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使徒行传第十三章

使徒行传13:1-3

本讲讨论的虽然只有短短3节经文,但非常重要。我们不妨称之为使徒行传的分水岭。现在我们将开始研究以保罗为中心人物的这个奇妙运动。在这段记载里,扫罗的名字突然被改成保罗了,没有伴随任何宣布或解释。

3节经文记载了这个伟大的宣教运动之发端。第一句话是指出我们前面已探讨过的事实,“在安提阿的教会。”前面第12章的背景是耶路撒冷,如今我们看见耶路撒冷已从基督教会的历史舞台上消失。以后她在使徒行传里仅出现一次,就是教会会议曾在那里举行,会议中决定外邦人可以不受犹太教一切义务的束縳。上一章里,我们也看到犹太人最后一次对基督教会的敌意,那是以希律为中心的。本章的故事是讲到神的教会正遵照主的旨意,开始向地极传福音。第12章是一个插曲,帮助我们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如今我们再度来到安提阿。使徒行传11章里首度介绍安提阿。我们最先看到这运动的兴起。从居比路和古利奈来的人,一反他们只向犹太人传道的惯例,而向希利尼人传讲福音。另外也记载了他们得到认可,使徒们派巴拿巴前来考查他们的事工;巴拿巴到了那里,看见神所赐的恩,就欢喜劝勉众人。接下去是巴拿巴找到扫罗,带他回安提阿,两人一同搭配,教导、指示众人。另外,也记录了教会之间的合作,安提阿的新信徒认识到他们与耶路撒冷众弟兄的关系,所以慷慨解囊,用物质来服事他们。安提阿的运动是延续前面发生的诸事,但它有一个特色,就是明显的独立性。它与使徒无关,意思是它不必与使徒商量。这个运动还有另一个特色,就是合一性,因为整个运动里只有一主,一信,一洗,一神。最后一个特色是它的多样性,第11章共用了四个不同的词来表达传道的方法,以及基督教会在工作上不同的职位。

前一章最后一节说到,“巴拿巴和扫罗办完了他们供给的事,就从耶路撒冷回来,带著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从这一点看,安提阿是新的基地,是神事工的新中心。使者从这里被打发出去;以后他们也回到这里。我们看保罗的宣教旅行,会发现他每一次都是由安提阿出发,并且回到这里提出报告。不久之后,保罗就在这里与犹太下来的教师争辩。彼得也是在这里因假装而受到保罗的责备。有关外邦人得享自由的宣告也是在安提阿公布的,那是耶路撒冷会议所达成的协议。

圣灵把祂的心意向安提阿教会显明。而这个教会也以合作的态度回应,他们把巴拿巴和扫罗分别出来,让他们开始从事那遍及各地的伟大事工。本段简短的经文(13:1-3)就是记载这一重要事件。

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

1.本段的中心,宣告了神的灵之作为:“圣灵说,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作我召他们所作的工。”

2.促成圣灵采取这项行动的初步条件,见于第一句话,“在安提阿的教会;”以及接下去对先知、教师的事奉、禁食之描述。

3.教会与圣灵合作的结果,“于是禁食祷告,按手在他们头上,就打发他们去了。”

首先来看圣灵的作为。留意这个宣告如何明确地指出了圣灵的作为:“圣灵说。”圣灵使这些人知道祂的旨意,所以他们心中一无疑惑或犹豫。画面显示的不是教会的聚集,一同商议要差派谁去从事这项工作。事实上,在选派人的行动上,教会未参予任何意见。选择权不在教会。这项选择完全根据圣灵的作为:“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作我召他们所作的工。”若要探查这两人是何时蒙召的,实属无益之举;但在哥林多后书12章头四节里,保罗亲自写下他曾有过的一段影响他一生甚钜的经历。他写道,“我认得一个在基督里的人,他前十四年被提到第三层天上去;或在身内,或在身外,我不知道;只有神知道……听见隐秘的言语,是人不可说的。”从他写哥林多书信的日期推算起,他得到这个不可言谕的异象之日期,当在他停留大数,巴拿巴尚未去寻找他的那段时期。可能在他被提到三层天,听见隐秘的言语时,圣灵就呼召他去从事那艰苦、患难、得胜的宣教事工。至于巴拿巴,我们没有任何线索去推测他接受呼召的时间。回溯他与保罗交往的经过,或许能得到一丝线索。扫罗在大马色的路上被主得着之后,即匆匆下到亚拉伯,在那里渡过一段单独接受装备的时光,然后出现在耶路撒冷。巴拿巴在那里迎接他,又在对扫罗心存误解的人攻击他时,挺身出来护卫他。巴拿巴照顾扫罗,打发他回到大数。巴拿巴到安提阿以后,发现那里需要甚殷,他未和耶路撒冷的使徒商量,就迳自往大数去寻找扫罗。显然这两人在心思,想法和目标上有许多共同处。如今圣灵说,我已经呼召他们,为我分派他们出去吧。

圣灵对安提阿教会所用的方法,见之于这句命令:“为我分派。”祂呼召教会与祂一起行动。常有人认为,这个信息是圣灵单单向这里提及姓名的先知和教师说的。我无法了解这种说法。圣灵的话很可能是透过一位先知传达给整个安提阿教会的;圣灵要教会差派这两人出去。祂要他们出去工作之前,先呼召教会与祂同工,为祂差派他们。“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意思是给他们两人自由和权柄。让他们拥有得自呼召、并受安提阿教会认可的权柄。教会的行动不是独立的,而是顺服圣灵的行动。这两人出去时所带着的权柄,乃是得自于他们对圣灵的顺服。“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圣灵是身体的生命;身体是圣灵的器具。圣灵是神的灵;身体是众圣徒的聚集。圣灵藉着教会作工;但教会没有权力行动,除非是在圣灵的默示和指引之下工作。身体只有一个,在差派肢体出去从事某项特别的服事时,身体必须与圣灵合作。圣灵只有一个,祂必须引导、控制、建议、拣选、装备一切为祂工作的人。

回顾圣灵的这个作为,我们可以清楚明白神对祂教会的旨意。这个画面显示,神的灵能让教会明确知道祂的意思,并且教会也能毫无疑惑、犹豫地去发现神的旨意。这是圣灵与教会互相协调作工的美丽画面。在随后而来的宣教胜利中可以看出这项合作的结果。

这使我们心中立刻浮起一个问题:要使圣灵能这样完全地将祂伟大而恩慈的旨意显明出来,需要什么条件?第1节启示了三件事。

1.是教会,“在安提阿的教会中。”
2.是教会里的恩赐,“有几位先知和教师。”
3.是教会的行动,“他们事奉主,禁食。”

这几句话为他们作了最好的解释。教会是什么?是一个被呼召出来的团体。圣灵不是对安提阿说话,而是对安提阿的教会说话;不是对街道上嘈杂的群众,不是对市场中的生意人,不是对议会里的议员说话,而是对基督教会说话。

安提阿的教会是如何形成的?有从居比路和古利奈来的人,向这些希利尼人传讲主基督的福音;这些人听见就相信了,并且受圣灵的洗。这些男女藉着圣灵的洗与永活的基督联合,形成了教会。当时教会没有特定的建筑,没有使徒的探视。这个教会不是由官方的行动产生的,而是由承认基督,相信祂,受洗与祂联合,接受神的管理而产生的。普世教会应该是所有接受圣灵的洗,与永活基督联合的人的团体。那里有这样的一群人,那里就是教会。在安提阿,有一个这样的教会。不久之后,他们开始与耶路撒冷合作;但安提阿仍是独立的;圣灵能够对安提阿教会说话。

安提阿教会的恩赐是直接由圣灵赐下的;“先知和教师。”先知是有洞见和先见之明的人,他们能透视真理的中心,并且因着他们个人与神的交通,而看见神制度里的事,并说出神给他们的话语。教师是有知识的人,他们能将所知道的教给别人。主升上高天之后,教会就领受了这些恩赐;“祂所赐的有使徒”──此处未提及;“有先知”,这是安提阿教会所有的;“有传福音的”──此处亦未提到;“有牧师和教师”──这里有提到。这些恩赐从那里来?是从主来的。如何来呢?是藉着圣灵赐下的。

这里提到一些名字。巴拿巴,我们对他已很熟悉,他是居比路人。西面,又被称为尼结。从他的别名里,我们看不出任何特殊的含义。可能他是犹太人,而别名指出他的皮肤较黑。也可能如某些人所相信的,他是古实人,取了一个犹太名字。另有古利奈人路求,他取了一个拉丁名字。马念是杀害施洗约翰的希律王之养兄弟,他也是这群先知或教师中的一分子。最后是扫罗。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组合啊!圣灵就如此将恩赐赐给人。在犹太教里,大祭司的职位是世袭的,父死则子继。但这制度已经废止了。祭司的职位不再需要有人承继,因为复活的主是长远活着。继承意味着距离,但主永远在祂的教会里。

教会的行动见于这句话里:“他们事奉主,禁食。”译成“事奉”的一词富有深刻含义,我们今天所用“礼拜”liturgy)一词即是由它衍生的。这个希腊字最初是指雅典律法中的政府服务项目。后来被用在宗教和祭司制度上。它特别指圣餐的服事,亦即赞美的服事。这字逐渐演变,成为指敬拜的形式。它真正的思想是,用生命的能力,在一个人的灵控制下,发挥各部门器官的正确功能──包括理智上,情感上,和意志上的功能。安提阿教会的人,不单单是先知和教师,而是整个教会,都参与服事主的神圣工作。希伯来书1:14里说到天使:“天使岂不是服役的灵,奉差遣为那将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么?”服役与敬拜相关。天使是服役的灵,他们将敬拜归与神;但他们也由敬拜中被差出去服事。以赛亚看见神被高举的异象,听见撒拉弗的呼喊,他们在宣告耶和华的圣洁。他们完成了天使的赞美使命。然后有一个撒拉弗停止赞美,被差下来服事这个需要得洁净的人。服事主是敬拜之人的职责。他们认识到,工作不是一切;最重要、基本的是敬拜。安提阿教会的人未失去敬拜的要默。敬拜的结果常常是,当圣灵差我们去工作时,我们随时准备好顺服。教会是敬拜的地方,她的肢体服事主,然后被差出去服事人。敬拜与事奉常常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若拚命工作却不敬拜,必然一败涂地。我们若单单敬拜却不工作,就流于形式主义。一个敬拜的教会,圣灵才会向她启示自己。

“他们事奉主,禁食祷告。”“禁食”系指一种特别的属灵操练,教会放下一切活动,仅仅事奉主。圣灵能向这样的教会说话,这样的教会也不致误听了祂的声音。

最后所启示的是合作的结果。路加写道,“于是,”指圣灵说话之后,他们如此回应祂的话。圣灵如何说话?没有人能明确说圣灵是用什么方式对安提阿教会说话,但我们可以参考祂在其它场合所用的方法来说明这件事。我绝不认为,安提阿会众听见了一个声音。那是我们常犯的错误。我们强迫自己进入一种恍惚状态,以便听见那声音,然后想像我们真的听见了。此处的情形不是如此。祂可能是透过一个代言人,将祂的旨意向众人启示出来。我们现在明白了路加一一列出先知和教师名字的原因;巴拿巴,西面,路求,马念,扫罗。但圣经未指出圣灵是透过他们中间那一个人说话。圣灵的方法是使用一个器皿。在位们敬拜、禁食的那段日子里,可能他们当中有一个人站起来说话,立刻全体会众都不约而同地相信这是圣灵的心意。我们今日若将自己完全交给圣灵,任祂使用,祂也会像当日所作的一样指引我们,明确、迅速、正面地将祂的旨意显明出来。“圣灵说。”这话何等尊贵,庄严!我们是否也像那些人一样,正在听祂的声音?

圣灵说话之后,工作就按步就班的展开了。他们禁食祷告,这回是为那将差派出去的人祷告;然后按手在他们头上。是谁按手?不是使徒,因为他们中间没有使徒。可以推知,必然是先知或教师,也可能只是教会的肢体按手。在这个教会中,每一位信徒都站在平等的地位上。

然后,“就打发他们去了。”请留意下一节说,“他们既被圣灵差遣,”那里的“差遣”和此处“打发”不是同一个词。他们真正作了什么?教会让他们离去。圣灵作了什么?差遣他们出去。教会不能差遣他们。教会只能让他们走,给他们自由,并负起照顾他们一切需要的责任。

圣灵仍然在指示教会,达成各种条件。祂的拣选充满无限的智慧。有些人必须留在安提阿,有些人必须出去。圣灵能引导教会,去达成所需的条件;教会必须立即而完全地顺服圣灵的指示。

最后是针对个人的教训。除非圣灵呼召,无人能自己出去。这是服事主的一个重要原则。人不能自己作传道人,教会或神学院也不能制造出一些传道人。他必须被神呼召。除非他听到呼召围绕着他的灵魂,好像鼓声昼夜不停,使他不得安息,不得不发出呼喊:我若不传道就有祸了;否则就让他留在现今的位置和现今的呼召上。但他若听到呼召,就应当记住,他有责任在教会的指引和交通下出去。

使徒行传13:4-12

本段经文尤其可以看出,路加在下笔行文时的剪裁挑选。他只记录了少数几件事,略去了细节。这些人被差往西流基,那里也是安提阿的一部分。然后他们坐船往居比路去。到了撒拉米,就在犹太人各会堂传讲神的道。后来他们经过全岛,直到帕弗。毫无疑间的,他们必在沿途经过的每一个地方传道,但此处没有记录任何细节,任何他们所作的事,或他们所获得的胜利。路加只挑选了几件重要的事,来说明圣灵作工的方法。为了把握其中的价值,我们需要在每个例子中留意主要的事件,而将次要的事约略带过即可。

经文里第一件次要的事是行法术的以吕马。我们对他的早年事业和以后的遭遇都一无所知。至少,他的眼睛瞎了一段时间。也许他像保罗一样,由于瞎眼而看见了更丰富、更荣耀的亮光。

士求保罗也是次要角色。我们对他从前的经历和以后的遭遇也一无所知。

本段里记载了保罗的改名。从这里开始一直到使徒行传结束,路加都是使用他的外邦人名字“保罗”,而不再用他的犹太名字“扫罗”。在这时刻,他被安提阿教会打发出去,去完成神托付他的事工──向外邦人传福音;所以路加特别记录他“又名保罗”,并从这时起,每逢提到保罗时,都只用这个外邦名字。

另一件次要的事是,保罗如今声誉日隆。他到士求保罗面前时,俨然是以这个新运动的领袖身分出现。我们又读到,“保罗和他的同人”乘船离开帕弗。在此之前,我们看到的都是“巴拿巴和扫罗”,但由此处开始直到末了,保罗显然是这个小团体的领袖;当将他与巴拿巴并提时,不再是巴拿巴和扫罗,而是保罗和巴拿巴。

另外有一件次要的事,就是他们的旅行。他们在西流基停留,可能从那里航行到居比路。他们到撒拉米后,在犹太人各会堂传讲神的道。然后,他们行过全岛。路加未记录这些旅程的细节。他记下了他们“经过全岛直到帕弗”,在那里发生的事。

我们不妨将注意集中在这段经文的中心事件上。有两节关键性的经文。

1.首先是第4节,“他们既被圣灵差遣”
2.其次是第9节,“被圣灵充满”

第一处经文是将这故事与前面的事连接起来。前面说到他们奉圣灵差遣,由安提阿教会打发出去。

第二处经文,“保罗被圣灵充满,”启示了圣灵以前从未彰显过的一种作为。

留意他用来谴责以吕马的严厉字句:“你这充满各样诡诈奸恶,魔鬼的儿子,众善的仇敌,你混乱主的正道还不止住么?”这些话是紧接着他被圣灵充满后说的。这是完全新的一件事。在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的例子中,我们从那迅速、突然而可畏的刑罚里,看到了圣灵在教会里所施的管教。但此处我们看到的是圣灵的作为,祂严厉的攻击教会之外的一个人。我们不妨从三方面来研讨圣灵的作为最深刻的价值:

1.首先观察这个奇特而严厉的行动之原因;
2.其次注意所用的方法;
3.最后是结果。

以吕马遭到攻击的原因是什么?保罗所用的字句尤其令现今的世代讶异。我们实在不习惯这样的言辞。我们现今绝不会想到对任何教会里面或外面的人说这类的话:“你这充满各样诡诈奸恶,魔鬼的儿子。”请记住,保罗不是如此提到以吕马,而是当面对他说。保罗定睛看他。保罗这个照他自己说是其貌不扬的人,定睛看着这个聪明、高贵的犹太人说出这番严厉的话。他是在圣灵充满之后如此宣告的。毫无疑问的,他是特别受到圣灵充满说出这番话的。为什么如此愤怒?为什么这番话语如此懔然可畏?答案是,因为涉及另一个人──士求保罗。

我们来看看士求保罗这个人。他的名字使人相信他是一个罗马人。他必然是罗马政府的代表,而且由某种未宣告的原因,可知他是一个追求真理的人。也许他内心为当时盛行的物质主义而忧虑。他的渴慕真理或许可以说明为什么以吕马会出现在他面前。当时有许多行法术的周游各城,宣称他们有通晓隐秘事物的智慧,和行神迹奇事的能力,并企图藉之攀龙附凤,与权要结交。士求保罗一心想追求比物质世界更高一层的事物,并询问是否真有一般人所描述的超自然界存在。这时,他听说有两个在全岛旅行传道的人来到。他渴望听神的道,就请了巴拿巴和扫罗来。路加告诉我们,他是一个通达人,简单说,就是有思想的人。魔鬼在世界上最惧怕的就是有思想的人。这类人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属灵和超自然的领域。他也许无法得到确切的答案,但他会面对这个可能性。这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因此假先知以吕马也在那里。同样的,巴拿巴和扫罗也因此被请来。士求保罗正站在两股势力中间。

再来看看以吕马,这名的意思是行法术的。“行法术的”一词略为模糊,未能充分表达原来的意思。正如行邪术的西门一样,巴耶稣(亦即以吕马)是行法术的,是当时的智慧人之一。今日的精确科学即源自这些人。化学是由他们的炼金术演变而来,天文学是由他们的占星术演进的。他们将真理和虚假混杂在一起,很难发现他们对了多少,错了多少。以吕马是置身于玄奥事的边界,他能触及这领域,并且自称能行奇事。

但他也是假先知,是犹太人。他自幼承受希伯来的文学和宗教之薰陶,生来即被训练明白这宗教里最高的事物。但他是假先知,他的口说出虚假的话。翻开旧约,会发现有关假先知的教导,说到他们所犯的罪和将临到他们的审判。如果以吕马只是行法术的,那么还情有可原,因为他们的教导里虽有错误,也有几分真实。但一个犹太人若成为假先知,自称能行神迹奇事,就是犯罪了。保罗定睛看他,严厉地谴责他。从人这方面看,保罗沉痛责备他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是行法术的,而是因他身为犹太人,却为了博得士求保罗面前的一席之地而与不洁净的事相交。

这人敌挡巴拿巴和扫罗,“敌挡”一词暗示某种有系统的阴谋,如路加所记,以吕马企图拦阻士求保罗相信。我们马上就看出圣灵这项行动的原因。保罗被圣灵充满之后,立刻说出这番奇特,惊人,炙热,斥责的话,因为士求保罗正陷于危险中。新约和旧约圣经里,最严厉的话都是用来责备那些横阻在人与真理之间的人,也就是企图拦阻人接近神的人。也许以西结的豫言是旧约中最醒目的一章。这位被掳的先知,这位迦巴鲁河畔充满亮光和希望的先知,看见神的异象,他指出四散的百姓真正的病因。他描述那些假先知要受到神最严厉的审判。主耶稣在公开服事接近尾声时,曾宣布八祸;其中没有一项是针对犯罪的人,每一项都是针对那些假教师,那些错误阐释神旨意的人。基督从未对任何犯罪的男人或女人口出苛刻严厉的话。他只痛责那些身负教导责任,却未克尽其职的人。密尔顿(John Milton)的讽刺诗里描述这些假牧人是“盲目的嘴”。鲁斯金(Ruskin)如此解释:牧人本当看守羊群,但他们却瞎了眼;本当喂养羊群,却指望别人喂他们,这就是“盲目的嘴”。这说明了为什么圣灵透过保罗,如此严严斥责以吕马。他本是犹太人,先知,却阻碍了一个正热切寻找真理和生命的人。因此,有炙热的火临到他头上。

其次留意责备的方式。保罗立刻得着一项装备,就是被圣灵充满。这启开了新约中有关圣灵工作的专门名词之问题。这是一个极丰富而有趣的题目,忽略它则可能引起无限混乱。新约绝对不将以下四个句子互相通用:圣灵的洗,圣灵的膏,圣灵的印记,圣灵的充满。我们常常将这些混杂起来,说圣灵的洗即是第二次的充满;其实新约圣经从未如此说。新约中“圣灵充满”一词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第一是指满有圣灵,这是每位信徒真正的生命。正常的基督徒生命就是满有圣灵的生命。毫无疑问的,保罗到了这时,已受圣灵的洗,与主有活生生的联合;他已被圣灵所膏,去作所指派给他的工;他已被圣灵印记,成为主的产业;已有圣灵充满他的生命。第二,在必要的时候,有特殊的事工待他去作,他就突然被圣灵充满;换句话说,他是为了一件特殊的工作,特殊的紧急情况,而接受特殊的装备,这是圣灵充满的第二种含义。

圣灵充满的结果是什么?他得到清晰的洞察力。他透彻地看穿了以吕马;他不是凭着自己的才智,直觉,而是藉着圣灵突然的充满,光照了他,使他能看透站在他面前的这人内心真正的光景。他道出这人的品格:“你这充满各样诡诈奸恶,魔鬼的儿子,众善的仇敌。”然后他描述他的罪,“你混乱主的正道还不止住么?”所以这次圣灵降下的能力是指辨别和说话的能力,使保罗说出明确,攻击,严厉的字句。“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圣灵在人心里动工的最终结果是爱,但这爱也带着火焰。为什么保罗的话如此可畏、严酷,使听的人都感到内心被火焚烧?是为了爱士求保罗;因为以吕马的教训,贪婪,和他在官衙的地位,都会“混乱主的正道”,使神的道受阻,并妨碍别人进入更丰盛的生命。为了士求保罗的缘故,神的灵立刻装备保罗,好使他看见,知道,并说话,成为审判的器具。

然而在熊熊烈火中,还可发现奇妙的温柔之处。保罗对以吕马说,“现在主的手加在你身上;你要瞎眼,暂且不见日光。”瞎眼是这人属灵光景的表号;保罗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思,不是出于自己的选择,而是神的灵在他里面说话,他对这人下了瞎眼的判决,这人要“暂且”不见日光。无人知道他究竟瞎了多久。无人能道出以吕马最后的结局。我们只好留在经文所停留的地方,毋需多加探索。

那么圣灵行动的结果是什么?

真理得到证实

士求保罗渴望听神的道,因此他请巴拿巴和扫罗去。本段最后记载,他“很希奇主的道”。如此圣灵辩明了保罗和巴拿巴所宣告的真理。但这还不是最后的结果。最后一句话说──他就信了。士求保罗被带入亮光,接受圣灵的恩赐和恩典,这事实证明了圣灵所使用的严厉方法是对的。

综览整个故事,我们不妨提出两件事,作为结论。

1.新的反对;
2.圣灵反击的能力。

这里出现的是新的反对。使徒行传较早部分记载对基督教的反对,和以吕马的反对并不一样。稍早的反对是理性主义拒绝复活,灵,天使的事。从这里直到结尾,又是另一种性质的反对。并非撒都该主义的反对已停止,而是另一种反对又兴起了。这种反对的动机是贪婪,其使用的武器是假的超自然主义。这情形已历经许多世杞,现今仍方兴未艾。假宗教之名倡导玄奥之事,总是能博人注意;这也正是现今威胁基督徒传福音事工最可怕的危险。它的目标在引人远离信心。或许那些宣扬假超自然主义的人并未意识到这个目的,但这是空中掌权者的目标,他透过悖逆之子,来防止福音远播。在异教国家工作的人会发现这种反对势力极其嚣张,它在我们的国家也一样可畏。许多人被这种超自然主义的魅力所蛊惑,而远离了众圣徒所秉持的信心。

圣灵有击退仇敌的能力

以吕马贪爱世俗;但圣灵炙烈的行动中所包含的却是对人的爱。在以吕马这方面,是虚假的超自然主义;在圣灵这方面,是真正的超自然主义。保罗被圣灵充满之后,就勇敢而果决地向虚假宣战。行法术的以吕马企图引人远离信心;圣灵击退他,以建立人的信心。

超自然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反对,是威胁基督徒信心最钜的危险。从古迄今皆然。今日撒都该主义已烟消云散,这是必然的。人不可能只靠食物活着。我们当戒惧的是,避免与神秘主义,或基本的超自然主义和医病的一切心理方式打交道,因为它们都不合乎神的正道。我们必须与主耶稣基督建立关系。任何否定祂是完全救主,或认为祂不过代表着属灵理想或神秘影响力的说法,都是最可怕的危险。有的时候,神的灵必须发出严厉的斥责。但让我们记住,这一类的讲道,教导,训话必须是出于我们对人的爱;不是因为人的教义与我们的相违背,不是因为这虚假的观念与我们的信念相悖,而是因为这虚假观念妨碍了人与耶稣基督的关系。对以吕马发出的愤怒言辞中,必须包含着对士求保罗的爱。

使徒行传13:13-41

本段经文里,我们读到了保罗第一篇被记录下来的信息。当然这不是他讲过的第一篇信息,而是记录中我们头一回读到的信息。他被主得着之后,曾在大马色与犹太人辩论。稍后他又在耶路撒冷,特别向希利尼会堂内的犹太人讲道。他后来被耶路撒冷的弟兄打发往大数,在那里一待数年,毫无疑问的,他必然继续传讲发生在他身上的奇妙事。

我们还记得,巴拿巴在安提阿发现神的恩典之后,“他又往大数去找扫罗,找着了就带他到安提阿去。”这句话很容易一读即过,而忽略了所隐含的意。克里斯悌博士(Dr. Christie)注意到这点,特别指出,“找”一字意味很难寻到;巴拿巴到了大数后,不得不四处去找扫罗。克里斯悌认为,保罗当时正忙着传福音。最近的调查证明,整个大数地区今日仍可见基督教会的遗迹。很可能在大数的几年间,保罗走遍各乡镇,传讲他的救主耶稣基督的福音。然后他与巴拿巴回到安提阿,在那里讲道,教训人。

从本段经文中,我们发现保罗离开帕弗,来到旁非利亚的别加。这里只有简短的记载:“约翰就离开他们回耶路撒冷去。”路加显露了极优雅的风度,未写出约翰马可离开的原因。关于马可在此时离开保罗的原因,有许多猜测。后来路加告诉我们,“巴拿巴有意要带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但保罗因为马可从前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不和他们同去作工,就以为不可带他去”15:37-38)。这里也未提及马可离去的原因,但至少显示保罗认为马可的举止有所偏差,离开了圣灵所指示的路线,因为他们当时正向更广大的事工前进。从旁非利亚的别加到安提阿这段旅程相当艰险。只是此处只字未提。使徒和巴拿巴(或许路加也同行)很可能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必须面对路加稍后在信中所提到的盗贼之险。可能马可事先知道此程的艰险,所以裹足不前,临阵退缩。也可能是马可尚未摆脱彼得的影响力,即使彼得也尚未从他那不堪的己里逃脱。然而,后来保罗和马可仍然恢复了交通,重归于好。保罗最后一次下监,在狱中写信给提摩太说到,“你来的时候要把马可带来,因为他在传道的事上于我有益。”

到达彼西底的安提阿之后,保罗讲了第一篇被保留下来的道。从一件事实来观察他的讲道是颇有趣的,那就是先前我们已讨论过的,这人是一个希伯来人生的希伯来人,自幼即承受严格训练,他对外邦世界尤其怀着热忱,而在思想方式上又是希利尼式的。他揉合了希伯来思想和希利尼思想的理想。

从某方面言,我们毋需探讨这篇讲道的细节。它大部分是涉及到历史。他叙述神对待祂古代百姓的方法,一直说到耶稣降世,祂的被拒,被钉十字架和复活。我们对这些细节已耳熟能详。引起我们兴趣的是,他将这些细节分组的方法;当时他是站在希伯来人的会堂中讲道,他的听众除了希伯来人,还有外邦人。当保罗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会堂中站起来讲道时,那实在是教会历史上伟大的一刻。我们首先来探讨它的气氛;其次是它的论证;最后注意它的呼吁。

彼西底的安提阿原本就是希利尼城市,是从马内夏(Magnesia)来的殖民者所建立的。到保罗的时代,它已成为罗马帝国的领土,受罗马政府管辖。另外,它有一个希伯来会堂,保罗就是在这会堂里讲道。这城市代表了当时世界三大势力的汇合;它们也是构成保罗的心态的三个要素。它们是:希利尼的学术环境,罗马的统治力量,希伯来会堂的宗教影响。在这种气氛下,保罗进了会堂,这个大数人保罗,是希伯来人生的希伯来人,热衷于希伯来主义,早年却生长在希腊理想之下;他又是罗马公民,是罗马帝国的自由人,效忠于罗马政府。这三种势力,都融合在他对基督教会的诠释里。这是一个新的宣教士。

思想一下他的听众所造成的气氛。首先注意他的同工。我们不可轻易忽略13“保罗和他的同人”这句话。保罗过去一直是巴拿巴的助手,但是如今他成了中心人物。当时巴拿巴在那里,可能路加也在场。另外或许还有两三位同工,只是我们不知其名。我们想到这个小团体,就不期然会记起那句话,“无论在那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在希伯来会堂里,就有两三个人奉主的名聚集。我相信,保罗讲这第一篇信息时,他的目光注视巴拿巴和路加的次数可能多于其他听众。他在信徒围绕的气氛下讲道,也与主有密切的交通。

然后还有以色列人。他们是他肉身的同胞,是神的子民,是享有特权的百姓。他们有圣言;神向他们立约,又赐他们应许。当保罗那被主光照的双眼经过他的同工,看见这些以色列人时,他面对面面看见了一群神的选民。

但是另外还有人在场。“一切敬畏神的人。”这不是重复描述以色列人。在讲道中途,他又作了一次区分,“弟兄们,亚伯拉罕的子孙,和你们中间敬畏神的人”26节)。为了解释这两处引文,我们不妨看看本段之外的另一处经节,“散会以后,犹大人和敬虔进犹太教的人,多有跟从保罗,巴拿巴的”43节)。这里有一群人,被形容为“敬虔进犹太教的人”。这些人是希利尼人,或许也有罗马人,他们不属于犹太教,但深深被希伯来的宗教所吸引,这宗教只敬拜惟一的神。

为了明白当时的气氛,除了研究安提阿这城,和在场的听众之外,也必须对讲道者有所认识。他的这篇道主要是根据司提反的那篇申诉。如果我们将彼得五旬节的讲道和保罗这篇讲道比较,可以发现两者的相似处,他们宣讲的是同一个真理。两人都宣讲十字架,两人都肯定复活。到此,他们的相似处也结束了。但再读司提反殉道之前的那篇讲章,会看出保罗在安提阿的讲道有意或无意地以它为楷模。这是极有趣的事。保罗听到了司提反的申诉,他从未逃脱那篇讲道的力量。司提反满有信心,被圣灵充满,他一一回溯神古代子民的历史,然后谴责他们的罪行和愚昧,以致激起了听者的愤怒。他们置他于死的时候,保罗深感快慰,在一旁替那些扔石头打司提反的人看守衣服。我相信,即使在那个时候,司提反的辩解就像尖锐的呼喊,萦绕着保罗的心。它仍然在保罗里面;当他在安提阿会堂讲道时,它的力量和感动仍驱策着他。

再注意一点,保罗的讲道从头至尾,都不是从以色列人的观点出发。他是对以色列人,和一切敬畏神的人说话。他在讲道中只有一两次以以色列人自居。他大半时候是以与他们分别出来的身分说话。另外,他极热衷希利尼思想,但在基督里,他从希伯来主义、希利尼主义分别出来,以便将揉合两者的基督信息之荣耀彰显出来。

保罗在他的信息中宣告两件事;

1.神的管理;
2.神的恩典。

他所传达的是,神是惟一的管理者;祂的管理中有不断而丰盈的恩典。

保罗未辩论神的管理之事实,也未将其当作一项教义。但他不断地提到这事实,似乎要将整个叙述当作一个辩证或教导。他从以色列人出埃及开始,回头他们的历史,他们如何由埃及进入旷野。他提到他们进入应许之地,在那里寄居,直到大卫的时代。然后他完全省略了从所罗门到尼希米和玛拉基中间的历史,而直接以基督徒运动联结,“从这人(大卫)的后裔中,神已经照着所应许的,为以色列人立了一位救主,就是耶稣。”大卫与耶稣之间隔着的这一段冗长黑暗时期──充满着人类的败坏、堕落、灾难──已被保罗用一个字“祂”(即神)作为桥梁连接起来了。神已从大卫的后裔中,立了人子耶稣。

保罗论到以色列的历史时,不断强调神的管理。提到他们出埃及的事,“神拣选了我们的祖宗,”“抬举他们”“领他们出来。”关于旷野的四十年,祂“容忍他们”。旁注有,“容忍或作抚养。”我们从两者中都可发现同样的温柔和慈爱。论到他们进入应许地,保罗说,神“既灭了迦南地七族的人,就把那地分给他们为业……约有四百五十年。”那段时期,他们没有君王,遇见危机时就由独裁者或士师定夺管理。祂“给他们设立士师……直到先知撒母耳的时候”。然后转机来了,这个国家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里程,他们求一个王,“神就将……扫罗给他们。”不久之后,扫罗死了,保罗说,“既废了扫罗。”接着大卫作王,“就选立大卫,作他们的王。又为他作见证。”最后,祂,同一位神,“照着所应许的,为以色列人立了一位救主,就是耶稣。”然而以色列人不明白他们自己先知的话,当救主来临时,他们却不认识祂,并且将祂杀了,放在坟墓里。但保罗说,“神却叫祂从死里复活。”

因此整篇信息主要传达的,就是神的管理。神拣选,高举,引领祂的百姓。在旷野容忍他们四十年。神灭了迦南列国,把那地分给他们。神在他们遭遇险境时给他们士师。他们求一个王时,神将扫罗给他们。神又废除扫罗,兴起大卫。然后是所罗门的历史,国家分裂成犹大和以色列,被掳,战败,灾祸连连。那时他们没有王,没有祭司,没有先知。剩余的民生活在罗马的铁轭之下。神赐下耶稣。神不顾人类的失败,仍宣告要藉着这位人子赐福于人。

保罗在安提阿会堂说的话,也启示了神奇妙的恩典。这是对以色列人和外邦人传讲的中心信息。人类的失败昭然若揭。保罗回顾以色列的历史,认清了这种失败。首先是百姓在旷野显露的失败,所以神不得不容忍他们,或像慈爱的父亲抚养他们。然后是他们的刚愎自负,拒绝神的管理,向祂求一个王。最后,他们的罪恶表现在杀了耶稣,将祂放在坟墓里。整个故事是一幅黑暗的画面,描绘了一个被神呼召、拣选、抬举的国家之失败。

但背景不单如此而已。保罗向会堂里的以色列人和进犹太教的人所强调的,不是失败,而是加在上面的恩典,这恩典要控制失败,以迈向神最终的旨意。神的恩典从起初就有,因为祂拣选他们。然后是忍耐的恩典,祂容忍他们,或像父亲一样抚养他们。那也是管教的恩典;祂给他们扫罗,好叫他们明白他们的失败和求一个王到底意味着什么。祂又将大卫给他们;大卫治理全国,代表着神对人的旨意。那也是完全的恩典,尽管有所罗门,亚哈,亚哈斯,尼布甲尼撒,亚述,埃及,和一切的刀兵,灾难,挫败,祂仍然立了一位救主。那是整个福音里无止尽的美妙乐符。当祂将救主赐给在黑暗而盲目之民的中间时,他们却不认识祂。他们熟悉律法和先知的话,知道神应许要赐救主,但救主来了,他们却不认识祂。保罗说,神强使这些人的愚昧和罪行成就了祂的旨意;没有一句话比这更能显明神的管理和恩典。他们定了基督的死罪,却不知道他们所作的应验了先知的话。彼得在他第一篇讲道里说到耶稣,“既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藉着无法之人的手,把祂钉在十字架上杀了。”保罗说他们“就把基督定了死罪,正应了先知的豫言”。最后是完成的恩典,保罗将三个事实摆在他们面前,那就是耶稣应验了过去最高的期望,启示,和豫言。诗篇2篇提到君王。这位人子就是君王。保罗接着又引用以赛亚的话,将其与诗篇16篇连接起来。彼得也曾在他的第一篇讲章里引用这篇诗;它豫言了这位圣者永不见朽坏。保罗宣告,藉着耶稣的复活,祂已显明是君王,并被接受和证明是以色列的希望,和世界的救主。这是保罗的论证。

最后是他的呼吁。他宣告,“这人”,这位君王,已被钉十字架,并且复活了。彼得对耶路撒冷的听众提到罪得赦免的事。保罗也是如此,但他用了另一个词──“称义”。这是基督教会里一个崭新的词汇。主在法利赛人和税吏的比喻里曾使用过这词。它对保罗而言,是一个关系重大的词。为了明白这词完整的含义,我们必须研读他的罗马书。“称义”一词远比“罪得赦免”更强烈有力。这词解释了罪得赦免,并且将这思想发扬光大。保罗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会堂,对以色列人和渴慕神道的希利尼人,证实神的管理和恩典;宣告耶稣已完成了这管理和恩典,并且为一切相信的人提供了称义的可能性。

接着,他提出警告。“小心!”他引用先知哈巴谷的豫言,这位有信心的先知所豫言的话,显示信心的原则是人活着必须秉持的原则。所以他向这些人启示一个事实,就是人可以凭着对主的信心而称义。

总结说来,这位伟大的宣教士被记录下来的第一篇讲道,宣告了惟一的神,神的旨意,和惟一的救主。他宣讲的福音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因信称义。称义的证据是耶稣基督的复活。这是对希伯来人,也是对外邦人的宣告。他将自己与这两类人分别出来,但他的信息是针对双方说的;因为在基督里,他不再是犹太人或希利尼人。在基督里,他发现了那将犹太人和希利尼人带入生命里,使他们与神的旨意相调和的惟一救主。

使徒行传13:42-52

本段记载保罗在安提阿会堂讲完道之后,紧接着发生的事。其中包括这城里奇怪的骚动、冲突,和兴起的运动;这故事掺杂着情感的表现,理性的挣扎,和意志的决定。它的范围限于安息日,但整个气氛是喧哗争斗的。

我们已讨论过使徒的那篇讲道,现在要来看讲道的结果。我们不妨设身处地想想那些人在这两个安息日中间所作的事。可以想像那些听了保罗讲道的人,如何回到也们的学校和市场,在友朋中谈论他们从那个陌生人口中,所听到的奇妙、惊人、又具吸引力的话语。下一个安息日来了,这人又讲另一篇道,当时合城的人几乎都聚集起来。彼西底的安提阿全城为之轰动。我们试着来发现这种骚动的原因,并探讨这种冲突如何说明传讲基督福音时的一个重要原则。

引起安提阿骚动的原因何在?42节说,“他们出会堂的时候”──指那些在会堂听了保罗讲道的人──“众人请他们到下安息日,再讲这话给他们听。”44节说,“到下安息日,合城的人几乎都来聚集,要听神的道。”46节保罗对希伯来人说,“神的道先讲给你们听。”48节说,“外邦人……赞美神的道。”从这几句话,我们发现了安提阿全城骚动的原因。整个城市都被搅动了,因着一个人的信息,就是本段一开头所谓的“这话”,和路加所形容的“神的道”,全城分裂成数个阵营,在思想、情感、意志上互相对立。

因此,要明白安提阿骚动的原因,必须记住这段记载的要点。毫无疑问的,他们争论的中心是那惟一的神。这主题吸引了会堂里改信犹太教的虔诚人,也引起安提阿人的注意。保罗所讲有关独一真神的真理,是论到神永远的管理和恩典。他回顾希伯来人的历史,由出埃及直到大卫的时代。他再略过所罗门到尼希米的那段时期,直接讲到耶稣的降临。

保罗宣告的基本真理,就是神和祂的管理,然后进一步指出祂的管理总是充满无限恩典;祂从宝座发出的一切行动,都是以无限的爱为出发点。接着他讲到中心的教训,确定神的一致性;他提出耶稣的十字架和复活,而使听到的人大感惊讶。他并且向这些人证实他们的罪可得赦免;他使用了教会史上第一次出现的词──“称义”,以后他在罗马书里有更详细的解释。他结束时指出,凡相信耶稣的人罪都可得赦免,自白称义,不论是希伯来人,希利尼人,与他有血缘之亲的人,或素昧生平,与他在思想、信念上南辕北辙的人都一样。

这些就是安提阿人在会堂所听到的保罗的第一篇信息,结果引起了分歧的看法,情绪和对立的决定。

一篇这样的信息,为什么会掀起如此轩然大波?因为这信息触到了人类生命中最深的东西;是有关神的真理;论到一个永远长存的生命,这生命永不被毁灭,可以存到万代,绝不受时代巨流的影响;另外又提出罪的事实,以及罪得赦免,因信称义。保罗在会堂里的讲道,丝毫不涉及物质的事。他没有论及文化,食物,服装,建筑的潮流。他也未探讨一些知识上的问题。他未讨论希伯来主义和希利尼主义的区别。他没有触及政治,例如罗马政权的问题。他只对付每一个人生命最中心的事实,神,生命,和罪。我并不是说,他忽略了周围人的情绪,或对别人的感觉漠不关心。他对生命中属物质的事,如食物,衣着,住处,并非心存轻视。但他并未花时间在这些次要的,暂时的事上;他直接来到启示的中心。当他讲到神,永生,罪,和赦罪的可能性时,他是在对付人永远要面对的事;他的话吸引了他们,造成骚动,分歧。这些知识,情绪,意志上的分歧所产生的效果,在整本使徒行传中处处可见。

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个冲突。首先说到有些人“满心嫉妒”,然后我们又读到,“外邦人听见这话,就欢喜了。”注意其中的区别;一个是满心嫉妒,一个是满心欢喜。再看另一处对比,“硬驳保罗所说的话,并且毁谤”“赞美神的道”。或者另一处,他们“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其他人是“豫定得永生的”。这两句话可以互相解释。“凡豫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这句话并未涉及神的行动。它是指人自己的态度。最后的对比是,有的人“毁谤”,有的人“信了”。这一系列的对比显示保罗传讲神的道所造成的结果:人们中间起了冲突,分裂,区别。

他们拒绝的理由何在?乃是出于偏见和自私。他们不是出于理性拒绝,而是因偏见而拒绝。他们听了第一个安息日的讲道;有证据显示,他们在知识上拒绝这篇信息,因为保罗在结尾时对他们说,“你们务要小心,免得先知书上所说的临到你们。主说,你们这轻慢的人,要观看,要惊奇,要灭亡。”

但圣经对他们在第一个安息日的拒绝或刁难只字未提。我们只读到,“他们出会堂的时候,众人论他们到下安息日,再讲这话给他们听。”那么,为什么到了第二个安息日,他们又露出拒绝的态度呢?那乃是出于偏见。这些人看见外邦人也在场满怀期盼地聆听,并且保罗对外邦人宣告,他们和希伯来人一样可以罪得赦免。这些人是偏见而自私的;他们遗忘了真理的问题,却斤斤计较私人的利益。他们紧闭心窍,敌挡真理,只为维护传统的优越感,因此他们等于自认为不配得永生,又硬驳保罗的话,并且毁谤。

再观察其他人。正如我们刚刚看见,有些人因偏见而对真理紧闭心门,同样,另一方面我们也看见有些人敞开心门。这些人听见这位独一真神的道,祂充满恩典的管理,祂赐下救主,人可以称义,他们就让这真理进入他们的心。对这些人而言,这真理是至高无上的,因此,他们里面就有了新的权利。真理对个人生命造成的影响,端赖他是紧闭或敞开心门而决定。约翰福音有一短句极富深意:“诚实的心。”当一个人有诚实的心,打开心门,愿意接受真理,明白真理,并且不计一切代价遵行真理,那么使徒的教训和讲道必然能为他带来生命。但若有人为了任何理由对真理关闭他的心,让偏见滋生,并由偏见产生辩驳,那么他的结局就是死亡。

这些事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1.“主的道,传遍了那一带地方。”
2.逼迫接踵而至,并且一路尾随保罗到各地。
3.使徒满心喜乐,被圣灵充满。

虽然城中起了冲突,但主的道因此传遍了那一带。一个施加逼迫的城市,可以将神的使者驱逐出去,却无法赶走他们所作的工。有一小群人留在安提阿。他们是听见,相信,并接受圣灵恩赐的人,他们已成了基督身子的肢体;他们满心欢喜快乐。

让我们再回头一下这个故事,看看我们能学到什么功课。留意这些基督徒传道人。传道人的工作一向是宣讲人生命中最深的事。他们并不是要完全不顾物质生活,或精神上的事;但他们的职责在于领人与神建立关系,对付人类本性中最重要的事。另外请注意讲道之后的工作。保罗和巴拿巴鼓励这些相信的人要继续长进,但是他们又断然转向外邦人。他们说,“只因你们……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我们就转向外邦人去。”保罗心中充满对弟兄的爱。他的书信中常常带着泪痕、焦虑。他从未须臾停止对这些肉身弟兄的爱。而这些希伯来人在他得救之后,没有帮他任何忙,只会逼迫他,使他受苦。细心读他的话,“神的道先讲给你们,原是应当的。只因你们弃绝这道,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我们就转向外邦人去。”这句话包含一个原则,当人听见基督的十字架可带给人永生时,如果他们不肯接受,那么先知,使徒,传福音的就有责任,转向其他人传讲。如果将保罗当日在安提阿会堂行动的原则应用在今日,岂不是许多传道人要离开讲台,转往人心饥渴的遥远异地?这个原则应当在今日应用多少?这是我们当深思的问题。

另外,再注意基督徒信息的果效;那是由生命进入另一生命,或由死亡进入死亡。它引起了嫉妒或欢喜,毁谤或相信;它激起逼迫的地狱之灵,或寻求拯救的圣洁之灵。十字架的信息总是诉诸人的理智,引起他们中间的分歧。它搅动人的感情,产生敌对和分裂的情绪。它冲击人的意志,要求人或相信,或毁谤。宣讲神的道,能在这世上引起其它事物所无法造成的分裂。

我们个人在默想这故事时,当发出什么问题?在一边是自己断定不配得永生的人,另一边是愿意接受永生的人。有人毁谤,有人相信。我们究竟站在那一边?每一个人都当在内心如此自问。──《摩根解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