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利门书

导论

    腓利门书是保罗最短的一封书信,而且比其它由保罗署名的,无论是写给一个群体或多个群体的书信,更加接近当时一般私人书信。然而,这并不意味它只是一封私人的来往书信。正如使徒其它较长的书信,它是早期基督徒宣教的一个方式,也是保罗未能亲自在场的一个替代。

 

写作背景

    本书信的受信人是腓利门,保罗形容他是「亲爱的同工」(1节)。问候里提到其它的人有亚腓亚,她也许是腓利门的妻子;亚基布,他是与保罗「一同当兵的」(他可能是腓利门和亚腓亚的儿子);还有在他家里聚会的教会(,2节)。

    腓利门书的背景可以从信的内容推论出来,虽然我们未必清楚一切的详情。一位名叫阿尼西母的奴隶曾不公正地对待他的主人腓利门──他是一个住在歌罗西城的基督徒(1-2节;参西四917)。我们不很清楚阿尼西母是如何得罪他的主人,但是从第18节可以假设他是偷了主人的钱,然后逃走。然而,「他若亏负你或欠你甚么」(18节)一句,很可能仅是说明阿尼西母曾被差遣去履行某些任务,但他却过了时日仍未返回。

    在保罗那个时代的罗马世界,奴隶逃走的事件时有所闻。他们加入盗贼集团,或试图匿藏在大城市的次文化里,或逃去外国工作,或在庙宇里寻求庇护。阿尼西母遇到保罗,他们可能是在监狱中认识的;保罗带领他归主(10节)。明显地,使徒愈来愈享受他的陪伴(参12节),而且从他的服侍里得到帮助(1113节)。他深深的希望阿尼西母能代替腓利门,留在他的身旁,并为福音的缘故服侍自己。然而他没有权利留住阿尼西母。不单按罗马法律是不合法的,这也会使他和腓利门之间的基督徒关系产生裂痕。

    于是保罗差遣阿尼西母回到他的主人腓利门那里,同时带一封信回去。保罗使用温柔的语言,并精挑细选的措辞,要求腓利门接纳他的奴隶,正如接纳保罗一样(17节),那就是如同一个「亲爱的兄弟」(16节)。他不希望主人和奴隶之间的和好被要求赔偿的事破坏了,于是他要求所有因阿尼西母而引起的债务,都算在他的账上。毕竟,腓利门自己岂不也是亏欠了保罗吗?因为腓利门是由保罗带领归主的(19节)。最后的决定全在于腓利门,所以保罗拒绝以任何方式(14节)命令或强制他。使徒有信心相信他的朋友会以敬虔的方式响应,并且相信他「所要行的必过于我所说的」(21节)。这些字句使人干著急,但是我们可以在字里行间得到结论,这「过于」保罗所要求的,是腓利门愿意为了福音的缘故,把阿尼西母归还给保罗(21节)。

    温特〔S.C. Winter, New Testament Studies 33 1987, pp.1-15〕提出另一个解释,说本书信是写给在歌罗西的教会,而不是写给个人的;那时阿尼西母与保罗同在监狱里,因为亚基布差他代表教会去到那里。保罗要求阿尼西母得「释放」(买赎他的自由),并将他从歌罗西的工作责任中引退出来,以便与保罗一同事奉。但是这个解释引起极多难解之处,特别是有关这封信的公众性、著作的情况和保罗之请求的本质(参以下注释部分)。

 

作者、写作地点和年代

    过去极少人对保罗是否本书信的作者提出质疑。当他温柔地处理一个困难的、属个人性质和社会性质的情况时,信中明显地带着使徒的身分。

    这封信的写作地点与歌罗西书相同,这地方有3个可能性──罗马、该撒利亚或以弗所。衡量所有的可能性之后,罗马是最有可能的。这封信最有可能的写作日期是相当早,乃是保罗(第一次)在罗马被拘禁的时候,即主后6061年。

 

新约与奴隶制度

没有新约作者对奴隶制度的起源有任何评论。同样,在新约里,奴隶制度是没有任何神学上的支持,或是对一个人可以拥有另一个人作出任何辩护。甚至新约里有直接的证据显示,早期有些基督徒本身就是奴隶,有些则是蓄有奴隶的主人。再者,保罗或其它人并无任何改革的建议,来解决或完全废除这邪恶的奴隶制度。反而,新约的重点是如何在这制度里改变人际关系。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七章2124节所提到的,不是讨论奴隶制度较广义的课题,而是释放基督徒奴隶的可能性。虽然许多人认为保罗是鼓励基督徒奴隶寻求自己的自由,但是较有可能的是他在鼓励他们过一个符合他们在基督里新身分(蒙召)的生活。这是一个比任何社会性的、法律上的,或其它的改变更加基本的课题。

 

主题

    正如新约的其它书信,腓利门书并不特别处理奴隶制度这个较广义的问题。反而,保罗在1617节处理的是在基督里的弟兄之爱。在现存制度里奴隶与主人的关系,必须置于同属于一位主的亮光中来处理。如今这个关系已被超越。阿尼西母也许有权在这世上得到自由,而且这自由是被视为极有价值的;但最重要的是他已接受了神的呼召并跟随祂(参16节;林前七21-24),他是否奴隶已无关重要了。腓利门书进入了一个个人关系的层面,在那里,奴隶制度只能枯干凋萎。 请参「书信的研读」。

 

应用纲要

    保罗处理阿尼西母事件的态度,反映出基督教一个很重要的处世原则,就是基督的爱能改变社会最基本的问题。而保罗在此事上待人接物的智慧,以及对肢体的爱,给我们作了很好的榜样。

 

腓利门书大纲

 

1-3             保罗的问候

4-7             为腓利门感恩与代祷

8-20           保罗为阿尼西母恳求

21-25         最后的问候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