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
注释
四14至五10 基督的慈悲
大祭司一词,将四章14节的论点连于前段(三1;参二17),引进新的一段。这字词也是四章14节至五章10节特别的用语,特别以基督这位慈悲的大祭司作为焦点。耶稣被高升和进入天上,是呼召我们持定所承认的道的基础(14节)。祂成为人,有人的经历,使祂有资格体恤怜悯那些借着祂来到施恩宝座前的人(14-15节)。作者在五章1节给旧约时期大祭司的角色下定义。然后他指出成为大祭司,体谅愚蒙的和失迷的人是何等重要(2-3节),作者强调人必须蒙神所召,方能出任该职(4节)。然后,从相反的步骤,作者将同样的准则应用到耶稣身上,强调祂大祭司之职的异同。耶稣蒙神呼召,是要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的(6节)。在苦难之中祂学习信任和顺服神(8节),祂能明白我们的光景,并且有怜悯,使祂成为完全的大祭司(7-8节;参四15-16)。以一般的讲法,耶稣成了顺从祂的人永远得救之源的大祭司(9节)。
读者需要记着,提及教义部分(1-10节),是为支持和加强前一段的劝勉(四14-16)。再者,很值得注意的是,希伯来书很长的中心段落(七1至十18)也以同样的劝勉作结(十19-23)。这证明作者教导有关耶稣为大祭司的职分,主要目的是勉励信徒,在面对罪和不信的挣扎时,要坚持到底。这些经文驱策我们,去支取我们在基督里可寻得的一切属灵好处。
第14节最能激励人持定所承认的道的,就是得知耶稣为神的儿子,也是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祂成为神的儿子,是神终极的启示,是神藉祂完成普世的计划。成为终极的大祭司,祂面对苦难和试探,对神忠心,忍受死亡,好「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二17)。祂的高升是经过高天(和合本:「进入」;新国际译本:「经过」),并来到神的面前,成为我们的代表,「为我们显在神面前」(九24)。在昔日的赎罪日里(利十六),犹太大祭司在会幕或圣殿外献祭,然后进入内幕或圣所,基于百姓们所献上的为他们祷告。在许多不同的经文中,希伯来书认为耶稣的死、高升进入天上,并祂在神右边代祷的工作,正成就了这事(参七25-28,九11-12)。
第15节前一节或许令人觉得耶稣离祂在地上挣扎的百姓很远。但我们属天的大祭司能够体恤我们的软弱,因为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希腊文的完成时态(pepeirasmenon;「已经被试探」),意味着被神高升到天上的基督,祂在地上经历过对罪的抗拒,祂也深知被试探的滋味,就如我们一样。但耶稣得知我们的软弱,并非来自祂真正犯过罪(参九14;约八46;林后五21;约壹三5)。祂成为在「凡事」(二17;原文是kata panta)上与我们相同,且与我们一样在「凡事」(四15;原文是kata panta)上被试探。然而,受试探不等于犯罪。耶稣就像未背叛神之前的亚当:祂从没有犯罪,且有不犯罪的自由。这样的经历,并没有丝毫损害祂作为人的特性!的确,因祂曾竭尽心力的抗拒试探,所以也就深知罪恶引诱的压力何其沉重!耶稣每一次面对困难,都挣扎苦斗,为了遵行神的旨意(五7-8,十二12),表明自己是出类拔萃的人,惟有祂可以救我们脱离罪的权势和审判。
第16节作者挑战人来到施恩的宝座前,因为耶稣能体恤我们软弱,这是进前来的根据。祂与神同坐宝座,成为天上的掌权者,祂的宝座是以施恩为特色。「来到」或「挨近」神的观念,在希伯来书中是相当突出的(七19、25,十1、22,十一6,十二18、22)。旧约透过在会幕或圣殿的献祭体系,使人能稍微亲近神。但耶稣的大祭司职分能引进「更美的指望」,我们可以「进到神面前」(七19)。借着耶稣能在神面前,是指以信心接受祂为我们成就的救恩(七25,十二22-24)。不断的接近(proserchōmetha是现在时态,十22亦然),表明在新约时代,人与神的关系能在祷告中直接建立,为过去的失败寻求怜悯,并寻求恩惠,作随时的帮助。在往后的基督徒生活中,虽然我们的罪触目可见,为了得帮助,但我们可(坦然无惧的心希腊文metaporresia;参三6,十19)。
五1-4
这里强调旧约大祭司特定的资格,以便详尽解释耶稣如何成为新约的大祭司。大祭司是被挑选奉派成为以色列百姓与神之间的中介者。他们替人办理属神的事,特别是献上礼物和赎罪祭(但并不局限在这两件事上)。在赎罪日里,大祭司为百姓和自己献祭赎罪(参利十六6、11-14)。这指出大祭司也是被软弱所困,就如其余的人那样,罪需要蒙洁净。这样的礼仪鼓励他体谅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翻译成「体谅」的希腊文,直译作「约束愤怒」。大祭司与基督的对比是明显的:犹太的大祭司们在面对犯罪的人时,至少需要控制自己的愤怒,而我们的大祭司则可以主动地体恤我们的软弱(四15)。从描述以色列会众中大祭司的功用描述,和有关大祭司事奉必备的资格,作者转至大祭司的呼召。这职分的尊荣惟独来自神:人必须蒙神所召,像亚伦一样(参出二十八1;利八1;民十六至十八)。
第5-6节第1至4节所提及的大祭司资格,如今以相反的次序应用于耶稣身上。基督也不是自取荣耀作大祭司,乃是神指派祂担任这角色,正如诗篇一一○篇4节所说的。然而,在希伯来书引述该经文之前,诗篇二篇7节先被引述。使我们回想第一章的论点,在那里诗篇二篇7节确定神子绝对超越所有被造物,包括天使(一5)。诗一一○篇1至3节同样的宣称,那坐在神右边的,乃是弥赛亚君王胜利的掌权。然而,诗篇一一○篇4节更有不寻常的观点,即弥赛亚将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希伯来书将这些诗篇的引文结合在一起,再次将耶稣为儿子和大祭司的观念连在一起(参四14),但很清楚的指出,祂的祭司职是与亚伦和属利未祭司的等次不同的。耶稣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为大祭司,成就了犹太祭司制度的角色和功能。诗篇一一○篇4篇如何应用在耶稣身上,在希伯来书七章将更全面的探讨。
第7-8节这些经文解释了我们属天的大祭司,如何能够在没有犯罪的情况下「体恤我们的软弱」(参四15)。虽然耶稣活在地上,生活的各层面里(直译作「在他肉身的日子里」)都受试探,但这里可能特别指祂在客西马尼园里的经历。祂的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主,使我们回想起耶稣面对十字架,恳求从祂身上挪开那痛苦的「杯」的体验(参可十四34-36和其它符类福音的经文)。在死亡中被祂父神离弃的恐惧(参可十五34),祂在那个时候必定特别感受到无比的压力。所以耶稣祷告,好解脱这迫近祂的危机,但是祂却愿意顺服于父神的旨意之下,因此能为别人成为永远得救的根源(9节)。以下所反映的,可能是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第二阶段的经历:就因祂的虔诚(希腊文也可以译为「敬畏」)蒙了应允。祂虔诚祷告,结果就有能力忍受痛苦严格的考验,之后就有得胜和荣耀的复活。虽然祂是神的儿子(8节;参第5节),但祂经历了试探──不肯实行祂父神的旨意,因为这旨意随着苦难。祂需要在实际的经验上,在人类地上的生活中学习甚么是顺从神,使祂能体恤同样受试探的人,以祂亲身的经历教导我们,当服从和顺服神至怎样的程度(参十二1-11,十三13)。
第9-10节耶稣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便得以完全,即「合格」或「成为完全适合」作祂百姓的救主(参二10)。更明确的说,祂得以完全,成为永远得救的根源。每一次考验,都是为最终的牺牲受死、顺服父神的行动所预备的(参十5-10)。藉此祂成就了救赎,使那些信靠祂的人能脱离罪、死和恶者,与祂一同享有将来的生命。基督展示了顺服的样式,让别人有能以跟随的榜样,而这个道理,是由「就为凡顺从他的人」这句话引伸出来的:然而,救恩却不是由顺从而赚取的。救恩是神在基督里给我们的礼物,但人若视祂为唯一永远得救的根源,并寻求祂,必乐意长久的顺服,如祂那样,来表达他们的信心(参十二1-4)。在基督里的信心,使我们愿如祂那样祂忍受对抗罪的挣扎。
五11至十39 耶稣:永远救恩的根源及麦基洗德等次完全的大祭司
正如标题指出,希伯来书这中心段落,实在解释了五章9至10节所宣告之主题。呼吁读者留意必须要在悟性和顺服上进深性之后(五11至六20),作者指出耶稣如何成就了「照着麦基洗德等次为大祭司」的角色(七1-18)。在这里,诗篇一一○篇4节是关键经文,有创世记十四章18至20节为左证。七章26至28节提及作为我们属天大祭司的耶稣,是完完全全的,这段经文成了接着两章的桥梁,在那里作者更全面解释基督成为「完全」到底是甚么意思。而在这里,焦点放在杰里迈亚书三十一章31至34节,也提及这事对我们有何意义。十章1至18节继续论述基督是「永远得救的根源」的观念,并引用诗篇四十篇6至8节来解释基督如何成就了杰里迈亚的预言。
这段落以另一个要求结束(十19-39),强调作者复杂的教义论点如何实际应用。有趣的是,这段经文再次提及前几章的警告和勉励(特别是四14-16和五11至六20)。当整体的阅读本段,再详细研究不同分段的意义时,要注意作者的勉励揭示了他的神学教导的目的。
五11至六20 呼吁学习和前进
在进入第七至十章的论述之前,作者先提出警告(五11至六8)和勉励(六9-20)。他教导有关基督作为大祭司的工作,是那些「听不进去」(新国际译本:「学习迟钝」,并且不愿意操练信心,不愿意更深学习,也不能了解或应用的人。任何人长久拒绝这干粮,将不会成为成熟的基督徒(五11-14)。的确,拒绝在属灵上成长,将使人离弃甚至全然背弃神,因他们向神存刚硬的心(六1-8)。
除了严厉的警告,作者也赞赏读者真诚的委身。但他要各人都显出往昔一样的殷勤(新国际译本:「同样的殷勤」),在每日生活中,活出基督徒的盼望,并在信心里坚持和忍耐到底(六9-12)。人们成长至某一阶段,就会显出疏懒,不愿更上层楼。为了更新他们在神里面的信心,作者提醒他们,神是以起誓来证实祂曾给亚伯拉罕的应许,也同样的保证耶稣的大祭司之职(诗一一○4)。这就如同灵魂的锚,给我们又坚固,又牢靠的盼望(六13-20)。惟有不信才令我们失去这伟大的大祭司为我们成就的事。
第11-14节读者成了听不进去的人(直译作「对所听见的迟钝」)。他们只经历过初信时的火热,如今懒散的性情已经蔓延开来了,作者担心他们不愿意更深的活出福音的内涵,也不愿凭信心和顺服来回应(参二1-4,三1-42的中心思想是响应所听见的)。怠惰已近乎定形,而懒散的标记就是不愿或不能作师傅。人若经历过这些之后(新国际译本:「时间」),凡在信心里受教的人,应该能够向别人解释这信心(参三13,十24-25;帖前五11;彼前三15)。若信徒还需要教导有关神圣言小学的开端,那么他们何时才能将基督教基本的信仰教导别人,并且他们何时才得享干粮?这里提出一个严重的属灵生命停滞不前的例子。正如人体需要奶,因为它是很适合婴孩的食物,但干粮是给成人的。作者将属灵的奶等同于他所谓「神话语的第一原则」(直译)。意味着读者需要指导,好从基督徒的角度解释旧约(「神话语」)。更明确的说,这句话是与六章1节中的「基督道理的开端」的意义平行。「干粮」一词,是指深入地了解圣经的基本真理(正如第七至十章)。属灵婴孩是指不熟练仁义道理之人,「仁义的道理」是指推动他们追求公义的教导(参十二11)。再者,幼稚的基督徒并没有长久坚定地响应神的启示,锻炼自己分辨好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