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路加福音注释

 

H 悔改(十三1-9

1.灭亡的人(十三1-5

路加并没有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告诉耶稣,关于加利利人被杀的事。他们可能是犹太人,引用这件事,或多或少是赞同耶稣刚刚所说到的那种审判,而以之为例。耶稣对此事未予置评,但却用这件事来明白指出悔改的急切需要。

1.  这件事并无其他任何资料可考,但却与我们所知之彼拉多的特征十分吻合,有些加利利人显然是上到耶路撒冷来敬拜,却在献祭时被巡抚所杀;将他们的血与他们所献的祭物掺杂在一起,是件特别可怕的事。我们难以理解,什么理由可以证明这种时候所执行的死刑是对的。

2-3普遍都认为这个灾祸是因犯罪而受到刑罚(参,约九2);所以耶稣立刻就说明,这些加利利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是比别人更坏的罪人,所以特别挑选出来遭受这种可怕的死。祂要求祂的听众悔改,不然他们也都要如此灭亡。祂显然并不认为有任何必要证明他们全都是罪人,需要悔改,就像别的地方一样,祂是以普世之人都有罪为基础的。关于悔改的话语,是“用特别强调的语气”(Schweizer)来引介的,它们是重要的。祂所说的如此,几乎不可能是意味着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方式被杀,这想法可能是指:加利利人死亡的方式不容他们有悔改的时间。耶稣所说之不悔改的罪人,正把自己放在一个行列里,这行列意味着在时候到时,来不及悔改而死。或者这论点也可能是指被罗马人处死。除非祂的听众悔改,不然他们都要照样在罗马人手中受苦。

4-5 耶稣接着说到在耶路撒冷的另一个灾祸,对我们来说,这是另一个无法考查的事件。祂要祂的听众不要以为,当西罗亚楼倒塌时所压死的那十八个人,比别人更有罪(实际上是“欠债的人”,参,吕译:“有所亏负”,思高:“罪债更大”;人们在顺服上都亏欠了神)。但他们的灭亡是给祂听众的警告:要赶快悔改。路加在第3节用了一个现在命令语气(强调持续进行),在这里则是用简单过去时态(单一的决定性行动)。悔改是一次永远的事,在一生中都会体现它整个的果效;它同时也是每天都必须做的事,保守自己远离罪恶。

2.找果子的人(十三6-9

现在是一个比喻,带出两件事:悔改的需要,以及神延迟审判。前面的经文已经强调了悔改的重要性,这一段则是特别强调机会并不是持续到永远这个事实。

6-7 耶稣是以葡萄园中(所以是在肥沃的土壤中)的一棵无花果树为场景。主人找果子已有三年了,这似乎是说明它是栽种得很好的一棵树。三年之久没有结果子,听来就是个坏兆头,这样的一棵树似乎不像是会再结果子了;所以主人命令说:把它砍了吧!它不只是不结果子,它还占了别的树可以有出产的地土。

8-9 葡萄园的园丁提议忍耐,可能掘开土、加上粪,一年之后可以结出果子来,这给树有最后一次的机会可以结果子。但葡萄园的园丁了解事实,如果它仍然不结果子,那就是这件事的结束。然而,甚至在这种情形之下,他也不是说“我要把它砍下来”,而是说:“你就把它砍了。”(思高),这显示他在毁灭的事上不愿采取主动。此时此地邪恶尚未受到刑罚,这事实并不意味着神赞同罪人正在做的事,它意味着至终神都是怜悯的。

I 医治弯腰的妇人(十三10-17

如何正确使用安息日,一直是耶稣与祂仇敌间争辩的来源。路加说到一件在安息日治病的事,激起了有关那日子正确使用的争论。

10-11 这里既没说明时间(除了是在安息日之外),也没有说明地点(除了说是在会堂里以外)。根据记载,这是耶稣最后一次在会堂里施教,甚至是最后一次进到会堂。萧特(A.Rendle Short)将这妇人的缺陷描写为“脊椎变形,她的脊椎骨合并成一团硬块”179

12-13 这里并没有说这妇人相信耶稣,甚至也没有说她究竟是不是认识耶稣,是耶稣自己采取主动的。祂宣告她得医治了,用祂的手按着她,她就直起腰来。在进行赶鬼的时候,耶稣并不常按手在人身上,可能路加的意思是鬼(11节)已经赶出去了(12节),耶稣现在是用按手来进行医治。有趣的是:妇人的感恩是显在她归荣耀给神,而不是给耶稣。

14这医治惹恼了管会堂的(关于这个职位,见八41注释)。路加的解释是着重在日子上:“耶稣在安息日治病。”管会堂的也可能感觉耶稣侵犯了他的特权,因为会堂中所进行的事是由他所主导的,但这件事发生时却丝毫没有提及他。他并没有责备耶稣,却是对一般人民说话。他用第四条诫命来禁止像这样的医病。人应该在六天中获得他们的医治。

15-16 耶稣说假冒为善的人!所用的是复数,祂所申斥的不只是管会堂的,而是所有同意他的人。假冒为善指的是管会堂的对群众说话,而他实际的目标却是在责备耶稣,甚至更包括他宣称自己为律法发热心,但他所抗议的行为却实践律法的精义与目的。耶稣选择用来责备假冒为善者的方法,是指出犹太人照顾动物的习惯。拉比非常关注动物应受到善待。在安息日,只要动物不负载任何东西,就可以拴着链子或其他类似物,牵到外头去(Shabbath 51);可以为它们汲水,倒进水槽里,虽然人一定不可以让动物从水桶中饮水(Erubin 20b21a)。如果动物都可以受到如此的照顾,更何况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思高:“女儿”),岂不更该在安息日时,将她从撒但的捆绑中释放出来吗?事实上,耶稣所用的是个非常强烈的词句,说她“必须”(dei)被解开来。这妇人的受苦是归因于撒但的作为,撒但必须被打败。这当然不是意味着这妇人是邪恶的;她正在参与敬拜,而耶稣对她的描述似乎显出她是虔诚的;但她的病却是邪恶的。

17 耶稣的反驳带来双重的果效:耶稣的敌人都羞愧了,而众人……都不住地欢喜(时态都是继续不断的)。众人的意见显然都是坚定地站在耶稣这一边的;令众人感到印象深刻的,不只是这一个神迹,而是祂所行一切荣耀的事。

J 神的国度(十三18-30

这个段落开头两个简短的比喻,在马太福音中也是形成一组(出现在马可福音中的,只有芥菜种的比喻,却没有面酵的比喻)。

1.芥菜种(十三18-19

路加的“于是”(吕译)显出这个教训是由前段引起的。管会堂的人和他朋友的反对,并不意味着神的国度无法实现。群众对耶稣给管会堂之人的反驳表现出热烈的欢迎,他们也因祂一切的工作而喜乐(17节),这都证明神的国度正在冲击人心。马太和马可把这个比喻放在不同的地方,但不该以此为理由来反对路加的安排。这是一种简洁有力的故事,可以轻易地用不同的方式来重复、使用。事实上,马太与马可的重点,是在于最小的芥菜种与后来所长成之大树间的对比;然而,路加甚至没有提及芥菜种的大小,他着重的是最后的结果:植物长得这么大,甚至连飞鸟都可以宿在它的枝上。这里所说的树到底是哪种植物,我们无法准确地肯定,但大部分人都认为是sinapis nigra(芥菜类的一种),这并不真是一棵树,只不过是在有利的条件下长到十或十二尺的高度。鸟宿在枝上经常是象征地上的列国(结十七23,三十一6;但四1221)。国度将会是普世的,来自所有国家的人都包含在内。

2.面酵(十三20-21

前面的比喻所关注的,是国度在全世界的扩展;这一个则是比较关切它改变的能力。在家庭自制饼很普遍的时代,要比我们今天更容易掌握它的要点。这里似乎没有强调妇人用了三斗面这个事实(虽然这正是撒拉所用的量,创十八6)。只需要少量的面酵,就能使一大团生面发起来。面酵在圣经中经常是用来指坏的影响力,但这里似乎毫无理由要这么解释。要点是在于少量的面酵可以渗透到大量的面团中,国度也是这样。面酵安静地工作而不被人看见,国度也藉着基督对人心的影响力而作工,不只是在外在的、看得见的事物上。或许也值得注意的是:面酵是从里面开始作工的,它若是在面团外面,就不能改变面团。但改变的能力却是从外面来的,面团并没有改变它自己,这也是很重要的。

3.谁在国度里呢?(十三22-30

下一件事发生在另一个场合,但在主题上却是连接上一段的。耶稣清楚说明:关于国度里的成员,将有许多令人惊奇之处。

22-23 路加的表达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耶稣朝向耶路撒冷的旅程(他强调这目的地)并不急促,也有许多次暂停下来教训人,无论是在大城市或是在小乡村。在某个地方,有一个人问道:主啊!得救的人少么?在当日混乱的宗教状态下,这个问题非常切题,有证据可以证明这是一个广泛讨论的问题〔如:次经《以斯拉肆书》(4 Ezra755及下〕,而且拉比的意见也都非常分歧(如:Sanhedrin97b);但似乎都坚持主张所有以色列人都必得救,除了少数将自己排除在外的明显罪人以外(Sanhedrin 101)。

24-25 耶稣并没有直接地回答,反倒劝勉发问的人和其他人(你们要努力是复数的):无论得救的人是多是少,他们都要确保自己列于其中;这是远比计算那些得救脱离永远失丧的人数重要得多的事。努力这个字是指全心全意的行动,它是用来指在竞赛中争胜的专门术语(LSJ),英文的‘agonize’(苦斗)就是从这个字来的。这个字表明不能不认真的努力。这并不意味人类的成就可以配得进入国度,这里所论及的乃是态度的问题。耶稣并未对窄门多加解释,但它显然是指引到得救之门。那许多不能进去的人,是那些太晚才想要进去的人。想要(吕译:“寻求要”)是用未来时态,与努力的现在时态成对比,这有重大的意义。无论是这里,或是别的地方,从来都不曾说过,那些真心寻求的人会发现自己被排除在国度之外;但得救的尝试却是无可避免地会有其时限。当机会的门终于关上的时候,可就太迟了。人必须在现在就努力要进去。

26 耶稣想像有些人,当他们被拒绝时,会辩称自己已经认识主了,他们曾在祂面前吃过、喝过,祂也曾在他们所在之处教训过人。附带一提的是,有些拉比禁止人在开放的街道上教训人(Moed Katan 16a);但耶稣却不是这样,祂将祂的教训开放给所有的人,无论他们是在什么地方。但这些人的辩词都只不过是身体上的接近而已,他们不能宣称自己曾经对耶稣的教训有同情的了解。他们没有接受,也没有回应;他们的态度是表面的。

27 至终的结果是:他们得知自己彻底被拒绝了。家主说他并不晓得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他将作恶的人这恶名加在他们身上(参,诗六8)。这里并没有提及什么特别的恶行,但至终只有两种等级:那些在里面的人与那些在外面的人。既然这些人不曾采取必要的步骤进到里面,就只能列在外面那些作恶的人当中了。

28 他们要哀哭(因为伤心)切齿(因为震怒),这凸显出失望与挫败的结局。但当这些人看见,伟大的信心英雄在国度里(是他们过去一直以为自己有份的国度),而自己却被赶到外面,必然更要失望沮丧了。最后这句话(“被赶到外面”)似乎含有使用一点力量来赶的意思。他们的态度所导致的结局,是招来神主动地反对他们。

29-30 国度最后的成员,有许多令人惊奇之处。人要从地球的四方而来,这意味着外邦人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参,赛四十五6,四十九12)。对那些自认为在国度里面有得基业的凭据的犹太人而言,这是非常惊讶的事。坐席运用了弥赛亚筵席的意象,这筵席是末世喜乐的象征,是大受犹太人喜爱的;听见外邦人竟然有份于其中,而他们自己却被摒除在外,一定很令他们震惊;这包含着双重的屈辱:自己被摒弃在外,却看见自己所蔑视的外邦人被接纳入内。这种逆转的局面可能是彻底的,就如前与后(吕译:“首先的”与“末后的”)这些字眼所充分显示出来的。神的道路不是我们的道路。

K 先知在耶路撒冷被杀(十三31-35

1.希律那个狐狸(十三31-33

31 发现有几个法利赛人警告耶稣防备希律,是很令人好奇的。虽然他们对祂所说、所做的许多事都强而有力地反对,但他们可能知道他们与祂之间的距离,要比他们与希律之间的距离近多了。更有可能的是:他们是有意或无意地做了希律的代理人。在经历过施洗约翰事件后,这位分封王的良心可能不想要再谋杀另一位先知;但他的确想要摆脱耶稣,所以他利用法利赛人来传达死亡的恐吓。他们可能是准备要与希律合作,希望能惊吓耶稣,使祂离开比利亚,进到犹太地去,他们在那里有较大的势力。

32犹太人用狐狸来象征一个狡猾的人,但更常指不重要的或没价值的人(SB),有时候也象征有害的人。曼松说:“称希律为‘那个狐狸’,就等于是说:他不是个伟大的人物,也不是个诚实的人。他既没有威严,也没有尊荣。”180所以,这是瞧不起人的语气。根据记载,希律是唯一曾经被耶稣鄙视的人,后来我们将会读到:他想要看看耶稣行个神迹;当耶稣站在他面前的时候,主根本就不对他说什么话(二十三8-9)。当耶稣不对一个人说话的时候,那个人的地位就是没有盼望的。耶稣吩咐法利赛人去找希律,可能支持了我们所提及的观点:他们与分封王有某种关联;但那也可能只是祂表达的方式,说明就算希律来听听祂讲些什么,对祂都无关紧要。赶鬼治病,意味着耶稣仍要继续尽祂的职事;但祂使他们明白这不是无限期地持续下去。第三天的意思是“在短时间内”或“在有限度之时间结束时”,或两个意思都有。然后耶稣就成全了,这个字(teleioumai)可能是指祂在该地区之工作的结束,或者祂救赎工作的完成。耶稣是在说祂要完成祂分内的事。决定祂什么时候要死的,是神,不是希律,神的计划必要成就。

33 相同的时间计算与相同的解释问题(和相同的解决方式)又再次出现。耶稣是照着神所为祂预定的路线前进。必须(dei)这个字更加强了这个论点,这个字指出指挥耶稣之行动的神圣需要。这节经文来到一个与意料相反的高潮,“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丧命是绝不可能的”(Moffatt)。京城是国家的心脏,它的命运与它的先知都是在这里模造的。这可能是路加强烈关心这座城的原因,他提及“耶路撒冷”这个名字总共有九十次之多,而新约圣经其他书卷加起来总共也只不过用了四十九次。先知们的试炼,是发生在耶路撒冷,在议会面前。正是在那里,这个国家对耶稣的态度至终将会有具体的表现,祂将在那里受死,完成神为祂的弥赛亚所定的旨意。

2.为耶路撒冷哀哭(十三34-35

34 路加在这个时候记载为耶路撒冷哀哭,可能只是因为它与本段主题的性质相近;这件事似乎可能是发生在耶稣接近这座城时,就像马太所记载的一样。其他可取的说法是:耶稣有两次说出这些话来,这似乎也是不无可能的。柔和的语气显示出耶稣对这座城最后的命运至表关切,也显示出耶稣与耶路撒冷的接触,一定要比对观福音书所记载的为多,因为他们说耶稣很少与这座城有接触,而多次就是一种很令人好奇的说法了。耶稣描述耶路撒冷习惯性的拒绝,甚至杀害神的使者——先知们或其他人(参,王下二十一16;代下二十四21;耶二十六20-21等)。然而,就算是这样,她也不是即时就被弃绝。神的儿子经常愿意聚集她的儿女,但他们却不愿意来(关于一个相反的态度,参,诗五十七1)。母鸡与其小鸡的比喻非常亲切。最后的你们不愿意完全暴露出犹太人必须为他们的毁灭负责。

35 这国家招致了最后的结局。当一个国家或个人坚持弃绝神的时候,招致毁灭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耶稣说:你们的家成为荒场。有许多人主张家(思高:“房屋”)是指圣殿(参,吕译);但更有可能的是指整个耶路撒冷。无论它实际上是指什么,重要的事是它成为荒场(思高:“撇下”;吕译:“留下”;参,耶二十二5)。神不再住在那里,那才是最严重的祸患。耶稣接着说:这座城将不会再看见祂,直到它用诗一一八26的话来问候祂。有些人认为,当这些话用在耶稣身上时,是提及祂凯旋进城的事;但这说法似乎不是这个严肃的预言合宜的应验,而且,无论如何,那时说出这些话的,不是这座城的人,而是加利利来的客旅;再者,马太记载耶稣的预言是在进城之后(太二十三39;进城是在太二十一1-11)。其他人认为:这些话是在耶路撒冷将来归正时那些相信之犹太人的回应,但无论是根据这些话本身,或是根据历史,都很难看出这一点。更好是把它解释为第二次的降临,耶稣在荣耀中回来,将会使耶路撒冷承认祂的弥赛亚职分,无论他们是多么不情愿。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