深情的献身。

健康

神颁布的律法中也包括了处理饮食,疾病和性的民事法。在这些关于生活的条例中,藏着许多属灵的道理。神要以色列人从周围的民族中分别出来,要保护他们免生疾病,保持他们社群的健康。

我们要在道德上和灵性上与不信的人分别开来。摩西时代,健康生活的原则十分重要,今天亦然。健康的环境加上健康的身体,可让我们更有效地事奉神。

圣洁

圣洁是“分别出来”或“献身与神”的意思。神将百姓从埃及领出来,现在祂要将“埃及的影响”从他们中移走──将埃及人的生活与思想方式改变为神的方式。

我们必须在生活的各方面都献身与神。神要我们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对祂绝对顺服。我们虽然不必完全依从以色列人的敬拜方式,却要以同样的重视和敬虔的精神敬拜神。

利未人

利未人和祭司教导百姓敬拜神,他们就是当时的教牧人员。他们也教导百姓遵守道德法、民事法和礼仪法,并督导全民的健康、司法和福利事宜。

利未人是百姓的仆人,把通往神的道路显明。基督是我们的大祭司,却也服事我们,利未人为基督降世提供了历史背景。神的真正仆人关顾人们的一切需要。

以色列人于西奈山

人物介绍

拿答与亚比户

  圣经中的一些兄弟,像该隐与亚伯,以扫与雅各,是互找麻烦的,但拿答与亚比户二人则是难兄难弟,一同陷入困境。

  我们对拿答与亚比户的早年所知甚少,但是圣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他们成长的背境资料。他们在埃及出生,亲眼目睹神领以色列人出离埃及的大能作为,他们也看到父亲亚伦、叔父摩西和姑母米利暗的许多行为。像他们那样对神的圣洁有亲身认识的人不多,他们曾经全心全意地顺从神(参利8:36),可惜在一个关键的时刻,他们虽然很清楚神的吩咐,却不加理会。结果,他们即时受到严厉的处罚,所有的以色列人为之震惊。

  我们若轻看神的公义和圣洁,就是犯了拿答与亚比户所犯的错误,同样会有危险。我们明白要敬畏神,就要与祂亲近。不要忘记,我们能有机会亲身认识神,是因为神邀请我们这些始终不配的人,这不是理所当然的恩典。你的思想中,有没有以谦卑的心承认神的伟大与圣洁?

优点与成就:

.亚伦的长子和次子

.继他们父亲作以色列人大祭司的优先人选

.参与会幕的奉献礼

.因依照主所吩咐的一切去做(利8:36)而受到夸奖

缺点与错误:

.藐视神直接的吩咐

榜样与鉴戒:

.罪有致死的后果

重要资料:

.地方:西奈半岛

.职业:准祭司

.亲属:父亲──亚伦,叔父──摩西,姑母──米利暗,弟弟──以利亚撒、以他玛

钥节:

亚伦的儿子拿答、亚比户,各拿自己的香炉,盛上火,加上香,在耶和华面前献上凡火,是耶和华没有吩咐他们的,就有火从耶和华面前出来,把他们烧灭,他们就死在耶和华面前。(利10:1-2

利未记810章记载了拿答与亚比户的故事。出埃及记2419节;28\cs161节;民数记324节;266061节也提到他们。

附表

祭礼

这里列出以色列人五种主要的祭礼,他们献祭以使自己的罪得到赦免,并且得以与神和好。耶稣基督的死使这些祭不再必要。祂已为我们死,我们的罪得到完全的赦免,与神恢复了关系。

名称

目的

意义

预表基督完全的祭

燔祭(1章)

对一般性的罪付上代价。

甘愿献的,表示对神的献身。

基督的死是完全的祭

素祭(2章)

在敬拜中表示对神的尊崇。

甘愿献的,承认人拥有的一切都是属于神的。

基督是完人,祂将自己完全献给神和人。

平安祭(3章)

表示对神的感谢。

甘愿献的,象征与神和好,并与祂相交。

基督是人与神相交的惟一道路

赎罪祭(4章)

对无意地犯了不洁净或忽略神的罪付上代价。

规定的,使罪人与神恢复关系,并显出犯罪的严重性。

基督的死使我们可再与神相交。

赎愆祭(5章)

付上得罪神和人的代价,特向神献祭,并赔偿受害者。

规定的,对受害者作出赔偿。

基督的死除去人犯罪的必死后果。

旧的祭与新的祭

旧的祭

新的祭

临时性的(来8:13

永久性的(来7:21

亚伦作大祭司(利16:32

耶稣是惟一的大祭司(来4:14

出于利未支派(来7:5

出于犹大支派(来7:14

地上的工作(来8:4

天上的工作(来8:12

以牲畜的血(利16:15

以基督的血(来10:5

须多次献祭(利22:19

只须一次献祭(来9:28

需要完美的牲畜(利22:19

需要完美的生命(来5:9

须小心进入会幕(利16:2

劝人放胆来到施恩的宝座前(来4:16

期待新的祭(来10:1

宣布旧的祭无效(来10:9

节期

以色列人除了每星期有一天安息日以外,每年还有十九天宗教节期。

节期

纪念事项

重要性

逾越节一日(利23:5

神在埃及保存以色列人长子的性命,救百姓脱离奴隶生涯。

提醒百姓神曾拯救他们。

无酵节七日(利23:6-8

以色列人离开埃及。

提醒百姓弃掉旧的生活而进入新的生活方式。

初熟节一日(利23:9-14

大麦初熟。

提醒百姓神怎样供给他们。

五旬节一日(利23:15-22

麦子收割完毕。

因丰收而感恩欢乐。

吹角日一日(利23:23-25

七月开始(民事新年)。

对神表达欢乐和感谢之情。

赎罪日一日(利23:26-32

除去百姓和全族的罪。

与神和好。

住棚节七日(利23:33-43

神在旷野的引导与保护。

重申以色列人对神的承诺,并信靠祂的引导与保护。

地图

以色列人于西奈山

{\ExtFile:map\ot\p183.jpg}

本书记载以色列人在西奈山下发生的事。他们正准备向应许之地进发,是重新部署,并学习跟从神的重要性的时候了。──《灵修版圣经注释》

t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