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

 

    保罗有关耶稣再来的话,引发了很多问题。但这位使徒展望耶稣再来为一件重要的事。我们对他的教训作以下的探讨:他对再来所用的各种词汇,迫近与延迟的问题,过渡期的预兆,以及保罗是否会改变他原先的想法等。

表明再来的词汇

    前面提到过parousia是主再来的专有词汇。保罗用了许多次,多半是在帖撒罗尼迦书信中(林前十五23;帖前二19;三 13;四 15;五 23;帖后二 1,8),每次都是指基督的再来。新约用这字表示有关人物的莅临之意,并没来『回来』的意思,但内含此意。这字确切表现出与道成肉身不同的基督再来。很自然地,这词是站在未来末日基督再临的顶点上。

保罗所用的另一个字是『启示』(apokalypsis),出现于帖后一 7;林前一 7;三 13。(译按:中文和合本前两节译作『显现』,后一节译作『显露』;『启示』乃希腊文直译。)这词比第一个字更含有神学成份,是将以前一直隐藏的一些属天真理揭示出来的意思。实质上,道成肉身即这种启示,而耶稣的再来则是更进一步的启示,这也成为教会对未来盼望的焦点。这启示对信徒是荣耀的揭示,对不信者是审判的揭示。同一个词汇(动词),在帖后二3ff.是用于说到大罪人时。另一个类似的字epiphaneia(荣耀显现),保罗在提前六 14;提后四1及多二 13中,用于基督的显现。

第三个字是『那日子』,与旧约里常见的『主的日子』类似。保罗也用『基督的日子』,而在各种用法之间都没有什么差异。虽然有少数地方单单使用前者,对是否指耶稣有些不清楚(参帖前五 2;帖后二 2),但大多数地方都清楚表明是指基督的再来(参林前一 8;林后一 14;腓一 6,1O;二 16)。『那日子』是表示一大剧变,其涵意却不仅如此。保罗把『那日子』的意念连于光明上(参罗十三 11-14,直接用白昼将近与黑夜对比)。主的再来与黎明的到来,牢牢地纠结在保罗心中。

迫近

再来的临近,在几本书信中似乎成了保罗思想的主流,其中以帖前四 13ff.最为明显。这是一段典型的启示经文,有许多常见的启示详情。我们现在要注意的重点是保罗用第一人称复数,含有他也会在场的明确可能(『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已睡了的人)一同被提到云里』)。这段经节最自然的了解是:保罗期待一个立即临到的parousia。

对这段经文,也有些不同的诠释,来规避对保罗的可能误解。他是否以自己为末期前最后一代的基督徒呢?即或他是如此想,他也没有表明会先有一段长期的迟延。然而,正因为他不知道降临的正确时间,所以他也不能认定必在遥远的未来。若不知时间,保罗就只能期待最近了,虽然在他的书信中并没有强调急迫意念的地方(参帖前五 1f)。即使保罗后来想到自己或许不会活着见到他的降临,我们也不能解释成他犯了大错而需要修正。任何时代的人都可能想到基督会在任何时间再来,即使没有在他有生之年实现,也不能因此定他有罪,或说他妄想。对再来的期待,比时间的因素更重要。我们承认,由于几个世纪都过去了,基督仍未再来,便引起一些人的疑问。但是,如果我们认为基督徒都应持『再五分钟就午夜了』的态度,这些疑问就减少了。

其他经节也有指向一个迫近事件之处。林前七 26『现今的艰难』(enestosa anangke),虽不是特别关系末期的日子,却似乎表明将要面临严重的迫害。这是保罗明白相信,再来的事有可能在他的收信者的有生之年发生。他又在林前七29说:『(所定的)时候减少了』(ho kairos sysralmenos estin),清楚表明要重视最近就要发生事。在帖前五4中,说到未来的日子像贼一般,有惊奇的因素在内,是对主耶稣自己的话直接的回响(太廿四43)。

我们已对保罗确定接受基督再临已迫近的看法作了许多说明。只是问题仍在于他所提的降临之前会发生的一些事(见下文),因为这地方显出了一种矛盾的因素。有些人认为,保罗放弃了他对基督会即刻再来的主张。也有人以帖撒罗尼迦后书说到先期的预兆的主要见证部分,不是保罗的原著。另外有些人则认为,这两方面都是保罗思想的一部分。这些赞成和反对的意见,我们将在讨论过渡时期预兆以后,再行探讨。

过渡时期的征兆

犹大启示作家时常提到,在天使宣告主的日子弥赛亚显现之前,会有一些兆头。保罗也有类似的启示性教训,因而引发一些问题:如果他认为parousia是迫在眉睫的事,那么必须先有预兆的看法就互相矛盾了。但在讨论这两者的实际冲突之前,我们需先探讨这些兆头的目的。帖前四 13ff.提到伴随parousia而来的兆头,所以不是问题的症结。即使如此,这些所谓伴随而来的兆头也有明确的启示意味:如呼叫的声音、天使长的声音、吹号的声音和云彩。这段经文也提到信徒被提到空中与主相遇,此外没提到这以后的结果。是否这些被提的信徒会再回到地上来?但清楚的是与基督同在的永恒性(『我们就要永远与主同在』,帖前四17)。

问题发生在将帖前四 13ff.与帖撒罗尼迦后书二章相比较之时。第二段经文的开头,论到主耶稣基督降临,以及我们到他那里聚集的话;这和第一段相连接。但此处提到的不是伴随而来的其他兆头。这对主的日子已经临到的说法,是一个绝对的否认(帖后二2)。这反映出某些人所主张把实际的再来当作属灵再来的错误。这错误必定是由于相信立即再来的人为了尝试解释迟延而来的;这是『实现末世论』的早期型式。保罗强调真正的未来,一定先有兆头来宣告主的再来。

从帖后二5看来,不能说帖撒罗尼迦人不知道这些过渡时期的预兆。『大罪人』对读者绝不陌生(参帖前五1),但至少有些人没有重视所听到的重要性。这『大罪人』有一个parousia(帖后二9),且特别作敌基督的活动。他是『沉沦之子』(apoleia),要领导叛变。作者特别在原文中加上冠词,把它看成特殊事件( he apostsdia,译按:离道反教之意,二3)。虽然这字是『遗弃』之意,此处却有更强烈故意与神敌对的意思。这种敌对的顶点,就是大罪人在神的殿中叫人拜他。他彻头彻尾是个假冒者,与约翰启示录中的敌基督同为一人(见下文)。

与未来再临相连的,是『不法的隐意已经发动』的这句话(二 7)。这个活动是神秘的。而这活动和未来再临的区别,在于以『那拦阻的』为中心(6-7节)。前一节他还在,后一节就说他被除去了。这人是谁?这是个难题。保罗是在此用阳性冠词(ho karechon),可见他心中明白这是怎样一个对象。

无疑地,对这拦阻的解释会大大影响我们对保罗末世论的了解。保罗必是特指当时或未来会彰显的一个人物。对『那拦阻的』有二种主要的解释方式。(1)有人认为是指圣灵,因他的工作包括对付邪恶的影响力。果真如此,那么新约中就只有这一处地方提到他会被除去了。再者,保罗用这种暧昧的方式提到圣灵,似乎非常奇怪。本书信只有一处特别提到圣灵(帖后二13),是值得我们在意的。(2)另一种说法,以现在的拦阻是福音的传扬。换句话说,从福音的宣扬事工撤退时,便表示本世代的结束。但经文中并没有表现这种意思。(3)更多人的看法是:以罗马帝国的敌对为拦阻的因素,总结到罗马皇帝身上。这是用一段启示性的经文隐指政治权势,并非不自然的事。不过,从本段经节看来,属灵方面的问题似乎比政治问题要明显得多。

那么,我们如何解答保罗真正的意思呢?整体说来,从事实来看,保罗是在纠正帖撒罗尼迦人的一个错误倾向,所以第三个答案似乎比较合适。读者会承认在罗马统治下的太平,能拦阻当时世界的许多邪恶。但他也可能看到比罗马政权更能拦阻邪恶的属灵权势。事实上,这拦阻的工作并不是要表示一个立即到来的parousia;相反地,是要证明主的日子还没有来到。

我们需注意一件重要的事:保罗对启示性预兆的前瞻,正如耶稣对未来的教训(如启示的隐喻、行毁坏可增的)。耶稣与保罗都用了早先的但七13ff.;九27。这种连贯性,可作别处不显明经节的参考。

这些兆头中,有的是指以色列人,尤其是保罗在罗马书十一章所阐述的。在罗十一25ff,他看到他所谓外邦人数目的添满,是以色列全家得救的踏脚石。保罗提到,以色列的『一些人』会得救(罗十一 14),以及因嫉妒外邦人的得救而『全家』得救的事(罗十一 26,27)。许多的争论是在保罗的『全家』意思上。一些人赋与它广泛的意思,而其他人则注意到这字作『全家』并不合适于每个人的需要。保罗的用语暧昧,但至少清楚表明他相信以色列人会一群群的得救,来与因他现在传福音却只有『少数人』得救作比较。

    不过,他并未解释这未来要发生之事的方式,他心里一定有一大群人归向神的构图。在罗十一12中,保罗提到以色列人的『丰富』。我们需注意,在这里保罗不是提到犹太国的政治复兴,而是指以色列民族的归向神。另一种诠释是将以色列人比作教会,『以色列人全家』即指教会的完整全备。这样虽避免了保罗『全家』引起的问题,却不符合保罗在罗马书十一章的论点。

教牧书信中,有两处有事前预兆的描述。在提前四1,我们看到圣灵明说『后来的时候』有人离弃真道的预言。虽未特别提及再临,却逃不开这话语中末世论的意义。提后三 1ff.也有类似的预言,且列了一群不爱神之人的清单。名单中有些是在保罗其他书信中相似的罪型,这里却将它们列入一个未来的背景中。同时,在提后三5中警告要躲开他们;这既表示了现在,也表示了未来。

保罗当然想像到未来的时候,基督将制服所有的仇敌(林前十五 24-路)。他将要毁灭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所有的仇敌,包括死,都服在他的脚下。保罗心目中的parousia,似乎是基督作工的完成(见下文千禧年一段)。

保罗对基督再来的一贯观点

    有些学者认为,保罗对未来的事曾改变他的看法。大部分的理由是根据前期与后期书信的比较。假若这发展的理论能成立,后期书信所缺乏的前期启示性话语的问题,便能圆满解释了。

Dodd是发扬保罗末世论『发展』观的人。他认为保罗在处理哥林多危机之前是严格的,但在后来的书信中却有软化的迹象。虽然他最初拒绝这个世界,但后来却被说成是为基督而向世界有所求。这全部理论都根据哥林多后书,他把一一九章置于后期,而其余部分则为前期著作。这便使Dodd维持对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一一九章怀柔态度的解释,作为他研讨的首要证据。Dodd也认为,保罗只有在早期书信中才反映立即再来的信念。他说,在后期的书信中,再没有这种表示。

但是,罗十三11-14提到那日子的临近。再者,腓立比书(Dodd归之于后期书信)也有更强烈指再来的末世论。腓三 2O是最特殊的:『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从天上降临』。另外在腓四 5,保罗说:『主已经近了』。腓一 6有等待『耶稣基督的日子』(另参一 1O;二 16)。西三 4又更进一步说:『(基督)显现的时候,你们也要与他一同显现在荣耀里』,这是对帖撒罗尼迦前后书那些话语的回响。这些都是证明保罗的末世论并无什么改变的证据,只是当他渐渐年老时,他了解到自己在有生之年眼见主降临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少了。这并不是说,保罗在他晚年放弃了他对基督即将再来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