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约翰福音提要

综览

第四卷福音书带给无数世代的基督徒宝贵的启迪与慰藉,但同时也带给圣经学者许多挑战。凡认真研读此书者,必得丰硕收获。兹将这卷福音书的内容列出如下:

·楔子(一1-18),描写创世之前早已存在的“道”(Logos)在太初时便与神同在,是创造宇宙的工程师,这道成了肉身,即主耶稣(这卷福音书的作者一开头便挑明此事,为的是确保读者不会弄错此书主角的真正身分)。

·一长段描述主耶稣当年在世时所行的圣工(一19-十二50),包括许多神迹和长篇教导,主耶稣藉此将父神启示出来,且将永生赐给每位信靠祂之人。

·另一长段有关主耶稣将回到父神那里的叙述(十三1-二十31),包括主耶稣帮助门徒对以后祂不在身边的日子做些心里准备,祂为自己和门徒祷告,接着是被出卖、被捕、受审、钉死与复活之后的显现。

·尾声(二十一1-25),描写主耶稣复活后又一次的显现,再度委派重任给彼得,预言彼得的死,和隐约提了一些有关祂所爱门徒的命运。

第四卷福音书的特征

约翰福音在许多方面有独到之处。只有它说到“道”在起初就与父神同在,从天降下成为人的样式,即主耶稣。这点与以施洗约翰的事工作为开场白的马可福音不同,也与以主耶稣的降生作开场白的马太和路加福音相异。第四卷福音书中,主耶稣的信息主要以永生和复活作为主题,对观福音书(即其他三卷福音书)则强调祂传扬神的国度。在第四卷福音书中,主耶稣的教导常以长篇对话、冗长的讲话或辩论的方式呈现出来,与对观福音书大相迳庭,因它们多以比喻或简短扼要的金玉良言方式说出。第四卷福音书没记载约翰给主耶稣施洗,没写主耶稣受试探、赶鬼、上山变像或设立圣餐仪式,而这些都记载在对观福音书里。第四卷福音书还有一特殊之处,是深入记载有关圣灵的教导,对观福音书则对此事没怎么提。这只不过是几个例子点出第四卷福音书的特征罢了。

第四卷福音书与约翰书信:一种可能性

第四卷福音书与约翰书信在用词上有显著的雷同之处,这表面的证据使人假定这四卷书是由同一位作者写成(关于第四卷福音书的作者稍后将有详细讨论),接下来将对第四卷福音书和约翰的三封书信如何写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出一种可能看法,是一种本着历史文献和书中内容发展出的可能性,充其量也不过是假设而已。然而,对开始查考第四卷福音书是个管用的假说,以后若有更多证据出现,尽可做些修正。

耶稣所爱的门徒(后来查证为使徒约翰)住在以弗所,是位备受以弗所地区教会尊崇的人物,现代圣经学者统称这些教会为“约翰社团”。耶稣所爱的门徒撰写了本福音书的初稿,描述主耶稣的生平和教导,主旨为要使读者认识耶稣是基督,鼓励他们信耶稣就得永生(二十30-31 )。他或许还带有次要的目的,包括鼓舞那些受到不信主的犹太人迫害的犹太基督徒。

第四卷福音书初稿写完之后一段时间,以弗所的母会中有人对基督的本质、祂代死的必要性和自称认识神的人该具有何种品格起了相左的意见,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致那帮人从母会分裂出去,他们继续在约翰社团散布离经背道的信仰,搞得社团人心涣散。于是,耶稣所爱的门徒写了约翰一书,揭发分出去之人的错误,且向留在教会的弟兄姊妹肯定他们信仰的纯正、认识神且有永生。约翰一书在约翰社团各个教会中传阅,为了跟进此事,耶稣所爱的门徒又写了约翰二书,特别针对其中一个教会和会众而写(“蒙拣选的太太和她的儿女”),警惕他们不可接待那些分裂出去的人所派的传道人,因为那样可说是间接支持他们错误的教导。约翰三书也是一封跟进书信,写给这些教会中的一位弟兄该犹,称赞他接待母会差派出去的忠心传道人,另外也责备丢特腓不接待他们。

写完这三封信之后,耶稣所爱的门徒离世回天家,别人则将福音书加以编纂,且附添上自己对原稿真实性的见证(参二十一20-24),目前新约圣经中的第四卷福音书就是这版本。

第四卷福音书的撰写

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作者或许引用了马可福音、学者所称的Q文献和其他只有作者本人才知道的资料来源。这自然引发一个问题,第四卷福音书的作者有没有引用其他资料呢?他知道有其他福音书的存在(见三24,十一2的注解),但并没怎么引用它们。对观福音书中只有8%相关的内容出现在第四卷福音书,但这些相关内容并不类似。有迹象显示第四卷福音书的作者引用了其他资料,这卷福音书中有些唐突的转折处(称为aporias),或许反映它是由不同资料来源组合而成。例如:(1)楔子(一1-18)具有特殊的诗词风格,若将它删掉,主耶稣的故事就以施洗约翰的事工作开场白,与马可福音如出一辙;(2)第五章描述主耶稣在耶路撒冷行了一些神迹和辩论后,并没给任何交代说主耶稣从耶路撒冷回到加利利,六章1节却突然冒出来说:“耶稣渡过加利利海”;(3)十一章2节说:“这马利亚就是那用香膏抹主又用头发擦他脚的”,可是香膏抹主之事要在十二章才出现;(4)主耶稣对门徒说完临别赠言的前半段之后,在十四章31节说:“起来,我们走吧”,可是作者没交代在那之后有任何动向,直到十八章1节才说明。这些aporias显示作者在撰写福音书时使用了不同的资料来源,其中一个来源,有人认为,即神迹福音书([ A 神迹福音书]一题)。

宗旨与读者

第四卷福音书的写作宗旨记载在二十章30-31节:“耶稣在门徒面前,另外行了许多神迹,没有记在这书上。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那些需要被说服相信主耶稣就是基督的是不信主的犹太人,外邦人对主耶稣是弥赛亚这事没有任何质疑。鉴于本福音书的原稿也许是以希腊文写的,就能说它原来是为不信主、说希腊文的犹太人而写。

在二十章31节,“信”字有一个重要的异文:有些抄本的时态是不定过去式(pisteusēte),有些是现在式(pisteuēte),有人争论说不定过去式表示最初的相信,而现在式则表示持续的相信。若接受这样的区分,不定过去式就支持本福音书的宗旨是为传福音之用(即鼓励读者信耶稣),而现在式显示它有造就的目的(即鼓励信徒继续信耶稣)。可是这种处理方式有待商榷,因为希腊文的动词时态不支持如此的分歧。第四卷福音书中“信”的不定过去式既表示最初也表示继续的相信(参一7,七39等),而现在式也同样表示这两种相信(参六35,一12等)。

若将二十章31节与约翰一书五13拿来相比照,特别若是约翰一书也由同一位作者所写,就能支持本卷福音书的目的是为传福音,不像约翰一书清楚摆明是为造就信徒:

约翰福音二十31:“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约翰一书五13:“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神儿子之名的人,要叫你们知道自己有永生。”

本卷福音书的作者若主要是为造就信徒而写,就可照着约翰一书五13的方式更清楚说明他的目的。

没什么比第四卷福音书的这个目的更为重要了,它强调人需要信耶稣,书中一些人物信主的故事也同样显示本书主要宗旨是为传福音用。施洗约翰为光作见证说:“叫众人因他可以信”(一7;参十40-42),作者说主耶稣把成为神儿女的权柄赐给每位信祂的人(一12),且强调每位相信之人都得永生(三15-1636),同时也逃过被神定罪的下场(三18)。主耶稣应许凡信祂的人都得永生(五24,六4047),且为那些因听了祂门徒的传道而信祂之人祷告(十七20)。

书中许多人因遇见主耶稣、听到祂的话而相信祂,例如:拿但业赞叹主耶稣是神的儿子与以色列的王(一47-51 ),撒玛利亚镇民承认主耶稣是救世主(四2939-42),祂的门徒(六69,十六30-31)、生来瞎眼之人(九35-38)和马大(十一27)都信靠主耶稣,当多马赞扬耶稣是:“我的主,我的神”(二十28)之后,耶稣立即祝福那些不像多马,没看见就相信之人(二十29)。

书中同样也有人在目睹耶稣所行的神迹后就相信祂,例如:门徒见耶稣在迦拿宴席将水变为酒之后就相信祂(二11),一位大臣看到主耶稣的话能医治他儿子之后也相信祂(四53),耶路撒冷的民众看到耶稣在那里所行的许多神迹后相信了祂(七31)许多犹太人亲眼看到或听说耶稣让已去世的拉撒路起死回生后就相信了祂(十一45,十二11),还有许多犹太首领看到祂的神迹后也私下相信了祂(十二37-43)。

末了,这卷福音书的编辑们在做最后定稿时还加上自己的评语,大力支持本书的真实性且劝勉读者信靠耶稣(十九35,二十一24)。这些累积下来的效应,显示本福音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传福音之用:带领人信耶稣。

看来这确实是第四卷福音书的主要目的,然而,不是它惟一的目的。许多其他次要的目的在前面已提过,其中最主要的是鼓励与造就信徒,作者心中的一个特别目的似乎是要坚固被未信主的犹太人迫害的犹太信徒,书中说明耶稣本人也受到类似的迫害,这点从十三至十六章里主耶稣的临别赠言中最清楚地显明出来。在此段经文中,主耶稣帮助门徒作心理准备,当祂回到父神那里、不在他们身边时,勉励他们以谦卑、牺牲的心彼此服事,且像祂爱他们一样彼此相爱,告诫他们要遵行祂的命令,如此才能保持在祂里面且在祂的爱中。祂应许将差遣另一位保惠师圣灵来与他们同在,教导、引领他们,圣灵将与他们一同向世人见证主耶稣。耶稣也事先警告门徒说,当祂回到父神那里之后,他们会遭到世人的迫害,可是祂已将祂的平安赐给他们。

还有一些其他的次要目的也被提出,所得的支持程度则各有不同,包括(1)补充(很有可能)或取代(不太可能)对观福音书;(2)作为反对施洗约翰的门徒的护教资料(不太可能)。书中虽多次描绘施洗约翰比不上耶稣,可是仍然一直说他忠心为耶稣作正面的见证;(3)鼓励受到犹太会堂骚扰的约翰社团信徒(很有可能),可是本福音书并不仅限于为约翰社团而写;(4)作为反对“犹太人”1的护教资料(不太可能),最多也只能指那些反对主耶稣的犹太人,绝非指当时或以后的所有犹太人;(5)用来抵制诺斯底派(不太可能),虽然本福音书可以用强调主耶稣道成肉身与祂真正人性的部分来抵制诺斯底派,可是那些描述耶稣真正人性的经文迥异于约翰书信中相关的经节(约壹四2;约贰7节),并无辩论的意图;(6)解决主耶稣迟迟未再来的问题(不太可能),有人认为说到耶稣应许差派圣灵来的那段经文,是回应祂迟迟未再来的问题。可是那应许应当是为了让门徒对主不在他们身边的日子作心理准备而写。无论如何,主耶稣再来的希望仍然持续着;(7)纠正对圣餐的态度——或是为以后教会当行的习俗提供福音传统的依据,或是抵制教会有过与不及和滥用圣餐的趋势(不太可能)。后期基督徒或许会从本福音书找到一些自认为的对圣餐的暗示,但很难证明作者在撰写这些经文时(例:三5,六51-58)是为设立圣餐而用。

作者

前面所提的一个可能性中假定第四卷福音书的原稿是由耶稣所爱的门徒所写,而这门徒被指明为使徒约翰,但这观点并没得到所有学者的认同,因此,需要引用初期教会教父的见证来查究(外证),且从第四卷福音书中取得一些内容来验证(内证)。

A 外证

根据初期教会的传说,使徒约翰年迈时住在罗马帝国亚细亚省的首府以弗所,在那里撰写且发表了第四卷福音书,并将它送至亚细亚省各教会传阅。后来在以弗所与世长辞且安葬在当地。这传说是依据初期教会好几位教父的见证而来,谨将他们的见证(大约)按时间先后列出。

首先,是罗马帝国亚细亚省希拉波立(Hierapolis)主教帕皮亚(Papias,主后60-140年)的见证,帕皮亚的原著只在爱任纽(Irenaeus)和优西比乌(Eusebius)的文章中片断地保存下来。罗马帝国亚细亚省籍的爱任纽是里昂主教(Lyons,殁于主后202年),记载帕皮亚“听过约翰的讲道,是坡旅甲(Polycarp)的同伴”(Against Heresies v.33.4)。现存拉丁语圣经手抄本中约有四十多份在第四卷福音书前面都附有一段反对马吉安的引言(Anti-Marcionite),学者们相信那引言写于第二世纪后半叶,其中同样描述帕皮亚是“约翰所爱的门徒”,并且说使徒约翰是第四卷福音书的作者。

第二,主后一九○年升任亚历山太(Alexandria)圣经学校校长的革利免(Clement,主后150-215年),在记录教会历史时说,使徒约翰在暴君(通常指罗马皇帝多米田[Domitian],主后81-96年)离世之后,从被放逐的拔摩岛回到以弗所居住(The Rich Man's Salvation 42)。优西比乌在《教会历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vi. 14.7中引用革利免的话说,第四卷福音书为使徒约翰所写,且暗示使徒约翰知道对观福音书的存在,但选择另写一卷“属灵福音”,以便对读者已知的事实真相做些补充。

第三,以弗所主教坡律加得(Polycrates)约于主后一九○年写了一封信,提到约翰埋葬在以弗所,此信的一部分保留在优西比乌的《教会历史》iii.31.1-3中。虽然坡律加得的见证中有些问题(将使徒腓力与传福音的腓利搞混了),可是他说约翰葬在以弗所的这件事是正确的,因为优西比乌在《教会历史》iii.39.6中证实以弗所确实有两位约翰的坟墓。

第四,大约写于主后一八○至二○○年之间的穆拉托正典(Muratorian)与罗马城有关,其中也肯定使徒约翰是第四卷福音书的作者:

“第四卷福音书是由门徒之一的约翰所著。当时其他门徒与主教们鼓励他写一本福音书,他就说,你们与我一起禁食三天,神对我们每人若有任何启示,就拿出来分享。当天晚上使徒安得烈立即得到启示,神说所有人都当参与此书的构思,可是约翰应以他的名义撰写整卷书。”

第五,最清楚肯定第四卷福音书为使徒约翰所著的是爱任纽,在一段文章中他说自己认识坡旅甲,而坡旅甲又认识使徒约翰,且说使徒约翰住在以弗所的信徒中直到他雅努(Trajan,主后98-117年)作皇帝为止(Against Heresies iii.3.4)。他更进一步坚称“主的门徒约翰,即靠在主胸前的那位门徒,住在亚细亚的以弗所时,亲自出版了一卷福音书”(Against Heresies iii. 1.1 )又在另一处写道:

“因此,这卷福音书除了马利亚所生且受难的主耶稣之外,不认识任何其他的人子;也不认识在面对十字架时逃离耶稣的基督,只认识一生下来就是耶稣基督的神的儿子,这位主受苦受难并且复活,正如主的门徒约翰所证实的:‘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Against Heresies iii.16.5)”

第六,亚历山太主教狄尼修(Dionysius,殁于主后265年)在有关圣经的事上完全独立作业,他虽然拒不接受第四卷福音书与启示录是由同一位作者所写,却坚信使徒约翰是第四卷福音书的作者:

“因此,我不否认他(启示录的作者)名叫约翰,并且同意他是一位圣洁、得到启示之人。可是不会轻易同意他就是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的兄弟、撰写福音书以及附有他名字的(天主教次经)书信作者使徒约翰。(被优西比乌在《教会历史》vii.25.6以下引用)”

这些初期教父所引用的不同文献,清楚显明他们相信使徒约翰是第四卷福音书的作者。启示录的作者到底是谁很早就受到质疑,可是从来没有人对第四卷福音书的作者发生疑问。可是有些事提醒我们不可轻易接受这个传统说法:(1)新约圣经从未提到约翰曾住在以弗所;(2)伊格那丢(Ignatius)于二世纪初叶写给以弗所教会的信中,提到那教会与保罗的关系,但对约翰却只字未提(Letter to the Ephesians xii.2);(3)马可福音十39可用来作为对约翰和雅各殉道的预言,并且也有古老殉道者传记说到这两位使徒同时殉道。可是爱任纽和优西比乌两人极力支持使徒约翰是第四卷福音书之作者的见证,足以抵销伊格那丢没提到约翰和殉道者传记中可疑的见证。

B 内证

第四卷福音书没透露它的作者是谁,这点与圣经正典中其他三卷福音书相同(新约圣经福音书的书名是初期编辑加上去的)。可是在第四卷福音书中发现下面这段话:“为这些事作见证,并且记载这些事的,就是这门徒;我们也知道他的见证是真的”(二十一24),这段话是在尾声中出现,还包括其他人(“我们”)见证说,所爱的门徒所写的这些事确实是真的。整卷福音书中提到所爱的门徒五次(十三23,十九26,二十2,二十一720),也说到“还有一个门徒”或“那门徒”几次(十八1516,二十2348),二十章2节指出“那门徒”就是所爱的门徒。然而,能否将所爱的门徒的身分说得更清楚些呢?

第四卷福音书提到十二位门徒(即主耶稣特别选出的十二位门徒)四次(六677071,二十24),我们当能推断所爱的门徒是其中的一位,因为他也出席了最后晚餐,其他福音书表明主耶稣与这十二位门徒共进最后晚餐,显然那晚也只有这十二位门徒与祂同席(太二十六20;可十四17)。第四卷福音书提到其中五位的名字:西门彼得(一40-4244,六868,十三68-9243637,十八101115-1825-27,二十2-46,二十一2371115-172021)、安得烈(一4044,六8,十二22)、腓力(一43-4648,六57,十二2122,十四89)、多马(十一16,十四5,二十2426-28,二十一2),和加略人犹大(六71,十二4,十三22629,十八235),也提到“西庇太的两个儿子”(二十一2),但没写出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名字自然是雅各和约翰:太四21,十2;可一19,三17,十35;路五10)。第四卷福音书一次都没提到使徒约翰的名字,这就留下了他即是所爱的门徒的可能性,而且是这卷福音书的匿名作者,可是也不能因此而证明这点。

理论上,第四卷福音书的作者可以是十二门徒中没在书中列出名字的任何一位,当然应将加略人犹大排除在外。然而,其他考量的几点将把候选人的范围缩至最小,撰写此书之人被称为所爱的门徒,在最后晚餐时,他斜躺在耶稣身旁,暗示他与主耶稣相当亲近。对观福音书写明在十二位门徒中主耶稣又挑选了彼得、雅各和约翰作为心腹,带他们去睚鲁家看祂将小女孩起死回生(可五37;路八51),目睹祂在山上变像(太十七1;可九2;路九28),在客西马尼园挣扎时也带着他们(可十四33),耶稣提到圣殿将被毁坏时,也是彼得、雅各和约翰请祂解释这预言将在何时应验(可十三3)。因此,很可能在这三位最亲近的门徒中,其中一位就是所谓的所爱的门徒,但不可能是彼得,因为他的名字在第四卷福音书中常被提到。那就只剩下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因为他们的名字都没在第四卷福音书中出现,可是不可能是雅各,因为他在教会初期就为主殉道了(徒十二1-2)。因此无可争议地,所爱的门徒应当是西庇太的另一个儿子,使徒约翰,而这也与早期教会教父作品中的见证一致。虽然许多现代学者对这结论仍持怀疑的态度(绝非所有学者都持这态度),但也不能轻易将此结论排除在外。

接受使徒约翰是第四卷福音书的作者,并不意味着现有的这本福音书全出自约翰之手。这卷书尾声中也包括了别人见证所爱的门徒是如实记载(二十一24),显然这是在使徒约翰回天家之后别人添加上去的,二十一章20-23节的事件可暗示此事:

彼得转过来,看见耶稣所爱的那门徒跟着……彼得看见他,就问耶稣说:“主啊,这人将来如何?”耶稣对他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于是这话传在弟兄中间,说那门徒不死:其实耶稣不是说他不死;乃是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

主耶稣对彼得所说关于所爱的门徒的话在早期教会中引起了一个流言,说这门徒在主再来之前不会死。若所爱的门徒死了,且人们因为主耶稣的预言没应验而信心动摇,就需尽早遏止这传言的散播。因此,在尾声中坚称“其实耶稣不是说他不死:乃是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暗示这尾声是在所爱的门徒撒手人寰之后,别人加上去的。他们或许也加进了其他的话,包括十九章35节见证所爱门徒所写为实的评语。在此卷福音书原稿中,匿名作者或许原本以“还有一个门徒”或“那门徒”称呼自己(十八1516,二十2348),后来的编辑却解释或补充说他即是所爱的门徒。果真如此的话,所爱的门徒这名词就不反映原作者有自高自大的情结,而是后代基督徒对他和他与耶稣之间特殊关系的尊崇。

C 使徒约翰不被接受为本福音书作者的原因

虽然从外证和内证来看,使徒约翰是第四卷福音书(原稿)的作者这事应当是合情合理,可是因为一些别的原因使许多学者不接受这结论,兹将一些理由列出,并且对它们的可能性作简短的评论:

1.对观福音书的许多内容没出现在第四卷福音书,由此证明它的作者不是十二门徒之一——可是约翰也许有他的理由在他的福音书中挑选些别的内容。

2.身为加利利的渔夫,约翰应当没受过教育,或许还是文盲呢!他没有足够的文采写出这卷福音书——可是犹太男孩通常都会学读书识字,希腊文在主耶稣时代是通用的语言。并且约翰在罗马帝国各地长期服事的结果,会使他至少拥有够用的希腊文。值得注意的是,在新约圣经中第四卷福音书所用的希腊文是最简单的,作者的母语若是亚兰文,这就一点都不令人惊奇。

3.加利利的渔夫应当不会为耶路撒冷之人认识,更不会熟识大祭司的家庭,甚至到可以方便进出的地步,而且在耶稣被审时还觉得安全(十八15-16)——这是个较有分量的反对理由,可是该想到约翰的父亲西庇太并非贫穷的渔夫,他拥有自己的船只,除了两个儿子外,还请了雇工来帮忙渔业。因此这样的家庭与耶路撒冷的大祭司家有来往应当是合情合理的推测。

4.对观福音书说当主耶稣被捉拿时,所有门徒都离弃主逃之夭夭,可是第四卷福音书却说主所爱的门徒,后来证明为约翰,跟着祂到大祭司家的庭院,后来还站在主的十字架旁——这问题并非不能解释。当主耶稣被捕时,约翰最初的反应和其他门徒一样,避之惟恐不及。可是当他回过神来,就跟着耶稣到大祭司的家中,且去到刑场。

5.本卷福音书的作者对耶路撒冷和犹大地区的地理形势显然十分熟悉,身为加利利人的约翰应该不会知道这些!——可是加利利的犹太人常从加利利经过撒玛利亚和犹大地去耶路撒冷朝圣,因此对犹大地和耶路撒冷的地理形势不会陌生。此外,身为十二门徒之一的约翰陪主耶稣去了耶路撒冷五次之多,这应当加强了他的地理常识!

这些是较有分量的反对理由2,可是没有一个强劲到足以让人拒绝接受初期教父的见证和福音书中的内证,他们都认为使徒约翰是第四卷福音书原稿的作者。接下来的注解,就采取这立场,可是出于对作者想保持匿名这本意的尊重,就只称呼他为“传福音者”(译注:中文本皆译为“作者”)。

写作日期与地点

十九世纪末叶,学者对第四卷福音书写作日期最盛行的看法是,写于二世纪后半叶,因为只有那时才能以希腊用语表达福音的信息。这立场在目前已难以立足,特别是因一九二○年发掘的p52蒲草纸(是一小断片,上面写着约翰福音十八章的五节经文),被断定是二世纪初期的文献,有人认为是已知新约圣经中最古老的手抄本,但这点仍有可争议之处。这显示第四卷福音书最迟也在一世纪末尾十年写成,绝不像以前所说的二世纪后半叶。

虽然目前学者们普遍同意第四卷福音书最迟是在一世纪的最后十年写成,可是对于确切写作日期却众说纷纭。鲁宾森(Robinson)主张第四卷福音书是在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毁之前所写,应当是六十年代3,他极力为第四卷福音书的早期著作辩护,认为甚至较其他三卷正典福音书还更早4。这样的分辩是基于书中没提到某些事情,例如最明显的是没提圣殿在主后七十年被毁的事。可是第四卷福音书若写于主后八十年代末期或九十年代,圣殿被毁已是二、三十年前的陈年旧事,不需再多加评论。有些支持早期写作日期的人辩道,这位作者不知对观福音书的存在,所以应该写在它们之前。然而有迹象显示他确实知道对观福音书的存在,可是刻意不将对观福音书的许多内容纳入他的福音书里。按理,就应将第四卷福音书的写作日期定在对观福音书之后,而非之前。

根据初期教会传统的教导,使徒约翰是在以弗所写成这卷福音书,亚历山太的革利免说约翰在暴君(多米田皇帝,主后81-96年在位)死后回到以弗所,爱任纽则说他住在那里直到他雅努在位时(主后98-117年)。可惜,没有任何资料说明约翰何时开始住在以弗所。穆拉托正典中提到约翰与主耶稣的其他门徒同工过,可是只特别提到使徒安得烈的名字。这传统的教导即使正确,也没任何资料显示安得烈曾在以弗所住过,也没说他何时辞世,传统的说法是在亚该亚被钉死。

初期教会传说约翰一直住在以弗所直到他雅努在位时(主后98年登基),导致学者下结论说第四卷福音书可能很晚才写,是八十或九十年代。可是这些传统教导并没确切注明写作时间,只说他住在以弗所的时期。在缺乏更多资料的情况下,八十或九十年代的写作日期算是合理。初期教会的传统教导相当肯定以弗所是写作地点。

历史可靠性

从十八和十九世纪开始,有人对第四卷福音书的历史可靠性提出严重质疑,这是由于某些因素造成。第一,第四卷福音书对主耶稣的生平与圣工的描述和对观福音书有重大差异,第四卷福音书记载的许多重要情节(例:与尼哥底母交谈、与撒玛利亚妇人对话、使拉撒路复活和十三至十七章里主耶稣对门徒的临别赠言)都没在对观福音书出现。对观福音书记载主耶稣的整个圣工期间只去过耶路撒冷一次,而第四卷福音书却说五次。第四卷福音书将洁净圣殿放在主耶稣服事的初期,可是对观福音书却放在末后。对观福音书常以简短扼要的陈述记载主耶稣的教导,也常用比喻说明,但第四卷福音书却以冗长的对话或长篇演讲呈现。基于这些差异,这位作者若知道有对观福音书的存在(有迹象显示他确实知道),与对观福音书的这些落差就禁不住让人怀疑第四卷福音书的历史可靠性。

第二,第四卷福音书所用的语言与约翰书信有令人讶异的雷同之处,就连主耶稣的说话方式也与约翰书信作者的口吻一致。还有人分辩说,第四卷福音书所用的是希腊语气,是在希腊社区写成,应当将写作日期定在二世纪后半叶。因此,它不可能出于主耶稣门徒之手。

这些观察结果使十九世纪末叶学者一般的看法是,只有对观福音书可用来作为耶稣生平的主要证据,第四卷福音书则不能,它只能当作神学资料,不是历史资料,写于二世纪后半叶,好让福音信息以一个可以与希腊哲理相配合的方式呈现出来。虽然有像魏斯科5B.F. Wescott)等人对证据做了彻底的审查,向上述看法发出挑战,可是在十九世纪学者圈中仍盛行那看法。

二十世纪出现的一些因素转变了这看法,增加了对第四卷福音书历史可靠性的尊重。首先是剑桥大学拉比学讲师亚伯拉罕(Israel Abrahams)的证词,他是一位正统犹太人,曾对学校的神学社说:“对我们犹太人来说,第四卷福音书在四卷福音书中最具浓厚的犹太味”6。如此的言论可以用第四卷福音书引用的旧约经文与典故加以支持(例:十章/结三十四;三14/民二十一9)作者深通犹太节庆以及它们具有的象征性都反映在主耶稣的长篇演说中(住棚节/七章;修殿节/十22-39),在与“犹太人”辩论时,耶稣还用了拉比式辩论法(例:五31-47)。

第二,一九四七年起发现的死海古卷提供有关正统犹太昆兰(Qumran)社团的第一手文献资料,文献的年限也包括主耶稣在世服事的时期。这些文献使用的语言与第四卷福音书类似,特别喜欢用对比字(生/死、光/暗等)。这类语言以前却被视为来自第二世纪的希腊文。

第三,作者所写关于一世纪巴勒斯坦文化习俗和地理形势的准确性已受到肯定,例如:第四章正确描述撒玛利亚人的信仰和观点,五章2节也描述毕士大池旁边有五个有顶盖的廊子,许久以来这点一直被认为不符合历史,可是现在已被考古学家证实。

不可否认,第四卷福音书与对观福音书的确有些出入,最好的解释应当是,作者并未用它们作为写作的蓝图。嘉丁纳史密斯(Percival Gardiner-Smith)于一九三八年争辩说,作者根本不知道有对观福音书的存在,因此不可能犯下修饰之罪7。陶德(Dodd)的说法则比较中庸:“一个不争自明的印象是,大致而言约翰没有参考其他福音书。”8“第四卷福音书的背后是一个与其他福音书不同的古老传统,在帮助我们认识有关耶稣基督的历史真相上值得严谨考量。”9鲁宾森将这些针对第四卷福音书的“新观点”发表了它们的发展史10,司马利(Smalley)则将这些“新观点”的含义总结如下:“现在能够断定第四卷福音书,包括约翰所用的特别资料,无论是与其他三卷福音书相异或相同之处,都可能有历史的依据。”11并非所有学者都同意这走向,可是第四卷福音书的犹太味道已受到广泛的肯定,它的历史可靠性也越来越受到认真考量。可是不知出于何因,对历史可靠性的辩论已被其他有关第四卷福音书的阐释问题淹盖了。

近年对第四卷福音书的解经趋向

近年对第四卷福音书的研究可看出有三大趋势,每派都有特殊的学者做了开拓的研究。

A 神迹福音书

佛特纳(Robert Fortna)注意到第四卷福音书中有些唐突的转折,认为传福音者在撰写本福音书时参考了一本神迹福音书,且照着他的想法重新拆解且拼凑出这本神迹福音书12。佛特纳的神迹福音书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1)导言,包括序言(一6-7)施洗约翰的见证(一19-34),第一批门徒信主(三23-24,一35-50);(2)主耶稣的神迹,包括将水变为酒(二1-11)大臣的儿子得医治(二12a,四46b-54),奇迹似地捕到鱼(二十一2-14),给五千人吃饱(六1-14),插曲:在海水上行走与奇妙的登岸(六15b-25),死人复活和与撒玛利亚妇人谈话(十一1-5,四4-42,十一17-45),生来瞎眼的得医治(九1-8),三十八年的病得康复(五2-14);(3)主耶稣的受难与复活,包括洁净圣殿和谋害耶稣的阴谋(二14-19,十一47-53),在伯大尼受膏抹(十二1-8),风光进入耶路撒冷(十二12-15),最后晚餐(散布在十二、十三、十四和十六章里),被捕(十八1-12),主耶稣在大祭司家(十八13-28a),在彼拉多前受审(十八28b-38,十九15,十八39-40,十九6-16a),被钉与埋葬(十九16b-38,三1,十九39-42),复活(二十1-20)与结尾语(二十30-31)。佛特纳分辩说,神迹福音书的目的清楚记录在二十章30-31节,是向可能会信主的犹太人显示主耶稣就是弥赛亚。每当主耶稣行完奇迹后常记录着人们“信他了”,显示神迹福音书并非只是收集一些故事在内而已,而是一张“福音单张”,具有一致的目的:带领人信耶稣。作者是将神迹福音书与其他资料组合起来,以致产生唐突的转折。

虽然作者在撰写福音书时很可能使用了口传和记录下来的资料,然而佛特纳所建议有关早已存在的神迹福音书,仍只是个有趣的猜测而已。

B 具双重含义的剧本

马丁(J. Louis Martyn)在佛特纳所创有关神迹福音书的假说架构上,进一步想发掘在神迹福音书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作者加入其他的资料,致使他写成现有的第四卷福音书形式13。马丁建议教会与犹太会堂之间的冲突(亦即信主耶稣的犹太人与不信主的犹太人),是促使作者在神迹福音书之外添加其他资料的主因,第四卷福音书像是具有双重含义的剧本,其中一层含义是记录主耶稣的生平与圣工,另一层含义,也是较重要的含义,是反映出与作者住在同一社区的犹太人的经历:包括信主的犹太人、不信主的犹太人和秘密信主的犹太人。福音书中生来瞎眼之人不仅扮演被主耶稣医治的犹太人,同时也影射因信耶稣是弥赛亚而被逐出会堂的后代犹太基督徒。书中提到信主的犹太人有被会堂开除的威胁(九22,十二42,十六2),这影射到不信主之犹太人的态度,不仅在主耶稣的时代,就是作者的时代亦是如此。尼哥底母在本福音书中出现三次(三1-15,50-52 ,十九38-42),也有经文说到有些犹太领袖相信主耶稣,但不敢公开承认(十二42-43),这反映出主耶稣时代的秘密犹太信徒,和在写本福音书时与作者住在同一乡镇的类似信徒。

这种思考方式暗示第四卷福音书在最后定稿时,主要是谈论约翰社区之人所经历的问题,并非假说中所指神迹福音书的布道性目的。不过近年来学者多半认为本卷福音书不单为特别的社团而写,而是为所有基督徒而写。果真如此的话14,认为第四卷福音书主要是针对约翰社团及他们的问题而写,也许不是查考这卷福音书的最佳方式。

C 经文批判

考彼波(R. Alan Culpepper)主张以另一方式来读第四卷福音书,不需追究它到底用了何种资料来源,也不需探讨有关主耶稣和约翰社团的历史真相,而是使用现代叙述文理论和文学批判的见解,将这福音书以一部文学作品来查考15。他查考的重点是找出原作者如何将他的故事传达给原读者,这涉及一个心照不宣的作者/旁白者和一个心照不宣的读者/听者。故事本身有它发生的时间、布局和人物,每当作者觉得心照不宣的读者需要额外的资讯时,就加入一些明显的评论(例:现实生活中面对之事,或故事人物在想什么或感觉什么),有时却加上一些暗示的评论,像读者能够意会的一些象征符号和反讽。考彼波的研究作风能帮助现代读者了解第四卷福音书的内容,在查考这卷福音书时可与其他批判工具一并使用。然而,考彼波认为真理不需倚靠故事情节的历史可靠性,即使是虚构的小说也可传递“真理”。他说福音书不该用为探讨耶稣生平或约翰社团的视窗,而是用来观察自己的反应和作为学习的镜子,探讨这故事要教导我们什么。不过若以此法阅读第四卷福音书,却不注意到它所宣称的历史可靠性以及目击者见证的可信性,将会流于过分主观之嫌。

第四卷福音书的神学观

A 圣父

书中常将神称为“父”,主耶稣有一次称祂为“圣父”(十七11),在创世以前就已存在(一12),除了主耶稣之外无人见过神(一18,六46),在祂自己里面有生命(五26),有起死回生之力(五21)。人若认识神就有永生(十七3)。祂是“灵”,且要求人“用心灵与诚实”敬拜祂(四23-24)。神在古时对摩西说话(九29),后来差派施洗约翰为祂儿子作见证(一6)。

祂有一位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的圣子(三1618),并且在圣子身上盖了印证(六27),将掌管万有的权柄赐给了祂(三35,十三3,十六15),包括审判的责任(五22)。父神爱圣子(三35,五20,十17,十五9,十七24),荣耀祂(八54,十二28,十三31-32,十七5),且为祂作见证(五37,八18)。圣父与圣子契合无间(十四79-1120),但位分比圣子大(十四28)。祂教导圣子(八28),将祂差入人间(三161734,五3637,六57,八42,十36,十四24,二十21),透过祂工作(五17-19,十32),且告诉祂该做什么(十18,十二49-50,十八11)。凡是父神赐给圣子的人(六37,十29,十七24),祂就教导且吸引他们来到圣子面前(六444565)。父神垂听圣子的祷告(十四1626,十五26),将保惠师赐给门徒。

父神爱世上的人,甚至将祂独一无二的儿子赐下,为的是要他们得永生(三16),祂要求他们相信祂的儿子(六29),祂的震怒将临到凡拒绝接受祂儿子之人(三36)。凡相信圣子之人都是从神而生(一13),是得到神特别怜爱之人(十六27),且成为祂的儿女(一12-13,二十17)。

B 圣子耶稣

第四卷福音书中有关基督论的经节可说是目不暇给,它将耶稣描绘成至高无上之神的儿子(参一34的注解),将父神启示出来,此外还写了许多其他有关祂的事,很难将它们一一归类,完全呈现在读者面前。其中一个方式是注意到作者先以自己的名义发出评语,接着是他笔下不同的人物对耶稣发出评语,末了是主耶稣说自己是谁的话。

作者自己的评语:作者描述耶稣是创世以前就存在的“道”与父神有亲密的关系。这道就是神,是创造世界的工程师,是所有人的光(一1-4),道成了肉身,即主耶稣,将父神的荣耀彰显出来,充满了恩典与真理(一14)。主耶稣是“父怀里的独生子”(一18),此点可从作者多次提及耶稣是神的儿子看出(三16171835,五18),他也说耶稣是由天降下的人子,会像旷野中挂起的铜蛇一样被挂起(三1314-15)。祂从上头而来,被父神差下人间,还要回到父那里去(三313234,十三13)。祂是骑着驴驹到锡安的以色列王(十二14-15),彼拉多在罪名告示牌上也写着祂是王(十九19)。当圣殿警卫想逮捕祂时,祂一说出神的名字“我是”,警卫就向后跌倒(十八6)。作者说他撰写此福音书的目的,是要读者相信耶稣是弥赛亚,神的儿子(二十31)。当作者一直强调主耶稣具有崇高的地位时,也注意到有些事情反映出主耶稣具有人性脆弱的一面,因而肯定祂是道成肉身的神:旅行至撒玛利亚时,祂觉得疲乏(四6),在拉撒路墓旁哭泣(十一35),祂被刺的肋旁有血和水流出(十九34)。

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见证:施洗约翰大声颂赞耶稣是神的羔羊,能除去世人的罪孽(一2936),圣灵会住在祂身上,并且祂会用圣灵给人施洗(一3233),他还公开承认耶稣远远超过他(一30)。最要紧的,约翰见证耶稣是神的儿子(一34)。安得烈告诉彼得说他找到了弥赛亚(一41),被医好的瞎子说耶稣是先知(九17),拿但业说祂是以色列的王(一49),撒玛利亚人承认祂是救世主(四2941-42),彼得和其他门徒说他们相信祂是神的圣者(六69),瞎眼者相信耶稣是人子(九3538)。其中最巅峰的告白则出现在多马的句子中:“我的主!我的神!”(二十28)。当犹太民众听到耶稣的话语和圣工时,就问祂是否是弥赛亚(七2631)或那位先知(七40)。当祂风光地进入耶路撒冷时,民众夹道欢呼说祂是以色列的王(十二13),可是犹太领袖却拒绝这说法(十九1221),他们晓得主耶稣教导的含义,却不接受祂的宣称,认为祂不是神的儿子(十九7),不配与神平等(十33)。彼拉多一再地说(是讽刺口吻吗?)耶稣是犹太人的王(十八39,十九141521-22)。

主耶稣自己的见证:第四卷福音书中有关基督论最丰富的资料,来自作者让耶稣从自己口中说出的话。主耶稣自称是人子,神的天使在祂身上上上下下,祂得到审判的权柄,能赐下生命之粮,将来会升回祂原来的天家,会被犹太人“举起”,祂的受难会荣耀祂和天父(一51,五2728,六2762,八28,九3537,十三31)。主耶稣提到神是祂的父四十次之多,因而表明祂是神的儿子,十一次暗示天堂是祂的家,祂从天上来。祂在四章26节明说祂是弥赛亚,说了二十一次祂是父神差来的,七次说到祂能赐下永生,旧约圣经也为祂作见证(五3946)。第六章有十一次之多说到祂是从天降下的生命之粮。在八章12节里宣告自己是世界的光,能将真理显明出来(八31-3240)。祂宣称在创世之前就已存在,远在先祖亚伯拉罕之先(八58)。使用“我是+述词”的公式七次,向世人显明祂是生命之粮、世界之光、羊圈之门、好牧人、复活与生命、道路真理与生命,且是真葡萄树(六3548,八12,十71114,十一25,十四6,十五1)。当主耶稣使用“我是”这公式时,暗示祂是神,特别在与犹太人发生争论(八58),和在花园被逮捕时(十八6)更是如此。主耶稣刻意接受门徒说祂是老师和主的称呼(十三1314),以动作表示祂是赐下圣灵之人(二十22)。在这些话语之间,祂也显出一些人性的脆弱:当想到要上十字架时心中不寒而栗(十二27),想到会被出卖时灵里忧伤(十三21),钉在十架上时觉得口渴(十九28)。

C 圣灵

第四卷福音书与对观福音书有一个显著的差异,即主耶稣亲自教导有关圣灵之事。对观福音书常提到圣灵在主耶稣的生平与圣工上扮演的角色,但很少提到主耶稣对此事的教导。相对的,第四卷福音书记载主耶稣许多的长篇教导都与圣灵有关,最出名的是在最后晚餐的临别赠言中。

圣灵与主耶稣的圣工:施洗约翰在第四卷福音书中宣布圣灵会降临且住在主耶稣身上(一32),或许他是以此法将主耶稣与先知们分别出来,因为圣灵只是时有时无的降在先知身上。约翰用水施洗,主耶稣却用圣灵施洗(一2632-33),主耶稣说的是可靠的神的话,因为神赐给祂“无限量的”圣灵(三34),这点又将主耶稣凸显出来,因为圣灵只是“有限的”在先知身上。而主耶稣得荣耀(受死与复活升天)是圣灵降临在门徒身上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七39)。

圣灵与门徒:只有被圣灵奇妙地从天上重生的人,才能见到/进入天国(三35),主耶稣的话是灵与生命(六63),而这话是世人重生的管道。主耶稣说圣灵在信祂的人腹中会像活水一般,源源不绝地涌出直到永生(四14),而这活水是从祂流向他们(七38)。祂预言将来人们会以心灵和真理敬拜祂(四23-24)。在最后晚餐的精神讲话中,祂应许门徒在祂离去后会指派另一位保惠师来与他们永远同在(十四15)。这位保惠师即“真理的灵”,会内住在他们心中(十四1617),教导且提醒他们记起主耶稣过去所说的一切教导(十四26),祂会与门徒一起为主耶稣作见证(十五26-27),证明世人在罪、公义和审判的事上都犯了罪(十六7-11),且引导门徒进入一切真理、宣告将来必成之事(十六12-15)(见增注:保惠师)。

D 末世论

第四卷福音书与对观福音书另一个鲜明的差别是,后者强调未来的末世论,而前者并没强调。第四卷福音书强调的是已实现的末世论,即一般认为只有在将来才实现的福祉,现在就可经历到。信耶稣的人已有永生(三36,四14,五24,六4754),已出死入生(五24),已得到神应许的圣灵(七39,十四16-1826,十六13),已不被定罪且逃过神的审判(三18,五24)。可是在说到已实现的末世论的同时,第四卷福音书也有迹象显示未来末世论,主耶稣说“末日”时祂会使所有相信祂的人复活(六39-40),那时“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他的声音,就出来;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五2829)。主耶稣应许门徒说,虽然祂即将离开他们,可是离开的目的是去神的家中为他们预备住处,将来还会来接他们去与祂同住(十四1-3)。

布特曼(Bultmann)辩论道,作者注重的主要是已实现的末世论,但后期基督徒自行加入未来末世论,破坏了原作者的宗旨16。其他学者则分辩道,作者的重点的确是已实现的末世论,可是他在福音书中也保存了未来末世论,显示他的资料来源虽与他的立场相违背,可是他仍忠于原著,希望读者不要一味想着未来,而是着重在目前的福祉,此时此刻就享受永生,且明白审判并非未来之事,而是决定于此时此刻对福音信息所抱的回应态度,应当停止思想主耶稣在末世时的再来,晓得祂现在已以圣灵的身分来到。

然而,已实现的和未来的末世论两者之间的张力在新约圣经中本是个平常的现象,所以在第四卷福音书有这情形出现就不该大惊小怪。作者保存未来末世论的经文,不仅是忠于原参考资料,也忠于主耶稣的教导,因它常带有“已经和尚未”两者的张力。

E 永生/救恩

第四卷福音书中主要是以生命/永生来描述救恩,父神是永生的源头,祂也将自己能拥有生命的能力给了圣子(五26)。“永生”按字面解释,是未来永世的生命,可是因为主耶稣的来临就成了今生能经历的生命,在复活时将达到最完满的地步(五24)。

就人的经历而言,永生即是,透过耶稣基督来认识神(十七3),这认识涉及与神的关系,人这方面的责任是顺服和与神交通。主耶稣用三种隐喻说明人所经历的永生:从圣灵而生(三3-8),人的干渴在生命水中得以解除(四14;参七37),人的饥饿因生命之粮得饱足(六35)。信主之人能得永生完全是因主耶稣付上了生命的代价换取而来(六51,十1115),且需通过主耶稣的话作为媒介(五24,六6368),此点在增注:永生,有更完整的讨论。

F 见证

第四卷福音书总共用了四十七次有关见证的用语(或用动词martyreō或用名词martyria),其中四十四次都为主耶稣作证,或是主耶稣自己作的见证。第四卷福音书中总共有七类人物为耶稣作见证:(1)施洗约翰(一7815193234,三26,五32-34);(2)其他人——包括撒玛利亚妇人(四39)、犹太民众(十二17)和主的门徒(十五27);(3)耶稣自己(三1132-33,七7,八13-1418,十八37);(4)主耶稣的圣工(五36,十25);(5)父神(五37,八18);(6)圣经(五39);和(7)圣灵(十五26)。

“见证”这字是法律上的用词,见证人(martys)是知道事实真相且可在法庭上作证的人。第四卷福音书中见证的模式带着诉讼的意味,它的背景来自耶和华神与以色列之间的诉讼(赛四十三-四十八),大部分有关见证的经文都发生在道成肉身的神,即主耶稣,与“世人”起争议时(即,犹太领袖们,他们是反对神之世人的缩影),这些经文多半出现在五至十二章,记录主耶稣与“犹太人”的长篇辩论。

主耶稣在世时主要是为真理作证,祂得荣耀回天家之后,保惠师圣灵就接替这角色,祂是主耶稣的阐扬者。门徒们也与圣灵并肩在世上为耶稣作见证(十五26-27,十六8-11)。末日审判时,主耶稣当年在世所说的话就要见证拒绝接受祂信息之人的不是(十二48)。

第四卷福音书的见证主题主要是配合整本福音书的宗旨,即劝人信耶稣。然而它也提醒基督徒记得自己的信心不是建立在主观的经历上,而是在有可靠证人的历史事实上(约十九35,二十一24;林前十五1-8),这是为何新约圣经如此注重目击证人的原因(约一14-15,十九35,二十一24;林前十五1-8;彼后一16-18;约壹一1-4)。第四卷福音书的见证主题从发生争论或不接受主耶稣的宣告中最清楚显出,提醒我们今日为主作见证时也会碰到同样情形,因此遇到人怀疑或不信主时,不应当过分讶异。主耶稣在书中为自己作的见证反导致迫害与死亡,门徒的见证也会得到同样下场,因此今天信徒在为耶稣基督作见证时,也可能遭遇反对与拒绝。

G 信心与神迹

当犹太民众问耶稣,神要求他们做何事时,祂回答说:“信神所差来的,这就是作神的工”(六29)。信心,信主耶稣,是第四卷福音书的重点,写此书的目的是要人产生信心(二十31),当故事发展下去时,提出许多人以信心回应主耶稣的例子(参:前面[ 宗旨与读者]一题)。

模范信心是立即回应主耶稣的话,这种值得效法的信心可从主耶稣的母亲(二5)、迦拿婚宴里的仆人(二7-8)、撒玛利亚镇民(四41)、为儿子求主耶稣医病的大臣(四49-50),和生来瞎眼之人(九35-38)身上看出,他们都以信心回应主耶稣的话。

有些人看到耶稣行神迹就以信心回应(二1123,七31,十一45,十二9-11),可是有些人即使亲眼目睹祂的神迹仍拒绝相信(十二37)。而有时因看神迹而来之“信心”并非真的(二23-25,八30-47)。

耶稣对人们用神迹作为信心根基这事的态度相当复杂,一方面,祂责备非要看了神迹奇事才信的人(四48),另一方面却又鼓励很难接受祂的话之人思考祂所行的神迹,以致能信(十38,十四11)。祂对那些只看神迹表面却不求甚解神迹真义之人颇有微辞(六26)。作者记载主耶稣所行的七样神迹,目的是要读者看了之后相信耶稣(二十31)。或许能说,对那些看了神迹之后能领悟其中意义的人,神迹在激发信心上扮演一个角色,可是,看神迹而来的信心还需进一步发展成只建立在主耶稣的话语上、不问理由的信心。

H 爱与顺服

爱与顺服是第四卷福音书中重要且互有关联的主题,圣父爱圣子(十五9,十七23-2426),且出于此爱将万事万物交在圣子手中(三35)。圣父对圣子的爱是因圣子的顺服激发而来(十五10),特别是祂自愿舍下生命(十17)。书中也强调父神爱耶稣的门徒,会像爱圣子一样爱那些爱(十四21)且顺服(十四23)祂儿子之人(十七23)。父神对世人的爱是从祂差遣独一无二的圣子来到人间这点表现出,凡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三16)。

圣子对父神的爱是从祂完全遵照父神的吩咐行事看出来(十四31),主耶稣以父神对祂的爱来爱门徒(十四21,十五912),用替他们洗脚和那事的表征(为他们舍命)表现出祂完全的爱(十三1),“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十五13)。

神期望祂的门徒有爱心,应当以遵行主耶稣的命令表现出对耶稣的爱(十四15),特别是要彼此相爱的那条诫命(十三34-35),彼得则以看顾耶稣的“羊群”表现出他对耶稣的爱(二十一15-17)。

I 教会

第四卷福音书提到许多有关基督徒与基督之间的个人关系,且强调信徒要遵行祂的命令。乍看之下,本福音书似乎对教会和它的事工没兴趣,例如马太福音十六17-19和十八15-20中,耶稣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对彼得说了些有关建立教会和教会惩戒之事,第四卷福音书却只字未提。这意味着作者对神的儿女是一个团体的事没兴趣吗?或换句话说,他没有教会神学论吗?表面看来似乎如此。

然而,第四卷福音书中有许多地方暗示教会/团体的概念,作者说到有新的荣光(šekî)住在信徒当中(一14),基督的新妇(三27-30),神赐给主耶稣的一群人(十七26),神赐给以色列人有关圣灵的预言将在他们当中得到应验(七37-39),神的羊群(十1-21),神分散的子民将聚集在一起(十16),信徒彼此谦卑服事(十三12-17),将来召聚在天上围绕在基督身旁的一群人(十四1-3),圣灵居住的信徒团体(十四15-17),葡萄树的枝子(十五1-17),彼得被指派牧养基督的羊群(二十一15-17),和在门徒当中有传说所爱的门徒在主再来之前不会死的错谬谣言(二十一20-23)。因此,第四卷福音书虽然强调个人与基督的关系,可是也有许多地方隐约比喻神的子民具有社群关系。

第四卷福音书虽然没怎么提到教会制度或神职人员事工,也没用“使徒”这字,可是主耶稣指派彼得牧养基督的“羊群”(二十一15-17),门徒也该在福音大使命上有份(四35-38,十三20,二十21-23)。

第四卷福音书中有些经节显示,教会是与神立约的新团体,例如普赖尔(Pryor)注意到(1)一如以色列是耶和华神的羊群,主耶稣的信徒也照样是神的羊群,受到“好牧人”耶稣的照顾(十1-18);(2)一如神与以色列十二支派同在,象征他们与祂有立约的关系,道成肉身的主耶稣“住在”门徒当中,也同样象征他们与神有立约的关系(一14);(3)一如以色列被神拣选为子民,受到特别的钟爱,同样地,门徒也被基督拣选(十五16)也是祂特别钟爱之人(十三1);(4)一如神应许将新生命吹入以色列人心中(结三十七),主耶稣也同样向门徒吹气,并且说:“你们受圣灵”(二十21-2317

有人曾批评第四卷福音书的教会论中有门户之见,一方面强调门徒之间需彼此相爱,另一方面则说世人会恨恶这帮门徒。这反映出强烈的自立门户之嫌吗?作者的团体与犹太会堂是对立的吗?如此的看法是建立在现代人对派系上的定义,讲一个团体的自我意识与外界对他们的看法。可是这个现代定义不适用于第一世纪的犹太教,他们虽分为不同派系,可是仍拥有相同的基本价值观,所分的派系不是针对世人,而是针对其他犹太派系。再者,第四卷福音书里爱/恨的模式没有分派系的意味。派系只是顾着自己的小圈圈,可是第四卷福音书是眼朝外看且负有传福音的使命。第四卷福音书强调神爱世上所有的人(三16),还有些人需召回成为神的子民(十16),门徒也需在世上为主作见证(十五27,二十21)。因此书中预先警告说世人会恨门徒,并非作者或他的团体有自立门户的态度,而这是参与宣教之人会遇到的实际经历。

J 圣礼

第四卷福音书没提到约翰替主耶稣施洗和设立圣餐之事,因而引起有些人怀疑作者对圣礼的态度。布特曼说作者对圣礼不以为然,或者至少想保留对圣礼的态度,就故意删掉有关的资料。可是后来一位比较传统化的基督徒在编辑时将它加以修正,添入一些现有福音书中的比喻,特别是在三章5节加入“水和”以及六章51-58节添加“吃主耶稣的肉和喝祂的血”的话18

有些人分辩道,作者既不反对也不赞成圣礼,只想纠正读者对圣礼的了解。生命之粮的演说(第六章),和洗脚一事(第十三章)将圣餐的意义重新诠释,惟有受到圣灵重生之后,洗礼才有意义(三5)。还有人辩论说,第四卷福音书本来无意忽略圣礼,只是用暗示的方式表达,后来的编辑们“帮助”福音书清楚说出传福音者想说的话。第三种修正者的观点是,约翰社团不是从当初的主流教会发展出来,原本不知有圣礼的存在,无所谓赞成或反对圣礼,而是没有圣礼。后来福音越传越广,就加入一些字句,变得有圣礼了。加入的字并非将暗示改为明示,而是在作者中立的态度上加入一些新东西。

别的解经家则从多处经文看出特别指明圣礼的比喻,例如:二章1-11节(在迦拿将水变为酒),三章5节(从水和圣灵生),六章1-14节(使五千人吃饱),六章51-59节(主耶稣所说有关吃祂肉喝祂血的话),十三章1-7节(主耶稣替彼得洗脚时说的话),和十九章34节(有水和血从耶稣肋旁流出)。于是,巴瑞特(Barrett)说:“约翰福音中有关圣礼的教导比其他三卷都多”19。布朗(Brown)也说我们对圣礼大部分的认识都来自第四卷福音书,特别是三章5节,四章13-14节和七章37-39节对洗礼的了解极有助益,二章1-11节,六章3257节,十五章1-10节和十九章34节则对圣餐的了解有极大帮助20

还有些人在第四卷福音书中注意到一些他们相信是有关圣礼的基本态度,基撒(Kysar)认为在第四卷福音书中信心是由感官的经历而来(看见和听见神迹),而这与圣礼中所用的水、饼和酒类似21。司马利说第四卷福音书大量使用象征符号,邀请读者超越物质看到属灵的层面,也从象征转移到圣礼:“象征性物品能唤起且代表属灵以及属神的事,可是圣礼透过物质的东西确实能传达属灵和属神的含义”22

最后,有一种解经法被卡森(Carson)称为与圣礼无关的隐喻,他不否认基督徒读者能从第六章察觉到有关圣餐的言外之意,可是坚称那章经文主要是比喻基督论23。吃基督的肉和喝基督的血非常强烈地比喻对基督的信心,而不是指领圣餐。这方式似乎较符合第六章整体的信息(参六25-59注释,特别注意六4054)。

K 第四卷福音书中的“犹太人”

第四卷福音书多次提到“犹太人”,此点必须特别小心解释,否则会让人以为“犹太人”一直都是主耶稣的敌人,因而煽动反犹情绪。

第四卷福音书中有六十七节经文提到“犹太人”七十一次,其中三节说到信耶稣的犹太人,二十九节以中立的态度描述“犹太人”(既不是耶稣的敌人也不是朋友),另有四处也以同样中立的态度说到犹太领袖。相对的,有八节形容犹太人仇视耶稣,另外二十三节描写他们的领袖仇视耶稣。因此,“犹太人”在第四卷福音书有相当不同的用法,有关“犹太人”负面的经节,多半都是指敌视耶稣的犹太领袖,而它被许多描写犹太人信耶稣的经节抵销了。主耶稣最早的门徒都是犹太人,主耶稣也一直强调“救恩是从犹太人而来”,作者从未暗示所有的犹太人都反对耶稣。

要紧的是,晓得并非所有批评犹太东西的话都是反犹情结。长久以来犹太人自己不断地相互批评(例:当犹太人离弃神的诏约时,旧约先知就声嘶力竭地责备同胞),批评犹太教也不代表反犹太,正如批评印度教并不表示反印度一样,只有当批评犹太民族时才叫做反犹太。所以,给作者扣上一个反犹太的大帽子,是很不公平的,他本身是个犹太作者,主要是写给犹太读者看。他描写主耶稣故事的方式或许反映出在信主的犹太人和不信主的犹太人之间存有张力,在跟随弥赛亚耶稣的犹太人和坚守法利赛传统的犹太人之间存有张力,在此情况下,第四卷福音书反映出来的不是反犹情结,而是犹太人本身之间的张力。可是第四卷福音书绝不是为攻击犹太人而写,反而是向他们推荐基督,书中若对“犹太人”有负面描述,绝非指耶稣同时代的所有犹太人,遑论所有时代所有的犹太人了。

第四卷福音书的结构

第四卷福音书的结构非常独特,一如综览所提,由四部分组成:

·楔子(一1-18);

·主耶稣在世时所行的圣工(一19-十二50);·主耶稣将回到父神那里去(十三1-二十31);

·尾声(二十一1-25)。

与这结构有关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主耶稣的“时辰”问题,当作者描述主耶稣当年在世的圣工时(一19-十二50),一再说明主耶稣的“时辰”尚未来到(二4,七30,八20),可是当祂该回到父神那里去时,作者就说祂的“时辰”到了(十二2327),而此事的实现一直支配着整个荣耀之书(Book of Glory)的内容(十三1,十六32,十七1),几乎所有第四卷福音书的解经家都认可此结构,只是在更详细的分析上众说纷纭。

对于主耶稣当年在世圣工这段(一19-十二50)有一个流行的解经法,认为一章19-51节是这段的序言,二章1-四章54节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从主耶稣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神迹开始,又在迦拿行神迹时作结束。接下来的一大段,五章1-十章42节,则围绕着犹太节庆编写(参五1,六4,七2,十22),然后十一章1-十二章50节作为衔接耶稣在世的圣工和祂回到父神那段(十三1-二十31)之间的桥梁。这种分段方式的一个问题是,将“迦拿至迦拿”分开为一单元,未免将在迦拿刚巧发生两件神迹的事小题大作,并非作者写作的本意。另一问题是,认为只有五章1-十章42节才绕着犹太节庆写,是忽略了作者在整本福音书一直都用犹太节期作为主耶稣行动的时间指标(二1323,三22,四443,五1,六4,七2101437,十2240,十一55,十二11220,十三1,十八28,十九3142)。因此,最佳的处理方式是将一章19-十二章50节看成描述主耶稣在世时圣工的一长段,以神迹和公开演讲作为标记,此法将反映在下面的大纲里。

至于主耶稣回到父神的那段(十三1-二十31),解经家没什么异议或歧见,很容易分成三小段:最后晚餐、临别赠言和主耶稣的祷告(十三1-十七26),对耶稣受难的细述(十八1-十九42)和复活的故事(二十1-31)。

Ⅰ 楔子(一1-18

A 太初时期的道(一1-5

B (施洗)约翰的事工(一6-8

C 真光来到人间(一9-11

D 接受道的人成为神的儿女(一12-13

E 道进入世界(一14

F (施洗)约翰的见证(一15

G 道将父神彰显出来(一16-18

Ⅱ 耶稣在世上的圣工(一19-十二50

A 施洗约翰为耶稣作见证(一19-34

i 约翰对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作见证(一19-28

ii 约翰见证耶稣是神的羔羊(一29-34

B 最早跟随耶稣的门徒(一35-51

i 约翰的门徒跟随耶稣(一35-39

ii 安得烈带彼得来见耶稣(一40-42

iii 耶稣呼召腓力,腓力带拿但业来见耶稣(一43-51

C 迦拿婚宴(二1-12

D 耶稣前往耶路撒冷过逾越节(二13-25

i 洁净圣殿(二13-22

ii 耶稣与“信”祂之人(二23-25

E 耶稣与尼哥底母(三1-21

i 耶稣与尼哥底母谈话(三1-15

ii 作者的评语(三16-21

F 施洗约翰和耶稣的事工(三22-36

i 耶稣和约翰的事工重叠(三22-24

ii 约翰的门徒与一个犹太人争论(三25-30

iii 作者的评语(三31-36

G 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四1-42

i 场景(四l-6

ii 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谈话(四7-30

iii 耶稣教导门徒(四31-38

iv 耶稣与撒玛利亚镇民(四39-42

H 医治大臣的儿子(四43-54

I 耶稣在毕士大池医治长期病患(五1-47

i 场景(五1-3

ii 耶稣医治长期病患(五5-9a

iii “犹太人”与得医治之人(五9b-13

iv 耶稣与得医治之人(五14

v 得医治之人与“犹太人”(五15

vi 耶稣与“犹太人”(五16-18

vii 圣子的权柄(五19-30

viii 耶稣的见证人(五31-47

J 耶稣与生命之粮(六1-71

i 耶稣喂饱五千人(六1-15

ii 耶稣在加利利海上行走(六16-21

iii 群众跟随耶稣至迦百农(六22-24

iv 耶稣教导有关生命之粮(六25-59

v 许多门徒退去不跟从耶稣(六60-71 )

K 耶稣前往耶路撒冷过住棚节(七1-52

i 节庆前:耶稣的弟弟不信祂(七1-9

ii.节庆中:“犹太人”寻找耶稣(七10-13

iii 节庆中:耶稣在圣殿教导(七14-24

iv 节庆中:耶路撒冷人问道:“这是基督吗?”(七25-31

v 节庆中:官员被派去捉拿耶稣(七32-36

vi 节庆最后一天:耶稣提供活水(七37-39

vii 节庆最后一天:民众分成两派(七40-44

viii 节庆最后一天:官员空手而回(七45-52

L 耶稣赦免犯奸淫的妇人(八1-11

M 耶稣与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起冲突(八12-59

i 耶稣是世界的光(八12-20

ii 我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去(八21-29

iii 真理使你们得以自由(八30-38

iv 你们的父亲是魔鬼(八39-47

v 在亚伯拉罕之前就有了我(八48-59

N 耶稣医治生来瞎眼之人(九1-41

i 耶稣的门徒问生来瞎眼之事(九1-5

ii 耶稣医治生来瞎眼之人(九6-7

iii 邻舍询问此人(九8-12

iv 法利赛人盘问此人(九13-17

v “犹太人”盘问此人的父母(九18-23

vi “犹太人”再盘问此人(九24-34

vii 耶稣向此人启示自己(九35-39

viii 耶稣指控法利赛人是“瞎子”(九40-41

O 耶稣是好牧人(十1-21

i 羊圈的比喻(十1-6

ii 耶稣是好牧人(十7-21

P 耶稣在修殿节(十22-42

i 与“犹太人”起冲突(十22-39

ii 耶稣离开耶路撒冷(十40-42

Q 耶稣叫拉撒路复活和后续事件(十一1-54

i 耶稣听到拉撒路生病的消息(十一1-6

ii 耶稣决定回到犹大地区(十一7-16

iii 耶稣见到马大(十一17-27

iv 耶稣见到马利亚(十一28-37

v 拉撒路复活(十一38-44

vi 决定杀耶稣(十一45-54

R 耶稣的时辰已到(十一55-十二50

i “犹太人”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时找耶稣(十一55-57

ii 马利亚在伯大尼膏抹耶稣的脚(十二1-8

iii 谋杀拉撒路的阴谋(十二9-11

iv 耶稣风光地进入耶路撒冷(十二12-19

v 希腊朝圣者寻找耶稣(十二20-26

vi 耶稣面对即将来临的十字架(十二27-36

vii 作者解释群众的不信(十二37-43

viii 耶稣对“犹太人”说最后一番话(十二44-50

Ⅲ 耶稣回到父神那里去(十三1-二十31

A 最后晚餐(十三1-30

i 耶稣洗门徒的脚(十三1-11

ii 门徒上了一课(十三12-17

iii 耶稣预知将发生何事(十三18-20

iv 耶稣预言加略人犹大将出卖祂(十三21-30

B 临别赠言前半段(十三31-十四31

i 耶稣将得荣耀和爱的命令(十三31-35

ii 预言彼得不认主(十三36-38

iii 去到父神之路(十四1-11

iv 更大的工作和祷告(十四12-14

v 首次应许差遣保惠师(十四15-21

vi 耶稣不将自己显现给世人看(十四22-24

vii 耶稣再次提到即将离世(十四25-31

C 临别赠言后半段(十五1-十六33

i 真葡萄树与枝子(十五1-17

ii 世人恨恶耶稣与祂的跟随者(十五18-十六4

iii 保惠师的圣工(十六5-15

iv 门徒的忧伤将化为喜乐(十六16-24

v 耶稣明白地对门徒说话(十六25-33

D 耶稣的祷告(十七1-26

i 耶稣为自己祷告(十七1-5

ii 耶稣为门徒祷告(十七6-19

iii 耶稣为所有信徒祷告(十七20-24

iv 耶稣作结束祷告(十七25-26

E 受难故事(十八1-十九42

i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被出卖与捉拿(十八1-11

ii 耶稣被带去见亚那(十八12-14

iii 彼得第一次不认主(十八15-18

iv 大祭司审问耶稣(十八19-24

v 彼得第二与第三次不认主(十八25-27

vi 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十八28-十九16a

vii 耶稣被钉十字架(十九16b-22

viii 士兵瓜分耶稣的衣裳(十九23-24

ix 耶稣为母亲安排生活(十九25-27

x 耶稣断气(十九28-30

xi 耶稣肋旁被刺(十九31-37

xii 耶稣被安葬(十九38-42

F 复活的故事(二十1-31

i 一周第一日的清晨(二十1-18

ii 一周第一日的晚间(二十19-23

iii 接下来的星期日(二十24-29

iv 总结写作的目的(二十30-31

Ⅳ 尾声(二十一1-25

A 耶稣向七位门徒显现(二十一1-14

B 耶稣与彼得(二十一15-19

C 耶稣与所爱的门徒(二十一20-24

D 结语(二十一25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