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后书第二章
四.乐意宽容人的心怀(2:1-11)
1.爱的快乐与忧愁(2:1-4)
本段经文充分表露出使徒保罗的爱心,从字里行间,不断流露出一种父亲的爱心;他因为爱哥林多的信徒,而为他们忧愁,也因为爱他们而为他们快乐。在事奉主的工作中,如果没有爱神爱人的心,有许多“忧愁”是可以免了的,因为既不为信徒的灵性挂心,当然也不会有什么担忧的事。照样,如果没有爱神爱人的心,许多在基督里的喜乐,也不可能尝到;因为不为信徒犯罪忧愁的,也不会为信徒悔改而喜乐。但在这里,使徒为哥林多人深深尝到事奉主的“乐中苦”与“苦中乐”。这两种滋味都是忠心爱主的工人才能体会到的。
A.立意要大家没有忧愁(2:1)
1
本节的意思是,保罗已经自己立定主意,他再去哥林多的时候一定要不用带着痛苦的心情去,也不要让哥林多人因为听说保罗要来,而担心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他定了主意,要大家都愉快地见面他才去。但怎样才能叫保罗不带着痛苦的心情去,哥林多人也不用担心保罗来的时候会处罚他们呢?那就是哥林多教会中犯罪的人悔改了。所以,全节的意思就是保罗立定主意,要迟延去哥林多,等哥林多人悔改,这样就不用在痛苦尴尬的场合中相见了。
B.以信徒的悔改为快乐(2:2-3)
2-3 第2节的意思是:如果我在前书责备的话(如林前5章;6章)叫你们忧愁,无非因你们中间有人犯罪的缘故。这样,除了那犯罪的人诚心悔改以外,谁能叫我快乐呢?
保罗的快乐是什么呢?就是看见犯罪的信徒诚心悔改。他的忧愁与快乐不在乎物质方面的得失,全在乎信徒灵性方面的长进或退后。
“我曾写信给你们”这句话是指前书(参林前4:21;5:1-2)。“恐怕我到的时候,应该叫我快乐的那些人,反倒叫我忧愁”,即那些在保罗预料中可能悔改的人反叫他失望。这句话也可能是指那些教会领袖,执行教会纪律的人(林前5:1-2),没有按照保罗的意思对付罪恶,他们对自己在神的事上失责并不在意,因而叫保罗失望。但保罗始终表现出他对哥林多人的信心,虽然有人犯罪,有人反对保罗,他却深信他们在基本上还是有基督徒当有的表现而且也会像保罗那样,为教会灵性的堕落而忧心,为教会的复兴而快乐。所以,保罗相信如果他为那犯罪的人悔改而喜乐,哥林多人也必然跟他同样喜乐。保罗既把哥林多信徒的忧愁看作是自己的忧愁,也就深信哥林多人会以保罗的快乐为他们的快乐了。
C.爱心的伤痛(2:4)
4
本节说明保罗所写的哥林多前书,虽然满了责备的话,却是“心里难过痛苦,多多的流泪”而写成的。责备若不是出于爱心,就只不过是一种败坏人性的发泄而已!先爱之深后责之严,才是父亲的心,使徒保罗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这样的心情。所以他向哥林多人解释他写前书,不是发泄怒气,故意叫他们难过,而是因为“格外的疼爱你们”。
2.劝勉信徒收纳悔过的人(2:5-11)
全段的总意是叫哥林多人不要过份苛责那已经悔改的人,应当收纳他、赦免他,免得他灰心跌倒,在此分六点研究:
A.为犯罪的人“几分”忧愁(2:5)
5 “若有叫人忧愁的”,这是原则性的讲法,表示这里所讲的也适用于一切犯罪的人。但按当时来说,就是指哥林多教会犯罪的人,特别是林前5章犯淫乱的罪娶自己继母的那个人。(下文第6-7节讲到犯罪的人受了责备,也用单数的“他”,暗示所讲的就是林前5章的犯罪者。)
“也是叫你们众人有几分忧愁”,保罗说这样犯罪的信徒不但叫保罗忧愁,也叫哥林多教会的众人忧愁。教会中任何信徒犯罪,不但传道人觉得难过,教会其他信徒也该同样觉得难过。保罗这样说的意思,表示他前一封信那样厉害的责备,不单是表达保罗个人的痛心,也表达了哥林多教会其他爱主信徒的痛心。这些话表示保罗并没有把所有哥林多信徒都看成灵性很软弱的,其中也有不少与使徒同心的。
“是叫你们众人有几分忧愁,我说几分,恐怕说得太重”,犯罪的人所犯的罪愈严重,就叫别人为他担忧得愈多。要是犯罪的人事后有几分悔改的意愿,也就叫为他忧愁的人减轻“几分”心灵的负担。保罗在这里特别解释:“我说几分,恐怕说得太重”,是要和缓以前那封信中的严厉语气,表示那犯罪的人所犯的罪虽严重,却不是无可挽回,或不肯悔改的;保罗对他有信心,相信他会悔改。这样哥林多的会众也不用过份苛责那犯罪的人,免得他担当不起,自以为罪恶太重而自暴自弃。
但本节的主要困难是,这里所说的“几分”,到底是程度上的“几分”,还是数量上的“几分”?按和合本与新旧库本,很自然地叫人理解为程度上的几分;然而吕振中本译作“一部份”,那就变成指数量方面──是哥林多人中有一部份人难过忧愁。英文R.S.V.译作Some measure(数量方面),N.A.S.B.却译作some degree(程度、等级方面),这是因为原文meris可以用作数量、程度,甚至时间方面的“部份”。所以,这“几分”既可指数量也可指程度。
B.劝戒信徒宽恕那犯罪的人(2:6-7)
6 所谓“受了众人的责罚”,就是指哥林多教会的人都同心指责那犯罪的人,以致他成为众矢之的,这样的指责其实已经是一种责罚,对于一个愿意悔改的人,已经够严厉了,所以不用再过份责备。
从第7节看来,保罗说这话的背景,大概是因为听到提多的报告,知道那犯罪的人已经愿意悔改,而且很多信徒也都为这事觉得羞耻惭愧。
7 对于不肯悔改的人,教会应该加以惩罚;但是对于已经肯悔改的人,就不要过份责备,免得使犯罪的人自以为没有盼望,不能得到赦免,因而自暴自弃,灰心跌倒。
“沉沦”katapino{新约除本节外还有六处用过这字,太23:24;彼前5:8;启12:16都译作“吞”;林前15:54;林后5:4;来11:29译作“吞灭”。只有本节译作“沉沦”,它的实际意思不是指沉沦以致灭亡,而是指那犯罪的人,既知罪自责,又受人过份的指责,就可能因此灰心消极,而被这种过份的自责所吞没,无法重新起来了。按N.A.S.B.译作overwhelmed,就是“击溃”或“不胜悲伤”的意思。R.V.译作swallowed up,就是“吞没”的意思。
C.在责备之中要显出爱心(2:8)
8
保罗在本书中的口气,比前书温和很多,由此可以看出保罗的爱心,好像一个慈母责打了她的孩子以后,心里觉得刚才的责打似乎用力太大──孩子坏,不得不责打;责打了,自己又觉得心痛,这正是保罗当时的心情。他深怕哥林多教会其他信徒不肯饶恕那犯罪的人,所以一再劝他们要向犯罪的人“显出坚定不移的爱心来”,也就是要显明他们虽然责备那犯罪的人,但仍是爱他的,并没有放弃他。哥林多人初时包容犯罪的人,后来却苛责过甚,全是因为没有保罗那种爱心,又放弃了真理的标准。
D.解释写前书的用意(2:9)
9 这意思是他所写的前书除了责备犯罪的信徒以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看看那些没有犯罪的信徒,是不是同心对付罪,顺从保罗的教训。等到他听了提多的报告(林后7:6-7,13-14),知道哥林多人实在顺从神的意思,跟他同心,就大得安慰。
为什么今天的教会不能按真理来处理犯罪的信徒?
因为大家都不站在真理的一边。保罗因此写哥林多前书,不单责备那犯罪的信徒,也责备那些包容罪恶、不同心对付犯罪者的人(林前5:1-2)。现今教会的情形比哥林多教会更不如,因为哥林多教会虽有许多坏事,但多半的信徒到底还是站在真理那一边。现今的教会却轻忽真理的准则。
E.你们赦免谁,我也赦免谁(2:10)
10 其实,保罗以他使徒的身分,大可不必等待哥林多人同意,只管按照真理的权柄,执行教会章程,处罚犯罪的人。但保罗却不肯轻率地用他的权柄,他愿意等哥林多人跟他同心而行,愿跟着他们一起赦免他们所要赦免的人。
“在基督面前”,意思是他的赦免是真实的赦免,是基督所同意的,是因为基督已赦免了,所以保罗跟教会也愿意赦免。
注意,这绝不是说保罗或教会有赦罪之权,
1. 赦免在此指不惩罚,不再苛责(参1:23,2:6)。
2. 注意本节下半节保罗的赦免是因在基督面,前基督已赦免了,所以保罗也不再惩罚了。
有时候我们对犯罪而悔改的人,似乎比基督更公义,基督已经赦免了的,我们还不赦免!这是今天教会的两种偏差──
1.
对正在得势的信徒,纵然犯了罪也不敢劝责,甚至为他掩盖。
2. 对没有地位势力的信徒犯了罪,纵使他已悔改,还是苛责过甚。
F.不要让撒但有机会(2:11)
11
这意思就是在我们责备犯罪信徒的事上,不要给撒但留机会。虽然责备犯罪的人是好的,教会同心不容纳罪恶是一件可喜的事,但是假如我们做得过份,对于一个愿意悔改的人责备得太厉害,以致他灰心丧志,那就中了魔鬼的诡计。对犯罪者过份严厉和过于姑息,都不合真理与爱心的原则,结果都会引起各种愤懑不平,而使教会陷于纷争之中。
问题讨论
如果别的肢体快乐或忧愁,长进或退后,你会像保罗那样为他们快乐,为他们担忧吗?
第5节说:“我说几分,恐怕说得太重”是什么意思?
第7节所说:“倒不如赦免他”的“他”是指谁?“免得……沉伦”是什么意思?
保罗在林前5章很严厉责备哥林多教会不处罚犯罪信徒,在这里却又劝他不要过于苛责,究竟是怎么回事?
五.显扬基督的香气(2:12-17)
1.保罗到特罗亚与马其顿的行程(2:12-13)
12-13 这里保罗说他“从前为基督的福音到了特罗亚”,是指什么时候?徒16:8曾经提到保罗到特罗亚,那是他头一次到欧洲,在还没有到腓立比之前,曾在特罗亚看见马其顿的异象。这里所说的到特罗亚不会是那么早的事,因为这12节是和13节连起来的。13节说:“那时(就是12节保罗到了特罗亚的时候)因为没有遇见兄弟提多,我心里不安,便辞别那里的人往马其顿去了。”可见这时保罗已打发提多到哥林多去,因他既改变了行程计划,不先到哥林多,而先到马其顿才到哥林多,这样他自己是从以弗所北上,同时打发提多去看望哥林多教会。当他北上到了特罗亚时,在那里等候提多的消息。
所以这里不会是使徒行传16章所记载的事,因为那时候保罗还没有到过哥林多,还没有建立哥林多教会。那么这里所说的“到了特罗亚”,应该是使徒行传20章所说的(徒20:1-2),就是保罗在以弗所受底米丢骚乱之后,离开以弗所到马其顿去。从以弗所北上到马其顿,必然经过特罗亚,本节所指的应该就是这一次到特罗亚。按徒20:1-2曾提到保罗走遍马其顿一带的地方,然后到了希腊(徒20:2下),(可能在这时候到过哥林多,但圣经没有明说),然后再回到马其顿,又从马其顿的腓立比坐船到特罗亚(徒20:3-6),再南下米利都,回耶路撒冷去。
注意:原文没“从前”这个字,只有下句的“到了”,表示曾到过而已。N.A.S.B., K.J.V.与R.S.V.都译作when I came to Troas(当我到了特罗亚时)。
保罗在这里特别提到徒20:1-2未详细记载的行程,还是继续为他的行踪辩解:
A.他虽未先到哥林多而先到了特罗亚(往马其顿必经之地),绝不是贪图安乐或逃避苦难,因他在特罗亚还是为福音受苦。
B.他虽然延迟到哥林多,他的心却一直挂念他们,甚至急着想遇见提多,好得知哥林多教会的消息。可见他的行踪不是求自己的益处,他延迟到哥林多绝不是不爱他们,而是遵从神的引导,到处显扬基督的香气。
按下文7:5-7,后来他到了马其顿才遇见提多而得着安慰。
2.各处显扬基督的香气(2:14)
14 这节经文的本意原是保罗替自己解释的。他在此表明无论他到那里都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叫主的名得荣耀,更重要的是他那样改变行程,也是顺从神的帅领。他怎么能够到处显扬基督的香气呢?因他到处顺从神的帅领。如果他是为自己的面子,怕受人议论,一定会照自己的计划,来决定行程,那就不一定能在各处显扬基督的香气了。
他这样顺从基督的帅领,就在他的行程中更加认识基督,无论到什么地方,都留下得胜的经历和美好的见证。
本节也有当时特别的背景。当时的罗马军队,如果一个将军打胜仗回来,他就走在他的士兵和俘虏的前面,凯旋进城,并且在游行时,群众要烧香欢迎。保罗可能借用当时的习惯,来描写基督的战士,顺从基督的帅领而得到胜利的情形。所以这里说“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实在就是在各处留下得胜的见证。
3.香气的两种作用(2:15-17)
15-16 “我们”包括保罗和他的同工,也可以泛指一切信徒。无论是向得救的基督徒或向不信的灭亡者,我们都应该随时随地显出基督徒应有的美好见证,并宣传十字架的福音,这样就是显扬基督的香气。这种香气有两方面的作用:对于信的人,就成了活的香气叫他活;对于不信而拒绝的人,就成了死的香气叫他死。这意思是,十字架的福音,对于接受的人就成了他们得救的盼望和喜乐,对于拒绝的人就成了他们被定罪的根据。基督徒为基督所显出美好的见证也是这样,没有成见的人会因而受感蒙恩,存心敌挡神的人,反而因信徒的好行为而生出嫉妒和毁谤。
“这事谁能当得起呢”,这是一句感叹语,意思可能是:
A.对于拒绝不信的人,他的结局是多么可怕呢?
B.对于这同样的香气,竟然会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神这样奥妙的作为,谁能作得那么适当呢?
C.对于基督十架胜利之救法,接受的便得救,拒绝的便灭亡,谁能改变或阻挡神规定的这种原则呢?
17 本节可作为第一段保罗行踪(1章;2章)的总结。
保罗说了这么多话,就是要叫信徒明白,他的脚踪不像那些假师傅,为利混乱神的道,或为利改变他们的行踪,而是由于要诚实地凭着神的引导决定他的脚步。他是在神面前,靠着基督传讲神所交付给他的信息。
问题讨论
这几节所说保罗到特罗亚,应该是行传中那一次的行程?他提到这段行程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到处显扬基督的香气是什么意思?对当时的保罗来说是指什么事?应用在今日信徒身上是指怎么回事?
为什么“香气”会有两种相反的作用?
17节“许多人,为利混乱神的道”是指谁?保罗为什么要这样自辩?──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