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
在本书信中,基督徒团体几乎完全被看作是神漂泊的子民。在解释时都引用旧约为预表。希伯来书三、四章中所引用的承继主题,以及所引申的大祭司主题,都明显是根据以色列在旷野的经历。
在来三6,作者看收信者为神的家。由此可知,他的解释系指那团体的一群人而非个人。大祭司耶稣,作了他『弟兄』的代表,为百姓(laos)赎罪(二
17)。他所指的百姓,不是不确定的一群,而是指那藉由他的牺牲与他产生关系的一群百姓。作者用『神的百姓』称呼那有安息为他们存留的(四9),清楚以他们是属灵以色列的继承者,这些人就是今日因信而得安息的一群,这安息原是那因不信而失去安息之人的(『今日』,三
7,13,15;四 7-8)。
作者在解释大祭司主题时,详细的说明虽然不多,但都看神的百姓为属灵的团体。大祭司是『我们的』,就是存着充足确据的信心来到神面前的百姓(十22)。他属于存有所承认之指望的那群的(十23)。这里的劝诫虽着重在每个人各自的责任,但整封信的旧约背景,都是对准整个团体,丝毫没有个人主义色彩存在。每一个个体均因信而成为团体中的一员。不论在旧约或本书信中,大祭司的行动对神百姓的意义,都具有其代表性。
本书没有说到教会是基督身体的象喻,却有一座城的隐喻。在来十二 22中,作者提及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天上的耶路撒冷,都是指着天上而非地上的。当然,其间隐含着与地上的关系,却视天上的为真实的。作者也讲到参与天上众长子的会(十二
23),指的是天上某一特定的团体,我们不必非确认为属地的某个团体不可。一般说来,本书看地上的事物必有与其相对应的天上真体。天上的比地上的更重要。我们可以说,作者看教会是蒙召出来的组织,是一群在今生向未来城邑前进而今居无定所的飘泊者(十三14)。
对于早期团体的敬拜,本书提到不多,在以敬拜礼仪为其主要背景的情形下,这实在有些令人感到意外。十25清楚劝诫信徒不可停止聚会,提醒那些违背一般应遵行之道的信徒。不过,聚会时到底做什么?除了要彼此相劝外,没有提到其他。书信的主要负担,在于敦促信徒亲近神(参四16;十24),因此敬拜和爱慕神是最重要的,而且需要在聚会中表现。信徒被劝诫要献上神所悦纳的敬拜,亦即带着敬畏的敬拜(十二28-29)。信中提到『承认』,但也没提到任何有关的礼仪规条。如前所述,由于基督已一次完全将自己献上,因此献祭的礼仪已成为一种属灵的意义,也就是说献祭已不再是必要的事了。
虽然没有记述话语的职事,但提到了它的果效。所引用的许多旧约,不仅显出话语对作者强有力的影响,也显示出他认为读者能认识到该话语的权威性。在四12,他称神的话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利剑更快。确实,一3中曾说,神的儿子有力的话语托住了万有。作者热衷于述说和写作神的话语,不过没有说到公开颂读和研经。我们应知道,某些学者看整封书信是很早的一篇枯燥的讲道;如果这理论正确,那就提供一个极佳的例子,说明早期证道常融入了许多劝诫。
关于教会行政,亦鲜有记载。书信的对象不是给某些特定的几个人,也未提及职称。末章提到教会领袖们所用的字hegoumenoi,是一希腊化的犹太词汇,含有权威的意思,但不是指职称或职位。唯一提到使徒的,是指耶稣基督自己(三1)。教会的秩序似乎仍在最初的阶段,尚未触及组织管理的问题,乃是在圣灵的监督之下。
信中有二次可能是指受洗。六2的教导最好解释作包括某些基督徒的受洗,虽不是专门指这件事(不然就不需用复数了)。这话既出于基本要素的列表中,可知这礼仪的重要。它与按手相连,也显出其重要性。另外,在十22-23讲到心中的亏欠已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无疑是指基督徒的受洗。经文既连于前面19节的「藉着耶稣的血」,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是新约洗礼连于基督之死的又一例证。
有人认为十三 1O提到的主餐,是基督徒的祭坛,和利未记律法的祭坛不同。不过我们应注意,在新约中没有任何一处看『祭坛』就是主餐。这里主要是在表现基督的全盘献祭之工。经文所要讲的,不在圣礼的意义,而是说到基督教礼仪对犹太教礼仪的优越性。