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约翰福音注释

十六1 耶稣提到祂所说有关世人恨祂,以及门徒也会有同样经历的事,我已将这些事告诉你们,使你们不至于跌倒。当耶稣回到父神那里去之后,世人对门徒的仇视,若对门徒有如石破天惊,他们就会“跌倒”,翻译为“跌倒”(skandalizō)的这字,意思是“跌倒或陷入(罪中)”。耶稣担心门徒若非先有心理预备,敌对的势力若太强时,他们可能会跌倒,失去对祂的信心。因此祂要事先提醒他们,先有心理防备,就等于先有武装。

2 门徒将遭遇的是何种敌对?本节将有些详细描述。耶稣说,人要把你们赶出会堂。这是第四卷福音书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用“赶出会堂”(aposynagōgos)这字,新约圣经其他地方没再出现过(希腊七十士译本也没这字)。“犹太人”已经决议,若有任何人承认耶稣是基督,就会被赶出会堂(九22),许多相信耶稣的犹太领袖不敢公开承认祂,以免被赶出会堂(十二42)。现在耶稣事先警惕门徒,因为他们是祂的跟随者,不久就会被赶出会堂。本福音书的犹太读者,若怕有或已有同样的遭遇,这警惕就会在他们心中发出回响。

可是更坏的事还在后头呢!耶稣接着说,并且时候将到,凡杀你们的,就以为是事奉神。读者只要翻到使徒行传,就会看到此事:司提反被石头砸死(徒七57-60),大数省的扫罗发出除掉门徒的威吓,想要毁掉教会(徒八3,九1-2),希律王也让使徒雅各命丧剑下(徒十二1-2)。扫罗/保罗在悔改信耶稣之前,认为迫害教会是为神大发热心的表现(腓三4-6)。

3 犹太领袖虽然认为他们迫害耶稣和祂的一些门徒,是为神工作,可是耶稣却说,他们这样行,是因未曾认识父,也未曾认识我。耶稣说他们绝不是真服事神,甚至根本就不认识神。他们不认识神的证据,是他们没认出耶稣是神差来的,且在耶稣里面将神显明出来(五23)。

4 耶稣再重复先前已对门徒说过的话,我将这事告诉你们,是叫你们到了时候,可以想起我对你们说过了。当迫害临到门徒时,他们会想起耶稣已事先提醒过了,不会认为事情出了差错,那是耶稣早说过会发生的事。知道这点后,迫害就不会使他们跌倒或离开耶稣。

然后耶稣对门徒说,我起先没有将这事告诉你们,因为我与你们同在。显然他们在那之前不需要知道这些事,在他们跟随耶稣的初期,或许承受不了这样的教训。可是耶稣说真正的原因,是“我与你们同在”。当祂仍与他们同在时,祂好像“避雷针”,将所有迫害的闪电都吸引到祂身上。可是祂回到父神那里去之后,门徒自己就要首当其冲了。这是为什么耶稣先前没告诉他们,而现在在预备他们接受祂不在的日子时,告诉他们的原因。

iii 保惠师的圣工(十六5-15

本段经文再进一步解释圣灵的工作,包括四次中最后一次提到paraklētos(十四1626,十五26,十六7),每接下去的一节,都让我们对祂的角色有多一点的认识。

5 耶稣又再度提到祂即将离去的事,现今我往差我来的父那里去,你们中间并没有人问我,你往哪里去。早先彼得问了这问题(十三36),多马的抱怨中也隐含了这同样的问题(十四5),有些人认为这证明作者引用了两种不同的耶稣临别赠言版本(十三31-十四31和十五1-十六33),只是他懒得管两者之间的一些矛盾。别人则建议,耶稣不是说这问题没人问过,而是说现在没人问起。可是本节的“现在”与问问题无关,而是指耶稣离世的事。另一个提议是,耶稣的门徒虽然早先问了这问题,其实他们并不太在乎耶稣去哪里,只在乎祂的离去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所以耶稣能说,他们当中没人(真正)问过这问题。

6-7 耶稣晓得门徒感受如何,就接着说,只因我将这事告诉你们,你们就满心忧愁。耶稣一定很失望,门徒对祂即将受难和以后的沉冤昭雪没兴趣(参十四28),只为自己的损失忧愁。可是祂针对他们的损失说,然而我将真情告诉你们,我去是与你们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师就不到你们这里来;我若去,就差他来。作者在七章39节告诉读者,除非耶稣得到荣耀(透过受死、复活和升天),否则圣灵不会降临。因此耶稣的“离世”对门徒有益,因为只有那样祂才能将保惠师/圣灵差来。保惠师来了之后,会解除门徒彷徨无助的感觉。此外,祂还会做更多的事,也将对世界扮演一个角色,十六章8-11节会清楚说明。

8十六章8节描述保惠师对世界扮演怎样的角色:他既来了,就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 NIV版翻译为‘convict of guilt’(elenchō)的这字,希腊道德学家用来指良心的事,在希腊七十士译本则带有法庭上的意味112,此处也一样。当保惠师向世人证明他们在“罪、公义和审判的事上”有罪时,全在乎被证明有罪的人如何反应,而导致悔改得救或心地刚硬与被定罪。圣灵是透过门徒传福音的事工,在人心中做定罪的工作(参:林前十四24-25)。

9 耶稣说,保惠师会在世人心中定他们的罪,为罪,是因他们不信我。在第四卷福音书中,当“世人”这字被用来反对耶稣时,是指不信祂的犹太人,常指不信祂的犹太领袖。耶稣有几次对他们的罪提出了严重的警告(八2124,九41,十五2224,十九11),特别不祥的警告是在八章24节:“所以我对你们说,你们要死在罪中。你们若不信我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保惠师来时,会像耶稣一样,定他们不信的罪。不信的罪是不接受耶稣和祂的启示,是非常严重的罪,因为他们拒绝接受神差来的那位,祂独一无二的圣子(三18),它相当于拒绝神本身。

10 耶稣说,保惠师也会为义在世人心中定他们的罪,为义,是因我往父那里去,你们就不再见我。“义”(dikaiosynē)这字只出现在第四卷福音书的十六章810节,因此很难确定作者的意思,最好的办法是从“耶稣往父那里去”这点,来问世人怎么会“为义”而被定罪。“犹太人”以自己公义的尺度,妄下结论说耶稣是罪人(九24),可是他们错了,因为所用的尺度不对。被他们定为有罪的耶稣,当神将祂从死里复活,且高举到坐在祂右边时,就宣告说祂无罪。保惠师会让世人知道,他们所用的公义尺度是错的。

11 保惠师也会为审判在世人心中定他们的罪。最好也用保惠师在为义而定世人罪的同一方式来了解这点。“犹太人”用错了公义尺度,同样道理,他们对耶稣也用错了判断力。耶稣当年在世时对他们说:“不可按外貌断定是非,总要按公平断定是非”(七24),当耶稣回到父神那里去之后,保惠师会继续“为审判”证明他们错了,因这世界的王受了审判。耶稣早先在本福音书描绘魔鬼(即这世界的王)“是说谎的,也是说谎之人的父”(八44),它是一切错误判断的来源。当死亡和被高举的时刻逼近耶稣时,祂说:“现在这世界受审判,这世界的王要被赶出去”(十二31),这世界的王,扭曲一切真实判断者,现在受到审判。保惠师的职责是向那些将真实判断同样扭曲的世人,证明他们错了,特别是在有关耶稣的事上。

12 耶稣再将焦点转回到门徒身上,祂说,我还有好些事要告诉你们,但你们现在担当不了。祂晓得他们的情绪状况,知道他们当时还没准备好听更多的事情,或许是指更多即将发生在祂和他们身上的可怕事情。祂已事先警惕他们会发生什么事(十三19,十四29-30,十六4),可是祂琢磨着,他们已不能承受比这更多的资讯。

13 他们当时不能承受的事,以后仍需要了解。因此耶稣应许道,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此处是用男性代名词“他”(ekeinos)指圣灵,再度强调(参十五26)圣灵的位格——祂不只是一股力量。已有两处经节描写圣灵是“真理的灵”(十四17,十五26)。圣灵会带领门徒“进入一切真理”,不该解释作,圣灵绝对会将世上所有可知真理都教导门徒,而是指祂会将有关耶稣受死、复活和升天的真理,解释给门徒听。祂的角色是为耶稣作见证:因为他不是凭自己说的,乃是把他所听见的都说出来,并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一如耶稣从来不离开父神独立作业,保惠师也同样不会离开耶稣独立作业。祂从耶稣听到什么话,就对门徒说什么话:告诉他们“将来的事”有何重要意义?即不久之后发生在耶稣身上的事有何重要意义,或许也加上祂在末日再来的事。

14-15 耶稣强调保惠师不是独立作业,他要荣耀我,因为他要将受于我的告诉你们。一如耶稣在世时的目的是要荣耀父神,保惠师的角色也同样是荣耀耶稣,祂要藉着将有关耶稣的事告诉门徒来荣耀耶稣。然后耶稣解释说,凡父所有的,都是我的。别的好几处经节清楚说到,属于父神的一切也都属于耶稣(三35,十三3,十七710),然而此处是强调父神的知识,因为耶稣接着说,所以我说,他要将受于我的告诉你们。父神的知识也都属于耶稣(参十五15),保惠师会将那知识告诉门徒。再次提醒,这不是一个绝对的声明,并非指神知道的一切都会向门徒启示,而是指有关救恩的伟大事件,它即将在耶稣的受死与复活上展现出来。

iv 门徒的忧伤将化为喜乐(十六16-24

16-19 耶稣在这几节开始直接说到祂的离世会对门徒造成怎样的影响:等不多时,你们就不得见我;再等不多时,你们还要见我。这让门徒莫名其妙,于是,有几个门徒就彼此说:“他对我们说‘等不多时,你们就不得见我;再等不多时,你们还要见我’;又说:‘因我往父那里去。’这是什么意思呢?”在十六章16节耶稣没提到祂要“往父那里去”,可是这事在祂的教导中一直是重要的主题(十三1,十四1228,十六1028,二十17),或许门徒的问题是指先前所提到的这主题。这整件事显然令门徒大惑不解,因为作者在十六章18节插上一句说,门徒彼此说:“他说‘等不多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明白他所说的话。”当门徒彼此对问这事时,耶稣看出他们要问他,就说:“我说‘等不多时,你们就不得见我;再等不多时,你们还要见我’,你们为这话彼此相问吗?”祂知道他们想问祂这话的意思,可是又不敢启齿(祂知道人心里想什么,二25),或许他们不想显出自己的无知。耶稣在下一节就回答他们不敢问的问题。

20 耶稣接着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痛哭、哀号,世人倒要喜乐;你们将要忧愁,然而你们的忧愁要变为喜乐。当门徒看到局势的发展时就会痛哭、哀号:加略人犹大出卖耶稣、祂被犹太公会交给罗马巡抚,和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可叹的是,他们只为自己的损失哀伤,而不为将耶稣送到死地的曲枉公义愤怒。可是他们只会忧伤几天而已,因为耶稣会从死里复活,再向门徒显现,那时他们的忧伤就化为喜乐。前一节说,门徒等“不多时”就不得见耶稣,是指从当时说话起到祂被钉十字架时,再等“不多时”他们又会再见祂,这是指从祂钉十字架到复活的三天时间。

21-22 耶稣用了一个比喻说明忧伤化为喜乐的事:妇人生产的时候就忧愁,因为他的时候到了;既生了孩子,就不再记念那苦楚,因为欢喜世上生了一个人。生产之痛有如锥心刺骨,可是当婴孩出世后,喜乐就完全掩盖了痛苦。耶稣对门徒说,你们现在也是忧愁,但我要再见你们,你们的心就喜乐了;这喜乐也没有人能夺去。当门徒看到耶稣被出卖、被交给罗马巡抚且钉十字架时,就像妇人生产时浑身疼痛一样,愁云惨雾笼照着心头。可是当耶稣复活后向门徒显现时,他们的忧伤就化为欣喜若狂,正如产下头胎婴儿的新母亲一般,喜乐潮涌满心头。

犹太人相信在弥赛亚时代来临之前,必定有一段苦难时期,称那时期为“弥赛亚的生产之痛”,那苦难期发生在现今时代结束之前,且将引进新纪元。十六章21-22节也许隐喻这种信仰,果真如此的话,表示耶稣的受死和复活就创立这新纪元,但并非将它带入最巅峰。新约圣经还有其他经节说到,在现有世代的末日来到之前,有一段大灾难时期(例:可十三19;太二十四21;徒十四22;启七14),可是耶稣使用生产之痛的比喻,也许只是要解释祂所要指出的重点。

23 耶稣接着说,到那日,你们什么也就不问我了。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若向父求什么,他必因我的名赐给你们。这里所说的问耶稣(erōtaō)和向父神求什么(aiteō)用了不同的字,erōtaō通常指问关于某事,也可以指求某个东西,aiteō则表示求某个东西。在十六章23节,这两字是同义字,意指祈求东西。当耶稣从死里复活、升天以及圣灵降临后,门徒与耶稣的关系就与在那之前不同,后来不用向耶稣求什么,可以向父神祈求,而无论求什么,父神都会给。这是一个郑重的应许,因为是用“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amēn amēn legō hymin)这公式作起头。

这是耶稣在临别赠言中,四次对门徒应许有关祷告的最后一次(十四13-14,十五716,十六23-26),除了一次之外,祷告能得垂听必须附带一个条件,即“奉祂的名”求。十五章7节是惟一的例外,那节的条件,是门徒“常在”祂里面,祂的话也“常在”他们里面。十六章23节这里也说,奉耶稣之名的祷告,保证会得到垂听。如前所述(见增注:奉我的名/奉祂的名,),奉耶稣之名祷告,表示“为祂的缘故”求东西,或符合祂心意的祷告。因此这节是说,当耶稣从死里复活后,门徒可以开始直接来到父神面前祈求,无论他们向父神求什么,只要符合耶稣为人类所定的目的,且是为了神的荣耀,一定会得到垂听。

24 为了鼓励门徒开始以此法祷告,耶稣说,向来你们没有奉我的名求什么,如今你们求,就必得着,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他们还没有学到奉耶稣的名祷告,耶稣现在告诉他们要奉祂的名祷告,且应许说,若如此做,就会得到所求的东西,然后他们会晓得何谓心满意足。

v 耶稣明白地对门徒说话(十六25-33

25 耶稣开始说,这些事,我是用比喻对你们说的。早先在十章6节作者对耶稣所说有关好牧人的教导,也说了同样的话:“耶稣将这比喻告诉他们,但他们不明白所说的是什么意思”。在整个临别赠言中,耶稣一直是用比喻,例如:有关洗脚的事,提到去父神的“道路”、葡萄树和枝子的比喻,和祂最后关于“不多时”含义深长的事。耶稣继续说,时候将到,我不再用比喻对你们说,乃要将父明明的告诉你们。该明白说话的时候已近在眉睫。

26-27 至于这时候,耶稣说,到那日,你们要奉我的名祈求。奉耶稣的名祈求,是“为祂的缘故”求东西,或与祂的心意符合,要荣耀神的祷告(见增注:奉我的名/奉祂的名)。耶稣在十六章23节提到“那日”,是指当门徒向父神祈求,祂会垂听的日子。耶稣在这节再重复这话且加以扩大,我并不对你们说,我要为你们求父。当耶稣从死里复活、升天而且圣灵降下后,门徒不能够再来到耶稣的肉身面前。可是这并不是他们的损失,因为他们能直接来到父神面前,不需要耶稣代表他们向父祈求。为了鼓励他们使用来到父神面前的权利,耶稣接着说,父自己爱你们;因为你们已经爱我,又信我是从父出来的。门徒晓得耶稣爱他们,也渐渐开始爱祂,相信祂是从神那里来。耶稣就告诉他们说,因着他们爱祂且相信祂,父神也就爱他们。这节重复了先前关于父神爱他们的教导(十四2123),且可作为他们能够来到父神面前,奉耶稣的名祈求的依据。

28 耶稣现在不再用比喻或难解的话说话,我从父出来,到了世界;我又离开世界,往父那里去。耶稣是从神那里来(三2,十三3,十六2730,十七8),进入世界(一9,三1719,六1433,九39,十36,十一27,十二46,十七18),和回到神那里去(十三13,十四1228,十六101728,十七13,二十17),都是第四卷福音书重复出现的主题。在十六章28这节三者放在一起。耶稣是以道成肉身的样式(一14)来到世间,要通过被出卖、受死、复活和升天,祂才离开人间回到父神那里去。

29-30 听到耶稣以此法说话后,门徒说:“如今你是明说,并不用比喻了。”他们相信祂应许他们说,会明白对他们说话的“那日”已来到,就壮起胆子说,现在我们晓得你凡事都知道,也不用人问你。门徒现在深信,不需再用话套祂去试验祂的知识,或决定祂是谁了,已清楚显明祂知道所有的事,所以他们说,因此我们信你是从神出来的。他们这是引用耶稣在十六章28节对他们所说的:“我从父出来”。

31-32耶稣对门徒的信仰告白一点也不感到兴奋。NIV版把十六章31节翻译为述语:“耶稣说,你们终于信了!”可是原文也可翻译为一个问句:“现在你们信吗?”(NRSV版),这种翻译也许较好,因为接下来的十六章32节显示,门徒的信心充其量也不过是虚有其表,值得怀疑。耶稣在事前警惕他们,看哪,时候将到,且是已经到了,你们要分散,各归自己的地方去。无论当时门徒具有何种信心,不久之后当患难来临时,那信心都站立不住。当耶稣被出卖且交给罗马巡抚时,他们会作鸟兽散,唯恐避之不及地逃回家中(太二十六56;可十四50)。耶稣接着说,留下我独自一人;其实我不是独自一人,因为有父与我同在。虽然祂被门徒撇下,可是父神一直会站在祂身边,陪着祂度过一切苦难。

有些人问道,本福音书中是否有些矛盾?它说所有门徒都会丢盔卸甲,撇下耶稣一人,可是十八章15节却说,彼得和约翰跟着祂到大祭司家的院子。或许我们该了解门徒的第一个反应是快逃,他们也确实如此做了。可是当他们惊魂甫定,回过神来后,又鼓起勇气跟着耶稣到大祭司家中。另一件令读者不解的事是,耶稣说祂虽被门徒撇下独自一人,父神却与祂同在。这事与记载在对观福音书中祂在十架上嘶声喊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太二十七46;可十五34)怎能解释得通呢?可是这里并没有冲突,我们晓得耶稣受苦受难的时候,神一直与祂同在:被出卖、犹太人和罗马的审判和钉十字架。只有当祂背负世人的罪孽,全地天昏地暗的那段时刻,父神才转眼不看祂。

33 耶稣事先告诉门徒他们会抛弃祂,这会让门徒深深忧虑。可是若不先告诉他们,当这些事情发生时,他们会以为耶稣会惊骇不已,那时心中才会更忧伤。因此耶稣说,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后来门徒因为在耶稣最需要他们时丢下祂而觉得无地自容、悔恨不已时,就会回想起祂在事先已知道会有这些事,但仍坚定地接受他们且爱他们。这样的认知能让他们在与耶稣的关系上有平安。

耶稣知道当祂回到父神那里去之后,门徒也会受到迫害。祂事先告诉他们,犹太领袖会像恨祂一样恨他们,会把他们赶出会堂,甚至认为处死他们是为神办事(十五18-十六4)。他们已尝到了一点被世人仇恨的滋味(参十七14),现在祂告诉他们还会遇见更大的迫害:在世上你们有苦难113。这是再次提醒,他们的生活不容易。在世上,即在与敌视他们的世界的关系上(特别是与不信主的犹太人),他们会遇到难处。为了平衡这负面的说法,耶稣就应许说,纵使在患难中,他们因与耶稣有关系,心中就有平安。

虽然门徒在世上有苦难,可是耶稣说,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这听起来很好笑,因为显然是世界胜了耶稣,毕竟犹太领袖成功地将祂交给罗马人,且送上了十字架。可是耶稣坚持说祂胜过了世界。这怎么说呢?答案是,所有的敌对力量都无法改变祂来人间的初衷:将关于神和人类景况的真理显明出来,以及舍下祂的生命,好叫世人得救。

约翰一书也说耶稣的信徒会胜过世界,他们能如此做,是靠着抵制一切想让他们偏离当初他们亲眼目击有关耶稣之信息的压力(约壹五4-5)。他们能如此做,是因神的话常在他们心中(约壹二13-14),也因在他们里面的那位(真理的灵)比在世界的那位(敌基督的灵)大(约壹四4

当耶稣回到父神那里去,而门徒受到世界全力的攻击时,耶稣所说的“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就能坚固门徒的信心。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