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论
—神与人和好的妙计
—、序言
神学家D. Hague谓:「救赎是基督教最高贵的表现,亦因为此点,基督教非仅是启示、伦理的宗教,而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宗教」。新正统神学家E.Brunner亦言:「认识十架就是认识圣经,亦等于认识耶稣基督」。
除创造外,救赎可算是神最伟大的工程,况且救赎更在创世前早已为人预备妥善(弗1:4),可见神爱人之心是何等的长阔高深、溯源长远。
二、救赎的前题
救赎的前题分为两方面,一与神有关,另一与人有关:
A.与人有关——救赎是因人的景况
1.先祖的罪——据创二、三章所记,亚当夏娃犯罪,于是丧失永远生命,死亡中止他们与神亲密的关系。惟他们是神爱心的创造、精心的杰作,神不愿罪剥削她与人之间的相爱,神主动要与人和好,逐订立了「和好如初」的救赎大计。
2.世人的罪——全地的人因亚当之故被圈在罪中(罗5:12),任罪宰割。圣经多处指出,世人因始祖之罪,亦因神的咒诅,生下来便是罪人(参论罪篇),等待神之审判,除非人愿意接受神的救赎,否则人永远沉沦。
3.人生归宿——人因罪在天性中,致生活未能达美满境界,诸如焦虑、恐惧、绝望、及溺于罪欲之中,虽有欲修身养性,正心克己,孜孜行善,然而功修愈密,往往觉得罪孽之丛滋,至终不能脱离死亡,如此人生,委实可怜,与神造人之目的绝缘,神本欲赐美满幸福的生活,所以当人犯罪后仍设法救赎人,恢复人生的美满。
4.生命价值——人乃按神之形像与样式造成,人之荣光与尊贵无以复加。再且,神与人起初亲如父子,只叹罪将神人隔离,惟神视人为「珍宝」(赛43:4)、「嵌于冠冕的宝石」(亚9:16)、「瞳人」(亚2:8)、「珠宝」(太13)等,故此,神甘愿付出「重价」(林前6)将其独生子赐给他们(约3:16)。
B.与神有关——救赎是因神的属性
1.神的慈爱——神的属性就是救赎的渊源,若他知人溺于罪中而无法自救,仍不立施拯救时,他就不是神了。在神各属性中,爱激发神主动拯救世人(路19:),神的爱称为「永久的」(耶31:3)、系引的(何11:4)、不测的(弗3:19、至大至奇的(约15:13)、长阔高深的(弗3:18总言之,即是拯救的爱(赛32:6)。
2.神的公义——人既犯罪,按神的爱本欲宽免原谅:然按神的义,即是神圣洁的标准及刑罚的警告,人就不能逃脱神的定罪与审判。爱与义同时施及人身上,就产生神为人代受刑罚的设计,这是救恩,亦是救赎,一切由神统自包办。
3.神的圣洁——罪就是触犯了神圣洁之律法,全圣的神决不能容许满有罪污的罪人至其前,亦因此项神的属性,神才特设洗涤罪污、脱离罪势、战胜罪权之救赎方法。
4.神的智能——圣经明言,世人凭己之智,永不能认识真神,但在人无计可施时,神竟然想出一个十全十美,而又轻易获致的救法,这就表显出神的智慧了(林前1:21)。再且,神非仅有全智而缺执行之能力,救赎的能力非为外力所动,其原动力源自神之本性内,他的意旨成全救赎,不然即是背平其自动的神性了。
三、救赎的定义
救赎的定义可从救赎的种类、性质、字汇而汇成之:
A.救赎的种类
1.属肉体的(Physical)——这是指物质方面或外在方面的拯救,如从仇敌手中救回(路1:67-75;16:14;撒下22);战胜仇敌(撒上11:13);脱离死亡(创50:20太8:25:拿2:10),得蒙保守;(出14:30);病疾痊愈(诗42:11;67:2);归回故土(诗56:6)等。这方面的拯救是旧约中主要的种类与意义。
2.属灵的(spoiritual)——神的拯救亦包括属灵方面或内在性质,这是指神将人从罪恶黑暗的权势拯救出来,而迁移至他爱子光明的国度内(西1:13;彼前2:9太1:21)。此类的拯救是新约中主要的提示。圣经明言,无论那类的拯救,「救恩出于神」(拿2:10;赛43:11)。
B.救赎的性质
1.脱离罪的刑罚(Penalty)——罪的刑罚是永死,救赎使人脱离永死、进入永生(约3:16-18)。
2.脱离罪的权势(Power)——人得救赎后仍会犯罪,但神应许给人能力、恩典,藉着圣灵的内住,使人不轻易犯罪,这是救赎另一面带给人的功效。
3.脱离罪的同在(Presence)——这是指救赎最后的功效,亦称为「完全的救赎」,在那时,罪不再在人身上显出任何的影响,因那会在新天地的境况了。惠敦大学神学教授C.M.Hone谓新约的救赎观是「完全的救赎」(灵、魂、体皆回复与原人一般)。
这三方面救赎的性质可透过救赎的三个动词表达之,圣经多处以「过去式动词」(past tense)表明罪的刑罚早已担负去了(参路7:50;林前1:18;林后2:15;弗2:5、8)。此外,多处经文以[现在式动词」(present tense)表明获救赎的人蒙赐能力及恩典应付罪的权势(罗6:14;8:2;林后3:18;加2:19-20;腓1:19-20;腓1:19;2:12-13;帖后2:13。最后,圣经亦以「将来式动词」(rutnre tense)表明罪总有一天完全离开蒙救赎的人(罗8:29;13:11;彼前1:5;约壹3:2)。
C.救赎的字汇
1.拯救(salvation)——此字的希伯来文(yeshua)从字根意「扩阔」、「丰盛」、「自由」、「抵抗」、「报复」等演变而来,在旧约中共出现118次,可见此字之重点落在外在拯救方面。
2.赎罪祭(sacrifice或thusia)——这虽是旧约常用的字汇,在新约内亦出现不少,尤在希伯来书中(参5:1;7:27;8:3;9:9,26;10:12等不赘,按意义,赎罪祭即是代替人承担罪之刑罚的祭物。
3.挽回祭(propitiation或remission或hilasmos)——此字在新约中仅出三次(罗3:25;约壹2:2,4:10),其根意「施恩座」(hilasterion,来 9:5),指那遮盖(kaphar)人之罪的祭物(旧约是祭物之血,新约是基督之血),使神「不看」人之罪,故人得罪神的身份或地位得已挽回。
4.救赎(redemption或apolutrosis)——「救赎」为一个市集惯用之名词,形容人以代价赎回付出的当头;此字亦用在奴隶买卖的贸易上,如将奴隶购买回去时之费用称作「赎价」。在神学上言,此字意「救赎」,指耶稣基督以自己的死为赎价(罗3:24),将人从罪恶中救赎出来(多2:14)。
5.称义(justification)——「称义」是一个宣告,尤是个法庭的术语,指法官宣告罪犯获赦得释放,在救赎的神学下言,称义乃说人本是待罚的罪犯,但因基督挺身而出,代人受罚,故人就白白称义(罗3:24)。福乐神学院教授G.ELadd博士谓:称义是公义之神的一个宣告,这宣告据自人接受基督的代死而来;此时神人间是法官与罪犯的关系,当称义之宣告发出后,神人间关系又改变了。
6.和好(reconcilliation)——在称义前,神人间本是敌对的。称义后,神人便和好如初(罗5:10:林后5:19:弗2:16);被称义的人逐称为「神的朋友」(代下20:7;雅2:23),与基督同作后裔(罗8:17)。荷兰神学家G.C.Berk-ouwer博士说,因基督代死的功效,神人得以和好,神将平安赐给属神的人,又除去一切接近神的拦阻,使人能坦然无惧进到神面前。
7.重生(regeneration)——称义使人在神面前有新的地位,重生使人获得新的生命(林后5:17)。重生是从神的角度下看人的情况,悔改(conversion)乃是人的方面言,重生使人得神的性情(彼后4),即谓得新心(结11:19;36:26;耶24:7);神的永生(约3:5;10:10,28),成为新造的人(林后5:17)。
8.成圣(sanctification)——成圣在反方面言即指从污秽、罪恶等分别出来;正方面则指归属或奉献给神。成圣亦分三阶层:地位上的成圣(positonal sanctificatiorn):生活上的成圣(亦称「渐进的成圣」)(progressive sanctifica-tion)及全然成圣(即将来成圣)(complete or finalsanctlflcatiofl)。
在救赎论的主题下,成圣的开始在人接受耶稣为救主之那时刻(林前1:2;弗1:1;来10:10;犹3),而渐进成圣却是一生之久的追求(彼后3:18;林后7:1;约壹3:3):全然成圣乃是将来见主面时的情况,亦是效法基督(腓3:10-12;罗8:29)及心意更新变化的终点(罗 12:2;8:23;腓3:20-21)。
9.洁净(Cleansing)——从另一角度下看,救赎是洁净的过程与后果,旧约的洁净礼仪(利6、12、16等章)是救赎的影子,洁净是「新约」条款之一(结36:25;约3:5)。信徒得救后每次认罪时,亦蒙洁净,之后「从新做人」(约1:9)。
10.纳为儿子或嗣子(adoption)——神学家Evans博士谓:重生改变人的生命;称义改变人的地位;成圣改变人的性情;成嗣子改变人的身份。人接纳耶稣为救主时,他就称为「神的儿子」(约1:12;加3:26),成为「神的后嗣」(加 4:5—6;罗8:17),而这儿子的名份在永世内便得以完全(罗8:23)。
结论:由上文论及救赎的种类、性质、字汇可见,救赎的意义何等广博丰富,其背后显出神思更浩瀚无比,神爱深不可量。
四、救赎的基础
救赎的完成基于五方面的根据:
A.神的拣选——神预知世人对救恩的态度,或拒或受,对那些将会接受神之救恩的人他就拣选他们成为他的儿女(弗1:5;徒13:48)。虽然神预知谁得救谁沈沦,但她的救恩仍向世人发出(多1:11),因为基督是为全地的人而死(提前2:6;4:10;来2:9;彼后2:1;约壹2:2;4:14)及神不愿一人沈沦(彼后3:9;结18:32),所以他的救恩是为全地人而设立(约3:15-16;4:13-14;11:26;12:46;徒2:21;10:43):然而结果只有少数人蒙救赎。
B.神的恩典——救赎是神给人的礼物,白白赐施,毫无条件,因那全是恩典(弗2:5,8-9;提后1:9;罗3:24),亦因恩典的背后就是神对世人的大爱之故,所以神不计较人的不配、罪盈,仍将其救赎之恩赐给世人。
C.基督的代死——耶稣基督之死为「代赎之死」(vicar-ious—death),因他以自己的生命代担世人因罪而该受的刑罚(太20:28;约6:51;15:13;罗5:6-9;林后5:21;弗5:2,25;提前2:5-6等不赘),此点亦是他自己所作的见证(约18:37),在旧约时期,祭物的血虽「遮盖」人的罪,但永不能除去罪(来10:4),只有基督的血(代死)才能救赎人(罗3:26;来9:22。)
D.人的信心——救赎的美丽不仅在神方面主动地设计,预备,完成之,亦需人方面的接受,信纳。神方面的工作是客观的,是外在的:人方面是主观的,内在的:而人第一步须作的乃是凭信心接受神的救恩(弗2:8;罗5),此类的信心称作[蒙救的信](saving faith),与[生活的信](livin faith)有别,是从听道而产生的(罗10:17)。
E.人的悔改——在人方面,救恩临到固然先在乎人的信心,然而信心只是救赎的起点,非终点(指完成在人身上),这「第二点」在乎人的悔改,于是救赎就成全在人身上(罗10:10)。「悔改」(repentance)(太3:2)与「回转」(conver-sion)(约12:40)在救赎论上乃同义词:此字在使徒的讲道内同时使用(徒3:10;26:20)。前美南浸会希腊文专家J.R.Mantey博士谓:水礼往是悔改的表明,非救恩的条件(太3:11;徒2:38的「叫」字「eis」乃「因为式用法」causaluse,可译作作「基于」、「因为」)(因此,笔者不将洗礼当作救恩的基础,是以本处不加讨论)。
五、救赎的理论
在教会史内,不少学者对基督的救赎采取不同的见解,主要观点有七:
A.赎价论(Ransom Theory)——此论谓基督以自己献给魔鬼,作为交换某些俘掳的代价。创始这见解的是教父奥利根(185-254);此说亦称为「教父论」(PatristicTheory),因为多教父也赞同之。
B.满足论(Satisfaction Theory)——据此论,基督的死完全满足了神对人的要求,亦即担代了人该受的惩罚。此说先由坎特伯里的安瑟伦(1033-1109)倡导;近代许多苏格兰神学家赞同之,美国普林斯顿学派也是如此看法。
C.道德影响论(Mora;influence Theory)——据此论创导人Abelard(1079-1142)言,基督之死只是神爱的显明,并无赎罪的功能,其目的只是说服人领悟神的爱,进而悔改相信神,这个理论在德国经士来马赫(Schleierma-cher)凡立敕尔(Ritsche)推行,在美国则以Bushnell,Young为主要代表。
D.榜样论(Example Theory)——十六世纪之波兰学者苏西尼(F.Socinus)(1539-1604)为此说的创始人,他认为基督的死只是一个高贵殉道者的死罢了;基督只为人树立一个博爱牺牲自己的榜样,而其门徒用了犹太人的献祭词藻加以喧染,人若因基督的榜样而在道德行为上有所改良,那就是「救赎」。
E.管治论(Governmental Theory)——据此论,神管治宇宙乃按自然律,管治人则按置于人心内的律:罪就破坏神之律法的证据,接管理言,人需受罚,基督的死就代替人该受之处分,所以基督之死只是满足律法的要求,非为人完成救赎,这个理论的创始人是荷兰法学家和神学家H.Gfotius(1583-1645),现在此说多受新神学派人士所拥护。
F.渐减败坏论(Grsdual EXpirste DepravityTneory)——此论谓人由亚当而来的败坏在基督一生的过程中(降世,生活,十架)逐渐被对付,而十架(基督之死)就将原始的败坏完全灭绝,致人可与神复合和好如初了,只要人藉着信接受这个和好的礼物。此说由伦敦学者EdwardIrving(1792-1834)倡导,但赞同者不多。
G.代刑论(Penal Substitution Theory)——法国改革家加尔文(1509-1564)说基督之死是代人受罚的表明,而刑罚是因始祖之罪而引起,致人生来虽没有犯罪(如小孩夭折),基督的死已担负了他该受的刑罚。
结论:按上文所论各点,每项均拥有部份真理,有些以果作因(如榜样论,道德影响论);有些则完全偏差的(如管治论,渐灭败坏论),亦有真伪参杂的(如赎价论),较为可取者是满足论及代刑论,两者从不同角度下看基督代死的意义,若将之掇合,解释救赎的真理便更完整。
六、救赎的范围
耶稣基督究竟为多少人献上自己为赎罪祭?主要的解说有三:
A.普救论(Universalism)——此论认为基督是为全人类而死(因神爱世人),所以至终全人类必然得救(于今生或来生);这是普世神学(ecumenical theology)之立场。
B.信而得救论或无限赎罪论(Believism or unlim-ited Atonement)——此说认定基督之死是为全人类的,但因大部份人对神缺少信心,致只有少数信的人才得救:这是亚米纽论(Arminianism)之观点。
C.拣选论或有限赎罪论(Electism or LimitedAtonement)——据此论,基督只为那些蒙神预先拣选的人而死,故只有他们才会得救;此说亦称为「有限救赎论」(Limited Atonement)或「特别救赎论(ParticularRedemption),这见解是加尔文神学其一的特征。
结论:普世论乃新神学之立场,全缺圣经根据:信而得救论与拣选论各有多处经文支持,故此若将两论协调起来成为一个理解,那就不偏左右了(有关神的掠选,待将来专文详加阐释。)
七、救赎的恒久
神的救赎能维持多久?这问题亦是神学家辩论不懈的一点。
A.亚米纽论(Arminianism)——按此论,人的救赎全是神的恩典,固然亦是人的相信与悔悟,但人的救恩可因人的罪行而失落,称作「从思典中堕落论」,亦俗称「一次得救非永远得救」论。支持此见解的主要理由有五:①旧约信神的人因触犯律法而招致死亡(结33:13);②耶稣的比喻指出救恩可失落(太13:19-22;约15:6);③耶稣的教训亦同样指出救恩非永久(太24:13);④其他经文(来6:4-6;10:26-27;西1:23; 加5:4);⑤出卖主的犹大。亚米纽论拥有甚多教会为赞助人,如安息日会:基督教会(Church of Christ);天主教会;循道会等。
B.加尔文论(calvism)—此论认为人的救恩是永久的,是以俗称「一次得救永远得救」论,其主要论据有:①耶稣的保证(约6:39-40;10:27-28;17:11-12);②保罗的保证(罗3:19-28;4:1-5;8:38-39;弗2:9);③其他经文(彼前1:5;犹24-25;约壹32)。赞成加尔文论的教会亦颇众,如长老会:浸信会:改革宗教会。
结论:救赎是神的恩典,那是永久的礼物,不能因人犯罪而向人收回(那是说神恩是条件性的),或说人自动放弃(那是坚说橙树结非橙子)。致于说「一次得救非永远得救」的理论,那是因①错解了救恩的真谛;②以肉身的死作属灵的死解释;③以丧失与神的交往(约壹1:6)作失却救恩;④以奖赏的收回作救恩的收回;⑤断章取义,腰斩上下文的衔接;⑥强将还未得救的人作得救者论;⑦将「从思典中堕落」的恩解作救恩;⑧将「尝过天恩滋味」作得救解释,非「曾受过感动」之意。
八、救赎的预备
神的救赎在创世前早已设计妥善,只是他的方法是按照一个时间表而完成,在救赎伟工完成前,神藉着各种方式表明将来救赎的实在,如希伯来书作者言,这些都是救赎的影子,而救主就是救赎的实体(来9:16-22),所以后亚当至基督,其间历史皆可表明神的预备工夫。
A.反面的预备
1.人的罪孽——神容许世人日陷罪坑,愈趋愈下,至无法无天时,神才着手施行拯救,叫人在苦海中更深领会神救赎的宝贵。
2.人的无能——同样,神让人自我修身养性,但终究不能操胜内心的罪欲,叫人虽欲行善反行出恶来(参罗7:18-19),这样就能引导人靠神恩而得胜。
B.正面的预备
1.救赎的应许——神的救赎非完成在亚当时代,亦不是处在伊甸园中,因那时的处境末能显出救赎的高贵,神爱的伟大。神的救赎的伟工虽在漫长岁月之后才成就,然而救赎的应许早已向亚当宣告(创3:15),复向亚当的后裔、救主的先祖(创12:1-3)及先祖的国族(撒下7:11-16;耶31:31-33;结36:25-27)多次的允告救恩的到临,前奥本(Auburn)神学院名教授W.J.Beecher言:旧约的主题就是救赎的应许,而新约乃将之揭露出来。三一神学院旧约教授W.C.Kaiser亦云:能够将旧新约串连在一起的神学主题乃是救赎的应许;这应许亦是誓约,应验在一人身上——世人的救主耶稣基督(徒13:23,32-33;加3:14,29)。
2.救赎的象征——救赎之方法早在伊甸园中已向人暗示(创3:21),而获得之条件亦在亚当二子的献祭中显出(创4:4;来11:4)。这个献祭的礼仪系统与组织在「摩西之约」中具有极详尽的记录,而在这琐繁的记录中,神的救赎简接地表明出来(诸如藉著祭物、献祭、节期等)。
3.救赎的主角——在神给人首次的救赎应许内,神的救赎将会凭藉一人完成,这人称为「女人的后裔」(创3:15),保罗称这后裔为耶稣基督(加3:16)。这人是以色列日夕盼望到临之弥赛亚,而神亦早已预告他出生的地点(弥5:2);家族(撒下7:16)、身份(双重的:为仆[赛52:13;53:11]、为王[迦9:9])、出现的年日(但9:24-25)等。日后这位弥赛亚在世三十多年将救恩的喜讯向人宣告(约3:16),然而被钉十架,完成救恩的首步,三日后复活,使人称义(罗4:25)将来仍要再来,结束(成全)救恩的全部圣工(来9:38;罗8:23-24);这样,人的灵、魂、体便全然蒙赎了(罗8:23)。
C.特别的预备
历史之演变均在神之掌握中,没有一件事迹发生离开了他计划。当一切迎接主诞生之「布景」安排妥善后,神的爱子便降生人间(参加4:4)。
两约间所有轰天动地的变动都是迎接主耶稣之降临,可见神是有计划的神,救恩的故事不是神仓促之决定,而是经过多年之筹备。当一切「迎宾」之事就绪后,神的爱子才来到。兹从二方面简述如下:
1.政治方面之预备:两约间之政治史变动相当大而急。旧约结束时波斯国易手给希腊,希腊又给四大将各据瓜分,占有巴力斯坦之埃及又给叙利亚抢去,叙利亚后又败在马加比手里,马加比又给罗马灭亡。
罗马成为当世首一大国后,其军事与政治之组织非常成功,到处驻扎重兵,保护人民出入,维持治安,又开辟通道,使商业交通便利。当时治安之良好,史称「罗马太平」时代(Pax Romana)。这方面之利便使福音传播更为快速。
更且罗马之律法也是举世著名,他们给人民(包括受管治之犹太人)多方面之保障,也特准犹太人宗教之自由。
2.文化方面之预备:文化方面,希腊之贡献至伟,希腊「土语」(Koine)成为家家户晓之言语。旧约翻译为希腊土语,使普通人民可阅读。又希腊之哲学使人心空虚,他们哲理多趋玄渺,而忽略人心灵真正之需要。有人说「希腊之哲理是贵族人士之消遣,而非真能填满人心,特别是贫苦之百姓」。故此,福音之来临「大快人心」。
3.宗教方面之预备:宗教方面,犹太人经过千锤百链之历史仍能保持他们一神之信仰。各地均有会堂为宗教教育之学校。人心均渴慕弥赛亚早日来临,带领他们粉碎罗马之辖制,建立自己之国度,所以宗教方面人心皆迎待救主之降临。总括说来,积极方面,罗马预备了传福音的平安大路,希腊预备了人皆晓之言语,犹太人预备了人的心。
结论:总括说来,人在政治中找不到「道路」。虽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然而那「一条小路到天堂」却无人知晓。罗马过去以残忍手段待人,使人觉得人不是人,而是货物,由奴隶市场之盛行使人过着痛苦之生活可作为明证。
在文化中,人也找不到「真理」。希腊之哲理太空虚玄渺,一则过重于理性之辩论,一则过重于主张尽情享乐。
在宗教中,人也找不着「生命」。各国宗教所崇拜的是「未识之神」(徒17:23)。犹太人本身之宗教信仰也只有外表的仪式而无生命之实际。
故此,当时没有一样可以解决人生之问题,在人面前只是一片黑幕,然而在最黑暗的时候正是黎明之前奏,因那「公义的日头」(玛4:2)快要出现。主耶稣是世界真光,他也是「道路,真理,生命」。
九、结论
救赎世人是神心意之所在,圣经多处早有明证,这心意源自神的属性内,在他的慈爱与全智中,他在创世前早有「救赎的腹稿」(弗1:4)。
神预知未来,人被造时披戴莫大的尊荣,惜因犯罪堕落,这尊荣顿失,神人关系疏隔,然神常爱他所造的世人,常以世人幸福设想,在人堕落后立即展开挽回之法,先以应许安定人心(创3:15),再千方百计,历百世千代(「多次多方」,来1:1),由表征(献祭体系)至具体的实行(十架),由影子(旧约祭司职任)至实体的出现(新约的耶稣),这个中的过程,世事的更变,原来均在神的筹备挽回妙计内扮演极重要的角色,至「时候满足」(加4:4),神的救恩剧幕便上演,桑安柱牧师云:神这番慎思之匠心设计,非因人犯罪后的补救方法,而是神要如此行,为了败坏那掌死权的,这样才能释放在死权下的世人(罗5:12;来2:14-15),只有这样,神人在基督里便再同归于一(弗1:10),这就是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