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约翰福音注释

Ⅳ 尾声(二十一1-25

A 耶稣向七位门徒显现(二十一1-14

1-3 尾声是以耶稣复活后的另一次显现作为开场白:这些事以后,耶稣在提比哩亚海边又向门徒显现。提比哩亚海是加利利海的另一称呼(参六1)。作者以列出七位参与此事的门徒开始他的记录:他怎样显现记在下面:有西门彼得和称为低土马的多马,并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业,还有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又有两个门徒,都在一处。彼得、多马和拿但业在本福音书早些时已提过,可是西庇太的两个儿子,雅各和约翰(参:可一19)的名字从未被提过。此节也没说另外“又有两个门徒”的名字。多马在此又被称为低土马,是“双生子”之意,表示他有个双胞胎兄弟或姊妹,可是福音书没提到他(参十一16,二十24)。

作者先描绘此次复活显现的场景:西门彼得对他们说:“我打鱼去。”他们说:“我们也和你同去。”他们就出去,上了船。那一夜并没有打着什么。有些人认为这事件证明门徒在重新被耶稣任命之后,一直处于茫然和失职的状况,可是这故事述说的方式并没暗示有此意,别的人则认为二十一章是后来才添加进去的,它报导发生在二十章21-23节重新任命之前的事,如此就可解决门徒在被重新任命之后所作的返回原来职业的异常举动。然而似乎没有必要为门徒的举动作些辩护,根据马可福音十四28和十六7,耶稣亲自告诉门徒要回到加利利,而且祂将在那里与他们会面。因此当他们等候祂时,自然会重拾打渔的旧业。夜晚通常是打渔的最佳时机,可是那晚门徒没打到任何鱼,这对他们并非头一回经历(参:路五5)。

4-6 接着作者描述耶稣的显现:天将亮的时候,耶稣站在岸上,门徒却不知道是耶稣。他们的船离岸边大约有一百码之远(参二十一8),当时天刚蒙蒙亮,因此看不清站在海岸边的是谁。耶稣就对他们说:“小子!你们有吃的没有?”翻译为“有吃的没有”(prosphagion)这字,是指拌饭吃的小菜,通常是小鱼。他们回答说:“没有。”耶稣说:“你们把网撒在船的右边,就必得着。”他们服从这命令,便撒下网去,竟拉不上来了,因为鱼甚多。就某方面来说,这与彼得和他的伙伴在路加福音五4-9所记录的经历类似。这两次事件都显示耶稣拥有掌管大自然的权柄。

7-8 耶稣所爱的那门徒对彼得说:“是主!”“耶稣所爱的那门徒”若指西庇太的儿子约翰,这一点也不令人惊奇。因为约翰也是渔夫,并且或许也参与了彼得早先在路加福音五4-9所经历的奇迹。当他看到类似的奇迹发生时,立即就认出站在海边的人必是耶稣无疑。那时西门彼得赤着身子,一听见是主,就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里。NIV版翻译的“外套”(ependytēs),在新约圣经只出现过这一次,从这段经文上下文来看,应当作另一种解释NIV版翻译的‘for he had taken it off’(ēn gar gymnos),直译应当是“因他赤着身子”。从古代的艺术和文献显示,用网打鱼的渔夫通常是光着上身工作。因此彼得因是光着上身,在跳入海里去见老师之前,随手抓起一件简单上衣披上,以示对老师的尊重,并不见得是件正式“外套”。(翻译为“束上”的原文是diazōnnymi,也可作“披上”或“整理好”解。因此彼得也许不是光着上身,不用穿上外套,而是将穿在身上的简单上衣扣好,以便不妨碍游向耶稣)。当彼得带头游向岸边去见耶稣时,其余的门徒(离岸不远,约有二百肘)就在小船上把那网鱼拉过来。

9-11 岸上有件令人惊喜的事等着他们:他们上了岸,就看见那里有炭火,上面有鱼,又有饼。复活的耶稣是如何获得祂所烤的鱼和面包,这里并没说明。可是祂也没忽略门徒劳苦得来的收获:耶稣对他们说:“把刚才打的鱼拿几条来。”耶稣是对七位门徒说话(“他们”),可是彼得却是第一个回应的人:西门彼得就去,把网拉到岸上。那网满了大鱼,共一百五十三条;鱼虽这样多,网却没有破。作者记下鱼的数目,也许并不像某些人所建议的具有象征意义125,而是强调此次捕鱼的奇迹性——抓到庞大数量的鱼(153条),而且都是大鱼,即便如此,鱼网却没破。

12-13 将鱼拖上岸后,耶稣说:“你们来吃早饭。”接下来的句子令人纳闷:门徒中没有一个敢问他:“你是谁?”因为知道是主。这显示门徒心中仍有些许怀疑,虽然有些怀疑,但没人敢问:“你是谁?”从直觉上他们知道是耶稣。耶稣接下来所作的动作将使余留的任何疑窦一扫而空:耶稣就来拿饼和鱼给他们。他们曾在五千多人面前看到耶稣如此做(六1-13),从前也听过耶稣告诉他们在哪里可捕获许多鱼(路五4-9),将这些事加在一起,就扫除任何疑问,他们所遇见的果真是主耶稣。

14 这段插曲是以一个解释来作结束,耶稣从死里复活以后,向门徒显现,这是第三次。第一次是当多马不在时,耶稣向门徒显现(二十19-23),第二次是多马也在场时(二十26-29)。二十一章这节说到二十章里发生的事,表示这章若是后来加上作为尾声的话,是为了要与前面所写的事衔接起来。

B 耶稣与彼得(二十一15-19

15 这段经文记录耶稣对西门彼得发出的问话和重新任命他,开始时这么说,他们吃完了早饭,耶稣对西门彼得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耶稣与七位门徒共进早餐后,将彼得单挑出来,问他爱祂比“这些”更深吗?耶稣理当能问彼得(1)比其他在场门徒更爱祂吗?;(2)爱祂较爱其他门徒更多吗?;(3)爱祂较爱抓到的鱼、船和打渔用具更多吗?第二点似乎不太可能,因为从没经文提过彼得爱其他门徒。第三点则有可能,若认为彼得决定去打渔(二十一3),表示他已不跟从耶稣,重操旧业。这点若不可能,就只剩第一点了。还记得彼得曾身先士卒地表示,他对耶稣绝对效忠吗(十三37-38;参:太二十六33)?当彼得回答耶稣的问话时,他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彼得的回答是肯定的,可是已没了先前的拍胸脯和理直气壮,只简单地说,他的主知道他爱祂的真相。耶稣对彼得肯定的回复说,你喂养我的小羊。祂重新指派彼得喂养(boske)祂的“小羊”(arnia),意指他应当为新信徒提供属灵粮食。

16 耶稣在这节重复祂的问话,也得到同样的回答:耶稣第二次又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牧养我的羊。”惟一的区别是,耶稣差派彼得牧养(poimaine)祂的“羊”(probata),意指牧养一般信徒(参十1-27)。

17 然后耶稣第三次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常有人提出耶稣在前两次问话中所用的“爱”(agapaō)这动词,与彼得前两次回答的“爱”(phileō)这动词不同,可是在第三次的问话和回答中都是用phileō这动词,有些人还将它们的区别拿来大做文章。其实agapaōphileō在第四卷福音书中是作同义字用。例如:agapaōphileō这两字都用在圣父对圣子的爱上(十17,十五9,十七232426/20),耶稣对拉撒路的爱上(十一5/十一336),耶稣所爱的门徒身上(十三23,十九26,二十一720/二十2)以及父神对门徒的爱上(十四23/十六27)。

一个重大的区别是编者穿插进来的评语,彼得因为耶稣第三次对他说“你爱我吗”,就忧愁。他因何事忧愁,并没说明。或许他觉得耶稣对他前两次的回答不满意,于是回答说:“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彼得的回答与前两次无异,只是前面多加了一句“你是无所不知的”,强调当他说:“你知道我爱你”时,是真心实意的,并且知道万事的耶稣,晓得彼得的心意。耶稣回答说,你喂养我的羊。这次耶稣交代彼得要喂养(boske)我的羊(probata),意指要为一般信徒提供属灵粮食。

耶稣也许是给彼得三次机会,重新表达他对祂的爱,也重新任命他三次,因他曾三次不认主(十八15-1725-27)。记载彼得重新被任命的事,对那些在压力下崩溃、不认主的基督徒,是个极大的激励。这与六亲不认的离经背道不同,主耶稣不认为彼得是那种人。

另外有两件事应当作些批注。第一,耶稣说到“我的羊”,这与十章27节相同,耶稣在那节也说信徒是“我的羊”。因此耶稣在这节将牧养信徒的角色交给彼得。其次,类似的字句也用在彼得前书五1-4和使徒行传二十28-29,鼓励长老要牧养神的羊群。这显示耶稣在二十一章15-17节指派彼得喂养祂的羊,不应当误认为这是彼得的专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天主教学者正确地指出,不应当强行引用这段经文来解释天主教教宗的职分问题126

18-19 耶稣将彼得恢复原职后,对他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这句像谜般的话,将彼得年轻时随心所欲自由走动的经历和年老时的经历形成强烈对比。年老时,他自由来去的独立性格会被剥夺,被迫伸开双手,被人“束上”,带到他不想去的地方。伸开双手意指那些被钉十字架的人,必须伸开手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走向行刑之地(参Barnabas 12:4Justin, I Apology, 35)。作者让我们对这句话的含义没有丝毫怀疑:耶稣说这话是指着彼得要怎样死,荣耀神。据知彼得是被钉十字架(Tertullian, Scorpiace xv.3),死于非命(1 Clement 5:4),而二十一章18-19节是对他如此殉道所作的最早见证。耶稣接下来对彼得所说的话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说了这话,就对他说:“你跟从我吧!”彼得真的是要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耶稣。

C 耶稣与所爱的门徒(二十一20-24

20-21 听完耶稣对他自己命运所作的预言后,彼得转过来,看见耶稣所爱的那门徒跟着,就是在晚饭的时候,靠着耶稣胸膛说:“主啊,卖你的是谁?”的那门徒(十三22-26),彼得看见他,就问耶稣说:“主啊,这人将来如何?”当彼得听到他自己的命运后,也想知道与他深交多年的另一位门徒的命运127,这一点也不奇怪。

22 耶稣回答彼得的问题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基本上,耶稣对彼得的回答是提醒他,只当“跟从”祂(19节),不必去操心耶稣所爱的门徒的命运。彼得虽会遭遇横祸,所爱的门徒却也许会活到耶稣再来的时候(参十四3)。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卷福音书虽强调现今可经历的永生和保惠师的来到(参:约壹二28,三2),可是仍认为耶稣有第二次的降临。

23 耶稣的有些跟随者误会了耶稣对彼得所说的话,于是这话传在弟兄中间,说那门徒不死。有些人相信耶稣会在所爱门徒的有生之年再来。当所爱的门徒与世长辞后,似乎就在这些人的信心上造成了危机。于是第四卷福音书的最后几位编辑就针对此事加以解释,其实,耶稣不是说他不死,乃是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这句话的目的是要纠正人们的误解,特别指出耶稣所说的话中,前面是说“我若要他等到”,并不是预言所爱的门徒不会死。编辑们处理了这误会后,也将一些人的信心危机解除了。

24 这句话中包含了第四卷福音书的最后几位编辑对所爱门徒的见证大力的支持。这些编辑到底是谁,无从确定,一个可行的建议是,他们是以弗所教会的长老们。编辑们提到所爱的门徒为耶稣所作的见证时说,为这些事作见证,并且记载这些事的就是这门徒;我们128也知道他的见证是真的。“这些事”是指整本福音书的内容,不光指二十一章记录的事件,遑论耶稣在二十一章23节对彼得所说的话了。此节所暗示的是,第四卷福音书所保存的基本见证,来自所爱的门徒,也是他负责将它记录下来,然后编辑们才对他的见证真实性加上自己的证明。这当然是为了向读者保证,他们所读的内容值得信赖。

D 结语(二十一25

25结语让人联想起二十章30节的话,虽然两者不尽相同:耶稣所行的事还有许多,若是一一的都写出来,我想,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以如此夸张的手法写作在当时是相当普遍的129。它为的是要提醒我们,主耶稣所行的神迹真是罄竹难书,本卷福音书所记载的,只是千挑万选中的一点而已。可是一如二十章31节所说,它们足以提供相信耶稣是基督的证据,而这信心会让读者经历到永生!

注:

1.见:第四卷福音书中的“犹太人”,[X K 第四卷福音书中的“犹太人”]

2.这些和其他反对理由在布伦柏格(Blomberg)的书中有更详细的讨论,[Ⅷ 历史可靠性]

3Robinson, Redating New Testament, pp.310-311

4Robinson, Priority of John, pp.33-35.

5Wescott, pp.v-xl.

6.被Neill and Wright引用在p.338.

7Gardiner-Smith, pp. 96-97;Smalley引用,p.14.

8Dodd, Interpretation of Fourth Gospel, p.449.

9Dodd, Historical Tradition in Fourth Gospel, p.423

10Robinson, Twelve New Testament Studies, pp. 94-106.

11Smalley, p.29.

12Forma, Gospel of Signs; Fourth Gospel and its Predecessor.

13Martyn, History and Theology.

14.参:Bauckham.

15.参:Culpepper.

16Bultmann, Theology of New Testament, vol. 2, pp.37-40.

17Pryor, pp. 157-158

18Bultmann, Theology of New Testament, vol. 2, pp.58-59.

19Barrett, Gospel, p.82.

20Brown, Gospel, AB 29, p.cxiv.

21Kysar, pp. 122-126.

22Smalley, pp.204-210.

23Carson, pp.276-280.

24Barrett, Gospel, p.156.

25.这个介系词(pros)的一个意思是“面对着”某人或某东西。

26.巴瑞特简单明了地解释说:“theos前面没有冠词,就是述语形容‘道’的本质。因为缺了冠词就表示道是神,可是并非惟一的一位神。若在theos前面加上冠词ho的话,就表示除了三位一体之神的第二位以外,再也没有其他任何一位神。”(Gospel, p.156

27Moloney, p.35.

28.对观福音书说主耶稣的圣工在约翰被关入监牢之后才开始(太四12;可一14),只有约翰福音让我们知道主耶稣的圣工早已开始,与约翰的事工有些重叠。

29.有些手抄本在此处是“独一无二的儿子(monogenēs huios)”,可是更多的手抄本是写“神独一无二(monogenēs theos)”。

30.欲知详情,请参考Riesnerpp. 29-63

31.羔羊的另一字是arnion,在启示录中用了二十八次,都是指耶稣是羔羊。

32.参:1Enoch 49:3Psalms of Solomon 17:37; Testament of Levi 18:2-14; Testament of Judah 24:2-3

33.有些古老手抄本以“被拣选的那位”(eklektos)代替“神的儿子”(huios tou theou),这是个重要的不同点,可是“被拣选的那位”和“神的儿子”都同样指弥赛亚。

34.死海古卷中有些经文将弥赛亚与神的儿子这头衔连在一起:4QFlor 1:10-14;1QSa 2:11-124QpsDanAa (4Q24621

35.另外惟一一位以矶法称呼彼得的新约作者是使徒保罗(林前一12,三22,九5,十五5;加一18,二91114)。

36.有人建议拿但业即巴多罗买,因为在十二门徒的名单中他的名字有三次都与腓力连在一起(太十3;可三18;路六14)。

37.参:罗九4-5,保罗提到以色列人时说“……那儿子的名分、荣耀、诸约、律法、礼仪、应许都是他们的。列祖就是他们的祖宗,按肉体说,基督也是从他们出来的。他是在万有之上,永远可称颂的神。阿们!”

3851节,三3511,五192425,六26324753,八345158,十17,十二24,十三16202138,十四12,十六2023,二十一18

39.新约圣经中还有三次用到“人子”这字(但无定冠词),来二6;启一13,十四14,只是指一个普通人。

40.欲知详情,请参阅Marshall Son of Man, pp.775-781

41.参:NRSV:“这与我与你有什么相干”,RV:“我与你有什么相干”,RSV:“你与我有什么相干”。

42.参:可五7/路八28,附在人身上的鬼如此问耶稣;士十一12,耶弗他质问亚扪人;王上十七18;王下三13;代下三十五21;以斯拉一书一26,其中国王们与先知们相互质问。

43NIV翻译为“喝多了后”,将原文的动词软化了,应当翻译为“喝醉了后”。

44.将水变为酒(1-11节),医治大臣的儿子(四46-54),医治三十八年的瘸子(五1-9),给五千人吃饱(六1-14),在海面上行走且奇迹似地登岸(六15-25),医好生来瞎眼的人(九1-8),使拉撒路起死回生(十一1-46)。

45. Naos”,BAGD, pp. 533-534.

46.作者在三章1节介绍完尼哥底母后,从2节开始记录他们的对话,2-12节都用第二人称,表示直接对白。三章13节从第二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如此一直到三章21节。乍看之下,作者的评语应当从13节开始,然而每当作者描述主耶稣使用“人子”的话语时(一51,三1314,六275362,八28,九35,十二23,十三31),都使用第三人称。因此,这暗示三章13-15节仍是耶稣与尼哥底母的对话,作者的评论从16节才开始。

47.只有三处例外:路一3,“从起初”,徒二十六5,“从起初”,加四9,“再”。

48.参:多三5:“他便救了我们;并不是因我们自己所行的义,乃是照他的怜悯,藉着重生的洗,和圣灵的更新”,此处“重生的洗,和圣灵的更新”也是重名法。

49.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中的pneuma是从希伯来文rûah翻译而来,它也同样是“风”、“气息”或“灵”的意思。

50.在传十一5能找到同样的教导:“风从何道来/,骨头在怀孕妇人的胎中如何长成/,你尚且不得知道;这样,行万事之神的作为/,你更不得知道。”

51.在本福音书中耶稣另外还用了第一人称复数四次,它们具有三种不同意义:(1)在井旁对撒玛利亚妇人说他们与撒玛利亚人不同:“我们所拜的,我们知道,因为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四22);(2)对门徒说话且提醒他们:“我们必须作那差我来者的工”(九4);(3)向父神祷告,使门徒合而为一:“像我们合而为一。”(十七1122)。第一种意义不适用于三章11节,剩下的“我们”就只能指耶稣与门徒或耶稣与父神。耶稣与尼哥底母谈话的此段经文中没有门徒的踪影,因此“我们”最适当的是指耶稣与父神,这与耶稣一再说祂是以父神的名义说话,且照着父神要祂说的话说话(八28,十二49,十四10,十五15)。有人建议耶稣在此是模仿尼哥底母在三章2节所说的“我们”:“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里来作师傅的”,可是这节与三章11节离得太远,有些牵强附会。

52.“天上”(epouranios)这字在四本福音书中只出现这一次,可是在保罗书信和希伯来书却出现十八次(林前十五402x〕、482x〕、49;弗一320,二6,三10,六12;腓二10;提后四18;来三1,六4,八5,九23,十一16,十二22),总是指天堂的事,几乎全与这世界做对比。

53.主耶稣在十字架上被举起,含有两个似乎互相矛盾的意义,不仅指祂的受难,也指祂离开这世界回到荣耀中去。

54.只有一个例外(二十一1),可是在这段经文,houtos清楚表示是指接下来发生的事。

55.有学者认为此话是另一证据,显示作者正与施洗约翰异端相抗争,特别强调施洗约翰只是个人。然而,作者在本福音书别处对约翰的态度都是正面的——他是耶稣的真正见证人之一,参一8注解。

56Sphragizō在新约圣经别处都是直接用来表示将东西密封好,以致无人能看见(启十4),不是说封起来使人能读(二十二10),或关起来让它不能逃走(二十3)。它用来比喻在人身上做记号以表示身分或拥有权(林后一22;弗一13,四30;启七3458),或认可之意(约六27)。

57.在第四卷福音书中“限量”(metron)这字只出现在这里一次,可是在新约圣经其他地方出现十三次,都像此处一样,可以直译(启二十一1517)或做比喻(太七2,二十三32;可四24;路六38;罗十二3:林后十13:弗四71316)。

58.有些版本(NIV)的四1是:“法利赛人听说耶稣/主收门徒且施洗比约翰还多”。

59.一条是沿着约但河山谷东边走,绕过撒玛利亚,另一条则是向西绕过撒玛利亚,走地中海沿岸。耶稣是走位于以色列中部的中央山脉,因此经过撒玛利亚。

60Schnackenburg, vol. 1p.424.

61.此字也出现在罗五1517,意指被称为义的恩典,在林后九15则指神在基督里为我们所做的事,在弗三7,四7和来六4,恩赐都与圣灵的工作有关联。

62.门徒很可能认为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接触会使祂成为“不洁净”。拉比律法说道:“撒玛利亚女子一出生就像女子在月经期中一样(不洁净)”(Niddah 4:1),可是接着说:“撒都该人的女儿若照着父亲的方式行事,就会被视为撒玛利亚女子一般。可是她们若将自己分别出来,按照以色列的习俗行,就被视为与以色列女子一般”(Niddah 4:2)。这些显示拉比对撒玛利亚女子和撒都该女子怀有极端的偏见,可是其他人并不一定接受这看法。

63.耶稣在此所说的话不应当用来作为建立祂圣工的时间指标。因为若是如此,撒玛利亚妇人事件应发生在小麦开始收成(三至四月)之前四个月,即十二月至一月。可是作者在本福音书此段中的一些迹象(二1-54)显示,此事件似乎发生在三月至四月间的逾越节之后不久(参二1323,三22-26,四1-340434546-4754)。

64.参:Koester, p.67.

65.这点导致一些学者辩论道,五章与六章放反了,五章应当放在六章与七章之间。可是没有任何经文证据支持这样重新的安排,从五章结尾到七章开头也不是很顺畅的连接,因此如此的解说并无任何助益。

66.有些学者提议,NIV翻译为“在海面上走”的epi tēs thalassēs这原文,也可翻译为“沿着海岸边走”。在文法上这是可能的,可是对上下文来说不合适,因为一个人“沿着海岸边走”,不会令人大惊小怪。

67.约翰一书的作者将基督徒应当有的所有义务总结在这句话中:“神的命令就是叫我们信他儿子耶稣基督的名、且照他所赐给我们的命令彼此相爱”(约壹三23)。

68.在旧约希腊七十士译本找不到与这一字不差的句子,可是有些经节与它相近,例:出十六15;尼九15和诗七十八24LXX为七十七24),最后这节似乎最接近。

69.耶稣(或作者)在七22也以同样方式纠正他们所说关于摩西与割礼的事:“摩西传割礼给你们(其实不是从摩西起的,乃是从祖先起的),因此你们也在安息日给人行割礼”。

70Sirach 24:21在提到摩西五经时说:“凡吃我的必会更饥饿,凡喝我的必会更渴慕”,这里所用的词藻与约翰福音十分类似,可是它们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71.耶和华神在出三十三20对摩西说:“你不能看见我的面,因为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

72.六54在此处所用的吃这字与前面的吃(esthiō)不同,此处和六565758都是用trōgō,trōgō带有咀嚼或啃耶稣的肉的意味,就会让祂的话更令人厌恶。可是在别处(十三18;太二十四38),trōgōesthiō是用做同义字,一如两字都出现在六54

73.见Caragounis, pp. 177-187,提供应当是“还不”(oupō)这字的理由。

74.耶稣在六32纠正犹太人所说的吗哪是摩西赐的这不精确的说法,严格地说,应该是神赐下的。祂在此处做了同样的事,坚持说割礼是从先祖时期传下来,不是摩西时代才有。

75.“虽然割礼只影响人体248个部分中的一部分,但它都超过安息日的重要性,难道一个人的整个身体(他若正病入膏肓)不更超越安息日吗?”(Yoma 85b)。

76.这是新约圣经直接使用‘Diaspora’这字惟一的一次,另外两次是比喻性用法,意指散居世界各地的基督徒(雅一1;彼前一1)

77Metzger, p. 188.

78.极难翻译的主要原因是,原文tēn archēn ho ti lalō hymin中有模棱两可的意思。tēn archēn可以解释为受格的名词(起初),或是副词片语(全然),当想到ho ti(什么)也可做hoti(为什么)解释时,困难就越发增加。

79. 基督教卫道学家游斯丁在与犹太人特里弗做言词交锋时也说到同一点:“你们完全是自欺欺人,以为自己是亚伯拉罕的嫡亲骨肉,就必定得到神所说的祂要透过基督赐给人的所有福祉。”(Dialogue with Trypho xliv.1)

80.罗马帝国的占领并非受到所有犹太人的欢迎,奋锐党的党员除了耶和华神之外不承认任何主宰,他们一直在为祖国的独立作暴力的争战。

81.参:Str-B 2, 523

82.在第四卷福音书中“儿子”(huios)这字只保留给耶稣一人用,信徒则被称为“神的儿女”(to tekna tou theou)。

83.有少数手抄本是写“亚伯拉罕看到你”而不是“你看到亚伯拉罕”,若采用那写法,此处就没有这问题。

84.有人问道“犹太人”在圣殿区怎能找到石头砸耶稣?一个可能是大希律王开始建造的圣殿在当时尚未完工,圣殿周围地上堆着些石头。

85.参:拉比律法,Niddah 5:6里头说,女孩过了十二岁以后,她的誓言也有效。

86.欲知详情及有关文献,参:Bailey, pp. 2-7.

87.这些相关的经文与第四卷福音书有些类似之处,但也有相异之处:妇人的名字没写出,她是抹耶稣的头不是脚,这件事发生在长大麻疯的西门家。路加福音也记载了一个用油膏抹的事,可是那是将香膏倒在耶稣的脚上,然后妇人用自己的头发去抹匀,并且那妇人“是那城里的一个罪人”,此事则发生在法利赛人西门的家中(路七36-50)。

88.有少数几卷古老手抄本没有“生命也在我”这句,可是更多的手抄本含有这句。这整段经文着重在生命这点,因此可支持它应当包括在原稿中。

89.许干被描述为拥有三个伟大的角色:“至高无上的国家统治者,大祭司和先知”(约瑟夫,Jewish War, i.68; Antiquities xiii.299)。斐罗说:“真祭司必定也是先知……没什么事是先知不知道的”(On the Special Laws iv.192

90.逾越节前该先接受洁净礼这事记录在民九6-13;代下三十15-19;约瑟夫的作品(Jewish War1.229vi.290)和拉比律法(Pesahim 9.1)中。徒二十一2426,二十四18也提到保罗行洁净礼。

91.马太、马可、约翰福音对此事的记录,与路加福音(路七36-50)有许多相异之处,显然路加福音是记录另一事件。

92.约瑟夫,Jewish War vi.422-425:“在色斯提阿思(Cestius)领导之下所作的统计,清楚显示这城的确能容得下如此众多之人。因他急于让鄙视犹大的尼禄皇帝(Nero)相信这城拥有极大的力量,就指示大祭司们,无论用何方法,一定要计算出总人口。在称为逾越节的一个节庆中,犹太人会从九时至十一时献上祭牲,献完后至少有十位以上的男士聚集在一起享用它(律法禁止一人独自享用),有时一小群男士中甚至会多到二十位共享大餐。于是他们将祭牲的数目统计一下,总共有二十五万五千六百头,若平均每十人献上一头牲畜,总人口就应当有两百七十万之众,全都是洁净且圣洁的。”

93.作者所引用的亚九9,没有任何现存手抄本与它一字不差地相同,或许他是凭记忆写下,或是引用一本现已不再存在的希腊七十士译本。

94.严格地说,伯赛大不在加利利,它在希律安提帕斯的统治之下,可是却位于分封王腓力的哥兰辖区内。然而它与加利利的交界处很近。

95.此处所用的“榜样”(hypodeigma)这字,在希腊七十士译本常指值得效法的死(参:马喀比二书六2831;马喀比四书十七22-17)。那么或许在十三章1-11节与十三章12-17节之间,并没有很大的中断,耶稣受死的概念也许一直持续到稍后的经文。耶稣或许不仅是说门徒要照祂谦卑的服事榜样去做,还要照洗脚这事所预表的祂的代死去做。果真如此的话,耶稣这教导就需再多加一层面,人们不仅需准备做卑微的服事,还需准备好为弟兄姊妹舍下自己。约翰一书三16的作者就了解此点:“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

96.此处所引用的话与希腊七十士译本相差很大(约翰通常都从旧约圣经这版本引用经文),可是它也不是从希伯来文圣经逐字翻译而来。显然作者是自己从希伯来文圣经翻译过来,不是从希腊七十士译本摘录出来。

97.耶稣的临别赠言与犹太人的临别赠言,形式上有些类似之处,它最像主前二世纪写成的Testaments of the Twelve Patriarchs,据说这些临别话语,是雅各的十二个儿子临终前的遗言。每位列祖都回顾自己的一生,提到他的失败和美德,以此教诲子孙。可是耶稣的临别赠言与他们有显著的差异,耶稣确实提醒门徒要记得祂的教诲,效法祂的行为,可是并没说到祂的失败,也不用敦促门徒避免重蹈覆辙。

98.约翰与马太和路加一样,说在鸡叫之前彼得会三次不认主(太二十六34;路二十二34),可是马可却说彼得会在“鸡叫两遍以前”三次不认耶稣(可十四30)。有人因此就提议,彼得总共不认主六次,免得别人认为福音书中有“错误”。可是一点都没必要如此解释,因为马太、路加和约翰说到鸡叫时,并没说它只叫一次,因此它们之间没有真正的矛盾。

99.这只是耶稣这句话四种可能翻译中的一种而已。翻译为“信”(pisteuete)的这两个动词,可以是直述语气或命令语气,因而可有四种不同的翻译:(1)“信神,也当信我”;(2)“你信神,也当信我”;(3)“你信神,你也信我”;(4)“信神,你也信我”。在这段经文中,第三和第四种解释说不通,可是第一和第二种也不是那么好。耶稣在这段经文为的是要鼓励门徒不要忧愁,因此鼓励门徒不要对祂失去信心,才是最恰当的翻译。到底是劝勉他们要先相信神,或是提醒他们记得已相信神,就没太大关系了。

100NIV版将此节翻译为“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这只是一种手抄本的写法。另一种是加上“that”(hoti)这字,使这句变成一个问句:“若是没有,难道我不会早告诉你们,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的吗?”可是这两句并没什么真正差异。

101.有人建议这句话应当翻译为“我是真正、活的道路”。可是原文中这三个名词(道路、真理和生命)前面都有定冠词,于是不利于这说法。

102.希腊文中有两个字具“另一位”的意思,allosheteros。有人争辩道,allos表示相同的另一位,heteros则表示不同的另一位。因为十四章16节用的是allos,就表示另一位保惠师与耶稣是同一类的。可是allosheteros在第四卷福音书和新约圣经整体来说,并没什么区别。保惠师是与主耶稣相同的另一位保惠师,不是用allos这字的意思来定,而是以上下文决定。

103.“真理的圣灵”这片语在耶稣时代很流行,它出现在伪经(Testament of Judah 20:1-5 ),和死海古卷(1QS 3:18-21)。可是它们是以“真理的圣灵”和“错谬的圣灵”相对比的方法使用,第四卷福音书却没这用法。

104.这节在一些手抄本里还有另外两种不同写法,主要动词的时态与NIV版所用的手抄本不同。一本写道:“祂将与你们同住,且将在你们里面”,另一本则是:“祂与你们同住,且在你们里面”。 NIV版所用的手抄本最合理,NEB版、NRSV版和AV版都采用同样的手抄本。

106.帮助我们了解古代葡萄栽培法的主要资料来源是,Oxyrhnchus Papyrus 1631:“葡萄园工人合约”(约写于主后280年),和Plinythe Elder),Natural History xvii.35.参:Derickson, pp44-48

107.在新约圣经别处,剪去枝子表示弃绝不信耶稣的以色列人(罗十一17-21),可是此处是指离经叛道的基督徒(“凡属我的枝子”)。

108.有人提议,父神也许让门徒/葡萄枝子经历患难和痛苦,而使他们被修剪洁净,通过这样的“历练”,他们就与祂的圣洁有份(来十二4-11)。可是从十五章3节的上下文,找不出支持这解说的证据。

105.赞同这最后一种说法的原因,是注意到当耶稣在十七章1节开始祷告时记录道,“耶稣……就举目望天说”——这句话用在户外祷告比室内祷告好些。

109.在对观福音中,犹太人以鄙夷的口吻说耶稣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太十一19;路七34),可是这并非指税吏和罪人可像对待平辈一样,自称耶稣是他们的朋友,而是耶稣愿与他们打交道。

110.可三14-15说到耶稣任命和差派门徒:“他就设立十二个人——指定他们做门徒——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们去传道,并给他们权柄赶鬼。”

111.保罗在林前三10-15说到基督徒的工作会受到试验,只有通过试验的事工才能得奖赏。

112.这字在约翰福音还出现过两次,三章20节说到恶人不愿来接近光,因为恐怕他们的恶行被“揭发”出来,耶稣在八章46节则问,有谁能“证明祂有罪”。这字在新约圣经其他地方用作一些类似的意思:“指出或揭发”(太十八15;弗五1113),“责备”(路三19;提前五20;提后四2;多一13,二15;来十二5;启三19),“证明有罪或定罪”(雅二9;犹15),“审明”(林前十四24),和“驳倒”(多一9)。

113.“苦难”的原文是thlipsis,在十六章21节当耶稣用妇人在生产时的“苦楚”,来形容门徒在祂被出卖和钉死之后经历的痛苦时,也用了同一个字。当祂从死里复活后,这苦楚立即就化为喜乐。

114Speira通常指由四百八十位士兵组成的一队人马,此处或许指犹太领袖请求差派人数少一些的人马,万一他们的差役遇到耶稣他们拒捕时,可派上用场。

115.拉比律法说:“在职的大祭司与卸任的大祭司惟一不同之处,只在赎罪日所献的祭牲和献伊法十分之一的赎罪祭上。在赎罪日的圣殿仪式上两人地位相同,两人都必须按诫命娶处女,不得娶寡妇。近亲去世时,不得沾染不洁之物,也不得披头散发、撕裂衣服〔表示哀伤〕。当这两人去世时,都要从逃城带回杀人犯”(Horayot 3:4)。

116.例:古老西乃版叙利亚文圣经将这些经节做如下的安排:132414-1519-2316-1825下半节-27

117.这句话隐含的意思引发了一个问题:耶稣到底有没有与门徒一起吃逾越节晚餐,并且在第四卷福音书与对观福音之间有明显的差异,预知详情,参:Marshall, Last Supper, pp. 57-75

118.英文Calvary这字,是从拉丁文calvaria衍生而来,而拉丁文这字又是从拉丁文圣经中的Golgotha翻译而来。

119.参:Murphy-OConnor, pp. 36-42, 104-106.

120.有些人认为这事比喻基督徒社区的合一性,因为耶稣在十七章如此祷告。可是当作者记录此件事时,不太可能有此想法。

121.有人建议hyssōpō(“在牛膝草上”),应当改为hyssō(“在长矛枪上”),这听起来虽很吸引人,可是它只得到十一世纪一本手抄本的支持(476)。作者在十九章34节是用lonchē这字描写“长矛枪”或“刺刀”,不是hyssos,因此,这里更不可能指长矛枪。

122 Carson, p.623,提供详细的解释和参考文献。

123.参:Kruse对约壹五6-8的注释,pp. 174-180

124.如前所述,有人因二十章31节不同的经文版本,而对第四卷福音书的写作宗旨发生争论,该将动词看为不定过去式(pisteusete-意指“开始信”)呢?还是现在式(pisteuete-意指“继续信”)?前者可支持本福音书的布道性质,后者则支持造就性质。可是在动词语态的选择上如此考虑,有些小题大作,因为在本福音书中,不定过去式可表示开始相信(一7,四48,六30,八24,九36,十一42,十九35),也可表示继续相信(十一1540,十三19,十四29),而现在式也可指开始相信(六29,十38,十七21)和继续相信(六35)。

125.耶柔米(Jerome)写到希腊作者相信世间共有153种鱼,因此是指所有的鱼类,象征基督徒普世传福音的对象。

126Schnackenburg, vol. 3, p. 336; Moloney, p. 555

127.当第四卷福音书提到“耶稣所爱的门徒”时,除了一次之外(十九26),每次都与彼得有关(十三23-24,二十一720)。

128.有人建议说,本节所用的“我们”,是作者用文学著作上的复数来称呼自己,可是古代是否真有这种“我们”的文学用法,值得严肃质疑。Jackson在他的书134页提出另一种看法——“我们”是指作者(所爱的门徒)和他的读者,即指“你和我”。

129Johanan ben Zakkai(主后80年逝世,这使他成为所爱门徒同时代之人)曾说过类似的话:“天空若是张纸,所有的树都削成笔,所有的海水都是墨水,也不够写完我从老师那里学来的智慧”(Soperim 16:8;Str-B 2587中被引用)。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