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书信与犹大书
彼得前书的伦理教训最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它直接道出基督是我们的榜样。典型经文是二 18ff,彼得写给作仆人的,叫他们顺服主人。甚至受冤屈的苦楚。也要像基督一样忍受。他被看作信徒的榜样,信徒应该跟随他的脚踪行(二
21)。为了对道德行为提供动力,彼得介绍了一种基督论动机,使他因而对基督及其事工作了许多深刻的描述。他以基督为人的榜样,从未脱离救恩论的意义。彼得所呈现的以『效法基督』为动机,是完全神学性的。
在书信开头的几节(一 3-9),便提到了一些带有整体色彩的德性,诸如盼望(一 3)、信心(一 5,7)、喜乐(一 6)、爱(一 8)等。而重点落在信心的真实表现(一7),是从信徒在试炼中的反映方式看出的。本书的诠释,就在日常生活表现出的信心方式上。彼得承认,为求得圣洁生活,必须约束心思(一
13-16)。弟兄之爱是主要的表现方式(一 22;二 17;三 8;参四 8;五 9)。
基督徒生活模式的主干,在三 8-I2。有三词汇:『同心』(homophrones)、『体恤』(sympathesis)和『慈怜谦卑的心』(eusplanchnoi),在新约圣经中只有在这里才找得到,其他地方表现同样情感的,都用别的词汇。它们都是公有的德性,有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都以个人的主动为中心。这些德性在此和『弟兄之爱』与『谦卑』连用,在本书及新约其他地方也出现过。这种温柔体贴的态度,与当时代社会的粗暴态度,形成全然的尖锐对比。这要以本书及新约整体所呈现的宗教信心来看才有意义,就如五
5f,所表现的自我隐藏。
这里也谈到一些必须除去的罪。彼得前书特别提到恶毒。诡诈、伪善、嫉妒、毁谤(二 1)。基督徒不能再效法从前蒙昧无知的时候那放纵私欲的样子(一 14),且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二 11)。这些私欲在四
3标明为行邪淫、恶欲、醉酒、荒宴、群饮和拜偶像。这些基督徒已经知道必须远避这些恶行,因为他们已因对这些恶事的态度受了责备。对淫乱与醉酒之所以严厉,是因这是当时广为流行的恶事。这就强调了在自我约束被藐视的当时环境里基督徒伦理所受到的挑战。在谈到基督徒的受苦时,彼得加上不可因杀人、偷窃、作恶、好管闲事而受苦(四
15)。
彼得后书与犹大书都是为相似的情况而争论,主要是『反律法主义』的争论。他们提到许多细节来说明假师傅,像淫乱、放荡、败坏等。两位作者都明说,基督徒不该有此类恶行(彼得称之为『世上的污秽』,彼后二 20)。彼后二 22形容再回到这种生活方式的人,像洗净的猪又回到泥巴里去辊一样。彼得后书和犹大书的这类警告,完全与新约教训一致,也确认了基督教会在世上发展过程中曾经缺少道德标准的情况。犹大说,那些人将神的恩典变作放纵情欲的机会(4节),接着提到所多玛和蛾摩拉的人一味行淫,顺从逆性的情欲(可能指同性恋,7节)。他形容这些人像没有灵性的畜类一样(1O节)
不过,这两卷书不只抨击恶事,也鼓励良善的标准。彼后一 5-8便是典型的例子,因为接着说到一些德性,一个接着一个,像是一个梯子。开始是信心,结尾是爱心,中间有德行、知识、节制、忍耐、虔敬和爱弟兄的心。总结说。真正基督徒需彰显这些德性才能完全,而前述的一切德行,是在最后一项的『爱(众人的心)』(agape)中表现出来的。犹大劝勉他的读者『要在至圣的真道上造就自己』(『真道』可直译为『信心』),以及『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2O-21节)--这是本书的骨架,而彼得后书则在这骨架上继续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