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第八章
七 四千人得饱足 八1~10
表面上看来这一个神迹(类似太十五32~39)与六37~44(类似太十四14~21)很相似。有些学者甚至因此认为这两个神迹实际上是同一个故事,只是作者将来自不同的资料混乱了,误以为是两次不同的神迹。这一类的看法并没有真正的根据,只不过是假定耶稣一生只行了一次这样的神迹而已。其次,持这一类观点的学者,往往也是那些否认神迹存在的人。其实,仔细的比较之下,就会发现这一个记载与马可先前的神迹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一、情景不相同:前者是在耶稣教训众人当天的傍晚施行的(六35);后者是在众人与耶稣在一起“已经三天”才发生的(八2)。二、主动者不同:在前者,是门徒主动提醒耶稣有关食物的问题(六36);在后者,主动者是耶稣自己(八2)。三、食物的数量不同:前者是“五个饼,两条鱼”(六38),后者是“七个饼,几条小鱼”(八6~7)。四、前者剩下的共“装满了十二个篮子”;后者只有“七筐子”(八8)。五、人数不同:前者很清楚地说明“吃饼的男人,共有五千”(六44);后者只说“人数约有四千”(八9)。六、按前者,耶稣在施行神迹以后,随即催门徒先渡到伯赛大去,自己却往山上去祷告(六46);按后者,神迹以后,耶稣“随即同门徒上船,来到大玛努他境内”(八10)。两者若是同一个神迹的话,那就很难解释这许多的不同处,更不容易说明马可多记载一次这一类的神迹有什么特殊的目的。更重要的见证是:作者很清楚地分别这是两个不同的神迹(八19~21),并没有给人任何混乱的印象。
八1~3
经文并没有说明耶稣和众人聚集的地方在哪里。耶稣这一次主动地提及众人吃的需要。他的关怀是出自怜悯的心。作者也没有说明这三天来,耶稣是否只是给众人教训或是还有其他的工作。另一方面,在这三天里,众人是否完全没有自备粮食,或是所带来的粮食到了第三天已经用尽了?甚至有些人根本就在期待耶稣再一次施行神迹给他们饱足?因为耶稣不久前分粮给人的好消息一定在不少地方大大地被传开了。这一些都是读经的人可能思想到的问题。第三章表示这些人的饥饿是很迫切的一件事。耶稣对他们当前的困境,甚至其中一些人的背景,都有清楚的认识。这里又再说明他的神迹是为了真正的需要而施行的。
八4
倘若这真是耶稣第二次分粮的神迹的话,门徒的心可真是“愚顽”到极点了(六52)。因为在他们的回答中所考虑到的只是现实的困难,完全没有期待任何神迹的出现。
八5~7
这一次饼和鱼的数量比上一次多了一些。分饼的方式基本上是一样。虽然耶稣这一次没有吩咐门徒说“你们给他们吃吧”(六37),这一些基本的食物既然是从门徒那里得来的,他们也可说是有分参与这个神迹了。
八8~10
马可只简单地记录人数约有四千,而马太却比较详细的说“吃的人,除了妇女,孩子,共有四千”(十五38)。上一次的神迹以后,“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六45)。这一次,耶稣打发他们走了。这些吃的人似乎是永远满足不了的一群。耶稣的主要使命并非只是满足人的肚腹。学者们不易肯定大玛努他境内究竟是指什么地方。这一个地名只有在此出现而已。马太所记述的是“马加丹的境界”(十五39)。
八 没有神迹给这世代看 八11~13
法利赛人以神迹来试探耶稣的事,在时间上并不一定是紧接上一段经文的。虽然所提出的问题是跟耶稣以往所行的神迹有密切关系的。
八11
法利赛人这一种寻求神迹的态度,不论是在观念上或动机上都不正确的。他们的做法完全误会了耶稣施行神迹的目的与原则。按照符类福音的记载,神迹主要是在见证上帝的大能,以及耶稣的身分和使命。在另一方面,神迹与人实际的需要以及人对耶稣的信靠也有密切的关系。马可所记述的神迹,几乎全是耶稣对人实际的需要和信靠所作出的具体反应。例如当人有各种病痛,被鬼附,以及处在极端的困境当中的时候。这点正说明了,符类福音似乎完全没有记载耶稣只是为了显示上帝的大能而施行神迹的事。耶稣也无意以神迹来取代或废除人对他的信靠。虽然神迹可以坚定或增加人原有对他那纯洁的信赖,特别是引导或启发信的人,对他的真正身分更深一层和更正确的认识;对法利赛人这一种完全不是出于信靠和追求真理的盘问和试探\cs8,耶稣绝对不会作出任何积极的反应。
八12
耶稣心里深深的叹息 心也可以翻译成“灵”或“心灵”。深深的叹息很清楚地表达了耶稣当时心灵中至深的感受,甚至伤痛。这一种的伤痛是被法利赛人那刚硬、不信、和敌对的心所激动的。
世代 在这里是指法利赛人所代表的那一个“不信的世代”(九19)。耶稣还形容这一个与上帝为敌的世代为“淫乱罪恶的世代”(八38)。法利赛人所寻求的是“盘问”和“试探”,并非神迹。倘若他们真是有心要看“从天上显示神迹”的话,他们实际上也应该看够了。因为耶稣所行的神迹,都可以说是从“天上”来的。因为他是藉上帝从“天上”赐给他的大能而行的。耶稣拒绝法利赛人的要求并非意味从今以后他就不再行神迹了。他在这里只是清楚地说明不信的世代是永远看不到或“领悟”不到神迹的真正意义的。因此,对存“不信的恶心”的人来说,神迹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人不一定会因为看见──肉眼的看见──而相信,真正的信靠是心灵的问题。上帝的恩典,本身就是一个真正的神迹。
八13
上船往海那边去了 这是与紧接下去的一节经文有直接连贯性的。海那边似乎是指伯赛大那一边(八22)。
九 法利赛人和希律的酵 八14~21
这一段经文是跟耶稣分粮给四千人以后,法利赛人试探耶稣的事有密切关系的,它再一次反映了门徒那种缺乏领悟真道的心。
八14~15
门徒因为忘了带饼,结果在船上为了粮饷的不足而烦恼的事,不但没有逃避耶稣那敏锐的观察,反而给他“借题发挥”,嘱咐门徒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的酵和希律的酵。
酵 在犹太人一般的观念中,都是指被破坏和恶性的事物。在新约中,耶稣只有一次以酵来比喻天国的增长(太十三33和同样的经文路十三21)。
法利赛人的酵\cs8 很明显是指他们的虚伪以及故意敌挡真理和不信的恶心。
希律的酵 似乎是指希律那败坏的生活以及杀害施洗约翰那一种的罪行。马可在较早时曾经提到这两派人,一起图谋要除灭耶稣的恶念。
八16
在这个时候,门徒仍旧是一批很现实,甚至是“世俗”的人。他们完全没有属灵的智慧去领悟耶稣对他们所说的是什么。耶稣所讲的“酵”,只能使他们想到肚腹的需要──饼──而已。
八17~18
耶稣这一番话似乎在表示门徒的反应给予他的惊讶和失望。有眼晴,看不见吗?有耳朵,听不见吗?这句话是引自旧约三位先知责备“愚昧无知”和“悖逆之家”以色列的话(赛六9;耶五21;结十二2)。耶稣竟然以这么严厉的口气来儆诫门徒,可见他对事情看得多么重大。
记得 在这里不仅是指对过去所发生的事物的回想而已,也意味对整个事件的真正领悟。门徒虽然对这一切毫无认识,正如当日听耶稣比喻的人一样,“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可四12)。倘若他们不再醒悟过来的话,上帝在先知时代给以色列人的审判也可能会临到这些门徒身上。
八19~21
耶稣在教导门徒的时候有严厉的一面,也有极端忍耐、谆谆善诱的时候。他在这里似乎是以考问初学者的方式来帮助门徒建立一个领悟的心。耶稣让他们回想这两次神迹的目的,并不表示他在应许门徒今后将会施行更多这一类的神迹来满足他们的肚腹。因为这并非明智的教导。他要门徒真正明白的,乃是这些神迹所带来的信息,尤其是对施行神迹者本身的认识。倘若门徒真是认识施行神迹者的身分,他们根本就不必为食物这一类的需要而担忧了。相反地,他们应该将心意放在更重要和更有永恒价值的事物上。“你们还不明白吗”这一个简单的问话,将不断地摆在门徒面前,成为他们的警语和挑战。
十 瞎子看见 八22~26
耶稣医治这个瞎子的程序和医治耳聋舌结的人有两处是相同的:一、都离开众人(七33,八23)。二、用唾沫(七33,八23)。
八22~23
因为耶稣在过去施行的许多神迹,摸和按这一些熟悉的动作,似乎已被人认为是与神迹的大能分不开了。耶稣按手在病人身上的动作固然是熟悉的。但是耶稣在治病的过程中,向病人发问倒不是寻常的事。读经者也许只能假设这是耶稣在这里医治的步骤之一。
八24
瞎子的回答,很明显的表示他这个时候还没有得痊愈,他现在所看见的,只是模糊的一幕而已。
八25
经文并没有说明耶稣为何需要第二次给病人按手,才能使他完全复原。这是马可福音中唯一的记载。在原文的动词上,他定睛一看是表达一个决定性的动作。接下来那句话的看字,是一个继续不断的行动,表明这个人视线的真正复原。
八26
正如以往一些例子一样,耶稣的嘱咐似乎也是为了保密的缘故。伯赛大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村子。耶稣可能是避免这神迹可能带来的骚动。
肆 耶稣预备进入圣城 八27~十52
一 彼得宣信耶稣是基督 八27~29
这一段经文可说是马可福音决定性的转捩点;是第二部分的真正开始。这一段以彼得在耶稣面前的宣信作为开始的记载是意义深长的。因为耶稣不仅在彼得的宣信以后,清楚地预言他的受苦和复活,并且也从此把重要的教导集中在门徒身上,从此减少了给众人的教训。这一个重要的改变似乎是策略性的,因为从今以后,耶稣不单是自己要亲自面临在耶路撒冷的最后争战,也要逐渐预备门徒的心,去接受这一个给他们最大的考验和令他们最惊讶的事实:耶稣的死和复活。有不少学者怀疑这一段记载的历史性,认为它是初期教会虚构的一幕,目的在于宣告初期教会本身对耶稣的信仰。也有学者猜测说,这是“彼得派”用以巩固使徒彼得在初期教会的崇高领导地位的方法之一。但是,这一些采取怀疑态度以及喜好猜测的学者们,似乎忽略了一些很明显以及重要的事实。一、马可一般上似乎不太注重事件发生的确实地点。但是,在这里,作者却非常肯定地见证事件所发生的地方是耶稣和门徒“往该撒利亚腓立比的村庄去”的路上(八27)。二、虽然彼得的宣信是正确的,耶稣在此(不像在马太十六17~19)并没有给这一个宣信明确的认可或接受(八29)。接下去的一段经文显示,彼得对基督,尤其是他受苦的必要,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八32)。这一点,倘若是初期教会虚构的话,简直是对彼得的侮辱,而不是对他的地位和威信的建立。三、耶稣给予彼得极端严厉的责备,说他是撒但。这一点很难使人相信是初期教会虚构的。倘若马可是彼得的代笔人,这一类的虚构更是不可思议了。
八27
假设这段经文和上一段的神迹在时间和地点上有直接关连的话,耶稣和门徒可能是从伯赛大出去向北走。该撒利亚腓立比是腓力希律王所管之地,处于约旦河之源和黑门山腰上,是一片美好肥沃的土地。这城为腓力自己所建,与撒玛利亚境内地中海西岸的该撒利亚城完全不同。耶稣在这个时候向门徒询问有关他自己身分的问题,并非偶然的。因为耶稣的工作,到了现在可以说是已经进入了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他在众人中宣道、教训、治病、赶鬼多方面的工作已经使他成为“名人”,甚至是“传奇性的人物”了。但是,众人包括他自己的门徒,对他原有的身分似乎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只不过是议论纷纷,人云亦云之类的猜测和构想而已。但是,时间对耶稣来说,是很重要的。身为一位有绝对清楚使命感的人,他已经深深地意识到他在耶路撒冷最后的“死亡约会”,一天比一天更接近了。跟随他的门徒必须对他的身分和使命有正确的认识。耶稣开始向门徒发出的问题是很普遍性的:人说我是谁?耶稣跟众人的接触既多又广。别人对他的认识、评论和误会,他自己必然是知道的。这一个问题可能是在考验门徒的“耳目”或观察力。
八28
希律王可能就是代表相信耶稣是施洗的约翰那一些人。耶稣与先知以利亚的认同,也许是受到玛拉基书四5这一类预言的影响。这些人以为耶稣像以利亚一样,是为耶和华上帝预备道路的。另外一个理由可能是因为耶稣像以利亚一样,有施行各种神迹的大能。难怪当耶稣在十架上呼喊的时候,旁边站的人还以为他在呼求以利亚来拯救他(十五35~36)。认耶稣为先知的似乎是很普遍(参阅太二十一11;路七16)。其实,耶稣自己也曾经以先知自居(六4)。这些不同的人对耶稣的认识,虽然都有某一些根据或理由,却不能代表他真正的身分。很值得提起的一点是,到如今还没有人在怀疑他可能就是救主弥赛亚。这一个观察是否表示耶稣一直很成功地隐藏他弥赛亚的身分?
八29
耶稣从一个很普通的问题开始,引门徒到一个个人的问题上去:你们说我是谁?你们在原文是强调性的。其实耶稣所真正关注的,也正是这一个要门徒自己回答的问题,而不是较早的那一个。彼得的回答,既是个人的,也是有代表性的。他常常是门徒中的代言人。你是基督这一个回答是正确的(有关“基督”这个名号的背景和意义参阅一1的注释)。然而,这一个表面上是正确的答案,并非表示回答者对这一个绝对重要的名号,有真正的认识,以及它用在耶稣身上的各种涵义。假设彼得真是清楚其中的各种涵义的话,他所做的就绝对不是一个寻常的回答,而是一个信仰的告白。
二 代价的问题 八30~38
这一段的主题是代价的问题。不仅是基督自己要付上生命的代价来完成使命,跟从他的也必须绝对慎重地考虑做门徒的代价。
八30
耶稣给门徒的禁戒似乎表示他已经接受了彼得的宣信──“你是基督”。这一次的禁戒,跟以往的其他禁戒基本的目的是一样的:为了不要公开显露他自己那基督的身分,以免阻挠使命的完成。因为当他的工作愈来愈接近高潮的时候,这一个“弥赛亚的秘密”的隐藏也就显得更重要了。
八31
从此 在原文中是表示一个很重要的转捩点,可以翻译成“从今以后他就开始(教训他们)”。耶稣在以往已经不断地给予门徒许多的教训。从现在开始,他将自己必须受许多苦的事,当作是在教训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
有关人子的背景和意义可参阅二10的注释。
必须 在新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神学观念(参阅可九11,十三7、10;路二十四7、26;约二十9;徒三21;林前十五25、53;林后五10等经文)。必须,这一个观念是在强调上帝绝对的自由和主权。必须,表示上帝是一位有永恒计划的历史主宰。在他看来,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说是意外或偶然的。那就是说,发生在耶稣身上的事,包括他受苦和最终被杀和复活的事,都是在上帝的计划中被许可的事。但是这一种的信念,绝对不可和一般的命定论或宿命论混为一谈。因为一般的命定论是机械式地尝试解释人的命运。它并没有真正去面对上帝的主权和人的自由两者之间那些极端复杂和微妙的关系。圣经中必须这一个神学观念,把上帝的主权和人的自由看是两极性的(paradoxical)而不是互相矛盾的(contradictory)。当耶稣预言说,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的时候,他无形中也就是表明他愿意接受这些苦难。他所提及的苦,实际上已经不是像许多人想像的那么遥远或抽象了。法利赛人和希律一党的人企图要除灭他的决定,以及施洗约翰的被害这一些可怕的事实,似乎都不断在提醒耶稣将要受苦的必然性。
长老,祭司长和文士 几乎是代表整个犹太人的领导层。耶稣最终受害的事实,也证明了弃绝耶稣的,并非某一小群的人,而是整个犹太教领导层所代表的公会,甚至是全体会众(十四53~65;十五11~15)。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清耶稣被犹太人弃绝的全面性。虽然十架是罗马人的刑法 准许耶稣被钉死在十架上的,也是罗马的长官。但是,真正“杀”耶稣的可说是整体的犹太人了。
过三天复活 并非最正确的记载,因为耶稣的复活是在被杀害以后的第三日,正如马太(十六21)和路加(九22)所记载的,而不是过了三天以后。但是,这一个表面看起来不是最正确的记载,反而反映了马可的见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首要性。假使马可所记载的是初期教会虚构的,或是在其他福音书之后才写下来的话,这一类的现象也许就不太可能出现或是尽量被避免了。
八32
劝 这字的中文翻译并没有真正表达希腊原文的意思。应该翻成“责备”(一25;八33)或“斥责”(四39)才能充分地形容彼得这一个极端冒失和卤莽的举动。那就是说,彼得身为门徒不仅胆大地将他的夫子耶稣拉在一边,还紧接下去“责备”或“斥责”耶稣刚才所说那些有关受苦和被杀的事!彼得这一种无礼和粗野的动作诚然有可指责之处。但是他对耶稣必须要受苦和受害的误会,倒是值得同情的。因为彼得虽然已经跟从了耶稣一段的时候,他在许多的基本观念上仍旧是一个很典型或正统的犹太人。对一般正统的犹太人来说,上帝所拣选来复兴以色列国的基督是一位充满荣耀、尊贵,
八33
责备 彼得的原意是要责备耶稣。现在他自己反而成为受责备的人。这里的责备和上一节的“劝”字是同一个希腊字,翻译上很准确。
耶稣在责备彼得的时候看门徒,可能有两个互有关连的意义。一、彼得是门徒的代言人,他的误会也可能存在其他门徒的思想中。因此,这个责备也可说是针对其他门徒了。二、被责备只是彼得个人。但是,这个责备也是给其他人的儆诫。
耶稣称彼得为撒但,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太过分或是不太合情理。实际上,只是这样才能真正表达彼得尝试阻碍耶稣受苦的这一个举动的严重性。当然,耶稣并非真是指控彼得个人是撒但,只是说彼得这一种意念是来自撒但的,他因此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撒但的代言人。这一种解释是有神学根据的。因为撒但的工作,从四十昼夜试探耶稣的那一次开始,一直到最后,都是不断地用各种的途径和手段尝试破坏耶稣的工作。最有效和最彻底的破坏工作莫过于阻止耶稣受苦和受害。因为耶稣身为“受苦的仆人”只有通过受难的十架道路,才能完成救世的使命。从这个观点来看,彼得对耶稣的责备,在本质上与来自撒但的试探是一样的。
上帝的意思和人的意思 是一个很强烈的对照。两者是彼此为敌的。不但上帝的意思常与人的意思不同,甚至耶稣自己面临最后的压力和考验的时候,也曾经要求上帝将“这(受苦的)杯撤去”(十四36)。但是耶稣最终还是完全接受了上帝的旨意(十四36)。中文的体贴……意思这几个字也可以翻成“把思想放在(上帝或人)的事上”,或者是“站在(上帝或人)这一边”。最终是一个决志或立场的问题。
八34
耶稣在预言自己受苦以后,便立即教训众人和门徒有关做门徒的代价这一件事。这是一个既合理又明智的做法。假设耶稣自己身为领导者,需要为信仰或使命而牺牲的话,跟从他的人也就必须立同样的心志。就算生命的牺牲不一定会临到跟从的人,他们也必须有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耶稣这个时候不只是叫门徒来,而且还包括了众人,这是很有意义的。门徒是已经被召的一群,他们跟从耶稣已经是一个事实。但是,其他的群众,到如今也许还没有真正慎重思考过,做门徒所要付上的代价问题。耶稣在这一方面的教训,可说是给他们一个非常公平的选择机会,让那些要退出的,仍然有一个决定的机会。众人与耶稣的接触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以往的日子,这些人可能只是为了一些暂时或切身的实际需要来追随耶稣。因此,他们各人的“动机”都有省察的必要。众人中也许有一些在跟从耶稣这一件重大的事上仍旧犹豫不决,耶稣的教训将帮助他们做一个经过慎重考虑的决定。
舍己 舍在原文的动词中也包括了否定自己和放弃自我的意思。这个动词的形态,在这里不只是命令式的,并且还意味是一个毅然和坚决的行动。
背起十架 不仅是象征可能像耶稣一样的受苦,也是钉十字架这一个刑罚的习惯。按照罗马政府一贯处决犯人的方法,将要被钉十字架的犯人都要先背负自己的十字架。
跟从 在原文的动词中也是命令式的,是一个不断持续下去的行动。
八35
这不是一句自相矛盾(self-contradictory)的话,而是一个两极性的真理。生命在这句话中一共出现了四次。首三次是指今生短暂的生命,只有最后是指永恒的生命。
八36~37
这是一个价值观念的问题。一个人的一生,是智慧的或是糊涂的,完全决定于他对这一个问题的看法。人生的得失很多,也是免不了的。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辨别,什么是暂时性的,什么是有永恒价值的。耶稣在这里劝人失去那暂时性的,为了要得那有永恒价值的。
八38
淫乱罪恶的世代 基本上是指这个背叛、不信上帝的世界,包括这个世界一切敌对真理的哲学、思想、心态、潮流、风尚等等(参阅八12有关“世代”的注释)。
当作可耻的 在这里有否认的意思。因此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也就表示否认耶稣或是不敢站在他的真道那一边,为他作一个明确的见证。这一点,对跟从耶稣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和挑战。
人子……降临的时候 很明显是指耶稣第二次再来的时候。
可耻和荣耀 在这里成了一个很强烈的对照。这一个强烈的对照也再一次提醒人要慎重做一个明智的决定,以及要持定所站的立场。──《中文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