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罗西书第三章
伍 新人的生活(三1-四6)
保罗的书信一般都是分成两部分,前一半是教义和真理的解释,后一半是实际生活的教训。有了真理的根基,才有生活上的教训;生活上的教训永远是建立在真理的根基上。对歌罗西的基督徒来说,这样的教训更加重要。基督徒因为在生命上有了改变,与基督一同死了,又一同复活了,在生活上就应当有同样的改变。基督徒不是靠着生活的表现来立功劳,乃是因为生命不同了,自然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一点在保罗书信的教训中讲得非常清楚:好的行为不是得救的方法,但却是真正得救的人不可少的表现。保罗在这里将一幅美丽的图画,极其崇高的基督徒生活标准,摆在歌罗西基督徒面前;对一个已经改变的生命,这样的标准一定有极大的激励和吸引的作用。
对歌罗西人勉励的话,其实在二章六节已经简单的提过了,不过接保罗要指证异端教训的错误,没有继续发挥,直到这里,他才清楚的解释基督徒应有的生活。保罗首先解释一个与基督同死又同复活的人应有的生活目标(三1-4),然后勉励基督徒应除去一切与这种生活不符的行为(三5-11),接着指出我们应当追求的生活方式(三12-17),然后是这些标准在家庭关系中的具体表现(三18-四1),最后是给歌罗西人劝勉的话(四2-6)。
Ⅰ 生活的目标(三1-4)
“所以,你们既然与基督一同复活,就应当寻求天上的事,那里有基督坐在神的右边。你们要思念的,是天上的事,不是地上的事。因为你们已经死了,你们的生命与基督一同隐藏在神里面。基督就是你们的生命,祂显现的时候,你们也要和祂一同在荣耀显现。”
三1“所以,你们既然与基督一同复活” “所以”就表明整个结论的根基,下面的勉励是上面的真理的结果。“你们既然与基督一同复活”,这是一个已经成就的事实。“复活”一词的用法是指过去一次就已经成就的事。前面二章二十节保罗说基督徒和基督一同死了,这里他又说他们和祂一同复活了。基督徒与主同死又同复活的事实,藉洗礼已经表明出来1,但洗礼的仪式只是外表的一个记号,它所代表的真义,乃是生命的改变,向罪和世界死亡,向神和属灵的事复活过来。经过这样改变的人,他整个人生观和对事物的看法都有了改变,因此他整个生活的目标和方向就不同了。
“就应当寻求天上的事,那里有基督坐在神的右边” 有人将“寻求天上的事”解释作在末日主再来时的经验2。当然,我们若要用肉眼看见基督坐在神的右边,也许是要到末日才能实现。但这里保罗讲的是今天基督徒应当有的生活;特别在下面保罗勉励歌罗西人要思念天上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对那些在末日、已经在肉体中与主同在的基督徒,勉励他们不要思念地上的事,似乎是多余的。基督已经复活升天,坐在神的右边,与主同复活的人,在灵里与主同在,也是属天的人了,所以自然应当寻求天上的事。“我们在基督里与祂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3,这是一件不应忽略的事实,但却是常常被忘记的。
保罗勉励基督徒寻求上面的事,有一个主要的意思。前面保罗告诉歌罗西人,不要遵守节期、月朔、安息日等规则,不要敬拜天使,不要遵守那些没有功效的规条等,一连串的教训都是消极的,不要、不要、不要。单单这样做有两方面的危险:一方面告诉人他们过去所行的都错了,把他们过去信仰的根基好像都捣毁了。这是一件危险的事,人若认为过去自己所作的都不对,却得不到一个正确的方向,可能会成为一艘没有舵的船,漂流无定,以致失落。另一方面,单单批评别人的过失,很容易会叫人觉得基督教是一个消极的宗教。这样也不作,那样也不作,基督徒到底作什么呢?指出别人的错处有时是必须的,但积极的行动或指示更加重要。保罗这里有消极的禁止,也有积极的指引方向:要寻求上面的事。
“那里有基督坐在神的右边” 保罗这里用的是诗篇一一○篇的思想。主耶稣曾将这段经文用在自己身上4,因此初期教会一向都接纳这段经文为论到弥赛亚的诗篇;如此用在荣耀的主身上很自然,而且主自己也曾说过,这是祂将来要得的荣耀5。坐在神的右边,表示祂已经完成了救赎6。神的右边是一个尊贵的地方,有权柄的地方,圣洁的地方,荣耀的地方7,而且是一个和神交通,为我们代求的地方8。这是基督徒应当追求的目标:寻求上面的事,就是与神亲近、圣洁、属灵的权柄、祷告,而不是要寻求属世和属物质的事。
三2“你们要思念的,是天上的事,不是地上的事” “思念”比“寻求”更进一步。有的事物我们可能在需要时尽力寻求,另外有些事物,不论是否寻求得到,我们都会心里不断的思想,念念不忘。保罗用的是现在进行时式,将继续不断的意思表达出来了。这样常常思念的事,是充满我们的心思、我们看为最重要的事。我们当思念的是天上的事,不是地上的事。这些信奉异端的人和当时神哲主义的人,在饮食节期等事上定下许多规条,他们以为只要遵守了规条,便比别人更属灵;但实际上只是证明他们所思念的是地上的事,而不是天上的事。“地上的事”本身并不是罪,人在地上生活就需要地上的事。但基督徒若过分看重地上的事,认为这些比天上的事更重要,心中常常思念这些事,便成了罪了。所以保罗勉励歌罗西的基督徒,不单要寻求上面的事,更要常常思念上面的事。
三3“因为你们已经死了” “死”字是单纯的过去时式,重点在死的那一件事,或者说过程,而不在死亡的情况。在普通情况下,一个已死的人当然就是“死的”;但亚伯特指出,如果上下文显明肉体死了以后还有生命存在,那“死的”的意思就不一定包括在此动词里面了9。这里保罗的重点是基督徒和基督一同复活了。活的生命才能有生命的表现,罗马书六章十至十一节是这句话的很好的解释。
“你们的生命与基督一同隐藏在神里面” 基督徒的属灵生命是隐藏在神里面的10,在世人看来,基督徒的生命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一方面是因为基督徒灵里的经验、他和主的关系、心灵中的挣扎或喜乐,是外人看不见的;另一方面,基督徒仍有人常有的软弱、试探、限制等等。在表面上看来,基督徒的生命可能与世人的生命没有分别,他属灵的生命是隐藏的,但他心里知道他的生命是真实的,所以他应当按真实的生命来生活。
我们的生命藏在神里面,这是一个属灵的原则,但意思却不是说我们的生命和基督一同在神里面混合成为一个,并因此失掉我们个别的存在。初期教会时代有些特别的理论就这样主张,但这不是圣经的教训。下面保罗讲到,虽然我们的生命藏在神里,我们仍要治死地上的肢体;而且在第四节,“你们也要和祂一同在荣耀里显现”,这里的动词“显现”是多数,基督徒要一个一个的显现,而不是混为一体。
三4“基督就是你们的生命” 使徒约翰曾说,“凡有神儿子的,就有生命;没有神儿子的,就没有生命。”11基督不单是生命的根源12及赐生命的主13,祂自己就是我们的生命,因此保罗可以说“我活就是基督”14,又说“基督活在我里面”15。基督是我们的生命,有基督的人就有生命。
“祂显现的时候,你们也要和祂一同在荣耀里显现” 基督是我们的生命。对世人来说,今天我们的生命是隐藏的,但不会永远隐藏。将来有一天,基督要在荣耀中显现,到那时,凡属祂的人也要和祂一同显现。“亲爱的,现在我们是神的儿女,将来怎样,还没有显明;然而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祂,因为我们必要看见祂本来是怎样的。”16这句话是歌罗西书中唯一提到末日,或主再来的经文,但却是一个极宝贵的盼望。今天这些软弱的基督徒,可能是被世人所轻视或逼迫的,将来有一天要分享主的荣耀,在荣耀中和祂一同显现。在祂的荣耀里有分,就是完全像祂的样式,到那时,不单我们里面的生命会改变,外面的身体也要改变,我们的生命就不再是隐藏的了。
1 西二12.
2 看H.A.W. Meyer, 同前, p.418.
3 弗二6.
4 可十二35-37.
5 可十四62.
6 来十12.
7 看可十37;徒二34;太廿五33-34;来一3、13.
8 罗八34.
9 T.K. Abbott, 同前, p.279.
10 “生命”一字这里用的是 zwh;,不是 bivo",两者的分别,可以说前者是人的属灵的生命,后者是生物属肉体的生命。
11 约壹五12.
12 约一4.
13 约六33.
14 腓一21.
15 加二20.
16 约壹三2.
Ⅱ 治死旧人(三5-11)
“所以要治死你们在地上的肢体,就如淫乱、污秽、邪情、恶欲和贪心,贪心就是拜偶像。因着这些事,神的忿怒必要临到悖逆的人。你们从前在其中生活的时候,也曾经这样行过。但现在你们也要除去忿怒、恼怒、恶毒、诋毁,以及粗言秽语这一切的事。不要彼此说谎,因为你们已经脱去了旧人和旧人的行为,穿上了新人;这新人照着他的创造者的形象渐渐更新,能够充分认识主。在这一方面,并不分希腊人和犹太人,受割礼的和未受割礼的,蛮夷和西古提人,奴隶和自由人,惟有基督是一切,也在一切之内。”
歌罗西异端师傅的教训是叫人遵守规条,但这样的方法并不能使人胜过肉体的情欲;保罗的教训是朝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不是叫人守一些外表的或琐碎的规则,而是叫人在生命上有基本的改变。人的方法往往是从外面的细节手,圣经的教训却是注重生命的原则。生命改变了,生活的原则不同了,生活的细节自然就容易控制了。
这段经文所列出的几项罪和加拉太书五章十九至廿一节;以弗所书五章三至五节所列出的罪很相似;在教导中提到这样的罪,可能是当时教会中常用的方法。这些罪是放纵肉体的生活常有的表明,因此虽然前面没有提到歌罗西人有犯这样的罪,保罗在勉励他们除去旧人的生活时,劝他们要离开这样的罪,是很自然的事,不能因此证明这段经文不是保罗写的17。
三5“所以要治死你们在地上的肢体,就如淫乱、污秽、邪情、恶欲和贪心,贪心就是拜偶像。” “要治死”是命令式,不是当作一个过去已经成就的事实,而是一件需要作的事。既是命令,就表示被命令的人有责任遵守,应当遵守保罗的命令;但同时也表示他们有可能遵守,也有可能不遵守。如果他们根本没有可能遵守,那么命令就没有意义了;如果他顺本性,自然就会遵守,那就不必再吩咐了。现在保罗这样吩咐,就显明被吩咐的人应以自己意志的力量下决心去遵守。圣经上论到救恩的问题时,永远是当作一件已成就的事实来看;但是谈到圣洁生活的时候,却常常用命令式,表示人需要用意志的力量去追求。
这节圣经的词句,在文法的构造比较难解释;按字句的构造来看,应该译作“所以要治死你们在地上的肢体,就是淫乱……”,“肢体”一词和下面几种罪是同位字,“肢体,就是……”。但肢体如何能“就是”这些罪呢?因此解经的人有许多种不同的解释,但最简单的解释是将“肢体”看作我们旧人的“肢体”。提到“旧人”,自然是指基督徒属灵生活的范围;在旧人的生活里,我们用肢体去犯罪;“在地上”的肢体就表示是旧人的,属地的,犯罪的。这些属地的肢体是犯罪的工具,就等于是罪一样;将旧人的肢体治死,使它不再发生作用了,就是不再犯罪了。基督徒既然和基督一同死了,为什么还要治死在地上的肢体?人死了,难道肢体不死吗?保罗的教训好像前后不一致,有时说基督徒已经与主同死,有时又说我们要治死老我。我们思想上有这样的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有时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属灵原则:真正的基督徒在灵里面有两个生命,一个是旧人的生命,一个是重生的新生命。得救的人“与基督同死了”,是在属灵的原则上、生命的关系上与基督同死;这并不是说他旧人的生命因此就被除掉,不再存在。基督徒的旧人若完全不存在了,他的生活就不会再有软弱,那么他自然可以过一个完全圣洁的生活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保罗在另一个地方说,“我们既与基督同死,就信也必与祂同活……祂死是向罪死了……你们也应当这样,向罪算自己是死的,在基督耶稣里,向神却是活的。所以不要容罪在你们必死的肉身上掌权,使你们顺从肉身的私欲,也不要把你们的肢体献给罪作不义的用具。”18我们已经与基督同死的人,要向罪“算”自己是死的。如果老我已经失掉存在,就用不再“算”自己是死的了。保罗在这里用不同的字句讲同样的教训,“要治死你们在地上的肢体”,你们的生命虽然已经与基督同死,但老我的“肢体”仍然存在,不要让它再有表现。
这里所提的五种罪,是从具体的行动渐渐指向内心的欲望,骤看起来好像是从比较严重的罪,移向轻微的罪,但事实上刚好相反,因为具体行动的罪是内心欲望的结果。最末的一样罪,贪心,好像不十分严重,但保罗解释说,“贪心就是拜偶像”。内心的欲望是罪恶的根源。主耶稣也曾同样的说,杀人是忿怒的结果,奸淫是动淫念的结果19。心中的意念在我们生活中极其重要20。“淫乱”是指未婚男女之间的不正常关系21,这种关系在当时的社会可能认为很平常,但保罗说这是需要治死的肢体之一。“污秽”本来是指一切不洁净的事,但是按保罗在书信中的用法,很可能是指违反人性的行为,如同性恋一类的事22。“邪情”本来没有“邪”字,原文是指没有重生的人本来就有的情感或情绪,忿怒憎恨等都包括在内,这种“邪情”可能成为更大罪恶的根源。“恶欲”中的“恶”字很重要。欲望本身不一定是错的,而且有时是很好的,主耶稣说,“我十分愿意在受难以前和你们吃这逾越节的晚餐”23,其中的“愿意”就是这个字,而且是加强语气的字。在基督徒实际的生活中有肉体的欲望不是错,但是想望不应当的事,或是用违反神的旨意的方法去满足欲望,就是错了。许多罪都是从这样的恶欲生出来的。“贪心”不单是想望得自己所需要的,而是以“多有”为满足。这里和以弗所书五章五节都说贪心和拜偶像一样,因为贪心的人只以“多有”为满足,把“多有”看为最重要的;物质的“多有”比神更重要,这些物质就成了他的偶像。另一方面,因为在以弗所书四章十九节和五章三节两处经文,都将此字和淫乱、污秽等字一起用,又在帖撒罗尼迦前书四章五至六节所用的“占弟兄的便宜”的“占”字和“贪心”是同根字,而占弟兄便宜的意思可能是指占有弟兄的妻子,所以有些解经的人认为“贪心”一语特别是指情欲或淫乱方面的贪婪24。按字义来说,这样的解释不是不可能;但是按上下文来说,前面保罗刚刚讲过要除去淫乱、污秽等事,如果贪心也是指这方面的罪,似乎有点重复,而且在讲到贪心的时候,保罗特别加上一句解释说,“贪心就是拜偶像”,因此将贪心只解释作物质方面的贪婪比较适合。
三6“因这些事,神的忿怒必要临到悖逆的人” 因人的罪,神的忿怒和刑罚就临到了世人,罗马书一
“必要临到”是一个现在时式的字,表示将来必要发生的事。圣经上常有这样的用法,韩立信称之为预言式的现在时体27,所表达的事现在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到了时候一定成就28。犯罪的人虽然今天没有受到神忿怒的刑罚,但到了神的时候,刑罚一定会临到。
“悖逆的人” 在一些比较古老的版本中没有这句话,但也有许多很好的版本有这句话。主张保罗原来没有写这句话的人认为这几个字是抄写的人按以弗所书五章六节加上去的,但按全部版本的见证来说,这句话应该是保罗写的。按经文的意义来说,如果没有这句话,全节圣经的意思就不完整。同时下面第七节说,“你们……也曾……”,如果没有“悖逆的人”一语,第七节的话就好像没有了根基,因此今天多半解经的人都认为这句话是保罗写的。“悖逆的人”表示这些人经常过悖逆的生活,悖逆神的旨意是他们生命的特性。不是单指在某件事上的表现,乃是说他们的本性根本是不顺服的,神的忿怒临到他们是应当的。
三7“你们从前在其中生活的时候,也曾这样行过” 歌罗西的基督徒过去也曾在这些罪恶的环境中生活;不单如此,他们也行过这样的事。“在其中生活”是他们生活的环境,“这样行过”是他们具体的行动,他们不必为生活环境负责,却要为他们自己的行动负责。
保罗对一些从不信的环境中出来的基督徒,劝勉他们要离开过去常犯的罪。这事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保罗毫不犹豫的告诉这些基督徒,他们过去所行的是罪,现在必须离开这些事。上面所提的那些事对基督徒来说,当然都是错的,但是对那些生活在歌罗西地方的人,因为一向在这种环境中生活惯了,他们也许不觉得是错,所以保罗需要提醒他们。在今天的教会中也是如此,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人对某些事物对错的感觉好像麻木了,教会应该清楚的提醒弟兄姊妹有关基督徒生活中的对错标准,不要认为那些事太明显了,基督徒自然应该知道是错误的;因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他们可能不知道这些事是错误的。教会有责任提醒他们。
另一方面,保罗没有因为歌罗西人的背景,而降低基督徒的属灵生活标准。歌罗西的社会是外族人的社会,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犹太人的不一样,保罗好像可以有理由在这里妥协一点,对他们的道德伦理生活不必要求过高;若要求太高,他们达不到,便会灰心。但保罗没有妥协。保罗清楚知道他们的背景和过去的生活,现在他告诉他们,他们必须离弃过去所作的这些事。这也是今天教会的一个挑战,因生活环境和基督徒的背景,教会或会觉得对弟兄姊妹的道德、伦理或属灵生活的要求不能太高,恐怕他们达不到;这样的妥协是不应当的。教会不必害怕把基督徒应有的崇高生活标准摆在弟兄姊妹面前,也不应妥协或降低应有的标准。
三8“但现在你们也要除去忿怒、恼怒、恶毒、诋毁,以及粗言秽语这一切的事” 原文在这节圣经的末了有“口中”一语,但按文法的构造,这两个字不是形容“粗言秽语”的,而是与主要的动词“除去”连到一起用,意思不是“你们口中的粗言秽语”,乃是“要把这一切的事从你们口中除去”,因此“口中”一语在中文不必译出来;但是从这两个字可以略略看出这些罪的性质。第五节所说的罪是指行动和情欲方面的罪,这里是言语方面和藉口舌表达出来的罪,所以要把这一切的事“从你们口中除去”。
本节开始的“现在”是与第七节的“从前”相对的;从前,在你们与基督同死以前,过的是那样的生活,现在你们已经与基督一同复活了,生活应该不一样了。“也要除去”的“也”字是要显出歌罗西基督徒生活一个比较的标准。第七节保罗说,“你们从前……也曾经这样行过”,是将他们和别的不信的人比较,别人这样生活,你们也这样生活;第八节的“现在你们也要除去”,是将他们和别的基督徒比较,别的基督徒除了这样的罪行,你们也要这样除去。他们在属灵的生命上站在什么地位,就应当有什么样的生活。“除去”是形容脱衣服的动作,在圣经上常将此字用作象征的或是属灵的意义,如同“除掉暗昧的行为”29,“除掉谎言”30等,都像脱衣服一样,需要一个坚决具体的动作。基督徒需要这样“除去”忿怒等类的罪。
忿怒和恼怒的分别的确不大,而且有时两个字互相交换来用,但很多时候的用法显出一个分别来,“忿怒”是指内心里面深藏的一种情感,“含怒不可到日落”31的“含怒”就是从这个字来的。另一方面,这里译作“恼怒”的字是指爆发出来的忿怒,如启示录里面的用法,“大巴比伦倾倒了,它曾经叫列国喝它淫乱烈怒的酒。”32这里保罗将两个字连在一起用,显然两个字所代表的意义是有这样的分别。“恶毒”是一个很普通的、意义广泛的字,它的基本意义可能是“不好”,也可能是指极败坏的恶事。用在言语上可能是指不造就人的闲话,也可能是指恶意中伤他人的说话。“诋毁”一语用在反对神的词句上常译作“亵渎”,用在人的身上则常译作“毁谤”。“粗言秽语”的重点不在“污秽”,而在“粗言”,指不真实的、对人有伤害的,或污辱性的话语;这一切的事基督徒都应当除掉。
三9“不要彼此说谎” 这里接第八节继续论到言语方面的罪。基督徒必须绝对诚实,不论是善意或恶意,也不论在什么情况之下,基督徒都不能说谎。不单是那些明显直接的谎话。连那些半真半假的话语,甚至于可能给人错误印象的行动,都不应当有。完全的诚实应该是基督徒生活的一个记号。
“因为你们已经脱去了旧人和旧人的行为” “脱去了旧人”和第十节的“穿上了新人”是两个分词,且是过去时式的分词33,在这里是作原因的用法,形容上面的动词“不要说谎”。“脱去旧人”是在过去他们与主同死的时候已经成就的事实;因为他们已经脱去了旧人,所以不要再过旧人的生活,不要说谎。旧人就是没有和基督同死、没有改变过的老我。旧人如果死了,当然就不应该再有旧人的行为了。
三10“穿上了新人;这新人照他的创造者的形像渐渐更新,能够充分认识主” “穿上了新人”是与前面的“脱去了旧人”相对的,也是同时发生的。人与基督同死的时候,这两件事就在他生命里作成了。这两句话特别值得注意,正如加尔文所说,从这样的经文就可以得到“重生的定义”34,重生就包括这两部分:除去旧人,穿上新人。脱去旧人是指与基督同死,治死老我的生命,那么穿上新人也就是指重生时所得的新生命。但这新人或新生命是什么样的生命呢?
布如司根据下一句话,“这新人照他的创造者的形像渐渐更新”,认为保罗这里是指创世记的记载说的;他认为第一个亚当是我们的“旧人”,第二个亚当就是我们的“新人”;第二个亚当,自然就是指基督。他又引用加拉太书三章廿七节及罗马书十三章十四节,来证明这里的“新人”就是基督自己35。这样的解释似乎是很有道理,因为加拉太书与罗马书的“披戴”基督和这里的“穿上”新人是同一个字,但同一个字在圣经上的用法,不一定有同样的意思。加拉太书和罗马书的经文讲到披戴基督时,上下文清楚显出是基督徒在生活中应当有基督的样式,或属基督的态度。歌罗西书三章九至十节是说已经除去旧人,穿上新人的人应当有除去罪恶的生活。一处是说在生活上要披戴基督,一处是说在生命上要穿上新人,从这样经文的用法就证明新人是基督的解释,证据似乎不够充足。下面的一句话,“这新人照他的创造者的形像渐渐更新”,的确使我们联想到神最初的创造,不过想到亚当的创造不一定直接证明新人就是第二个亚当;实际上这句话更显明新人不应当是基督。这新人要照他的创造者的形像更新,如果新人是基督,那就是说基督是神所创造的,而且基督要按神的形像渐渐更新,这样的解释刚好与歌罗西书的中心教训相违。保罗在书中一再证明基督的超越性,祂不是被造的,祂是在万有之上,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住在祂里面;祂不是被造之物,也不需要更新。所以这里的新人不是指基督自己,而是经过重生的人里面的新生命。
“更新”的主词是新人,已经重生的人要重新得力,或者得新的力量,叫自己属灵的生命更有长进。以弗所书四章廿三节说“你们要把心灵更换一新”,使心灵或思想能有新的感觉,领受新的感动。这种更新应该是一个继续不断的过程,原文是一个现在分词,是经常应当有的行动,正如保罗在另一个地方所说的,“我们外面的人虽然渐渐朽坏,但里面的人却日日更新。”36“更新”的工作不停止,属灵的生命才有长进。
“他的创造者的形像”,这是重生的人更新的标准。神最初造人,是按祂自己的形像造的;人像神一样,有道德的意识,知道对错;有智慧的能力,可以分辨、选择属灵的知识。人犯了罪,失了这种能力,把神在他里面的形像毁坏了,现在神要按祂原来的标准,按祂自己的形像将人更新。
重生的人得到更新,就“能够充分认识主”。“充分认识”与前面一章六节的“确实认识”及一章九节的“充分明白”是同字37。这样的知识是在基督里的人得更新的目标,也只有在基督里的人才能领受;知识的内容是按神的旨意38,得知神的恩典39,并得知福音的奥秘40。因此这种认识不单是头脑的知识,更是心灵的的领会,明白神的旨意后有愿意遵行的心。属灵的生命得到更新,自然就能这样充分的认识主。
三11“在这一方面,并不分希腊人和犹太人,受割礼的和未受割礼的,蛮夷和西古提人,奴隶和自由人,惟有基督是一切,也在一切之内” “在这一方面”或可译作“在这里”,意思是指在与基督同死又同复活的新人的生活里,不再有这样的分别了41。在基督里的人与基督联合成为一体,不再有任何的分别。保罗接举出几种人本来有的分别,现在却不再存在:希腊人和犹太人是种族和和国籍的分别,受割礼的和未受割礼的是宗教背景的分别,蛮夷和西古提人是文明程度的分别,奴隶和自由人是社会阶级的分别。在基督里这一切的分别都消除了。可能保罗这些话是针对歌罗西的异端说的,异端中犹太教的人轻视外族人,神哲主义的人看不起文化较低的人,甚至有些人看不起作奴隶的欧尼西慕;但事实上保罗上面所说基督徒应当脱离的罪,是人人常犯的罪。不论背景如何,都只有在基督里成为新人,才能脱离这样的罪,所以他说“在这一方面”并没有分别。
“希腊人”在圣经的用法,通常是所有非犹太人的总称。直到近代,犹太人还称所有犹太人以外的人为“希腊人”42。
“受割礼的和未受割礼的” 仍和前一句话一样,是讲及犹太人的特殊权利和地位,不过这种权利外邦人也可以得到,只要接受割礼。生为犹太人的身分不能使他们成为新人,藉割礼的行动所得到的也一样无效。
“蛮夷和西古提人” “蛮夷”基本的意思是指言语不同的人,“外国人”。希腊以自己的文化最高,渐渐产生一种观念,凡言语与他们不同的人都是没有文化的野蛮人。因此通常这字都是与“希腊人”相对来用,这里因为前面己经用过“希腊人”,所以用蛮夷和西古提人来作对比,正如犹太人称所有的非犹太人为希腊人,希腊人则称所有的非希腊人为蛮夷人。文化高的和文化低的也没有分别,文化不能使人成为新人。西古提本来是巴勒斯坦以北很远的一个地方,居民多是游牧民族,生性可能很粗暴,因此西古提人成了希腊人观念中最落后的蛮夷人。在当时人眼中的西古提人,就如我们今天观念中未开化的野蛮人一样。保罗说文化的高低没有分别,在神面前都是一样,文化不能使人的生命改变,没有文化也不能成为人犯罪的藉口。
“奴隶和自由人” 在当时人的观念里,奴隶就如同一种产业或物件,根本不被当作人来看待;但是在主里面不再有这样的分别。保罗差遣欧尼西慕回去时,他写信给腓利门说,你要接待他,因为他“不再是奴仆,而是高过奴仆,是亲爱的弟兄。”43在教会中,人和人基本的关系改变了,过去的分别不再存在;这样的改变只有在基督里才能成就。
“惟有基督是一切,也在一切之内” “一切”在这里可指一切物件,所有被造之物都包括在内,歌罗西书第一章的重点是在这方面;但也可能是指所有人说的,本章圣经的重点是在属主的人。按经文的意思来看,也许不应该过分仔细分析这句话中每个字的用法。保罗这里的目的是将我们在基督里所得的新生命和新地位,与那些在世界使人分裂的因素来比较:种族、国籍和社会背景都只能使人分裂,不能成就任何属灵目的,惟有基督是一切的一切。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人和基督的关系,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
17 看E. Lohse, 同前, p.136,他认为这里列出来的罪在歌罗西的背景中没有,所以保罗没有必要写这些话,很可能是后来的人从别的书取来,加在这里的。这种看法太主观,没有具体的根据。
18 罗六\cs158-13.
19 太五21、
20 看箴四23.
21 此处用的是 porneivan,不是 moiceivva,后者是指已婚男女所犯的罪。
22 参看罗一24;林后十二21;加五19.
23 路廿二15.
24 看R. Martin, 同前, p.109, 及H.M. Carson, 同前, p.81.
26 看C.F.D. Moule, Colossians, p.7,
F.W. Beare, 同前, p.213.
27 W. Hendriksen, Exposition of
Colossians and Philemon,
28 参看太十七11;约四21;十四3等处的用法。
29 罗十三12.
30 弗四25.
31 弗四26.
32 启十四8.
34 John Calvin,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Galatians, Ephesians Philippians and Colossians, tr. by
T.H.L. Parker, Torrance Edition, Grand Rapid: Wm. B. Eerdmans, 1965, p.349.
36 林后四16.
37 参看本书一9的解释。
38 一9.
39 一6.
40 一27.
41 e[ni 通常和 oujk 一起用,是 e[nestin 的缩写,可以译作“没有”。没有希腊人和犹太人,意思是没有希腊人和犹太人的分别。Arndt & Gingrich. Lexicon, 及H.G. Liddel and R. Scott, A Greek-English Lexicon, new edition,
42 T.K. Abbott, 同前, p.285.
43 门16.
Ⅲ 穿上新人(三12-17)
“所以,你们既然是神所拣选的,是圣洁、蒙爱的人,就要存怜悯的心肠、恩慈、谦卑、温柔和忍耐。如果有人对别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宽容,互相饶恕;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照样饶恕人。在这一切之上,还要有爱心,爱心是联系全德的。又要让基督的平安在你们心里作主;你们蒙召归为一体,也是为了这个缘故。你们要有感谢的心。你们要让基督的道丰丰富富的住在你们心里,以各样的智慧,彼此教导,互相劝戒,用诗章、圣诗、灵歌,怀着感恩的心歌颂神。凡你们所作的,无论是言语或行为,都要奉主耶稣的名,藉着祂感谢父神。”
基督徒既然成了新人,就应当有新人的表现。基督徒里面的新人要经常照主的形像更新,更像主的样式,所以在另一个地方,保罗勉励我们要穿上基督,或者说“披戴基督”44,就是说生活像基督。不过保罗怕“生活像基督”的标准过于拢统,或过分抽象,所以在这段经文,他要更清楚、更具体的说出基督徒生活中一些实际的勉励。第十二节讲到基督徒在人面前的生活应有的美德;第十三节讲到在不如意的情况之下应有的表现。跟两节讲到基督徒生活应有的特征──爱心,和他生活中平衡的力量,就是基督的平安(第14-15节)。第十六节讲到团体敬拜的目的和功用──在真理上得造就,彼此有交通,并向神献上感谢和赞美。最后,第十七节可说是道出全书的主题在基督徒生活中的意义:一切都是以基督为中心。
三12“所以,你们既然是神所拣选的,是圣洁、蒙爱的人” 基督徒蒙神拣选是他们应当有新人生活的理由或先决条件45,他们如今是蒙拣选的,就应当有蒙拣选的人的表现。“拣选”的思想源自旧约,以色列人是神所拣选的百姓46,他们是“选民”,是按神的计划蒙拣选的人。在新约,同一个观念应用在教会身上,属主的人是神所拣选的人。人蒙拣选并不是因为自己有什么好处,乃是因神的恩典和祂的大爱47。神拣选的标准是祂自己的旨意48。神的拣选有双重目的,一方面要使世人因蒙拣选的人,可以认识祂;另一方面叫选民将来可以完全无瑕疵的被呈献到神面前49。因此,这里保罗提出拣选的教训有几方面的意义:首先保罗要显出新旧两约的连贯性;歌罗西异端中有人可能走两个极端,有人认为犹太人是神的计划中的选民而拒绝外族人,而希腊师傅和神哲主义的人则认为他们是神计划中最重要的人。保罗说,新约时代的基督徒和旧约的以色列百姓一样,他们才是神所拣选的人。神的拣选是承受救恩的一个基本条件,人不是靠自己的刻苦生活来得救。神的拣选是按神的旨意,因神的恩典,人不可以因此自夸。蒙神拣选的人,最终要无瑕疵的被呈献到神面前,因此他们的生活应该与他们蒙拣选的身分相称。因此神的拣选成了保罗对基督徒生活勉励的根基。
“圣洁”一语和前面一章二节的“圣徒”是同字,基本的意思是从世界中分别出来50。一个蒙拣选的人就是从世界中被分别出来的人,他自然是圣洁的。神的拣选与神的慈爱是分不开的,论到以色列人,保罗说,“就拣选来说,因祖宗的缘故,他们是蒙爱的。”51今天的基督徒也是如此,蒙拣选的人就是蒙爱的人。
“就要存怜悯的心肠、恩慈、谦卑、温柔和忍耐” “存”原文是“穿上”。穿上新人,也要穿上新人的生活。保罗接说出五种美德是基督徒应当穿上的,而这五种都是关乎与人相处的态度;另一方面,这五种美德都己在主耶稣身上彰显出来了。基督徒生活的关系可以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和神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和人的关系,这两方面同样重要。人因自己的背景,很容易走上极端,注重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单注重和神的关系而忽略和人的关系,或者单注重和人的关系而忽略和神的关系,两个极端都是错误的。对已经穿上新人的人,保罗勉励他们要穿上新人的生活,留意与人的关系。这种新人生活的标准是根据主耶稣的榜样来的。
“心肠”一词原来是指“肠子”,或内脏;当时的人认为人的情感是在肠子里,就如同中国人认为人的情感是在“心”里一样。“怜悯”原来是指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的表现。腓立比书二章一节将这两个字分开来用,中文译作“慈悲和怜悯”。这里合到一起,译作“怜悯的心肠”,意思是内里一种极大怜悯的心,使我们愿意不顾一切的去帮助别人。“恩慈”是对别人的态度,“谦卑”是对自己的看法,都是基督徒应有的美德。“温柔”的人是一个多为别人想,而不单想到自己的人,这样的人为了别人的好处,会乐意放弃自己的权利和自己的意见。温柔的人不是软弱的人,也不是没有主见的人,而是不坚持自己的好处和自己的意见。主耶稣说“我心里柔和谦卑”52,这里的“柔和”就是“温柔”,主耶稣是“温柔”的最好榜样。“忍耐”是忍受痛苦的心,这种痛苦明显是出于别人的过失,或是故意的伤害,我们仍然不发怒,不记恨,不报复。主耶稣有这样的忍耐,所以在十字架上祂才能祷告说,“父阿,赦免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所作的是什么。”53
三13“如果有人对别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宽容,互相饶恕” “嫌隙”一词在圣经中别处没有用过,意思是指一种使人不满或埋怨的事,这样的埋怨可能真正有理由,也可能是出于误会;不论大事或小事,主里面弟兄姊妹之间应当彼此饶恕。“宽容”和“饶恕”两词都是分词,与第十二节的“存”字平行,都是命令式。这样的彼此饶恕,互相宽容,是基督徒应当行的。嫌隙既然是指使人不满或埋怨的事,就不是指异端的教训说的,保罗并没有吩咐歌罗西的教会要宽容、饶恕那些异端的教训。前面歌罗西书第二章已经清楚讲明教会应当如何对那些异端。在人际关系上,如果有嫌隙,应当彼此宽容,互相饶恕54。
“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照样的饶恕人” 保罗的命令是以主的赦免为根基,正如贝尔所说55,保罗吩咐他们的理由,不是根据神的命令,甚至不是根据主的榜样,而是根据基督徒在主里面的经验。这样,即使有人真得罪或伤害了我们,我们也没有理由不赦免他。圣经上通常都是说神饶恕我们,只有这里说主饶恕我们,“主怎样饶恕了我们,我们也要照样的饶恕人”。这里只是讲及饶恕的这个事实,而不是指出饶恕的方式。我们饶恕人的方式和主饶恕我们的方式完全不一样。
三14“在这一切之上,还要有爱心,爱心是联系全德的” 这里的“有”也和前面的“穿上”是同字。按文法的构造,这节圣经与前两节是接连的,“要穿上怜悯的心肠、恩慈、谦卑、温柔和忍耐……在这一切之上还要穿上爱心。”保罗这里仍是用穿衣服的比喻来形容基督徒的生活。“爱心是联系全德的”,这话的意思不十分清楚56,直译可以译作“完全的联系”,将“完全”一语看作形容词来形容联系,“爱的联系是完全的联系”57。又可以将“完全”解释作“完全的交通或团契”,爱将基督徒联系在一起,使他们渐渐走上完全的地步58。但最好的解释是将“完全”作为前面所提那些美德的代表,爱心将这些美德都联系到一起,成为一个完全的整体。古时人穿的衣服都是宽大或松弛的,身上的衣服都穿好了以后,要束上一条腰带,才算装束齐备,才能够自由的行动或工作;如果没有用腰带束起来,他身上有些衣服也许对他没有帮助,反成了他行动上的拦阻。前面所讲基督徒生活中那些美德都非常重要,但需要用爱心将这些美德联系到一起,基督徒的生活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整体。因此保罗说,“在这一切之上”,在前面所提的那一切美德之上,“还要穿上爱心”,基督徒的生活才能成为完全。
三15“又要让基督的平安在你们心里作主” 基督的平安是基督所赐的平安,“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把自己的平安赐给你们”59。这种平安可以有两个解释。一个解释是说平安是指基督徒彼此之间的关系60,另一个解解释认为平安是指基督徒内心的平安,在困难当中,或在压力底下仍然不失掉内心的平安61。两种解释都有理由,而且可能在这里两种意思都有。前面保罗曾说,“如果有人对别人有嫌隙,要彼此宽容,互相饶恕”,让基督的平安作主。这里的平安应当是指基督徒彼此相处的平安;但是,另一方面,保罗说让基督的平安“在你们心里作主”,所以这平安也应当是指内心在神面前的平安。第一种解释适合本节圣经的上文,第二种解释适合本节的下文,在这种情形之下,单注重“平安”一语一方面的意义,似乎不大适合。内心的平安和彼此间的平安虽然不是同一件事,但很多时候却是分不开的;特别在基督徒的生活中,这两件事的关系更加密切,因此这里的平安应该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作主”本来的意思是运动场上作评判,后来渐渐演变成“管理”的意思。“让基督的平安在你们心里作主”就是在基督徒整个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冲突、纷争、思想或情感上需要决定的事,或者基督徒彼此之间的困难,都要让基督的平安作我们决定的原则。
“你们蒙召归为一体,也是为了这个缘故” 因为同是蒙召的人,所以基督徒都是一个身体的肢体。神呼召他们来享受肢体平安相处的喜乐。一个正常健康的身体的各肢体之间必定完全的调协;肢体之间不调协,身体就有困难。基督身体的肢体也是如此,如果有不调协的情形出现,就要让基督的平安来作主。
“你们要有感谢的心” 这句话的构造是命令式,与前面的“要让基督的平安在你们心里作主”是平行的。感谢可以说是基督徒生活中各种美德的高。感恩就是承认神的恩典,承认一切好处都是从神来的,以致有感恩的心及真正的谦卑。这句话的意思不单是“要有感谢的心”,而且是“要作感谢的人”,要有感谢的行动。感谢的行动若不是出于内心,固然不好;但单有感谢的心而没有行动,也是不完全的。要有感谢的心,也要有感谢的行动;下面自然的引进赞美神的经文。
三16“你们要让基督的道丰丰富富的住在你们心里,以各样的智慧,彼此教导,互相劝戒” “基督的道”一语是很特别的用法,通常圣经上用“神的道”或“主的道”。意思很显然是主的教训,或以主为中心的教训,无论怎样解释都是指神所启示的真理。“住”是在家里居住的意思,是长久性的居住,神的话住在我们里面,要在我们生命中作主。“住在你们心里”原文是“住在你们里面”,而“你们”是多数的字,所以有人将这句解作“住在你们中间”,意思是基督徒彼此交往的时候,让主的话在他们中间作主;不过“住在你们中间”与“居住”一语的含意好像不大符合,因此还是“住在你们心里”比较好,况且如果是住在“你们”所有人的心里,自然也包括了“在你们中间”的意思。“丰丰富富”是形容“居住”的方式,基督的话若能自由的居住在人心里,人有完全接受、顺服的心,基督的话自然能结出丰富的果子来。
“以各样的智慧,彼此教导,互相劝戒” “以各样的智慧”是形容教导与劝戒。这句话和本节末了的一句话的构造是平行的,“以各样的智慧彼此教导”,“怀感恩的心歌颂神”。基督徒应当彼此教导,彼此劝戒,但要有智慧。教导虽然出于善意,如果不够智慧,可能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彼此教导,互相劝戒”原文是两个分词,作命令式用,教导和劝戒是基督徒彼此应有的责任。有人认为这两件事是基督徒一起敬拜的时候作的62,在敬拜的时候,有人唱诗或背诵圣经,这些自然会有教导、劝戒的功效。但这里的“彼此教导,互相劝戒”两句话的用法,按文法的构造,或上下文的内容,都不能证明是指敬拜的聚会说的。而且从教会历史中无法证明使徒时代的教会,每次敬拜的时候,参与的人都按临时的感动领导唱诗或背诵经文。使徒行传二十章七节显明不是如此,因此这里的“彼此教导,互相劝戒”应该是指基督徒整个的生活说的。在教会中,肢体间的整个生活都应当有彼此教导,互相劝戒的作用。初期教会肢体间的生活很亲密,彼此之间的交通机会多,自然能够互相影响。今天的社会不同,基督徒之间的来往少,失掉了很多彼此教导,互相劝戒的机会,这是教会的一大损失。在敬拜的聚会以外,肢体之间的交通越多,越能互相造就,生命就越活泼有力。
“用诗章、圣诗、灵歌、怀感恩的心歌颂神” “诗章”可能是指圣经里面的诗篇或者类似的诗歌,圣诗是基督徒写的赞美神的诗;灵歌是任何有属灵意义的诗歌。用这三个名词不一定表示初期教会中的诗歌划分得那么清楚,或者这三种诗歌有那么清楚的分别;意思乃是用你们一切的赞美来歌颂神。“怀感恩的心”这句话比较难翻译,第十五节的“感谢的心”原文就是“感谢”一字,中文必须译作感谢的心;但这里原文有“心”字,直译应为“在你们心里存感恩”。“感恩”一字原文没有冠词。如果有冠词,就可以译作“优美”,“风度”63。单按“感恩”一字来看,这样的解释没有困难;但是在这里有“在心里”一语,“在心里优美的唱”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最好还是译作“感恩”。“怀感恩的心歌颂神”,口里的感恩要与感恩的心相配合。而且歌颂的对象是神自己,不是任何属人或属世的事。
三17“凡你们所作的,无论是言语或行为,都要奉主耶稣的名,藉祂感谢父神” 这节圣经可以说是整段经文的结论。“凡你们所作的”就包括基督徒的全部生活64。基督徒所作的一切都要奉主耶稣的名来行。“奉主的名”一语是福音书中常用的话,在书信中却比较少用。根据全本圣经的用法归纳起来,“奉主的名”有几方面的意义:首先,奉主的名是倚靠主的能力,基督徒自己没有能力作主所喜悦的事,只有倚靠主才作得到。然后,奉主的名是表示靠主的权柄。使徒奉主的名赶鬼,鬼就被赶出去,因为使徒有主的权柄。我们本来没有资格感谢神,现在因主耶稣的名,我们可以了。再一方面,奉主的名是表示代表主的旨意。一个大臣可以说,我奉王的命令宣布一件事,人要听从他所宣布的,因为他是奉王的命令作的;但是他所宣布的内容必须与王的旨意符合,否则他就是假传圣旨。现在我们奉主的名感谢神,我们所讲所行,也要与神的旨意符合。最后,奉主的名的意思是代表主耶稣。基督徒在世上就是主耶稣的代表,世人看不见主耶稣的肉身,却看见基督徒的生活,人要按基督徒的生活来评判信耶稣的价值。因此,在一切的言语和行为上,基督徒都当自问,我能奉主的名作这事吗?我能奉主的名为这事感谢神吗?基督徒藉在教会里面的来往,藉遵行基督的道,藉诗歌,也藉言语和行为称颂神。
44 罗十三14.
45 原文的联系词 wJ",在这里不是用作比较,而是用以指明,所以译作“既然”很恰当。看Arndt & Gingrich, 同前, p.906. under wJ", III 1.6.
46 看申四37;赛四十四1-2,四十五4.
47 看申七6-8;林前一26-29.
48 罗八29,九11.
49 创十二3;约十五16;弗一4.
50 参看一2的解释.
51 罗十一28.
52 太十一29.
53 路廿三34.
54 彼此宽容的“彼此”是 ajllhvlwn,互相饶恕的“互相”是 eJautoi'",因此,有人将此句解释作“饶恕你们自己”,意思是基督徒合起来成为一个教会,教会的肢体之间应有饶恕的心。看H.M. Carson, 同前, pp
56 o{ ejstin 的用法很难解释,o{ 的 antecedent 如果是 ajgavphn,就应该是 m{,不是 o{。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因为 o{ 的 predicate 是 suvndesmo",下面整个句子决定了 o{ ejstin 的用法。
58 看E.F. Scott, Wm. Hendricksen & A. S.
Peake皆这样解释。
59 约十四27.
60 如T.K. Abbott, 同前, p.289.
61 如H.M. Carson, 同前, p.88.
62 布如司引用特土良的话说,在领受爱筵的时候,每一个参与的基督徒都要唱一节诗,或背诵一节圣经,来赞美神,F.F. Bruce, 同前, p.284.
64 ai; pa'n o{ ti eja;n poih'te ejn lovgw/ h]
ejn e[rgw/ 的构造很特别,可以解作nominative absolute(Abbott)或accusative
absalute;下一句也没有动词,eujcaristou'nte" 是分词,所以在意义上需要加上 poih'te 或 poiou'nte"。
Ⅳ 家庭的责任(三18-四1)
“你们作妻子的,要顺服丈夫,这在主里是合宜的。你们作丈夫的,要爱妻子,不可苦待她们。
你们作儿女的,要凡事听从父母,因为这在主里是可喜悦的。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激怒儿女,免得他们灰心丧志。
你们作仆人的,要凡事听从世上的主人,作事不要只作给人看,像那些讨人欢心的一样,却要以真诚的心敬畏主。无论你们作什么,都要从心里去作,像是为主作的,不是为人作的,因为你们知道,你们一定会从主那里得到基业为赏赐。你们应当服事主基督,因为那不义的人,必按他所行的不义受报应。主并不偏待人。
你们作主人的,要公平的对待仆人,因为知道你们也有一位主在天上。”
这段经文和以弗所书五章廿二节至六章九节讲的是同样的题目,可见在写这两本书信的期间,保罗心里一直在思想这问题:基督教的信仰和基督徒家庭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有些解经的人认为这段经文来得太突然,与上下文的教训好像完全没有关系,叫读者在心理上毫无准备;所以他们认为这只是当时一些圈子里,或是哲学系统,或是教会中,一些通用现成的规条,拿来用在这几封书信中65。这样的结论过于武断,也犯了一个毛病,就是以今天的社会情况,来衡量保罗时代人的生活方式,忽略了家庭的重要,因此不能领会保罗书信的计划和方向。实际上,正如史格托所说的,基督教使人对家庭有崭新的看法,这种看法是改变世人生活最重要的一个因素66。保罗注重对家庭生活的教训,因为这是基督教信仰在世人生活中发生作用极重要的一环,而且也是基督教真理在基督徒生活中应当产生的作用。
许多种不同的文化的确都有这一类关乎家庭生活的教训,但保罗这里所讲和其他的同类教训之间有一个基本的分别。不论是中国或希腊、巴比伦或埃及67,在论到人为什么要遵守某些行为的标准时,都只能说按事理应当如此。但是对基督徒来说,保罗说我们应当如此行,因为“这在主里是合宜”。“在主里”是整个基督徒生活的关键,因为是在主里,基督徒的生活有了新的动机、新的标准,也有新的动力去实行。在思想基督徒的伦理生活时,我们绝不能忘记这一个重要的原则:基督徒一切的生活都应该按在主里面合宜的标准去行。
下面保罗讲到家庭中三种主要的关系:丈夫和妻子的关系;父母和儿女的关系;主人和仆人的关系。这三种关系,就包括了整个家庭的生活范围。在思想这几种关系时,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种关系中,保罗的吩咐都是给双方面的,妻子有责任,丈夫也有;儿女有责任,父母也有;仆人有责任,主人也有。“在主里面”的关系不是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都是双方面的;彼此都尽自己的本分,才能达到神所盼望的目的。
三18“你们作妻子的,要顺服丈夫,这在主里是合宜的” 丈夫和妻子组成的家是整个社会组织最基本的单位,家庭的状况对社会的影响极大,因此保罗先讲丈夫和妻子的关系。妻子应当顺服丈夫,这并不是说妻子在任何一方面低过丈夫,圣经从来没有说过妻子低过丈夫。不论是按人的本性或灵性来说,人在神面前都是绝对平等的;不过在神创造的次序中,祂给人定下这样的分别,“丈夫是妻子的头,如同基督是教会的头……教会怎样顺服基督,妻子也要凡事顺服丈夫”68,基督徒夫妻这样遵行神的安排是合宜的。“你们作妻子的”一语原文只是“妻子”一字,是一个主位的字,当作呼位用69,这样的用法是受希伯来文的影响70。“合宜的”一语在文法上是过去进行时式71,表示这是应当经常如此的,不是单单在某种情形下才这样作。
三19“你们作丈夫的,要爱妻子,不可苦待他们” 妻子顺服丈夫,丈夫就要爱妻子。这里保罗用的爱字是圣经上常用的最崇高的一种爱,神的爱常是用这个字。丈夫爱妻子不是单单在情感方面的喜欢,或是男女之间的爱,而是一种灵里的关心,顾念对方的好处的爱。“丈夫也应当这样爱妻子,好像爱自己的身体一样。爱妻子的,便是爱自己了。从来没有人恨恶自己的身体,总是保养顾惜,好像基督对教会一样。”72“苦待”一语的意思是使一件事物变苦,苦待一个人就是使他感到痛苦。在古典希腊文中常用此字表示发怒或发脾气。不可苦待妻子的主要意思大概是不要向妻子发怒,或存嫉恨的心,或者用言语激动她73。男人的性情暴躁,特别容易向自己的家发脾气,保罗说,不要如此。
保罗的“顺服丈夫”的命令是给妻子的,“爱妻子”的命令是给丈夫的;作妻子的应当主动的去顺服丈夫,作丈夫的应当主动的去爱妻子。作丈夫的没有权去命令妻子顺服自己;照样,作妻子的也不能勉强丈夫来爱自己。如果要妻子顺服丈夫,作丈夫的应当有适当的生活表现,值得妻子去顺服他,使妻子主动乐意的去顺服他。照样,如果要丈夫爱妻子,妻子应当有适当的生活表现,使丈夫主动乐意的去爱她。因此保罗这里对丈夫和妻子的吩咐,对两方面都是一个挑战,去追求更像新人的生活。
三20“你们作儿女的,要凡事听从父母,因为这在主里是可喜悦的” 对父母不顺服是不信的人的罪,也是末世罪恶的一种现象74。顺服父母是孝敬的表现,是基督徒应有的责任。保罗说要凡事听从父母,不是单单在自己喜欢的事上,或是对自己方便的时候,才听从父母。要听从父母是一个绝对的命令,因为这样作在主里是可喜悦的。这里保罗没有说父母的命令若与神的旨意相违时应当如何;整段教训是对“作新人”的人说的,是对基督徒说的。既然是基督徒,是在主里的人,就应当作在主里应作的事。基督徒父母要想儿女听从他们,就不要吩咐儿女去作违反神旨意的事。
三21“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激怒儿女,免得他们灰心丧志” 这里的“父亲”应该是指“父母”说的,布如司特别提出来,希伯来书十一章廿三节的“摩西的父母在摩西生下来以后……就把他藏了三个月”原文是“摩西的父亲”。这里大概不是因为父亲的脾气不好,保罗特别吩咐作父亲的。作父母的都应该留意不要激怒儿女,这样的过失,作父亲的和作母亲的都可能犯。“激怒”一字有时有好的意思,哥林多后书九章二节的“激励”就是这个字。用作不好的意思时,是指激动得太过分,使小孩子厌烦或发生反感。这种激动可能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对小孩子的行为过分苛求,喋喋不休的责,当面对人讲论小孩子的错处,或者有意对小孩子的讥笑,这些行动都可能叫小孩子“灰心丧志”,使他们觉得没有盼望可以满足父母的要求,或者永远不能得到父母的了解,或者觉得自己远不如人。小孩子们灰心丧志,觉得没有盼望,可能在他们心理上造成永远的伤害。有时也许他们当面不表示什么,但在内心里却造成了伤害。
三22 保罗接讲到在当时的家庭生活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奴隶的问题。保罗在这里对奴隶的问题解释得特别详细,原因可能是因为有欧尼西慕在他们当中。欧尼西慕是腓利门家的奴隶,私自逃跑,遇见了保罗,因而信了主,现在保罗再打发他回到他原来的主人家去。这一件事引起了今天许多人的批评,奴隶的制度很显然不合乎神的旨意;既然如此,保罗为什么不清楚的教训当时的基督徒?甚至可以告诉欧尼西慕不必回腓利门家去?或吩咐腓利门让欧尼西慕恢复自由?现在他打发欧尼西慕回他主人的家去,岂不是表示他也接纳或支持奴隶制度吗?因此罗仕说,教会并没有计划按一定的标准来改变世界,只是按当时的情形接纳世界的标准75。我们只同意罗仕所说的一部分,教会没有按一个固定的计划来改变世界,但是这并不表示教会接纳世界的标准。社会上的确有许多与神旨意不合的事,是教会不能接纳的,但教会的目的并不是去改造社会;教会的使命是改变人的生命,使人相信主耶稣。但这不是说教会不应当影响社会,或者不能影响社会;信耶稣的人,生命改变了,他的生活自然也会改变,基督徒的生活改变了,他们自然能够影响社会,改变社会。但教会的责任不是去直接改变社会的行事方法,或者去倡导社会革命。教会有责任教导基督徒应当如何生活,圣经上一切有关实际生活的教训都是向“在主里”的人讲的。成了基督徒,就应当按基督徒的标准生活。教会给基督徒立下了生活的标准,要改正基督徒的生活;但教会却不吩咐世人按教会的标准生活。有了基督徒生命的人才能过基督徒的生活。吩咐没有基督徒生命的人过基督徒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教会的责任不是改造社会,而是改变人的生命,基督徒的生命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自然会影响社会。
奴隶制度是当时罗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保罗没有吩咐人直接废除这种制度,也没有叫作奴仆的基督徒去反抗,原因并不是怕这些奴隶获得自由以后,没有办法生活,或是会过更不好的生活76,乃是因为这不是他工作的责任,也不是教会的责任。教会的责任是教导基督徒走当走的路。保罗吩咐基督徒作奴仆的应当忠心,他也吩咐基督徒作主人的要公平待仆人。主人仆人两方面都有权利,也都有义务,这种看法是当时罗马社会中没有的。当时的人只把奴隶看作物件或产业,根本不将奴仆当作人看,基督徒却不应如此。基督徒作主人的和作仆人的在主里面是平等的,因为信了主的仆人“不再是奴仆,而是高过奴仆,是亲爱的弟兄了”77。这样的标准远超过任何解放奴隶运动的人所行的。这是基督徒应持守的标准,有基督生命的人,如果都能按此标准生活,奴隶制度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你们作仆人的,要凡事听从世上的主人” 这里的“仆人”是指奴隶,不是指作雇工的仆人,但是其中所讲彼此相处的原则,同样可以应用在今日主仆的关系上。“世上的主人”是与本节末了的“天上的主”相对的。原文是“肉身的主人”,但其重点不在“肉身”上有主权那一方面,所以译作“世上的主人”比较好。
“作事不要只作给人看,像那些讨人欢心的一样,却要以真诚的心敬畏主” “只作给人看”原文是一个名词,可能有两个意义:主人看见的时候,就忠心作,看不见就随随便便了;也可能是指单单作人看得见的工作,只洗“杯盘的外面”78。按这里的原则看,两种解释的分别不大。以讨人的喜悦为原则,不是基督徒的仆人所应当行的。“以真诚的心”是单纯的心;为主人工作时,以单纯的心来作,不存其他目的或者动机。不是为了要得好处,为了加薪或升级,而是因为敬畏主,知道这是主所喜悦的,就按主的心意去行。
三23“无论你们作什么,都要从心里去作,像是为主作的,不是为人作的” “从心里作”的意思不是单单说用真诚的心去作,乃是尽心尽力的去作79。“像是为主作的”,这是应当尽力去作的理由。虽然是被强迫的,或是出于不得已去工作,但如果是为主作的,知道主在观察,作得好能叫主的心满足,那么辛苦的工作也会不觉得辛苦了。工作的态度会影响我们整个的工作,保罗这里的教训,就是要我们在这方面追求正确。
三24“因为你们知道,你们一定会从主那里得到基业为赏赐” 作奴隶的人在世间工作可能得不到报酬,但在主那里却必定会得赏赐,而且他们要得的赏赐是从主得的基业。这个应许特别有意义,奴隶根本不能得“基业”,但是在主里面的奴隶也是神的后嗣,是与基督同作后嗣的。前面一章十二节说,所有属主的人都有资格与众圣徒同享在光明中的基业。即使在今生为奴隶的,在光明中也要享受同样的基业。要得的基业就是从主来的赏赐。
有人批评圣经太注重赏赐,近乎“功利主义”的思想;但正如穆尔所说,圣经上所说的赏赐永远是指基督徒与神的属灵的关系80,而不是物质的收获,这种赏赐和“功利主义”的思想刚好相反。
“你们应当服事主基督” “服事”一字是命令式,因为它与前面第廿三节的“去作”是平行的,两个都是命令式;而且在下面一节有“因为”一字,解释此命令的原因。服事是指奴隶服事主人那样的服事。在肉身中有的基督徒是主人,有的是奴隶,但在主面前,我们都是祂的奴仆,都应当像奴隶服事主人一样的服事祂。保罗这里特别用“主基督”,祂是我们的主,就如同奴隶的主人一样。
三25“因为那不义的人,必按他所行的不义受报应” 这里经文没有说明“那不义的人”是什么人,有人认为是指奴仆说的,因为奴仆可能以为自己是奴仆,行事为人不由自主,所以犯了错也可以不负责任。保罗说不是这样,不论谁行不义都要受刑罚,因为主并不偏待人81。也有人认为是指主人说的,因为这段经文是讲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主人恃自己的身分,以为即使对仆人有不恰当的地方都不要紧。特别是“主并不偏待人”一句话,他们认为用在主人的身上才有意义;人可能多注重人的身分,尊重身分高的人,轻看身分低的,但主不是如此,保罗说不论你的身分如何,行不义的,就要受刑罚82。两种解释都有理由,按文字和上下文的关系都很难决定到底“不义的人”是指谁说的。实际上两种意义可能都包括在里面了。作主人不能因为他是主人,就可以行不义而不受刑罚;同样作仆人的也不能因为他是仆人,就可以行不义,而不受刑罚。不论什么人,都不可以找任何藉口,说他可以不必为自己的不义行为负责任。
“主并不偏待人” 此语原来的意思是“主不以面貌取人”,意思是主不会因人外面的表现来决定如何对待他,“主并不偏待人”的翻译很恰当。人不可以因自己的身分,或任何其他身外的条件,盼望神特别优待他,神是绝对公义的,因此才有下面的教训。── 鲍会园《天道圣经注释──歌罗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